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百强城市:重庆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汪洋在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
汪洋代表第二届市委所作的报告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重庆胜利走过直辖十年的光辉历程,阔步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直辖十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重庆导航定向,开启了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肩负中央重托,承载人民的期望,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和直辖十年的基本经验。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构建和谐重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和商圈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形成了一批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层次偏低,能耗物耗偏高等问题明显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五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接近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两倍,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三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稳健起步。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基本完成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主体任务。库区产业发展明显提速。按期完成二、三期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任务,顺利启动四期移民工作,有效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问题,一批牵引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名优企业先后落户库区,移民失业率开始下降,就业形势出现重要转折。库区水环境治理、库周绿化带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取得巨大成绩。
五年来,我们着力健全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已经超过一半。
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及垄断行业等各项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秩序持续好转。探索直辖市行政管理新路子迈出较大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取得成果。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周边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和港澳台合作全面加强,成功举办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和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重庆,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实效,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通电通路、人畜饮水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提前完成“两基”任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明显缓解。基本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执法监督体系,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一定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夺取防治“非典”,防控禽流感和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全面成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先进文化建设,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政治局面更加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司法机关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化。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和各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渝东南地区民族工作全面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驻渝部队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安重庆”建设取得实效,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同步发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民主集中制得到有效贯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机制更加完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抗击特大旱灾等重大考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开展巡视工作,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感受到,重庆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区市,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在一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取得的。经过直辖以来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中央交办“四件大事”的主体攻坚任务,取得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显著成绩,全市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倍,地方财政收入增加9倍,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增加1倍多,夺取了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巨大胜利,重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3100万重庆各族人民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直辖十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直辖十年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破除影响重庆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始终保持开拓开放的锐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求真务实的品格。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善于抓住用好各种机遇推动新兴直辖市加快发展。三是必须把中央的战略意图与重庆的特殊市情结合起来,把全市“一盘棋”与区域分类指导统一起来,积极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四是必须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围绕大事难事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五是必须正确处理“富民”与“兴渝”的关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千方百计解
决好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六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把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文化兴市融入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过程中,着力培育和提升“软实力”。七是必须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凝万众之心、聚全市之力推进发展。八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重庆建设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十年的实践,是我们乘胜前进的坚实基础。十年的经验,是我们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我们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谋划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为重庆发展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的总体部署,这既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重庆发展的总体要求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凝聚了中央希望重庆“加快”和“率先”的更大期待,是我们推进重庆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针,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总纲。
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虽然直辖十年来重庆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目前在全国处于相对滞后地位、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拉大、在西部地区优势不明显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小马拉大车”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移民安稳致富难度大等突出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强、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严重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也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增强,有利于重庆在对内对外开放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更大发展;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更加关注和支持三峡库区,有利于重庆在西部地区实现优先开发和率先发展;我市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的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有利于我们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些机遇和条件,与全市上下日益增强的直辖意识、与全力以赴抓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更加凸显的直辖市体制优势融合在一起,必将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重庆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个地方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今天的重庆,正处在这样的重要关头。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标志,重庆进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围绕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城市大农村大
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打造“重要增长极“和“经济中心”,才能在确保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持续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在促进全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抓住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实现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战略意图的根本,就抓住了重庆全部工作的要害,就抓住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圈”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火车头”,“两翼”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助推器”。着力打造“一圈”,是在更高层次上加快“两翼“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两翼”问题的需要,是加快建设“重要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需要。要着眼于“领头领跑”,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努力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尽快赶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要强化处于“一小时经济圈”中心的主城区的引领和率先作用,努力建成学习型、创新型、宜居型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两翼”在全市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促进渝东北地区“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促进渝东南
地区“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力争“两翼”尽快达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科学确立符合“加快”和“率先”要求的阶段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为重、为民富民优先,着眼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三大定位”的要求相适应,到2020年,要在西部地区实现“三个领先”: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和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领先,经济总量在2006年基础上翻两番以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作用充分显现;二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在西部领先,“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综合功能基本完善,真正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二元结构矛盾基本消除,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差距力争缩小到2.5:1。库区移民实现安稳致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实力和形象全面显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未来五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展开“十二五”建设、努力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关键时期。要力争到2012年,迈上“三个台阶”、实现“五大突破”: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美元新台阶;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力争总体上翻一番,城乡就业难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迈上宽裕小康新台阶;三是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65%,城镇化率超过5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缩小到3:1,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要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
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五大重点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作用明显增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框架全面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全过程,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统筹推进“一圈两翼”的城镇化,增强城市对农村、“一圈”对“两翼”的辐射带动力,探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深入推进科教兴渝、人才强市和文化兴市,着力培育以“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重庆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实施大开放大创新战略,以大开放、大创新促进深化改革,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深化区域合作,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实施生态安全保障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大市建设,切实搞好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的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领导核心坚强有力、战斗堡垒坚实巩固、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宏伟的目标昭示着美好的未来。坚定不移地沿着胡锦涛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重庆就一定能够早日崛起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
三、推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首先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统筹抓好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符合重庆实际的路子。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切实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第一经济”来抓,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劳务中介组织,打造知名劳务品牌,开辟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村居民变城市居民”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梯度转移,尤其要科学引导“两翼”人口向“一圈”和市外有序转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力争今后五年全市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其中30%左右实现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使重庆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地区之一。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今后五年
土地规模经营在“一圈”达到30%以上、在“两翼”达到20%以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后出现的“老人农业“和土地“撂荒”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作。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居住环境。力争到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乡镇公路通畅率达到100%。重点抓好渝东南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高寒山区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增强产业实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100亿级、500亿级大型企业。围绕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筹划和建设,形成专业化、集团化的汽车生产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围绕打造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尽快实现普光气田川气入渝、乙烯及中下游项目开发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围绕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和材料产业基地,推进氧化铝、冷连轧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重钢环保搬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围绕打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尽快建成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轨道车辆和风力发电等国家级机械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轻纺食品产业基地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纸业生产基地,发展综合性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推进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六大领域的发展,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力争成为西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建设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支柱、专业特色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积极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网络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优势企业,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物流中心。加快培育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央商务区布局,努力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充分开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努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培育壮大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及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优先发展节约型产业和技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导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可持续的产业体系。着眼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保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三)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劳动就业和资源环境,科学划分各类功能空间,确保城乡规划布局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性。大中城市特别是主城特大城市的规划,既要充分展示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又要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主城尤其要突出“山城”、“江城”的山水园林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
坚持高质量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建设集约化。有步骤推进城市建设与改造,杜绝片面扩大规模、粗放发展,把高效利用土地、能源等资源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约束性要求。加快建设万州“第二大城市”和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搞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上,建设特色宜居城市。
坚持高水平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树立城市、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管理理念。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探索经营城市资源的有效途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市基础设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各项制度。强化社区自我管理功能,培育市民的文明素养。围绕构建城市群和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和完善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完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
设任务,实现“4小时重庆”快速贯通。建设1O条出境干线铁路,打造全国铁路枢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一干两支三枢纽”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做好“一大三小”机场布局,突出区域性航空枢纽地位。强化水电,优化火电,推动核电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项目,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提高通信网络覆盖面、传输容量和资源共享水平。
(四)扎实推进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合力建设富裕稳定的新库区。
坚持把加快库区发展作为富民兴渝之要和统筹城乡之重,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在确保完成四期移民迁建任务的同时,努力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问题,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
坚持保护为先、重在建设,进一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施库区主体功能分区,优先搞好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建设,争取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库周绿化带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监测和地灾防治。开展库区消落带综合整治的研究和有关工作。完善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系统,加强企业污染排放、次级河流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保护好三峡库区水环境。
坚持精确设计、定点落实,推动库区移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加强移民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搞好移民就业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加快库区劳动力转移步伐,力争今后五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 30万人。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和非农移民扶助政策。五年内基本破解移民就业难问题,使库区群众生活质量有提高、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库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用好用足用活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库区发展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库区开发,新建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项目,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力争五年内有效破解库区产业空虚问题。
(五)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逐步健全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探索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加快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农民工养老、工伤、大病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制度,鼓励进城农民从务工性转移向居住性转移转变。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建设投入,构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着力突破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推进城乡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推进城乡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优先支持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事业。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划分市与区县的责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搞好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完善“一圈”与“两翼”之间区县对口帮扶机制,增强互动效果。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代表性的区县先行开展城乡统筹改革试点,赋予少数偏远县更大的行政审批权限,放手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带动经济体制的其他改革。加强资本、技术、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内外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公用事业、垄断行业等领域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大集团大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加快“和“率先”中的重要作用。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协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国内外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来渝设立研发机
构、地区总部、制造基地和货物分拨中心。加强渝洽会、高交会、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开放平台的建设,积极发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拓宽利用内外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升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精确策划、定点引进”,推行“点对点”上门招商、重点行业专业化招商,完善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一个地区的强弱,经济实力是主要标志。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动经济大发展,重庆就能够在追赶中“加快”、在超越中“率先”!积极推进区域联合与协作,努力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向西部其他省区学习,与西部其他省区合作,坚持在共同发展中实现“率先”。利用好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加强与西南各省区特别是四川、贵州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全面深化川渝经济联合与协作,共同建设成渝经济区。加强与长江流域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密切渝港、渝澳合作,扩大渝台经济联系与交流,努力使重庆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投资创业的热土。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发展东南亚、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开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项目建设。
四、共建共享和谐重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加快和谐重庆建设步伐。
(一)解决好民生问题,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及城乡退役士兵的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工作,尽快解决城镇家庭“零就业”和农村家庭富余劳动力“零转移”问题。
坚持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着力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努力解决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健全和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水平。
坚持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健全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
城乡低保水平。对城镇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实现廉租住房或住房补贴保障全覆盖。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二)发展城乡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科教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教育收费,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完善和落实对移民困难群体、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资助政策,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西部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区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和街道有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室,并切实发挥作用。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城乡文化互动工程,加强互联网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让城乡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5%以上,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显好转。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着眼提升市民健康素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健心活动。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大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积极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提高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质量,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重大决策与公民有序参与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表达民意、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逐步实行公示、听证制度,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
完善司法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搞好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育,打造与直辖市地位相适应的软实力。
围绕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工程、人文精神培育工程、文明风尚引导工程、正确舆论导向工程、重庆形象塑造工程,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巩固共建和谐重庆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诚信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的良好风尚。倡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打造“知识重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广大群众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社会责任感。
着眼建设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不断增强重庆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力
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繁荣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精品,培育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重庆在全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
培育和提升重庆人文精神,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继承巴渝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围绕实现“加快”和“率先”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培育和弘扬以“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为主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适应重庆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五)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干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和工作条件。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妥善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移民迁建、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社会安全管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从基础工作抓起,预防和遏制各类突发事件和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范能力。
(六)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紧完善和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巩固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妇女计划生育住院分娩补助,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开展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整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改善优化人居环境。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06年基础上下降24%左右。深入开展“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和谐成就伟业,和谐创造幸福。敞开“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胸怀,坚持不懈地在发展中构建和谐,让每一个在重庆生活和工作的人享受发展的成果、沐浴和谐的阳光!
五、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科学发展、落实“314”总体部署,党的领导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党建是党委工作“主业”的观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争取全市党建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到2012年,全市党员数量稳步增加、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基层党组织超过50%;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的组织,80%以上的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等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全市党风状况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切实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坚持不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的战略任务,认真学习好、领会好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加强和改进各级中心组学习,开展“科学发展观在重庆”宣传教育活动,把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和领导发展的本领。注意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发展的“加快”,以思想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领导集体和各类人才。
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科学发展论人才,凭群众公认选干部,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模范贯彻民主集中制、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健全完善新提任领导干部社会公示制度,推进乡镇党政正职差额选举试点。
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力争到2012年,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在领导干部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 8%、l0%和6%。
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老干部工作,落实老干部“两个待遇“,从政治上、生活上切实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一小时经济圈”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两翼”专门人才培训和吸纳计划,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强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办好青年人才论坛,建设人才创业示范基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人才聚集高地。
(三)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完善组织设置,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探索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逐步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进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示范区’’试点。积极完善国有企业和机关的党建工作,加快改进农村和学校的党建工作,努力探索抓好城市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认真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吸收各阶层、各行业优秀人才加入党的组织,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五年内对全市所有党员进行一次轮训。实施党建工作信息化工程,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双向互动式管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效方式。筹集并用好党内互助帮扶资金,搞好党内关怀,努力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和基层党员。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适应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新变化,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全局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重点把好方向、出好思路、抓好大事、管好干部。统筹安排纪检和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方面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促进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尤其是副书记职数减少后的新情况,推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落实常委会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研究制定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建立常委会决策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完善市委委员列席市委常委会的办法。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党内民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不同意见畅所欲言、平等讨论的环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各级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开展党代表评议党委委员的试点,试行党代表列席同级全委会制度。强化全委会功能,建立常委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接受全委会监督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全委会对改革发展重大方针和重要人事任免的决策作用。
(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努力培育能够保证“加快”和“率先”的良好作风。强化群众观念,坚持向群众学习,切实把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依靠,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决策的第一依据,把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真抓实干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成为风尚。
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要保证两个月以上时间在基层调查研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抓好“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永续工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等铺张浪费行为。坚持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带动全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保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做到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全方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严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认真开展反腐败专项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清廉从政、服务发展”专项学习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敢抓敢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市人民把信任和希望寄托在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身上。党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紧密结合,必将使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同志们!直辖十年,重庆无愧于历史。新的征程,我们将创造更大的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3100万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全国百强城市: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4月7日)
阎启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青岛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战略部署及工作要求,回顾总结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以及省委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人民圆满完成了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以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稳定优化一产,调整提高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着力壮大优势骨干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批国家级大企业落户青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与2002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3206.6亿元,年均增长1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5.8亿元,年均增长28.8%;税收总收入达到637亿元,年均增长24.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7:52.3:42,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8.6%。滨海公路北段、东西快速路、流亭机场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胶州湾海湾大桥、湾口海底隧道、火车站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辐射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奥帆赛筹备工作全面展开,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郊区五市综合实力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位次不断前移。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工作实现新突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事工作取得新进步,开放城市的优势更加突出。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4亿美元,利用内资934.8亿元,出口635亿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28元和6546元,年均增长15.1%和11.8%。推进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设,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比2002年增加90.8%。抓好背街小巷改造、村村通自来水、城区河道治理等惠民实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连续四年实现就业增速大于失业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100万。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成功防控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文明和谐创出新业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文奥运、学习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军警民共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平安青岛”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会管理,规范信访秩序,抓好安全生产,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老干部、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仲裁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民主法制建设再上新水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以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管理、权力运行、干部人事等各项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历届市委继往开来、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九届市委向所有为青岛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驻青各单位、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向所有关心帮助青岛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过去四年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青岛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善于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锐意创新,善于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与青岛实际紧密结合,自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必须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水平还不够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模式还不能适应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要求;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文明和谐程度还有待提高;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离省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制度不严、监督不力等问题,教训十分深刻。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目标任务
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我们扩大开放、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省委作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部署,给予青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化解矛盾、趋利避害、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青岛已经具备了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把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围绕上述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着眼于富民强市的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1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0: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4000元和10000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和20%。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突出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地位,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为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2011年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缩小南北差距、协调东西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继续扩大对内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为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发展机会、生态型的人居环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高效有序,和谐文化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到20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先进性。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干部作风进一步改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不断增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城市的更高追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坚持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光荣职责,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市委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夯实富民强市的经济基础,加快建设富强青岛
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要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机车、石油化工、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会展、创意、信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港口、航运、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培育服务业骨干项目和知名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壮大提升品牌经济,重点扶持自主品牌发展,推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为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2011年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缩小南北差距、协调东西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继续扩大对内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为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发展机会、生态型的人居环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高效有序,和谐文化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到20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先进性。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干部作风进一步改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不断增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城市的更高追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坚持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光荣职责,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市委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夯实富民强市的经济基础,加快建设富强青岛
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要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机车、石油化工、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会展、创意、信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港口、航运、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培育服务业骨干项目和知名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壮大提升品牌经济,重点扶持自主品牌发展,推要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的原则,坚持依托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以及组团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城市群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适宜居住。重视提升建成区的档次和内涵,严格保护老城区特色,充分挖掘老城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高水平规划建设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新区。坚持科学布局、组团发展,加快东西部新城区和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滨海城市组团建设,扶持发展卫星城镇,形成各具内涵特色的城市组团,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和区域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抓好机场、铁路、港口以及滨海公路、胶州湾海湾大桥、湾口海底隧道、青平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缩小南北差距,协调东西发展。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加强环境整治,做好重点区域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积极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城管执法效率,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营造最佳人居、创业和发展环境。
四、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文明青岛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规范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保证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畅通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施政,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责任追究、纠错改正等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依法行政和司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制度,规范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加大对司法的监督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进法律服务,做好普法工作,发挥仲裁积极作用。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积极向上、敢为人先、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实施精品工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健全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传媒、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等重点产业,培育优势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举全市之力办好2008年奥帆赛。突出“新青岛、新奥运”主题,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高水平做好场馆建设、宣传推介、城市运行、赛事组织、服务保障、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帆船比赛。抓住奥运机遇,全面实施《奥运行动规划》,充分发挥奥运拉动作用,打造帆船之都,留下丰厚的奥运文化遗产。
五、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建设和谐青岛
坚持以富民和谐为主线,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重民生、解民忧、促民富。完善政策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交通、供热、食品安全、老龄、城乡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覆盖所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完善困难家庭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扶持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突出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稳定住房价格,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努力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养老保障机制,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倡导建立积极老龄社会。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整顿规范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强化全社会创业意识,引导群众创业致富,以创业促就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壮大服务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搞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深入推进平安青岛建设。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从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创建工作,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持不懈地加强反邪教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加大对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大隐患治理投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预案,强化应急保障,提高危机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全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推动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
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防止和克服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政令畅通。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把各级干部教育好、管理好、使用好、监督好。加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把综合素质高、群众信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班子中来,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优秀干部队伍建设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在各行各业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的党员人才队伍。
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创新社区工作体制机制,为社区基层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做好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党政机关和诚信文明、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按照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针对性强、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巡视、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问责等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特别要强化对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以及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班子内部相互监督,切实增强防范意识,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依纪依法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认真治理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规定,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出好班子、好队伍、好风气。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督促各级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自觉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按照八个方面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担负起加强作风建设的责任,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同志们,中央和省委对青岛的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青岛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后五年我们肩负的责任光荣而重大,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同心同德,务实创新,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在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在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 李昆学
(2009年5月15日)
同志们:
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明两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张进同志对我市创建法治城市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提了很好的意见,相关单位作了发言。希望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面推动我市法治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法治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党的十七大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建设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凡响的三十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经从价值取向推进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法治城市建设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一个地区的具体实践。创建法治城市活动的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合理守法的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城市,实现城市内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治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法治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一个地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程度和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城市实行综合管理的工作目标之一。当前,全党正在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创建法治城市作为学习实践 1
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紧紧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为工作目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更加有力地改善民生问题,更加有效地维护群众权益,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区域法治创建新路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实现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进创建法治城市工作
创建法治城市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包括党委依法执政、地方人大科学民主立法、政府依法行政,也包括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内容,涵盖整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级各单位要以实现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为目标,统筹兼顾,全面开展好法治成都创建工作。一是要增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二是要从成都实际出发,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加强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坚持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四是要积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按照责权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要求,坚持公正司法,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是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把全市城乡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
明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六是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物权保护,加强投资保障,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用工、税费收缴等监管体系,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七是要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法治监督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总之,要通过创建法治城市活动,使全市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能力,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机制完备,使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和措施,确保创建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各级党委、政府,各单位必须树立“全域成都”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方案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落实责任和措施,精心组织,躬身实干,确保创建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坚持党在创建法治城市活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政治上保证法治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主管领导分工负责,形成科学有效、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合理使用法治手段应对、处理各种复杂局面;二是要发挥各级政府在组织实施创建法治城市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法治成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组织和部署好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评估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三是要发挥人大、政协在推进创建法治城市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考察等活动,掌握创建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提案,督促政府各部门及社会
各界积极参与。发挥人大、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我市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四是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借助媒体受众多,传播面广的优势,积极宣传报道法治成都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及时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全市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创建法治城市、建设法治成都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普法办、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的指导下,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用发展创新的思维履职尽责,为试验区建设和推进“两个加快”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四篇:在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在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举行的一次盛会,是我区残疾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残联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大会的各位
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区残疾人及其亲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向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同志们,以及关心、支持我区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残疾人事业是文明崇高的事业,残疾人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我区历来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自1994年召开区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残联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办实事,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推进了我区残疾人事业的长足发展。10年来,康复经费切实保障到位,康复工作成效显著,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权益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环境进一步好转,扶贫解困工作富有成效,劳动就业取得良好效果,残疾人状况得到切实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有关部门和全区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残疾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区残联和全体工作人员,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智慧和汗水,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借此机会,我再次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和致力于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区委、区政府希望区残联组织带领广大残疾人,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为建设现代化新--,顽强拼搏,再创新业。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
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的崇高事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实际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更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社会的和谐文明进步,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残疾人事业摆上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满腔热情地支持残联工作,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努力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解决生活、就医、就业和就学等方面的困难,让残疾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明成果,让残疾人安心,让残疾人亲属放心,让社会满意。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大力弘扬扶弱助残传统美德,为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特殊、最为困难的一员,他们与健全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我区残疾人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扶贫济困任务仍然艰巨,残疾人问题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工作、生活的道德意识和社会环境,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增强责任感,提高道德境界,带头善待残疾人,用真情实意来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用改革精神来解决残疾人遇到的困难,用人道主义精神维护好广大残疾人利益。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积极推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发展信息和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等一系列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让人人都为残疾人献上一份爱心。
三、认真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一部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典。各级各部门要以组织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认真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对全省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的通知》和《漳州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漳州市人民政府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切实抓好残疾人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努力为全区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广大残疾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农村各项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困难,不折不扣地减免各种负担,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服务,
第五篇:在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成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检查交流前阶段经过大讨论后各级各部门制订行动计划的工作。这次会议召开标志着跻身百强城市的发动和计划部署阶段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开始转向抓落实、抓项目的阶段。刚才,两个区和10个部门在会上交流汇报了行动计划的编制情况,其它部门的行动计划会前也已及时上报。总的来看,前阶段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呈现出行动快、目标明、责任清、措施实的特点。行动快,从动员部署到现在初步编制完成行动计划只有1个多月时间。各级各部门在短时间内通过深入调研、科学测算、集思广益编制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行动计划非常不容易,体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目标明,对五年内要完成哪些目标非常清楚。措施实,绝大多数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都有具体的措施,有的部门单位的措施刚性强、力度大。责任清,许多行动计划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已明确落实。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领导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对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下一步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各级各部门要以跻身百强城市行动纲要和行动计划为指导,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走在前列”意识,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跻身百强城市的工作就是今后五年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主要工作,把跻身百强作为统揽全局工作的主要抓手,把各项工作纳入行动纲要和行动计划之中。省委省政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提出了“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也一直强调“争先进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浙江省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也包括我们衢州地区在内。衢州要跻身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和全省基本同步提前实现现代化,工作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很大。其实即使和丽水相比,我们在跻身百强工作上也有不小的差距,2004年他们的排位是110位,我们是117位,中间相差6位。跻身百强城市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要求,是为衢州人民谋福利,也是为浙江省的改革、发展、稳定作贡献。对跻身百强城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把推进跻身百强城市工作与贯彻落实省委“走在前列”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走在前列”的认识,切实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没有只争朝夕的精神,跻身百强城市的很多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各级各部门都要把“走在前列”的要求落实到跻身百强城市的具体实践上,以跻身百强城市的工作业绩来衡量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成效。
二要进一步深化完善行动计划。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各部门单位所编制的行动计划还只是初步的,还需要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工作。完善行动计划的总的要求是求深化、创特色、促落实,特别是要有刚性的措施。各部门单位行动计划的措施总体上是实的,但也有不平衡的地方,有些单位的措施操作性非常强,有刚性,但有些单位的措施就比较一般化,需要进一步细化。下步修改完善过程中,必须突出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进一步做好目标的测算,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工作目标能够量化的一定要加以量化,能够分安排的一定要分确定。如市计委关于六大百亿工程的计划就既有五年目标,又有分要求,重点项目的进度要求都已初步明确,整个计划显得很实,操作性比较强。制定分目标计划,有利于工作安排,也有利于市委市政府进行工作考核。各个行动计划都要争取在计划上做得更细更实一些。二是进一步做好面上衔接,增强计划的协调性。各部门、单位的行动计划在服从市跻身百强城市行动纲要统一要求的同时,要加强与“十一五”规划、“五城联创”工作方案、“六大百亿”工程计划的衔接。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行动计划的相互沟通和衔接,避免相互冲突。对相关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各职能部门都要本着实事求是、协作配合的态度尽量吸收采纳。对此,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注意审核把关。三是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增强行动计划的操作性。在行动计划确定后,各职能部门要把目标任务加以层层分解落实,有的必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有的必须分解落实到企业,所有目标任务都要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责任人,确保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工作目标项项有着落、事事有人抓、件件见实效。
三要围绕难点重点问题求突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是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扬长补短,突破难点重点,力求整体推进。从近期工作看,迫切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求得突破:一是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求突破。在加快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经济质量,争取尽快摆脱经济质量、效益总体水平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明显落后的局面。实际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量与质的关系处理问题,它已经是我们整个经济能不能平稳运行的问题,是经济社会能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跻身百强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我们衢州由于发展起步慢、经济总量不大,有些矛盾不像发达地区那样尖锐,或者我们还没有深刻感受到。我们现在无非是对电力、资金、环保问题感到紧张些,对危及发展平稳性、可持续性的深层次问题感受似乎还不是很深。实际上,跻身百强城市评估中对经济质量指标是有明确要求的。衢州经济效益不高、质量不高,经济运行水平排名落后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总量和质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质量不上去,总量也上不去。就拿项目建设来说,如果投入产出率不符合要求,就很难通过审批,即使审批下来,也会相应核减用地指标;如果环保问题不达标,就会被一票否决。省里马上要出台关于项目审批的新政策,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提高项目投入产出率方面的指标要求。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实施“991工程”计划,列入计划的项目要求很高,省发改委马上要下来与各地具体衔接。各级各部门要努力在这项工作上取得突破。二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求突破。总的要以“六大百亿”工程为抓手,有项目建设任务的部门要根据计划具体抓好落实;服务性部门要大力开展“三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三是在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上求突破。加大市域和市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力度,逐步推进城乡公交、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四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上求突破。不管外部情况如何变化,就衢州来讲,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招商引资始终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也是实施“三大战略”的根本要求。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数、总投资额、协议引资额同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协议引资120亿元、到位市外资金60亿元的工作任务面临严峻挑战。各级各部门要克服观望态度和畏难情绪,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创新办法,确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五是在要素保障上求突破。资金、土地、人才是衢州目前面临的最大要素制约。要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对外合作等各种办法,加大引资力度,确保项目资金链条不断。解决资金、土地问题,金融、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发挥主要作用,其它各相关部门都要千方百计作出努力。在着力解决资金、土地等要素问题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时,要同步考虑人才、科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才、科技是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制约要素,是衢州的严重短腿。人才、科技不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跨越式发展都不能顺利推进。六是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求突破。跻身百强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不是仅仅完成几个经济指标问题,根本上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为老百姓谋福利。如果不能够在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求突破,跻身百强城市就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现在,建设平安衢州、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不同利益群体的心态很不平衡。许多重点工作和项目的推进难度越来越大,与伴随贫富差距扩大而来的社会心态复杂化有很大关系。如果大量人口收入增长不快,生活困难,求助无门,社会稳定和和谐就无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重要内容,三者缺一不可。即使经济生活条件改善了,如果没有政治地位,没有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也会造成心态不平衡,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平安衢州,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改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进群众民主政治权利。
四要切实加强督查考核。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动计划要成为我们对各级各部门工作督查的重点、考核的主要依据,其执行情况要成为我们选拔任用各级干部的重要参考。今后,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领导小组要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会议,对重大问题、政策和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日常指导、管理作用,协调沟通,掌握情况,推动宣传,通报情况,定期开展检查、督查,对各级各部门工作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调查提出意见,供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各级各部门也要把抓督促、检查、考核放到抓工作落实的重要位置上来,使行动计划与具体工作紧密挂钩。推进跻身百强城市工作,做纲要和计划是容易的,难就难在抓具体工作的落实,从上到下都要有抓落实的保障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面上工作的抽查,对部分专项工作还要开展专项检查。市统计局要及时提供跻身百强城市评估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便于调整完善行动计划和开展督促检查。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是持续五年的目标任务,抓落实既要抓好具体性工作,又要抓好督促检查环节。希望大家都要把抓落实抓督查放在重要位置,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