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斗牛: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犟性大发,时而边疆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胜利的牛头颈披红戴花,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周,由此身价倍增
火把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第二篇: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
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
彝族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
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
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第三篇: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六(2)班 陈阳晶
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啊!彝族的火把节真好,我爱彝族的火把节。
第四篇: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它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囊括和包容着五十六朵五彩缤纷、色彩各异的花朵。而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便是其中的一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悠悠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火把节 起源 山歌会 斗牛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年—公元前2550年,彝族族源以土著说和羌氐说为主,其中土著说观点的论据较为充足即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的观点较容易被接纳。目前,彝族同胞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区,彝族人口共计700多万,其中云南、四川地区相对较多,而贵州、广西则相对较少。不同地区的彝族各具特色、各有特点,但是他们也具有一些相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如火把节就是每一个地区的彝家儿女都普遍重视的彝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时间大多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一般都举行一至三天即从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到六月二十六日结束。虽然同为彝族的后裔、同为一个传统的节日—火把节,但是各个地区活动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呢他们都少不了要在节日的夜晚点燃用松木扎制而成的火把,这些火把有的会插在村里,有的会插在稻田(庄稼地)周围,有的则是被少年孩童们举着穿梭在户与户之间、穿梭在村与村之间、穿梭在寨与寨之间,不停地嬉戏、玩耍,当然最隆重的地方是村寨里长辈事先准备好了的干柴堆旁,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便把那些干柴堆点燃,着着节日的盛装围在火堆四周尽情地歌、尽情地舞、尽情地唱,直至深夜甚至到天亮。在凉山彝族火把节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必须得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木苦蒿杆扎制而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吉之灾、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语,然后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到村寨的火把节,据说这能来消除灾害,也有的说可驱灾去邪。(1)
(一)火把节的由来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据考证在汉文献中已有记载,可谓是历史悠久、长久不衰。当然彝族民间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在流传。其中有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彝乡人民迎来了金秋的收获季节,眼看就要丰上了,可是天王恩泽古兹不愿让彝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来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踏坏了。彝族人民满腔怒火却又无足手措,这时从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包聪的小伙子,要跟十大力斗个高低。包聪与十大力士艰难地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赢得了胜利。十大力灰溜溜地低下头,变成了一丛丛的秃山。于是天王恼羞成怒,就撒下了一把灰粉,霎时间变成了不计其数的害虫,像一片片的乌云遮住了天空、遮住了太阳,纷纷落到彝乡危害庄稼,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每人举起一把火,把所有的害虫一烧而光,夺得了大丰收。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就成了彝族人民点火把除恶灭害,盛庆丰收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又广泛流传着另外一种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发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 2
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便用传统的方式极大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未来丰收,同时也纪念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伟大胜利,歌唱和颂扬阿提拉巴的英勇和尼璋阿芝的聪明贤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儿女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在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和宰羊来祭奠神灵,一般是同姓氏族同杀一头牛、一头猪或一只羊,当然有的地方也会一个村子同杀一头牛;有的地方则是每户彝民各自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来代替杀牛、杀猪和宰羊。
(二)山歌会
彝族火把节除了耍火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如各村寨举行唱山歌、对山歌比赛(也称山歌会),还有诸如跳舞、斗牛、斗鸡、摔跤、拔河等项目。山歌会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较量,双方一唱一和,你来我往,直至一方找不到唱为止,所以山歌会进行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短则一天一夜,长则三天三夜也未必能结束。贵州西部地区也是彝族儿女的发祥地之一,哪里的彝族对歌的第一个程序叫“谷直侯曲谷”,相当于开幕,给天地诸神献歌献酒,如《献酒阿献酒》:“天王在北吗?请接收献酒,向天父献酒。地母在南吗?请接受献酒,向地母献酒、、、、、、真诚献上酒,情人共把盏,有富贵气派,办事都吉祥。”开幕结束以后又是“谷邳赖曲谷”,清根叙“曲谷”的起源,“叙谱始于天上,由恒阿德兴起、、、、、、把爱根建立,把情根建立,男女情人居一处,有位置可寻,有秩序可依、、、、、、”接下来便是向对方提出对歌要求“争伴啊争伴,鹤同鹃争伴、、、、、、另去寻情妹,得别人情妹,别人的情妹,怎及他情妹!”然后 3
就是寻找对歌伴侣“后来有一天,寻啊寻阿妹、、、、、、你是我阿妹,我是你阿哥。咱来建感情,咱来树恩爱。”(2)于是就这样找到了对歌的伴侣,开始了真正的较量,一般较量才开始时人们都是唱一些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歌曲,但是唱到后来便都是临场发挥了,颇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得味道,所以山歌大赛、山歌会很是考验人们的记忆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山歌大赛既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青年人,老年人、中年人只是为了纯粹的娱乐而娱乐,而青年男女除了为了娱乐外,更重要的是双方可以借此来寻找自己心爱的、理想的伴侣,过去小伙儿如果想要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那么就必须得能说会道、能骑善射。因为在过去这可是彝家女孩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说能说会唱、能骑善射是彝家小伙儿们的一个重要招牌。而彝家的女孩儿们如果也想要嫁一个理想的伴侣,除了能说会唱外还必须得有一手扎实的针线活儿,一手漂亮的刺绣功夫。谁的刺绣多,谁的刺绣漂亮,在这个时候或在其它节日期间便一览无遗了,因为姑娘们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结果,上面凝聚着她们勤劳的汗水。姑娘们在一天之内会换上很多套衣服和鞋子,以便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手艺和勤劳,让更多的彝族小伙子们发现自己。此外,姑娘们在出嫁之前就必须得先刺绣好诸如门帘、窗帘、床单、枕帕等之类的装饰物品,等定了婚以后,女孩子们还得为未来的丈夫和婆家的每一个人缝制刺绣一套衣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表达出她的勤劳、贤惠、善良以及孝顺等等优良的品质,才能更容易地和婆家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才不至于被婆家的人虐待与嘲讽。
(三)斗牛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娱乐活动--斗牛。
其实说到斗牛并非只是单纯的斗牛,一般在正式的斗牛活动开始之前,还会举行斗鸡,斗羊,斗猪等活动,但这些并不是重头戏,它们只是为接下来进行的斗牛活动渲染,烘托一下气氛罢了。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过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签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在比赛开始的时候,一般由村里较有声望和威严的长者宣布,然后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齐响,全场欢呼不断。与此同时,民间自编自导的歌舞便上场了,等歌舞一表演结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斗鸡,斗羊,斗猪等之类的活动,当这些“小项目”接近尾声时,经过挑选出来的参赛者的主人便将它们一一牵上场。不过有的地方并不事先安排 4
好,所以到这一天,村里的斗牛爱好者们便牵出自家的耕牛接二连三地来到斗牛场,当他们汇聚到现场后便开始为自家耕牛挑选“挑战对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家耕牛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但是当他们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双方耕牛的实力悬殊较大时,他们一般也不会选择拒绝或放弃,而是任耕牛们在场上追逐玩耍一方后实力弱的一方被实力强的一方赶下场为止,人们说这样不仅可以娱乐村民,更重要的是能为自家耕牛来年上场表演积累下宝贵的经验。这时输了的一方便会去寻找一个和打败自己耕牛实力相当的另一头耕牛。就这样,斗牛掀起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越是接近尾声,越是精彩纷程。最终赢了的一方便会得到几尺红布扎成的火红花朵,耕牛在主人的牵引下,在斗牛场招摇一番,逗留一段时间后便扬长而去了。
据说牛除了娱乐外,也还有另外一层更深刻的意义,即彝家姑娘择偶的又一个良机。我想这和一直以来彝家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所以彝家的父母和女孩儿们都特别重视斗牛这一个传统节日,女孩儿们在在父母和长辈们的陪同和带领下积极地融入和参与到斗牛活动之中,细心地观察,精心地挑选,耐心地询问,以便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和女婿。
彝族火把节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娱乐活动外,也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娱乐活动,在此由于篇幅和我个人能力的有限也就不再做一一列举和陈述,希望广大的彝族文化爱好者和我们广大的彝族同胞们能够谅解,同时也希望广大的彝族文化爱好者和广大的彝族同胞们能够一起继承和弘扬我们同样博大精深的彝族文明,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彝族文明,了解我们彝家的儿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引导下,彝族人民的生活会变得愈加的美好。
“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乐,彝家和你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3)和着曲子,跟着节拍,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在跳动的火光旁,舞动彝家火热的心,舞动彝家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领略彝家的火把节,品味“东方情人节”,体验彝家似火般的热情和温暖。参考文献: 5
(1)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彝族P5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普忠良杨庆文等著
(2)贵州西部彝族礼俗研究P34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李兴秀编著
(3)歌曲七月火把节
第五篇:彝族火把节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
歌声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自我教育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于彝族人民来说,民歌在记录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即斗脚舞)是模拟动作斗蹄的动作,跳时参加者须成双数,两排对舞。
杂弦大多数是载歌载舞的,内容丰富,套数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八十多套。其中又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形式。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 “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有“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现传统故事的如“三打白骨精”等。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彩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特点突出,风格浓郁。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 ”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