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 老兵的不幸——读《十五从军征》 (新版)语文版
老兵的不幸——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诗集中的一篇,描绘了一位老兵返回故里的情景,表现了以老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阅读这首诗歌,我们重点分析主人公老兵的不幸表现。
一、兵役漫长。诗歌开头即交代老兵服役的期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出去的时候,是芳年稚齿、生机勃勃的少年,回来的时候,已是老态龙钟的衰翁。这期间的六十五年,老兵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一个“征”字,却高度概括了他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其艰辛、惨烈、危险和九死一生,都在想象中进入读者的视线。一个“始”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老兵归来的不易,八十岁才得以归来!这期间的盼望和思念,这期间的苦苦挣扎,我们又怎能想象!如今八十岁了,“始得归”,老兵悲喜交集,匆匆地踏上了归程。这是一个怎样的兵役?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年,历时六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残忍,怎样的不堪,怎样的不幸啊!可是,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却成为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与冰冷坟墓中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那么地幸运!真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亲人故去。老兵八十得以归来,但家中的亲人们却都已故去,这幸运中的不幸又是那么地让人伤痛。归途中,老兵“道逢乡里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询问,“家中有阿谁?”。此时,诗歌将老兵形象放在家的氛围中来塑造。按理说,家应该是给人温暖、希望和归依的地方。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给了老兵重重地一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您远远望去,那长满松柏的众多高坟处,就是您的家!或许,老兵已有心理准备,离去六十五年,在这动荡的社会中,能存活的家人应该不多了。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已是“松柏冢累累”。这哀伤的关于家的氛围中,哀伤的老兵,将怎样一步步走去?这心中的哀痛,将向谁倾诉呢?回到家中,老兵习做好了饭,可是,他突然想到“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再也没有亲人与他共享羹饭了。想到这里,老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一个“看”字,将老兵的渴望、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兵的张望,是因为渴望能有亲人的相伴,是因为亲人离去的悲痛,是因为空荡荡的孤独„„望着,望着,老兵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之上。亲人故去,家中悲凉,老人悲苦,这悲伤中的悲痛,让这个老兵的不幸更显不幸。
三、家园荒芜。亲人故去,家中无人照料,一片荒芜。当老兵回到家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家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从远看,到近望,满眼都是凄凉。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作者没有正面去写“空室无人”,也没有直接交代“庭园荒芜”,而是选择了典型的物象,两个动物“兔”与“雉”,两种植物“旅谷”、“旅葵”,让这上下、里外的动植物,构成了一幅荒芜、悲凉的景象。这景象,刺痛着老兵的眼,刺破了老兵的心,盼望了六十五年的家,竟是这般残破、荒芜!老兵的不幸,在这荒芜的景象中,1 也就显得尤为悲痛。
四、生活无依。本来,老兵“八十始得归”,渴望能回家安度这风烛残年,可是,归家时却发现,亲人故去,家园荒芜,生活无依。老兵的生活无依,还不仅是年迈体弱和没有亲人的关怀,在物质上,还将陷入极度贫苦的状况。刚进家门,就面临着无衣、无食、无住所的窘况,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便可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开始艰难度日。老兵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征战时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孤苦无依,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诗歌没有回答我们。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无休无止的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老兵的悲惨遭遇。但诗歌主题表现的不仅仅是老兵的不幸,我们从松柏环绕着的座座坟墓上,从没有人气的荒芜的家园里,从老兵东看的眼神中,从作者描述的一个个场景里,我们嗅到了更多苦难的气息:与老兵一样不幸的,还有整个社会底层的全体人民,他们同样遭遇着社会的黑暗,同样经受着社会的压迫。
第二篇: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 1 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2 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吟唱古诗,乐府入诗
(课前教师播放音乐《十五从军征》,之后,同学吟唱古诗《长歌行》)师:同学们,知道你们刚刚唱的古诗题目是什么吗?它属于哪一类诗歌? 生:《长歌行》,属于汉乐府诗。师:你知道什么叫乐府诗歌吗?
生:将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搜集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来自民间的不知道作者的乐府诗歌。(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会诗,渐读渐透
1、读通诗文 生:读题
师: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课件出示整首诗)
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生:诵诗
师:有些字词总是比较拗口,比较陌生。(出示课件“柏、冢、狗窦、雉、舂谷、羹饭、贻”加拼音),指名读。
师:扫清了字词关,哪位同学再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只要是读得通顺了,我们就给予热烈的掌声,如果读出了诗歌的韵律,掌声就久一些!)
2、读懂诗意
师:即然是一首叙事诗,哪位同学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得不全,比较含糊也不要紧)师:不错,你有一定古诗文的学习能力了!(随机多问几生:在理解上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助手,或许能帮你不少忙!(教师出示课件: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生:对照自学,适当做好批注,然后同桌之间说说文章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指名回答
师:老兵八十岁回到家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这些说清楚!生:指名回答(说得更具体)
3、读出诗韵
师:听完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悲哀、忧郁、凄婉„„
师:那你觉得该如何才能把这首诗歌读好呢? 生:试读(评价)
师:教师范读一、二句,诗歌都有一定节奏韵律,你觉得这首诗在哪注意停顿好呢? 生:诗歌每句第二字与第三字之间。再读!(评价)
师:音乐的渲染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辅助我们朗读,老师这里正好收集了一首,忧愁型的曲子,或许对你们的朗读有帮助。哪位同学来挑战!生:配乐诵读(评价)
师:从这些诵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又懂了什么? 生:随机交流。
(三)深入研读,意境升华
1、老兵的似悲似喜,悲喜交加
(若学生在随机交流的时候能说到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相关联处最妙,顺势导)师:听完这些朗读,哪一句诗直接写了这位老兵哪一年参军,什么时候回来的?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诗句)生:个别自由诵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或读懂了什么)?(从军65年之久)师:(接学生话茬)你怎么知道他从军65年之久? 生:“
十五、八十”两个数字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经历过什么? 生
1、沙场征战无数„„ 生
2、与死插肩而过„„
生
3、血流成河,从漫山尸野中爬将起来„„
师:这些经历,在许多的诗人的笔下都有体现,你知道哪些诗歌有类似的描写? 生1:“表请回军掩尘土,莫教兵士哭龙荒。” 生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3:“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师:老兵见过浴血疆场,见过堆堆白骨,见过血流成河,见过生离死别,见过腐尸成山„„对于这样一个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老兵来说,他最渴望的又是什么呢? 生:归家(大字板书:归
家)
师:诗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他日思夜想着的家? 生:“始”(教师课件凸显“始”字)生:读出那份盼望
师:是呀!他一年盼着一年,一月盼着一月,在这65年期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泪水早已流干。可是他能回家看一看吗? 生:不能
师:战事频繁,士兵少得可怜的时候,连七岁小孩都有被征从军的,像这样一个正值壮年的士兵朝廷能容许他回家吗?哀兮悲兮!有家却不能归。(板书:有家却不能归)师:这都是谁造成的?
生:该死的战争!这不公平的兵役制度!朝廷的腐败无能!
2、体会现实的残酷,彻底绝望起来 {1}师:“如今八十岁了,战场上再也用不着我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碰到乡里人他是怎么问的? 生:“家中有阿谁?”
师:他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生1:一丝淡淡的喜悦。(读)生
2、一丝担忧(读)生
3、一丝害怕(读)
师:然而不管怎样,他终归还是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他充满了期望,满怀着兴奋。他最期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炊烟袅袅处„„(如何引导学生出此经典?)
{2}师:可是乡里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当老兵听到这消息时,他还有那紧存的一闪即逝的喜悦吗? 生:没有了,他此时限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4}师: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映入老兵眼帘的是什么景象?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出示课件:图片,并配上四句诗。)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凄凉、荒芜、杂草丛生、了无人烟„„(学生说到时,要求读出这份凄凉、荒芜、了无人烟„„)
师:这还是家吗?
生:明明是一乱坟岗,哪里是家呀!
师:原来的家呢?原来的家已然变成了—— 生:“松柏冢累累”
{5}师: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我的家没有了遮风避雨的屋子,没有了嬉戏玩耍的院子,算得了什么呢?我不是还有我的家人吗?他抱着一丝希望——依旧在“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废墟里—— 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饭熟了,他却怎么了? 生:不知贻阿谁„„ 师:他本想送给谁吃? 生:阿爸
师:我们来改读这四句,把“不知贻阿谁”改为“我要贻阿妈”,读。
师:然而,阿妈来了吗?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反复问答式读)
师:我的兄弟,我的爹妈呢?这位孤零零的老兵回想起少年时候的那些个事呀!泪水湿透了眼眶。他想起了少时的什么? 生:自由联想。师:课件出示: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他真的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生填空:“曾经是„„而今却是„„”)
师:老兵孤零零的站着,没有了居所,没有了亲人,他哪里还有“家”呀!“归时却无家”(板书:归时却无家)
师:尽管他饱经风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征战杀场,与死神几经碰面的老兵也按捺不住自己,他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多指几人读)师:他“看”什么?
生1:看到了儿时的快乐。
生2:看到自己的渺茫而凄惨的未来!生3:„„
师:是呀,苦苦征战六十五年的战士呀,最后落个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结局,八十始得归,朝廷是真让他回家吗?哪儿有家?那分明就是黑暗社会为他挖掘的“冢”呀!(板书:把“家”字两点去掉,换到下面变“冢”字)(课件:“冢”字,音乐)生:读全文
(四)再次升华,延伸主题
师:这老兵流的泪水仅仅就是他个人悲残一生的眼泪吗?
师:老兵流的泪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黑社会下所有百姓共同的泪滴。师:是呀!(出示课件资料:汉代社会,经过初年短暂的休养生息以后,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武帝时达到了昌盛时期。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统治阶级凭借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穷兵黩武,对外长期进行战争,国内又大兴土木,人民受到的奴役和剥削都是很残酷的。武帝晚年,社会上就呈现出动荡不安的景象。直到东汉末年,这期间人民暴动、起义在许多地方不时发生,彼伏此起,统治阶级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大肆征集兵员,延长服役时间。连年的战祸,带来的是家破人亡,土地荒芜。)师:据有人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有392年是和平的,若把五千年看成一天的话,24小时中只有1小时是和平的!自古以来,征战不断,给多少无辜的人们带来伤痛,可恶的战争,让我们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板书: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4《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难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走进作者: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朗读本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2、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3、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4、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 1 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六、精读品析: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
七、拓展延伸 :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板书设计: 喜------悲------泣 教学反思
第四篇:2017-2018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24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习题精选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2)浑欲不胜簪 ..(3)黑云压城城欲摧(4)折戟沉沙铁未销 ..(5)殷勤问我归何处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号,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人称 “杜工部” “杜少陵”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并称“。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 ”之称。
(4)《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合称为“ ”,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5)《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宋代(朝代)女词人,号。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物我合一境界的名句是:。(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春望》 ”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4)《赤壁》中表示议论,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的句子是:。(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7.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8.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0.(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12.(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4.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1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6吉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016武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18.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19.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2016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0.《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如此,这样(2)简直(3)坍塌(4)销蚀(5)情意恳切
2、D(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3.(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2)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大李杜)诗史(3)诗鬼 李白、李商隐(4)樊川居士 小李杜(5)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
4.(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B)6.“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7.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8.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9.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中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1)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11.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2.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13.D 14.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15.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16.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17.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18.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19.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20.(1)春天;秋天。21.《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第五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25.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挂罥(juàn)
塘坳(ào)..丧乱(sāng)突兀(wù)..3.理解词义。怒号:大声吼叫。挂罥:挂住,缠绕。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5.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总结: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之景 顽童抱茅之景 长夜沾湿之痛
忧国忧民之心
推己及人
过故人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朋友情深的诗歌——《过故人庄》。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有《孟浩然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具鸡黍(shǔ)
场圃(pǔ)
还(hái)...3.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合”“斜”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进庄所见,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给人的眼界以开阔之感。“合”“斜”二字的运用,使这幅恬静之景具有了动感。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写了一种怎样的饮酒气氛? 明确:恬静、融洽。
3.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作者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明确: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这样的结尾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结:写诗人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
具鸡黍、邀——真挚 树合、山斜——清幽
面场圃、话桑麻——陶醉
待到、还来——情深田园风光
情深意厚
五、课外拓展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导演,打算编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你能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个镜头吗?
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啸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枝落叶。这时,一位颓然的老人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攥着几根茅草。他头发散乱,满脸皱纹,眼神暗淡无光,吟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亦是其中的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之一。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诗有《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词有《钗头凤》《卜算子·咏梅》,散文《老学庵笔记》,有《陆放翁全集》。
2.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游山西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字音:浑(hún)
豚(tún)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合作探究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农民的厚道。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可见乡风醇厚。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用它来比喻什么?
明确:用它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颈联写出了当地怎样的风土人情?
明确: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里的人正吹箫击鼓准备着社日祭祀土地神,他们穿戴朴素,保持着一种浓厚的乡俗。
4.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说,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着拐杖随时会敲开您家的门。表达了主客之间深厚的友情。
小结:《游山西村》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
腊酒、鸡豚——好客 山、水、柳、花——美景
箫鼓、古风——淳朴 闲乘月、夜叩门——情深民风淳朴
向往田园
渔家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塞外生活常成为文人笔下的一景,塞外风景更给人以悲凉凄楚之感,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从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领略一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代表作品:词《苏幕遮》《渔家傲》,散文《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文集》。
2.背景知识
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庆历元年四月调知耀州,《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渔家傲》。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独特的秋景,从全诗看,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什么地方?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联系下文可知塞外秋景“异”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这萧索、荒凉的塞外秋景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明确:这两句运用对比,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虽然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精神境界。
3.“羌管悠悠霜满地”营造了什么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此句在时间上延续“长烟落日”,描写夜景,营造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4.结尾一句抒写了边关将士们怎样的悲怆情感?
明确: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小结:《渔家傲》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孤城落日、边声四起的奇异独特的秋季风光,抒写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四、板书设计
渔家傲
景异:无留意 连角起 长烟孤城
——萧瑟 悲凉 荒僻
情深:家万里 羌管 霜 白发 泪
——思乡 凄婉 悲壮
浣溪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渔家傲》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忧国思乡的伟大词人范仲淹,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苏轼,了解一个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苏东坡。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2.背景知识: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贬官黄州期间所写。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浣溪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本词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暮雨”“子规啼”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之情。3.词的下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小结:《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
浣溪沙
环境——清静优雅(写景)
心态——热爱生活(抒怀)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又是一对欢喜冤家,常常互相调侃、取笑、捉弄,留下不少风趣轶事。
一次,苏东坡请好友佛印上门吃“半鲁”,佛印很纳闷,后来才知道是“鱼”。佛印说:“明天也请你到我家吃‘半鲁’。”次日,苏东坡去了,佛印让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的烈日下等了老半天。等佛印出来时,苏东坡问:“你请我吃的‘半鲁’呢?”佛印说:“你不是已经吃过了吗?” 1.你知道佛印请苏东坡吃的“半鲁”是什么吗? 明确:日。
2.如果你是苏东坡,你想用哪个词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示例:哭笑不得。名山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