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17:5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国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环保的法律支撑更加有力。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以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举措,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2.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过去环保系统一些基层单位“废气靠闻、污水靠看、噪声靠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环境执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见附注),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逐步加强。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国家层面拒批的“两高一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万多亿元。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控,着力解决突出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预定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电脱硫比例从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高幅度超过1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环保领域不断拓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劳和智慧。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一些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高发。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反而上升7.2%。总的来看,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保护环境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2亿多吨依靠进口。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从前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当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场趋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的难度。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资源环境来讲,可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结构调整来讲,有利于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再造新优势;对发展空间来讲,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代价是否降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态环保力度有多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然环境好就意味着投资创业环境有更大优势,有利于聚集优秀人才,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付出了沉痛代价。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既要走工业化道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还要看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现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

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绿色壁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欧盟准备在明年对境内经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澳大利亚今年也通过了对碳排放征税的法案,就是例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现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这本质上也是发展空间的争夺。从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承担国际责任考虑,都需要我们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对今后的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创新转型、节约环保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跨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动、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环境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8亿人尚未脱贫。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必须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保,实现科学发展。转型也是发展,是一种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把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转型中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做了艰苦努力,但在后期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五年节能减排任务,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础上确定的,还增加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潜力缩小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还得从治本上想办法,在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就我国工业企业来讲,不少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装备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环保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家的10倍。通过改造既能降耗减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把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推进重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请认真研究,做好规划,分批组织实施。对现有重污染企业,要深入开展环保核查,促使企业做好节能环保改造。对新建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也要强化节能环保的硬约束。国际上跨国公司新建重化工企业时,环保及相关投入占建设资金的比重一般达到15%-35%,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10%。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使新建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

三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变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我们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可以对技术、装备、服务等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包括技术装备、专业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以提高节能环保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要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等重点环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推动发展、转型和环保必须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目前一些发达地区资源靠长距离输入,环境严重透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优化发展中强筋壮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既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用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又应坚持高起点发展,绝不能降低环境门槛,要切实防止污染转移。还要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办法措施,加快解决一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不欠新账,又要加快治理历史遗留的存量污染问题,尽量多还旧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分,全面取缔所有排污口,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关海域,并实行分区控制,优先防控重点单元。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要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100亿元“以奖促保”,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投资。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这些水系的治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人们生活须臾离不开空气。“十二五”期间,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前段时间,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二是要根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可通过联防联控率先实施;三是要适时提高标准限值,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当看到,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些深刻变化。国家将从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支持各地“关旧上新”,调整、改造、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新上一批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57%和67%。这反映出城乡环保还不平衡,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要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人口聚居区和饮水、食品安全保障区坚决禁止新上项目。二是提高准入门槛,督促企业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三是对重点防控区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决铬渣、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要坚持预防为先、及时应对,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是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结果,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一旦发生事件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空间布局,严格化学品生产管理,堵塞运输安全漏洞,切实防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核安全问题。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

五、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在此,我提几点要求: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刚才,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同志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同志签订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我国在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多,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年度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新增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与燃煤电厂脱硝紧密相关。国家已经出台脱硝电价,还要抓紧出台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过去的实践证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清费立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紧研究立法和开展试点。国务院对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这方面改革,既要着眼于环境与发展事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把握环境保护的特有规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减排成本仅相当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如,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抓紧研究论证,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积极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又如,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同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存在。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要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特别要加重罚则、加大惩处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要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环保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臵,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努力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新的时期,环境保护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区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监测和督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第二篇: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本站推荐)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分析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国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环保的法律支撑更加有力。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以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举措,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2.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过去环保系统一些基层单位“废气靠闻、污水靠看、噪声靠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环境执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见附注),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逐步加强。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国家层面拒批的“两高一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万多亿元。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控,着力解决突出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预定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电脱硫比例从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高幅度超过1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环保领域不断拓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劳和智慧。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一些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高发。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反而上升7.2%。总的来看,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保护环境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2亿多吨依靠进口。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从前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当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场趋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的难度。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资源环境来讲,可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结构调整来讲,有利于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再造新优势;对发展空间来讲,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代价是否降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态环保力度有多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然环境好就意味着投资创业环境有更大优势,有利于聚集优秀人才,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付出了沉痛代价。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既要走工业化道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还要看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现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

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绿色壁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欧盟准备在明年对境内经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澳大利亚今年也通过了对碳排放征税的法案,就是例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现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这本质上也是发展空间的争夺。从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承担国际责任考虑,都需要我们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对今后的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创新转型、节约环保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跨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动、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环境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8亿人尚未脱贫。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必须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保,实现科学发展。转型也是发展,是一种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把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转型中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做了艰苦努力,但在后期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五年节能减排任务,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础上确定的,还增加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潜力缩小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还得从治本上想办法,在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就我国工业企业来讲,不少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装备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环保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家的10倍。通过改造既能降耗减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把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推进重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请认真研究,做好规划,分批组织实施。对现有重污染企业,要深入开展环保核查,促使企业做好节能环保改造。对新建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也要强化节能环保的硬约束。国际上跨国公司新建重化工企业时,环保及相关投入占建设资金的比重一般达到15%-35%,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10%。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使新建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

三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变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我们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可以对技术、装备、服务等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包括技术装备、专业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以提高节能环保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要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等重点环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推动发展、转型和环保必须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目前一些发达地区资源靠长距离输入,环境严重透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优化发展中强筋壮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既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用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又应坚持高起点发展,绝不能降低环境门槛,要切实防止污染转移。还要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办法措施,加快解决一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不欠新账,又要加快治理历史遗留的存量污染问题,尽量多还旧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分,全面取缔所有排污口,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关海域,并实行分区控制,优先防控重点单元。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要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100亿元“以奖促保”,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投资。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这些水系的治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人们生活须臾离不开空气。“十二五”期间,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前段时间,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二是要根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可通过联防联控率先实施;三是要适时提高标准限值,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当看到,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些深刻变化。国家将从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支持各地“关旧上新”,调整、改造、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新上一批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57%和67%。这反映出城乡环保还不平衡,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要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人口聚居区和饮水、食品安全保障区坚决禁止新上项目。二是提高准入门槛,督促企业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三是对重点防控区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决铬渣、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要坚持预防为先、及时应对,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是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结果,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一旦发生事件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空间布局,严格化学品生产管理,堵塞运输安全漏洞,切实防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核安全问题。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

五、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刚才,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同志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同志签订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我国在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多,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新增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与燃煤电厂脱硝紧密相关。国家已经出台脱硝电价,还要抓紧出台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过去的实践证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清费立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紧研究立法和开展试点。国务院对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这方面改革,既要着眼于环境与发展事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把握环境保护的特有规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减排成本仅相当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如,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抓紧研究论证,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积极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又如,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同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存在。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要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特别要加重罚则、加大惩处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要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环保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努力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新的时期,环境保护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区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监测和督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与环保工作有关。大家过去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多出典型,努力开创“十二五”环境保护新局面!

第三篇: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0日)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分析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国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环保的法律支撑更加有力。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以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举措,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2.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过去环保系统一些基层单位“废气靠闻、污水靠看、噪声靠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环境执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见附注),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逐步加强。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国家层面拒批的“两高一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万多亿元。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控,着力解决突出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预定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电脱硫比例从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高幅度超过1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环保领域不断拓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劳和智慧。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一些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高发。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反而上升7.2%。总的来看,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保护环境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2亿多吨依靠进口。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从前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当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场趋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的难度。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资源环境来讲,可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结构调整来讲,有利于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再造新优势;对发展空间来讲,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代价是否降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态环保力度有多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然环境好就意味着投资创业环境有更大优势,有利于聚集优秀人才,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付出了沉痛代价。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既要走工业化道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还要看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现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

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绿色壁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欧盟准备在明年对境内经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澳大利亚今年也通过了对碳排放征税的法案,就是例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现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这本质上也是发展空间的争夺。从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承担国际责任考虑,都需要我们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对今后的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创新转型、节约环保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跨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动、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环境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8亿人尚未脱贫。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必须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保,实现科学发展。转型也是发展,是一种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把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转型中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做了艰苦努力,但在后期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五年节能减排任务,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础上确定的,还增加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潜力缩小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还得从治本上想办法,在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就我国工业企业来讲,不少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装备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环保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家的10倍。通过改造既能降耗减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把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推进重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请认真研究,做好规划,分批组织实施。对现有重污染企业,要深入开展环保核查,促使企业做好节能环保改造。对新建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也要强化节能环保的硬约束。国际上跨国公司新建重化工企业时,环保及相关投入占建设资金的比重一般达到15%-35%,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10%。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使新建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

三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变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我们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可以对技术、装备、服务等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包括技术装备、专业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以提高节能环保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要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等重点环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推动发展、转型和环保必须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目前一些发达地区资源靠长距离输入,环境严重透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优化发展中强筋壮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既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用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又应坚持高起点发展,绝不能降低环境门槛,要切实防止污染转移。还要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办法措施,加快解决一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不欠新账,又要加快治理历史遗留的存量污染问题,尽量多还旧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分,全面取缔所有排污口,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关海域,并实行分区控制,优先防控重点单元。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要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100亿元“以奖促保”,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投资。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这些水系的治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人们生活须臾离不开空气。“十二五”期间,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前段时间,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二是要根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可通过联防联控率先实施;三是要适时提高标准限值,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当看到,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些深刻变化。国家将从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支持各地“关旧上新”,调整、改造、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新上一批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57%和67%。这反映出城乡环保还不平衡,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要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人口聚居区和饮水、食品安全保障区坚决禁止新上项目。二是提高准入门槛,督促企业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三是对重点防控区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决铬渣、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要坚持预防为先、及时应对,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是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结果,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一旦发生事件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空间布局,严格化学品生产管理,堵塞运输安全漏洞,切实防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核安全问题。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

五、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刚才,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同志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同志签订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我国在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多,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新增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与燃煤电厂脱硝紧密相关。国家已经出台脱硝电价,还要抓紧出台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过去的实践证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清费立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紧研究立法和开展试点。国务院对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这方面改革,既要着眼于环境与发展事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把握环境保护的特有规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减排成本仅相当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如,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抓紧研究论证,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积极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又如,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同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存在。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要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特别要加重罚则、加大惩处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要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环保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努力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新的时期,环境保护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区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监测和督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与环保工作有关。大家过去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多出典型,努力开创“十二五”环境保护新局面!

(注:“三个转变”是指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第四篇:在全市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局和长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主要目的就是总结2011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表彰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动员全市上下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2012年全国、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发展的突出瓶颈。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保压力加大。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就难以持续。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加紧迫。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破解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二)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后发赶超的重大举措。环境是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的、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益阳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极优的城市,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这是打造最佳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加快后发赶超不可替代的优势。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益阳的知名度、美誉度会越来越明显,就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优秀人才、发展新兴产业。所以,我们要继续重视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将益阳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绿色益阳的重要内容。衡量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等综合指标。近些年来,我们把“绿色益阳建设”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在绿色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成为了我市发展环境的新名片。只有乘势而上,加强环境保护,继续做好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绿色文明的文章,真正打造“绿色益阳”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益阳品位,增强益阳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2011年,我市人均GDP达到2万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这也意味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了温饱就需要环保”,“有了小康更需要健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丢掉哪一座“山”都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所不能答应的。加强环境保护,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真正享受发展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只有这样,才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优化的互促共进。

二、统筹谋划加强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统筹谋划,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明确一个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环保工作要按照全国、全省环保大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统筹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筹加强环保工作与提升环保能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强化环境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要坚持两个政策。

一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政策。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在具体工作中,要实行“六个同步”: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同步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在做出发展决策时,同步考虑环境影响;在新上投资项目时,同步进行环境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同步增加环保支出;在建设公共设施时,同步建设环保设施;在考核发展政绩时,同步考核环保指标。二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的政策。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绿色益阳建设。

(三)要守住三条底线。

我市地处洞庭湖腹地和资江流域,许多企业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部位,不仅涉及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物及核与辐射安全,而且化学制浆等一批企业属于环保重点监管单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极易发生环境事件。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一是不能突破当地的环境容量;二是不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核与辐射事故;三是不能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危害生命安全。这三条底线,各级各部门要时刻把握,认真落实。

(四)要办好四件环保实事。

环境保护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安排,从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热点和重点环境问题入手,一抓到底,着力解决一些环保具体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优美环境。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时间和精力,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环保实事:一是要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全面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十二五”总量控制计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保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二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清洁工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和农村清洁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行政村达到“四有两无清洁村”标准,所有乡镇构建起垃圾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村20个、省级生态乡镇50个、省级生态村500个和市级生态村1000个,全市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三是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环保产业的对接、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投资益阳,健全环保产业服务监督体系,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四是要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要按照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环境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监测和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主动应对,做好技术、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我市在环境空气质量上的优势。

三、全面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要落实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带头落实、切实履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和任期管理。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格问责。

(二)要落实各类企业的主体责任。

企业家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只顾企业效益,把治污包袱留给政府,把环境问题推向社会。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制度,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形成“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增强企业减污、治污的内生动力。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各类企业要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合法经营,依法排污。对于未经环评审批程序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企业的环保设施,要确保正常运行,企业的治污项目要加快进度,如期完工。

(三)要落实部门的工作责任。

环保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实现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目标;要加强环保工作者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业务“五大建设”,全面提升工作能力、质量和水平,打造一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队伍。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经济综合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特别是要切实增加环保投入,解决县级环保部门吃排污费的问题。建设、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旅游、海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政法部门要加强环境联合执法,加大对各类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各种手段,有计划、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环保活动。与此同时,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同志们,保护环境使命重大、责无旁贷;绿色发展关系重大、不可懈怠。我们一定要领会精神,真抓实干,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总结发言

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总结发言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2011年12月21日)同志们: 受国务院委托,我对大会作一个总结发言。刚才,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作了发言,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介绍了许多生动鲜活、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讲得都很好,简明扼要、富有特色,听了很受启发和教育。

这次大会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系统总结“十二五”环保工作,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面部署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必将激励我们满怀豪情续写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昨天下午分组讨论中,代表们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大家感到深受鼓舞、非常振奋、收获很大。代表们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之后,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意义非同凡响,必将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发挥里程碑式的作用。大家一致认为,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前瞻的 战略思维、鲜明的务实风格,从教罩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肯定了“十二五”环保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我国环保事业新发展。许多代表反映,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诸如,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些重大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工作举措。

讲话统揽全局、立意深远,重点突出、举措得当,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代表们普遍反映,国务院《意见》和《规划》既注重固化已有理念和经验做法,又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国务院《意见》和《规划》精神,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切实抓好保护环境这件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大家在讨论中对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比如,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环境政策;细颗粒物(PM2.5)纳入常规监测指标后,国家应大幅度增加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支持重点区域实行联防联控,搞好顶层设计,有效降低PM2.5浓度;制定严格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运用多种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这些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有些重大问题,我们将研究提出建议,上报国务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对“十二五”期间涌现出来的兢兢业业、勇于创新、不辞辛劳、贡献突出的110个先进集体和56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来自环境监测4执法监管、应急处臵、基层管理、科研攻关、政策研究等各个领域,是中国环保精神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会前,李克强副总理亲切会见同志们并合影留念。会上,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为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颁了奖。李克强副总理指出,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是环保战线20万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作为先进典型,应无愧于荣誉,再接再厉,做好表率;作为环保工作者,应无愧于职责,立足岗位,开拓进取;作为社会一员,应无愧于公德,自觉弘扬生态文明、践行环境保护。这对环保战 线的同志,既是巨大的鼓舞,也是极大的鞭策。

经国务院授权,我与浙江等31个省(区、市)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大唐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把减排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地方政府、各有关企业集团。大家普遍感到,任务重、担子沉、压力大。但这是职责所在,民心所系,只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污染减排任务一定能够完成。

总之,一天半的会议,内容十分丰富,衔接紧凑有序,达到了预期目的。同志们通过参加会议,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指导方针,把握了重点任务,强化了保障措施,会议开得很成功,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了气,鼓了劲,加了油。

目前,环保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也已明确,关键是心无旁鸯狠抓落实。下面,我结合大家学习讨论的情况,就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国务院《意见》和《规划》精神,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在统一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思想支配行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对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对环保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对第七次环保大会标志性成果的准确把握上来。“十二五”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取得显著成绩,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仍处于负重爬坡的艰难时期,正处于环境风 险凸显期,必须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放松对环保的要求。

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意见》都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这是第七次环保大会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的重要指南。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但是,发展不当会造成环境问题,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无视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另辟蹊径,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所谓“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谓“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捐卡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所谓“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会结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向同级党委、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同志汇报,结合实际,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新的认识、新的举措和新的成效推进环 保工作。

第二,要在组织实施环保规划上抓落实。会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并作为会议文件发给大家。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国务院《意见》和《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各专项规划。环保部门要会同其他部门编制节能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强与规划主管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和服务,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对“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各地区要制定实施计划,建立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项工程的责任单位、进度要求和资金来源,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

第三,要在开创“十二五”良好局面上抓落实。“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意见》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部署,理清思路,统筹谋划,牢牢把握“十二五”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不断推动环保事业迈上新台阶。

抓住难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离开经济发展搞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抓经济发展是 “竭泽而渔”。要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抓手,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突破重点,就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当前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在,“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死灰复燃。必须从严打压“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居民的健康,就是增进群众的福祉。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抓紧纳入议事日程,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推进城乡环境污染同治,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应对热点,就是要继续抓好污染减排。“十二五”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领域由工业和城镇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污染存量,难度和压力更大。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今年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但氨氮排放量仅下降0.9%,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7.2%,为今后四年的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污染减排是硬约束,完成不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持续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完善政策措施和监管方式方法,继续强化三大减排措施,向结 构减排要空间,向工程减排要潜力,向管理减排要效益。一要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力度督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二要全面推进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硝工程,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三要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监控平台的建设力度,确保措施到位、监管到位。四要严格问责,对未完成减排任务考核的地区和企业实施限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通过艰苦努力,坚决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要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上抓落实。针对问题抓落实,更能有的放矢,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问题还不少,尤其要优先解决大气、重金属、化学品、土壤、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积极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前段时期,一些大城市频繁被雾霜笼罩,环保部门依据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并发布的结果,往往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不一致,成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11月15日会见国合会外方委员时、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大会上都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认真研究,逐步予以解决。我们将抓紧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切实措施,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一是力争尽快发布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臭氧(03)和一氧化碳(CO)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并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分期组织实施,使我国空气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努力做到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一致。二是抓紧开展PM2.5和03形成机理、相应控制工程技术和预警应急预案研究。三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制订实施方案,力口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减少重点区域灰霆和光化学烟雾污染。

近年来,我国出现多起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土壤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要坚决贯彻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和《意见»,下更大决心,集中人力物力,加以攻坚克难,力求尽早取得突破。加快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第五,要在提高环保监管水平上抓落实。当前未批先建、边建边批、未经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企业环保责任缺失、恶意排污,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成了企业环境违法的保护伞,对环境违法视而不见、查处不力,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开发、行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科学设定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日常执法检查,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清理地方土政策,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第六,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上抓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要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落实,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将环保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

李克强副总理在讲话中专门对环保系统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环保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履行职责,在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基础上,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 务民生改善的现实需要,切实增强宏观意识、树立战略思维、拓宽工作视野,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及相关政策措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形成部门问共同推进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全面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经验值得我们承续,现实需要我们深刻思考,未来有待我们更加努力去创造。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国务院环保《意见》和《规划》,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十二五”环保工作新局面!

下载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克强副总理2011年12月20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2011年12月20日)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

    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大全)

    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生成时间:2011-12-21来源:浙江省环保厅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

    在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共青团北京市民政局 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8月1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共青团北京市民政局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是广大团员青年政治生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报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报告国务院决定,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国务院、省、州“七人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人普办提早谋划,通过实行县、......

    第七次全国少代会观后感

    第七次全国少代会观后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关于第七次全国少代会的新闻,新闻里我们的习主席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和蔼可亲,对簇拥过来的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

    在镇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镇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镇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全镇科技工作者的盛会,对于动员和带领全镇科普、科技工作者积极投......

    在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建设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根据会议安排,现将XX市七人普及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关于人口普查工作(一)前期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成员单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