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5 08: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环办[2013]85号 【发布日期】2013-08-09 【生效日期】2013-08-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和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和教育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规范各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认真抓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从2012年起,每两年将从各省级环境教育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环境保护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环发〔2012〕113号)和本《办法》要求,制定本地区环境教育基地的申报和管理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

附件: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8月9日

附件

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根据《环境保护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环发〔2012〕113号)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范围

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指以提高青少年环境素养,普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目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内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体验和实践活动,并在基地建设和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体现环境友好理念的场所。以下类型场所可申报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A类:具有公众环境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展览馆等;

B类: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动植物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C类:环境监测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

D类: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企业、场矿、社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等。

二、申报条件

1.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原则上应获得过省级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环境科普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

2.申报单位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场所、设施设备,有资金保障和相关管理制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应不以营利为目的,保证正常开放。

3.有专门负责接待中小学生的解说指导人员,能够为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讲解服务和教学指导。

4.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结合当地环境资源条件与特色,设计提出完整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体验和实践活动方案。通常情况下每年应接待中小学生达到2万人次。

5.应确保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教育活动开始前应对中小学生进行现场安全和应急教育。

三、申报程序

1.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自2014年起逢双年申报一次,申报年的10月初至12月底接受申报。各省(区、市)环保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申报工作。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一式两份分别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2.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抽查。

3.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向社会公布评审合格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名单,联合命名并授牌。

四、管理要求

1.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由环境保护部、教育部联合管理,日常工作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承担。各省级环保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负责当地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指导、推荐和管理等工作。

2.被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年底向省级环保和教育部门报送当年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由各省环保和教育部门汇总后报送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

3.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将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考核、检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限期半年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基地称号。

五、附则

1.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会同教育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完善。2.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方案

2015年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申报工作方案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有效利用为平台优势,以员工的具体任务分工为激励考核手段,为确保申报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成功,同时,向来园的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准则。

根据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环发[2012]113号,基地将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体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环境素养和实践能力,普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工作目的

1、树立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观念。

2、在增强小学生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促使小学生成为自己家长及周围人群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 主体源动力。

3、以具体活动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增强公众环境意识,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开展。

三、教学内容

1、通过对大自然各类资源的讲解,让学生对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全面了解。

2、通过衣食住行,结合实地活动,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中的物品使用,了解包装、一次性用品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不断探索新的讲解方法。

2、通过环保图书室,阅览各种环境保护书刊、影像制品。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5、创设环环相扣的环境教育途径,使学生初步树立环境意识。

6、通过多样化环境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指导学生制作“保护环境、美化基地”沙盘;自制“环境保护”宣传卡等,使学生懂得基地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免赠贺卡可以节省大量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7、通过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途径,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育人是每个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作为强化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

五、组织活动

1、组织中小学生到进行参观学习;

2、在重大环保纪念日、节假日等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3、组织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去,“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进企业”;

4、在基地的生态园区,组织小学生“走向大自然——环保夏令营”;

5、开展争创环保小能手活动,将节水、节电、拒用一次性用品、班级卫生、教室布置、垃圾分类、收集废电池等环保教育内容活动。

6、基地设立了“小记者站”,邀请小学生记者,定期到基地 参观采访,每年开展一次“十佳小记者”评选活动。以基地为依托,与周边小学建立起共建共育的合作关系,编写了《环境保护教育读本》。具体安排

公司为确保申报过程中各环节、各模块工作顺利筹备和开展,特成立以下领导小组。组长: 常务副组长: 成员:

具体工作小组与职责如下: 负责完成各类活动设计

共同完成实践类活动项目收集、研发和创新。比如,景区内的陶艺、刺秀等,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贺卡、沙盘、摆件等。共同完成与中小学校相关对接工作,较准确提前得到来园的时间、人数规模和活动主题;负责。

完成后勤保障类工作,比如,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警示检查,花卉植物介绍。同时,根据时令季节,向领导小组提出可供中小学生在农业方面实践的建议。

活动项目计划:

1、参观考察活动。

在生态园开辟适合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生态功能园区板块,在茶叶、林果等种、采、加工期间,利用中小学生的节假日和环保教育活动日,组织学校师生到园区参观学习相关茶叶种植、林果采摘和相应的生态环保常识,实现了在环境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的目的。

2、基地环保活动。

长期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小卫士志愿清扫”活动。在基地向路人播放环保宣传录音、清扫绿地、捡拾白色垃圾、烟头等。

3、读环保书报活动

4、环保社会调查,环保座谈会。组织学生到在基地对游客开展环境调查,调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对垃圾分类的看法、用小眼睛观察大社会。

5、废品再利用,手工艺活动。

预计经费:1万元。

活动费用:500元/次,预计全年6次,共2000元。宣传制作费用:A字展架20个,100元/个,共2000元。喷绘费用(含环保标语、已往活动展示)3000元。

外聘老师费用:500元/次,预计全年请4次,共2000元。

继续环保教育学习培训费用:100元/人,共1000元。

六、在环保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的途径,激发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篇: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发布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4.6.1 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宣传质量教育活动成果,加强质量教育经验交流,及时反映质量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6.2 应指定1名信息联络员,每月向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报送质量教育基地信息稿件。

4.6.3 稿件要保证时效性,要突出质量教育活动的工作动态,重点报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特色做法和每月组织参加质量教育的学生数量。

第四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

附件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以及国家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规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主要包括:

(一)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如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

(二)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动植物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三)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

(四)企业、农村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

(五)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第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享有开展科普活动的权利,享受国家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章 条 件

第四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条件。

(一)重视科普工作,具备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保障,将科普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

(二)具备一定规模的专门用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固定场所。

(三)拥有主题内容明确、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教资源。

(四)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队伍。

(五)能够保障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

第五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的作用,结合自身条件,按照全国、本地、本系统的部署,将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有关任务落实到基层。制定开展科普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示范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保证开放时间和受众人数。

第六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不断提高科普服务的质量与水— 2 —平。注重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合作开展社会化科普活动;注重科普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特色、有实效;注重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吸纳和使用社会各方面的优秀科普资源,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

第七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 地开展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八条

申报资格。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相关场馆或设施,且科普活动特色鲜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均可自愿申请成为科普教育基地。

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需获得省级或国家相关部门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与命名。

对部分科普教育业绩突出,社会影响力大,且符合第二章基本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可由省级科协或国家相关部门直接推荐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第九条

申报程序和步骤。

(一)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

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

— 3 — 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或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材料等。

3.申报单位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二)申报受理和推荐。采取属地和行业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省级科协或国家相关部门受理本地或本系统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填写推荐意见后报中国科协。

(三)评审。中国科协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进行社会公示。第十条

认定。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后,由中国科协命名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颁发证书、牌匾。

第四章 指导与服务

第十一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推荐单位承担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日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职责。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主动向推荐单位提交科普工作计划和总结,争取相关支持。

各级科协组织和各有关部门都要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支持与服务。指导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点科普活动。通过资助优秀科普项目,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活动策划、科普展教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不断提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水平。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 — 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加大科普工作投入,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第十二条

中国科协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命名期限为5年。命名期结束后,经综合评估认定为合格,可被继续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第十三条

取消资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命名:

(一)有违法乱纪行为。

(二)有宣传邪教、封建迷信等活动。

(三)有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四)不能满足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条件,或不能履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义务,经中国科协综合评估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粤震„2007‟59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地震局(办):

现将《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八日

主题词:防震减灾

科普

基地

管理

通知

广东省地震局办公室 2007年6月11日印发

-1-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主动承担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积极推进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贯彻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

第三条 建设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当选择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能够发挥较大影响作用的场所,如科教文化场馆、科教名人纪念馆、文化旅游景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现代化地震监测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单位或机构。

第四条 广东省地震局负责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组织认定和业务指导。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协助省地震局对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

-2-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有固定的科普宣传及示范防震减灾科学内容的场所,具有普及与防震减灾相关科学知识内容的条件、设施和器材,配备书籍、展板、图片、多媒体等宣传材料。

第六条 有专(兼)职讲解员、有负责接待和辅导的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有稳定的能够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科普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第八条 愿意接受省、市地震工作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三章 组织要求

第九条 所属主管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科普工作,能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

第十条 有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计划,能根据计划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需要及时更新有关科普内容。

第四章 工作要求

第十一条 有比较全面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料和内容,防震减灾特色突出,针对性强、易被公众接受。

第十二条 制定了科普教育工作规划和科普教育工作计划,并能认真落实。

第十三条 科技、文化、博物馆类场馆和旅游、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每年向社会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

-3- 验室、生产现场和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基地,要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

第十四条 在每年的 “防震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减灾日”、“世界地球日”期间必须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五条 应与当地学校建立联系,合作开展相应的校外科普活动。设有收费项目外,对学生团体参观应实行至少半价优惠。

第十六条 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 要公布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主动吸引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

第五章 申报与认定的程序和办法

第十八条 申请认定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报单位或机构的报告;

(二)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见附件);

(三)申请单位或机构的法人资格材料;

(四)其它证明符合认定条件的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与认定程序:

(一)申请单位向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二)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核实申报材料内容,报 -4- 广东省地震局;

(三)申报时间: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

(四)申报受理部门:省地震局地方地震工作处(广州市先烈中路81号大院1号,510070);

(五)广东省地震局组织审定。

第二十条 省地震局每年3月份组织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评审和认定。

经审定批准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广东省地震局颁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证书》,授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对符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的,由省地震局初审后,组织推荐。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应向广东省地震局报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总结和计划。

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条件发生变化,或未按照本管理办法基本要求运行的,取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地震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5-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