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8: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1、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有何收获?关于本课程

你有何意见、感想或建议?

可能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吧,一直以来都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种特别的敬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月盈则亏”、“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问缘由”„„这些思想都在大脑里印下了深深地烙印。同时又深感自己传统文化修养不足,选这门课也算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

曾经一度有仇日心理,一直以为仇日就意味着爱国,对日本的抵触情绪也导致我一直以来下意识地抵触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直到上了大学后这种心理才被慢慢地被矫正了过来。一个高中同学报了日语补习班,每次和她在QQ上聊天的时候总听她说自己学日语的历程,在她的影响我也对日语产生了较深的兴趣。知道日语与汉字渊源颇深,于是就下意识地去接触一些古代汉语。在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门课之前看到有三个老师在上这门课,好奇之下就找同学问了一下三个老师讲的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才知道原来三个老师的课是侧重点不同,分别是礼仪、历史、汉字。于是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课。

和原来期望的一样,在前几节课里老师讲了很多古汉字,包括象形字、指示字、小篆、楷书等,讲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古汉字。在后来的几节课里,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谥号”“避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以前我所不了解的,比如说,过去我对“庙号”是没有一点概念的,并把尊号和谥号混淆。听了这节课后至少以后不会因此而贻笑大方了,至于“避讳”问题,时至今日,还在生活中留下深深地印记,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古代的一些称谓、说法也就有了较容易的理解。上了这门课四节之后,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像当初自己想的那样单纯的讲一些古汉字,反而在课堂上内容较为自由,似乎是即兴拈来。当然,这种上课方式让自己大大的普及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社会以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满脑子成功学。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我发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道家的思想,从庄子的逍遥,魏晋名士的不羁,到王守仁的心学,都是提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现实的规则所约束。我所想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我所向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性而为。当然,在不违反基本道德底线的情况下。看过一个关于孙俪的访谈节目,谈到她儿子的名字“邓等等”,孙俪说这名字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可以“等等”。或许我是属于那种安于现状的人,总不希望自己周围的东西有太大的变化。对于传统的一些习俗、文化、礼仪我都不希望在人们追求发展的同时一一舍弃,所以我总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肯定。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更好地发展文明社会。当然我所强调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把传统的一些东西批判地继承下来。

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化且深远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习,我想我的收获不只是上面所说的那一点。当然,仅仅五节课也不可能学到太多的知识,但是它至少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了、同时视野也拓宽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意识。如果说以前我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是徘徊在传统文化的门外,那现在我已经推开了传统文化之门„„

几千年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作为一种活文字,成为现在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因此,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汉字是个重要的载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样的我认为,如果当今的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学习什么也没有用。不管是传统习俗、礼仪还是汉字,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些都需要每个国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不深入研究的话,上大学里开的通识课是了解这些东西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识

课的内容宜泛不宜精,所以,对于这种灵活的上课方式就我本人来说是很喜欢的,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枯燥的说教。

2、介绍一下你家乡或是你熟知的一些民风民俗,如婚丧嫁娶、衣服饰品、日常饮食、特色礼仪等等,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与古代文化相关的题目。

甘肃陇南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古指土地神,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这是百度百科对社火的解释。在中国西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社火,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在这里,我讲的是甘肃陇南地区的社火。

在我家乡,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火,一年之中,就我知道的社火举行也不下十次,其中经过我家门口的社火就有四次。这些社火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原因除了春节这个特殊节日的原因外,还因为那是外出的人们都回家了,社火也就有人表演了,更是有观众了。

社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舞狮子、旱船、高台、踩高跷等,不同村的社火内容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一般都有舞狮子、踩高跷、打鼓这些基本项目。一般在举行社火的那一天,社火经过地方的人们会早早的起来在自家门口挂上一堆鞭炮,当社火经过时点燃,因此社火经过的地方一般都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炮竹声。社火开始后,很多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会随着社火走,我们称作“追社火”。社火场面十分热闹,放眼望去,黑压压的全是围观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来自周围的村落,忙了一年的人们借着看社火来慰藉他们那颗疲劳的心,同时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也可以借看社火机会联络联络,当然看社火的人中不乏很多反复看过好几个村社火的人。

我们村的社火举行的时间比较特殊,不在春节期间,而是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一过,一般民间认为年就彻底过完了。不过村里的社火在“二月二”还要把年味再拾一下,热闹一把。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是村里“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日子。因为此时社火比较少,所以相较其它邻村的社火,我们村的更为热闹,来“追社火”的人也更多。相传从元末明初开始村里就有了一年一度“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我已经不知道了,不过或许在代代相传中人们早已经淡忘了它最初的目的吧。村里社火内容和其他村的社火大同小异,主要还是踩高跷、舞狮子、打鼓、旱船。

高跷表演时,表演者一般身穿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手拿道具,踩上3.5米至4米高的高高跷,排起长队,凌空舞来,向观众进行表演。最高的高跷高达4米,加上表演者自己的身高达4.7米至5米,宛若天神。若要看清表演者的面容,非仰视不可。在几百年的高高跷表演中,当然也涌现出了许多能够表演各类惊险刺激绝活的高手。据说曾有人可以扛着几十斤重的东西、踩着九尺多高的高跷若无其事地走在街上。

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我们村里耍的一般是毛狮。狮子头用纸浆制作成模型,后用颜料描绘而成,狮身用长麻编织染色而成。表演时两人顶狮,一人引狮,玩法因顶狮人的技艺高低而各异,寓意为“驯狮”。引狮人多由青年男子持小球,扮演英雄武士形象。在战鼓,长号助威声中引狮人与狮相互反复激烈搏斗多次,之后,雄狮作驯服状,然后由引狮人指挥做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等。

打鼓手这几年主要有一些小少年组成,十几岁的孩子脖子上挂着大大的鼓,略显稚嫩的敲击着,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总体的热闹协调,社火经过的一路照样是叫好声不断,并且围的水泄不通。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

公管1203池彩仙1220200303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楚当今的传统文化的现状。人们在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看到精髓的人主张复古,看到糟粕的人主张鄙弃,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古和今的关系上要摆正态度,既不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然后不假思索的照搬了,这是没有一点现代精神体现的愚蠢做法。另一种极端就是觉得西方都是好的,崇洋媚外的想法会让你做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的无知行为。再者人们对于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是浅薄的,比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已被埋没了,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渐渐的被西方节日取代。

对于这种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让人掺杂任何其他国家的因素,而这一缺陷往往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疲倦。如今的世界是融合的,地球村的发展,文化也应该和世界文化融合。没有一点创新的文化不算是文化,一味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这种文化会在一天天中消沉。中国人应该要有这种意识。有外国人士评价:杂技、书法、太极拳之类的表演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们很喜欢,可是把这么有意思的全面的、复杂的中国,就用杂技和书法来解释是很可笑的。其次我们的传播途径应该要丰富。最熟悉的是孔子学院的传播,然而这种单一的传播途径无法让人真正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

人们都只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然而继承发扬这种文化究竟有什么

意义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正能懂文化内涵和领悟的人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文化也能代表国人的素质和精神内涵,我们是中国人,就该发扬光大这伟大的精神,这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团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铭记于心是必要的。第二,文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搞好了,自然教育也提高了,人才出了,当然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且文化产业事业搞好了,更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立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首先要理性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要以文化自信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任何一种文明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继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民族自豪感。传统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国人要立足实际,发现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切入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以传统的孝道文化调和家庭伦理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文化都不会过时,但要注意这不是愚孝愚忠。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令世人赞叹,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穷则养身,达则兼济天下”,都胸怀天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精髓提高自身修养。今

天有些人目光狭隘,斤斤计较,不是要所有人都做个伟人,但只要每个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么整个社会文明的因子会更多。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实现价值观念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价值取向,同时更应该增强凝聚力。再者,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做好主流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工具性”或“载体性”的作用,而目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大都是娱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少。大众传媒应该认识自身使命,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创新传统经典作品大众化解读方式。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更谈不上精读。中国网民那么多,如果能利用网络这个渠道,利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者利用网络意见的领袖作用,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最后,文化也要走出去的战略。经济要全球化,政治要多极化,文化更是要世界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转化、新生。任何文化都不可以自闭,要打开大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能在和其他文化融合下迷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打造属于中华文化的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要以理性态度对待,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文化也是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再加其他国家的因子,打造品牌,这就是真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课后感

姓名:

张景

班级:

信息1502

学号:

1512180301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极致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课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极致之处在于,他在当官,封爵,学问,军功四个方面都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顶点。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在于立言,立德,立业。三者皆到极致者唯有王阳明。

在课上了解了王阳明的一生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第四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党员干部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党员干部修养

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出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之后,产生出来的思想财富和动力源泉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迈进。而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扬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组成部分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本文主要就儒家学说的重要修身论点来讨论其对提高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启发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干部修养

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修养是实践党的宗旨,形成高尚道德人格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领导干部健康成长,体现个体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全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正确处理个人欲望与社会节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待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的去继承,并为我所用。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修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修己以安百姓

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完成“卷烟上水平”这一重大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提高领导干部修养,除了学习马列主义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为什么要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

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汤因比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危机,只有依靠东方佛教的大乘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甚至认为,未来世界将统一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

中国很早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凸显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典故最早出于南宋人的记载,见林马同《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丰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源于此。后来各典籍有关赵普这一记载,都不出“半部”之说。于是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今天我们提高领导干部修养也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从祖先留下的精华那里吸取营养。如果领导干部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修炼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么领导干部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是否有悖于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修养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性修养。那么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否与党性修养相违背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然有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同志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著作,而在这本书中,刘少奇同志就引用了很多《论语》中话,比如,刘少奇用《论语》里面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来勉励全党同志们,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三)提高修养的三个层次

人的修养各不相同,修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应以不同的层次作为自己提高修养的目标。修养都分哪些层次呢?在《论语》里面我们也能找到答案,《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子路觉得太简单了,于是说道:“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进一步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且帮助其他人一起提高。”子路还是觉得简单又问:“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更进一步说:“修养自我,安定百姓。修养自我,安定百姓,尧舜还唯恐做不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正是修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这是一般人对自己的要求,普

通老百姓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修己以敬,那么建成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帮助其他人提高,教师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第三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最高的目标,所以,连尧舜还唯恐做不到。领导干部就应该以这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正”,就是站在应该站的位置,做与所处位置相适合的事情。所以“思无邪”的意思是《诗经》中和雅正,每首诗都有它的位置,并发挥它的作用。正如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风”里的诗是各国的民歌,普通百姓所哼唱;而“雅”里面的诗,就是一般的诸侯,贵族祭祀和娱乐使用;而“颂”里面的诗则是由周天子和鲁国国君祭祀和娱乐使用的了。所以,每首诗都有它应有的位置,并发挥着它的作用。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自觉做终身学习的模范。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君子不器

《论语》里面还有一句很短但很难解释的话——君子不器。

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一直到达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乘机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义凛然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在德不在鼎„„”所以,不器=德。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是道德的化身,而不要在乎地位和职位。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道德修养,不要计较身份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问题。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拒腐防变的基础防线。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岗位上,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加强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抓起。

四、贫而乐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孔子进而提出了贫而乐的观点,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保持优良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第五篇:领导艺术与传统文化修养

领导艺术与传统文化修养 作者:金世全

来源:贵州省行政管理学会 发布日期:2009年7月2日 点击:579次

领导干部是公共管理部门的组织者和指挥员。领导工作是人类自党的实践活动之一,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凝聚人心的法宝,是看不见的标杆和旗帜。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工作效率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人心的向背,很多时候都是其部门或单位领导艺术的外化甚至是试金石。因此,我们党的几代领袖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领导艺术的提高。毛泽东同志说:“领导人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江泽民同志说:“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借鉴古今中外一些好的领导实例,深入地研究领导科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胡锦涛同志也说:“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的建立和提高,离不开客观实际与客观事物,离不开对古今中外领导经验的吸取,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党在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离开了这些东西,领导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由此可见,领导艺术是领导技能及其在领导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所谓创造性,是说领导艺术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创造与发挥,升华到了艺术的境界。所谓有效性,是说领导艺术必然带来领导绩效,领导实践是体现也是检验领导艺术的标准。套用亚里士多德的话:领导艺术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种存在于领导之中但又说不出来的东西。领导艺术只有通过领导干部对被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体现出来并被外化了的领导艺术才能显现其特征性。人们在对领导艺术的研究中,发现它有着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特征,主要是:领导艺术因人而异,它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领导艺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更不千篇一律,它具有随机性和非模式化;领导艺术经过总结、推广,成为一定范围内普遍性的东西,就转化为领导方法,因而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又具有相互贯通和转化性。领导艺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头脑中所固有的,领导艺术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实践得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作为领导干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增强执政能力,团结带领导范围内的广大群众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才会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廉洁奉公的作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掌握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不断增强与人沟通的感染力等等。除此之外,针对领导对象的特殊性,要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部属传递真、善、美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感召部属。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艺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如涓涓细流,浸透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充分重视和珍惜这份遗产,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挖掘其积极健康的成分,充分做到古为今用,将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法制和德制,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重要手段,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内容丰富,用这些思想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是提高领导艺术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领导干部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就必须做到:

一、学而不厌,不断加大个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储量,为提升领导艺术奠定基础。学习是人

获得知识的基本态度和手段,是匡正人生,匡正社会,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因素,使人不断扩充自己的能量,使人性得到弘扬,使假、恶、丑得以抑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人生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动力。学习还是人生自我实现的桥梁,是人完成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列宁曾经说过: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孔子对人生学习各个阶段获得的自由和达到的境界做了生动的描述,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为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匡正人生及人生幸福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端正人生态度需要学习,获得人生自由需要学习,区分人的智能高低需要学习,成就人的美德需要学习,人要为人师表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架起通向幸福的桥梁,只有学习才能实现理性的世界,只有学习才能满足情感世界的需要,只有学习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世界,只有学习才能明哲理辩真伪、识忠奸,只有学习,才能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达到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少成多的效果。为传统文化转化成领导艺术提供必要的能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省身,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修身养性,为提高领导艺术准备条件。“省”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身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照社会照人心,净化个人心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省”身说是被前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高足曾参提出来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的“省”身说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和倡导,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在儒家学说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与孔、孟和颜回并列的儒家四圣之一,其立身处世为万世楷模,儒学理论修养达到炉火纯青,可见其具有“权威性”。其二是“省”身说提出了关系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课题,从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朋友、对待自己等层面回答了“省”身的内容。它为人们修身养性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具体实在、化抽象为具体、化共性为个性、化模糊为清晰的路。曾子的“省”身说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顺利前进。人类自身为了逐步走向更加高度的文明就必须主动自觉地去“省”身,以发现缺点,改正不足,才不至于脱离理性的轨道而走向歧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标准进行“省”身,就是要在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前提下,用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辩证法思想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在对人、对己、对事的过程中,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合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有违民心、民意或损害民利。“省”身,要发挥眼睛的作用,眼观六路,要发挥脑的作用,用心去思、去想,明察秋毫,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认真检视,不可大而化之,从而使自己走正道而不入歧途,并从中得到幸福。要时常反省自己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对上级、对部属、对同志是否做到心诚,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孔子认为,人如果离开“信”,其人生便无法把握,就像一辆车因缺少关键部位而根本不能行进一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夸夸其谈,光说不练,甚至只会说不会做的风气的好恶。善于“省”身,不但“省”其过,还应“省”其功,既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长处,才能达到“省”的正确,“省”的理智,“省”出信心,“省” 出豪情,“省”去包袱,“省”得轻松幸福。

三、乐于思考,以“思无邪”与君子九思的态度,把握从传统文化向领导艺术的转换方法。传统文化和领导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领域,要把传统文化转化为领导艺术,实现从传统文化向领导艺术的融会贯通,只有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达到。孔子明确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思”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关乎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与人性的保持。在这里,“思无邪”是“思”的质的规定性,“思”的最终结果是没有坏处的。但在指出“思无邪”的同时,又提出了君子之“思”,指出:“君

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之所以把“君子”与“九思”联在一起,大概是指修养较高、层次较高之人才可谈“思”,是引导人们把握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路线,增强“思”的针对性、具体性。在君子九思中,孔子提出了九思附着的九种行为,即“视”、“听”、“色”、“貌”、“言”、“事”、“疑”、“忿”、“见得”,而这九种行为大体代表了人的知觉、状态、思想行为、心理情绪、利益关系的五个方面。孔子用“九”对人说“思”,就是告诉人们应多思。“思”得宽、“思”得细、“思”得深、“思”得透,不可丢三拉四,不可挂一漏万。乐于思考,就是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能少思,思不可无学,在学与思的问题上,要把学摆在第一位。乐于思考,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视思明”,用眼睛看世界时应过脑,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得清楚明白;“耳思聪”,在用“耳”接受信息时应将该听的听进去,将不真实的挑出来,将确凿的沉淀下;“色思温”,注意做到表情温和;“言思忠”,注意做到在说话时说实话,而不能说空话、假话;“事思敬”,注意做到做事有一颗虔诚之心,小心翼翼把事情做好;“疑思问”,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弄不明白不罢休;“忿思难”,注意做到在心中不平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想到会因此带来的麻烦和后果;“见得思义”,注意做到在现实利益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了面前,伸手即可得到时,把握住自己,不要忘了“义”,将不该得到的捞到手。总之,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就离不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离不开勤奋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多思党的建设发展的安危,多思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和实事,多行善道,方能获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和领导艺术的提高。

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

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作者系贵州省政府应急办副主任)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

    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人生修养智慧,领导干部要从中吸取营养,以此提升自我修养。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关于李清泉教授专题讲座有感 这次,我们学校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听李清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师德培养的讲座,在这次培训中,我对于师德部分......

    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回想过去的岁月里,包括求学时代和教师生涯,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只是仅限于几十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

    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干部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干部修养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发展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唐诗宋词精美绝伦,修齐治平的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 3、......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