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

时间:2019-05-15 08:3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

第一篇: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

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

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堆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草原上

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愉快的梦

《 草 原 上》教学设计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严晓艳2013.11.19

教学内容

唱《草原上》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具

多媒体、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以欢快的马头琴独奏曲带领同学们进教室。

(二)情境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那段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介绍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

2、蒙古离我们距离遥远,我们得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去那里。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呢?

(1)火车: xxxxxxxx/ x---/

咔嚓呜

汽车:xxx-/ xxx-/

嘀 嘀 嘀

骏马:xxx xx xx x/ xxx xx xx x /

哒哒

(2)一起出发:合奏。

2、师:同学们快看,我们已经到大草原了。老师想放声歌唱。(师用la 演唱。)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聆听旋律)

(1)速度情绪节奏旋律

A.稍快A.舒展地A.宽广A.欢快

B.稍慢B.活泼地B.紧凑B.优美

二、教学

(一)唱歌

1、师:草原人民是如何描述他们的草原呢?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1)有几句的下面有音符,请同学们看,边唱边做手势。

(2)大家发现了什么?(旋律相同)

(3)同学们唱前两句,后两句老师唱。

2、聆听范唱,思考是不是每个字的音都唱得一样长?哪几个字的声音唱的长? “上,跑,飘,上,照,好”

认识全音符和二分音符。

3、跟着音乐齐唱,老师及时做纠正。

4、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5、配上哼鸣,使歌曲更丰富。

(二)实践活动

1、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碰铃,三角铁)

师: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当我们在草原上奔跑的时候,还能听到风在耳边呼呼的声音。可以用什么老表现?

生:沙球。

2、合作表演。

(三)创编活动

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接下来让我们来作词家。在空白处谱上新的歌词。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 蒙古人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族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第三篇:草原上

《草原上》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歌曲 《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2、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可以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但在表现音乐方面却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

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教学难点:

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

四、学法指导:

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而学生则通过听、演、唱、说、舞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乐曲《音乐小屋》 学生随音乐表演律动

师:欢迎大家来到音乐小屋,今天我们音乐小屋来了几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2、出示图片:3 5 6 ①认识唱名并唱准音高

②小游戏: 创编3 5 6 唱一唱 编一编 ③出示头饰,请2-3组同学扮演3 5 6

3、师:大家玩得真开心,这三个小伙伴告诉老师,它们来自于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请大家一起来聆听,从一首歌中走进那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二、新课教学

1、播放《草原上》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

2、师:从这首歌中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

3、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草原上》 是一首蒙古族名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二年级时,我们也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还记得吗? 生:《草原就是我的家》

4、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大草原,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

5、出示图片,感受草原的风情 ①风景图 ②蒙古三大活动

6、师:草原上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正如歌词所唱到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吧!(请学生朗读歌词)

7、师:读的特别棒!老师从你们的歌词中感受到草原的无限风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动听的旋律。①分句教唱 3 5 6—I2 1 6—I 5 1 6 5 I3———II 认识四分音符X 二分音符X— 全音符 X ——— ②带着大家演唱旋律

8、师:大家觉得自己唱的怎么样?老师觉得你们棒极了!我们坚持这样唱下去,你们都可以自己学习歌曲了!

9、请大家给歌词找一找家,根据旋律填词。

10、请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11、师:你在演唱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请小老师解决,纠正难点。

12、再次跟琴唱一唱,唱出你心中的草原美景。

三、创编活动

1、师:草原上的人们都是能歌善舞,老师想请大家为这首歌曲来创编一段小舞蹈。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创编。

2、请2—3名同学表演

3、师讲解示范蒙古舞动作要领,带领大家一起舞蹈。

4、随音乐完整表演歌曲。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特别棒!今天我们从《草原上》这首歌曲中再次领略草原的迷人风光,还认识了三位新朋友,有机会可以去真正的大草原走一走,看一看。

第四篇: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摘 要]蒙古族道具舞属于草原舞蹈文化系列。自古以来,内蒙古一直是诸多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马驰骋的天地。自春秋战国时代来,匈奴、东胡、女真、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劳作游牧,打下了“草原文化”的基础。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民间舞蹈中,保存着草原文化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

草原,蒙古,形式,特点

正文:

蒙古族舞蹈的种类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盅碗舞、浩得格沁舞、娜若卡吉德玛。其中筷子舞、盅碗舞和顶碗舞是属于蒙古族道具舞。下面来说说草原文化与这几个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1、草原文化与筷子舞的形式与特点。

筷子舞发源于鄂尔多斯草原,因舞者手执筷子相互敲击而得名,现风行于各地。

筷子舞是鄂尔多斯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形式为: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筷子舞最鲜明的风格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造型端庄稳重,,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气息都十分浓郁,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和粗犷,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筷子舞是在婚礼、喜庆节日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须右手满把握筷,用腕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腕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右前倾,面向右下方。造型端庄稳重,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表现了他们自由、新颖、变化多样的舞蹈风格特点,在热烈欢快和优美抒情间错交插,展显出一幅广阔而动人的草原生活画卷。

2、草原文化与盅碗舞的形式与特点。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流行于鄂尔多斯草原,最初由男子表演,后转化为女子舞蹈。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

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盅碗舞体现了蒙古妇女勤劳、朴实、纯洁、活泼的性格和喜悦心情。现发展成为集体舞,深受群众的喜爱。盅碗舞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强,它是草原生活的艺术写照;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

盅碗舞在跳的同时,有一歌者领唱,众人伴唱,边敲击盅子、盘子、筷子为舞者助兴,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之豪迈洒脱,大气不拘谨。

3、草原文化与顶碗舞的形式与特点。

顶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4、结语

伊克昭盟地处内蒙古农业区的河套平原,其民间舞蹈自然会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筷子舞、盅碗舞、顶碗舞使用的道具筷子、盅碗、碗,都是农区常用的生活用具。这说明筷子舞、盅碗舞与顶碗舞和农耕文化有关,然而舞蹈的技巧与表演风格,却不失草原文化的特色,是别具一格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类型。蒙古族继承了北方草原古代民族的文化并使之得以发展,在元代草原文化中曾闪烁过耀眼的光华,舞蹈方面有过卓越的成就。然而明清以来种种原因,草原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许多古代舞蹈也失传,只见诸于文献资料记载。游牧民族“居无常所”的生活习惯,虽然是造成一些舞蹈失传的原因,但又有利于保存舞蹈中一些古老形式。若以文献记载为线索,从牧民们简单的表演找到一些古代舞蹈的遗存,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十分有益。

人的形体运动是因情而发、因情而生、因情而动,所以,舞蹈形态就是情感的动态外化。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呼吸特点是快吸慢呼,即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重拍上慢吐气。如“趟步”加“柔臂”的动作里呼吸就是随着手臂下压而下沉,随着上步而快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表现出蒙古族道具舞蹈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舞蹈形态特点。

从前面对蒙古族筷子、盅碗、顶碗舞的来源及发生到形成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从整体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蒙古族舞蹈用头、躯干、下肢构成梯形倾斜状态是蒙古族的舞蹈形态,它记录一个民族最本真的舞蹈“族性”,以形体舞动标识本族与他族的族际区别,并且强化了本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传承、链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散播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其表现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强,它是草原生活的艺术写照;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舞蹈欣赏/金秋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05重印)[2] 舞蹈艺术浅谈/孙景琛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1

第五篇:《草原上》教学设计

《草原上》教学设计

执教:中和小学

董晴晴 课

题:《草原上》

材: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草原放牧”单元 设计思路:

1、“声——景——情”统一,突出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运用“声——景——情三位一体”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价值有机地融于教学的目标与各教学环节,突出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特色。

2、准确选择音乐元素开展活动,突出课堂教学的音乐性。

有效运用音乐要素,突出音乐性。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3 5 6”听辨游戏;改变音乐要素(速度与节拍)的演唱活动“草原的一天”;音乐聆听情境中的呼吸训练;“声、景、情”结合的歌词朗诵与声音指导活动活动。通过有效的使用音乐要素学习音乐,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音乐性。

3、分层体现“唱会、会唱、唱好”,突出唱歌课特点。

本课设计,分层次解决了“唱会、会唱、唱好”的唱歌课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的学习特点,整个教学流程中都贯穿着“善于用声、巧于塑景、精于传情”的思路,把气息训练融于主题弥漫之中,在歌词学习中指导学生运用连贯的声音表现形象,改变音乐要素,对比不同演唱方法带来的形象化变化,巩固学习目标理解,都充分考虑了本节课属于唱歌课的课型特点。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体验、表现蒙古族人民幸福的生活。

2、听辨“3 5 6”,体验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3、改变《草原上》歌曲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的草原情境,对比理解音乐形象。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上》

2、听辨“3 5 6”

3、表演《草原的一天》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2、听辨“3 5 6”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钢琴、PPT课件、头饰、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学法:景——声——情

2、内容:出示图片,播放音乐背景(主题),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草原风情。

3、步骤: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咱们出发吧!

(旁白)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们来到了草原上。清晨的大草原,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天空碧蓝如洗,大地绿草青青。那蜿蜒流动的小溪像一条美丽的银项链。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美丽的姑娘、健壮的小伙,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生机勃勃、幸福祥和的草原生活画卷!

(2)学生聆听

4、学习要求:

安静地观看与聆听,感受内蒙古风情。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导入欣赏音画PPT(早晨的草原)配旁白,创设情境,确定整节课“辽阔、幸福”的教学基调与色彩。

2、播放《草原上》伴奏音乐作背景,起到主题弥漫的效果。

二、游戏活动:听辩“3 5 6”,体验情感。

1、学法:情——声——景

2、内容:听辨游戏:“3 5 6”

3、步骤:

(1)出示“3 5 6”,认识唱名(柯尔文手势辅助)师:看,草原上有三朵可爱的小花想和我们做朋友呢!

(2)手势唱名辅助逐个唱准“3 5 6”

(3)游戏(听辨并唱好“3 5 6”“6 3 5”“6 5 3”“5 3 6”等组合)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扮演小花和我们做游戏。

4、学习要求: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音准及发声位置、状态,并随机地创设情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趣味识谱,体验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点。

2、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体验情感

3、指导声音,为唱歌奠基。

三、歌曲学习

(一)第一次完整聆听歌曲,指导气息训练。

1、学法:声——景——情

2、内容:聆听歌曲,体验形象,训练气息

3、步骤:

(1)初听歌曲,体验情境。

师:草原上不仅有美景和热情的小花,还有美妙的歌声呢,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首来自草原的歌——《草原上》,请仔细地聆听,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中速、优美地)

(2)创设情境,训练气息

师:我们犹如草原上的小草小花,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吧!

3、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身体挺拔坐直,双肩放平放松,慢吸——保持——慢呼发SI,练好后加伴奏音乐,随着老师的指挥手势呼吸。

(二)歌曲旋律学习,巩固“3 5 6”的音高听辩成效。

1、学法:声——境——情

2、内容:旋律听辩与学唱

3、步骤:(1)在旋律中听辨“3 5 6”和“6 5 3”,出现时举手表示(钢琴弹奏)(2)出示图形谱,随琴唱好“3 5 6”和“6 5 3”

(3)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琴学唱旋律

4、学习要求:

巩固“3 5 6”的音高,基本会唱歌曲旋律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听记旋律,巩固调性

2、气息训练,为连贯唱法打基础

(三)赞美草原、歌词学习,指导声音

1、学法:景——声——情

2、内容:熟悉、理解歌词,感受音乐形象,指导唱歌发声。

3、步骤:

(1)学生完整读歌词

师:草原上有哪些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歌词。(2)随机创设情景,指导声音表现。

(3)在音乐伴奏下,指导学生学习用高位置声音朗读。

4、学习要求:

师启发、引导学生咬字吐字、声音高位置发声及正确归韵。

预设情景: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蓝天,碧蓝如洗,多么高远的天空。清风拂过,淡淡草香沁人心脾,清晨的阳光笼罩大地,温暖无比。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歌词识记

2、指导声音

3、完善情境

(四)学唱歌曲,情感表达

1、学法:声——情——景

2、内容:词曲结合,完整唱会与会唱歌曲。

3、步骤:

(1)随琴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在情景中指导音准、声音状态。

(2)歌曲处理。A、在景中理解换气处理 方法:

师引导:草原上连绵不断的草浪,轻轻地、柔柔的,你想用怎样的声音表现呢?(教师范唱歌曲第一句,第一遍:一小节一换气,第二遍:两小节一换气。)生讨论:哪种更能表现大草原的宽广优美?(两小节一换气,连贯的方法。)生观察:看老师手势提示并模仿换气方法。

B、力度变化处理 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感受力度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情境。第二,学生讨论:你想象到了什么?老师的歌声有什么变化?(草原一望无际,羊群走近时渐强,走远时渐弱等)

第三,老师运用指挥手势提示、引导学生演唱

4、学习要求:

在景与境中感受连贯的声音和渐强渐弱力度变化带来的“连绵的草浪”和“草原远景、近景的变化”,能用歌声表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完整体验歌曲形象。

2、突出唱歌课特点:声音的训练、力度的体验与表现,在实践中让学生唱会、会唱。

四、改变音乐要素,体验形象变化,深化歌曲理解。

1、学法:声——境——声——景

2、内容:《草原上的一天》

3、步骤: A、“欢乐的草原”

(1)教师弹奏《草原上》主题变奏(2/4拍子,较快的速度,快乐的情绪)

(2)讨论:这段旋律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境?(欢快、热烈、生动)

师:蒙古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人们称他们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活动,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表现一下吧!

(3)指导学生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改变的《草原上》。(4)运用打击乐伴奏(串铃和双响筒,模仿马蹄和马铃声)

B、“宁静、幸福的草原”(1)想象情境,声音表现。

师:傍晚的草原,你想用怎样的歌声来表现呢?(力度弱、速度慢)(2)学习小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歌曲《草原上》,我们唱出了几种不同的情境呢?(三种)

五、表演《草原的一天》

1、学法:景(境)——声——情

2、内容:表演《草原的一天》

清晨的草原——欢乐的草原(加双响筒、串铃)——晚霞中的草原

3、步骤

师:我们一起完整地演绎故事《草原的一天吧》(1)组织、指导伴奏学生(2)指导学生注意事项

唱法、力度变化、情感、情境

(3)学生在音乐中唱歌、表现音乐要素的变化与情感表达。

4、学习要求

对比《草原上》在不同情境中音乐要素的变化。能用连贯的声音、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中速演唱来表现“清晨的草原”,再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稍快的速度演唱表现“欢乐的草原”,最后用连贯的声音、稍慢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演唱表现“傍晚的草原”。

本环节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通过改变歌曲的音乐要素,可以表现不同的情境;用旁白配

草原音画烘托气氛,让《草原的一天》更加地丰富和饱满,唱好歌曲。

六、小结结束本课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用歌声表现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还改编了歌曲,精彩演绎了《草原的一天》这个故事。感谢同学们用歌声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下载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蒙古族婚俗 草原上的盛大宴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

    《草原上》教学设计

    《草原上》教学设计 执教:中和小学董晴晴 课题:《草原上》 教材: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草原放牧”单元 设计思路: 1、“声——景——情”统一,突出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草原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蒙古民歌的旋律特色。 3、通过音乐创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

    草原上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学设计 九台区土们岭中心学校李朝辉 教材分析: 歌曲 《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草原上的小木屋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 这个月我们班共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英国的罗拉 .英加尔. 槐尔特写的, 我非常喜欢它。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劳拉一家人离开威斯......

    《草原上的小木屋》

    《草原上的小木屋》阅读复习提纲 作者简介 罗兰·英格斯·怀德,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系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从65岁才开始儿童文学......

    草原上的马

    草原上的马·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2.阅读课文,了解马是草原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教学建议: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

    教案《歌曲草原上》

    教案比赛个人信息表 题目: 《歌曲草原上》——通过互联网条件下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省份: 北京市 作者姓名: 朱小云 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大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