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校长自嘲“校长是条狗”引发热议
http://www.lxbf.net/ 清华校长自嘲“校长是条狗”引发热议
“学生是老虎,教授是神仙,校长是条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谈到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时如此比喻。这句话使得不少网友目瞪口呆,有网友觉得这个比喻太自轻自贱,还有人认为是在哗众取宠。“校长是条狗”这句话应该如何正确理解?13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狗要人喂食还要听主人话
“‘校长是条狗’这句话听起来粗鲁俗了些,但其实挺对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这样表态。他说,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说过,“我这个校长是处长的校长,不是教授的校长。”
吴鸿认为“狗”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狗是要让人喂食”,学校里老师和学生是衣食父母,老师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才能提升学校品牌,校长才能拿薪酬;还有一层就是“狗是需要为主人服务的,主人叫干啥就干啥”。在学校,教授专家的地位的确应该比校长高。
吴鸿说,把教授比喻为神仙,这说明他们很超脱。“狗和人有差别,人和神仙又有差别,神仙说是一种从人群里面形成的盲目崇拜,形成一种神话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他是所有人智慧的结晶。教授是具有智慧的,而神仙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我们都要去尊重他,更不要说你校长。我是这样去解读这句话的。”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看来,这个比喻并不妥,用狗来形容校长这一管理者并不合适,神仙和狗没有可比性。
有了行政级别向下很难做到
吴鸿说,“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必须有管理,但是他的管理模式又不同于真正社会上的行政管理。他要按照他自身的教学规律来运作,所以要强化专家治学。但是如果完全摆脱了学校的行政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那学校将会是一盘散沙”。
“其实大学里教授才是主人,校长是要听教授的。”吴鸿说,教学、科研以及整体的学术发展方向、学术成果评定等都是由专家评定的,而校长的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后勤上,充当服务的角色。“教授和学生的吃喝拉撒都得校长来管,校长根据规模发展需要来配置资源,维护整个学校各职能部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就是为教授和学生服务”。
在去行政化问题上,顾也力认为,并不是“去行政”,管理肯定是有行政的,但行政管理学术是走不通的。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根本就是要回归学术,而行政化带来什么?我们学校的领导就是厅级干部,因为我们学校是厅级单位。有了级别,你的管理就不能离开这样一个级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眼睛就要向上,而学校恰恰不是。学校眼睛应该向下,面对教授、面对学生、面对老师。但现在有了级别做不到,这是很现实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高校在去行政化改革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以华农为例,学校学术委员会没有一个是党政班子成员,对于学术问题教授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学术能力和背景来判断;学位委员会当中有五个是党政班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只有一个校班子成员。广外也在教授中海选学术委员会成员,领导干部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逐步实现现代化大学制度。
http://www.lxbf.net/
第二篇:清华校长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周自齐,男,汉族,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唐国安
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唐国安,男,广东香山县(今珠海特区)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周诒春
周诒春(1883-1958),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周诒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曹云祥
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第三篇:副县长辞职何以引发热议
【今日谈】
副县长辞职何以引发热议
2014年7月16日,有网友爆料浙江平阳县38岁副县长周慧主动辞职,引来热议。周慧自称“我要的是能自我掌控的生活”,当地回应“辞职是他个人行为,和其它原因无关”。
<微笑沉默的“夏虫”>
面对旁人的不解,周慧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夏虫不可语冰,如果你再说自己关于世界的、历史的、未来的见解的时候,在某些人看来,你是在炫耀自己知识上与精神上的优越感,那么你无异于自我寻找另类的标签。因此,我基本上不说不提,微笑地沉默。”
话也许不中听,但的确是实情。对于“家族成员基本都在国外,且家族产业资产丰厚”的周慧来讲,辞掉副县长只不过是相当于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扔掉了一根可有可无的“鸡肋”,一年到头吃不到荤腥的人大呼可惜,只会引来人家的轻视和嘲笑。
<公众对官的“迷恋”>
如果把官员这个身份放在整个社会中来审视,它仍然具有诸多让社会公众心理产生“羡慕嫉妒恨”的优势,比如社会地位,在社会阶层中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而这一较高的社会地位又恰恰符合人们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的需要。
在一般社会公众看来,既然官员有这么多的“好处”却还辞职,显然是不符合其心理认识,那么官员辞职受到关注和热议也就不足为奇 1
了。由此可见,公众关注和热议官员辞职的背后,恰恰体现了当官在当下社会中仍然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打击官场“潜规则”>
有人称,周慧可以追求自由,但理当接受离职审计,他言外之意“不能自我掌控的生活”不能不清不楚。问题官员外逃已数见不鲜,我们不得不警惕某些干部“捞了黑钱就想溜”。这不是“有罪推定”,而是权力者必须接受审查监督。
周慧的辞职传递两重信号,一方面,昭示“官场潜规则”“官场文化”根深蒂固,倒逼其主动辞职“适彼乐土”;再一方面,说明正在进行的“正风”“反腐”还须持续发力,以消弭“官场潜规则”“官场文化”,进而为具精神品性的特立独行的官员创造心无旁鹜的干事创业环境。(综合中新网、新京报)
第四篇:清华附小校长
清华附小校长:体育应为小学核心课程
2014-03-26 吴老师围棋
60多年来,无数的中小学生是伴随着广播体操的旋律成长起来的,但从本学期开始,清华附小的孩子们不用再重复那套整齐划一的动作了。
去年,当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提议取消广播体操这项内容时,一些体育老师是反对的,他们已经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教委有规定,还有广播体操比赛”。但一项有家长参与的调查显示,竟然没有一名学生喜欢做广播体操,孩子们认为,“那是纪律管理,不是体育锻炼”,“是统一规定,是约束,是让我们前脑勺对着后脑勺”。
清华附小并不在意老师的那些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们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就是规范,而不是要整齐划一。该校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培养目标是“健康、阳光、乐学”,其中健康居于首位,希望孩子们练就“一身好体魄”,但这只能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
为此,清华附小推行了体育课程“三个一”模式。即“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中3节上国家规定课程,1节开展足球专项训练,1节体育自选课程;“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以及晨练微课堂”。前者时长45分钟,变原来的被动做广播体操为主动的项目参与。后者从早晨入校开始,到7:50结束,学生在老师们的陪伴下自由运动;“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如轮滑、板球、棒球、篮球、健美操、足球等,打破班级限制。
清华附小的整个校园成了大的体育锻炼的场所。现在,每到下课时间,随处可见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的孩子。它的“诚信器材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学生们随时可以去拿器材运动。它还根据现在学生上肢力量缺乏的特点,在学校的教学楼旁边,设计安装了多处攀岩墙,供孩子们课间锻炼,并把攀岩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此外,该校还有国际化标准的轮滑场、网球场、棒球场、板球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击打器械、攀爬网、攀爬树、小篮球架、小足球门、阻力伞、小跨栏、绳阵等运动设施。其共同的特点用校方的表述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有效锻炼。
该校还专门制定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譬如创编了6套室内健身操,增设室内锻炼器械,如小哑铃、握力器、纸板飞机、摸高器、腰膝足球等。
马约翰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也曾是清华附小的校董。“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马约翰说过的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窦桂梅的共鸣,尽管她从小就是广播体操的领操员。“一直以来,体育没有在我的眼里留存过,直到我做了校长,才发现体育是清华附小看得见的表情。”这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说,有几件事影响了她对体育的理解。
去年高考的前一天,从附小毕业的一名考生无法入睡,深夜来到母校,要求在轮滑场地坐一坐,直到零点40分才安心离去。“我就想,轮滑到底带给了他什么?我们能否让某个体育项目成为孩子的精神寄托?”窦桂梅说。
面对附小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学校缺乏体育老师,因此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身兼体育老师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运动。一些家长也被带动起来。这让窦校长意识到,“全民体育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以渐进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爱上体育”。她说:“如果在小学6年,学校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之一,这个底子会打得很好。”
窦桂梅说,清华附小把“健康”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希望改变当下儿童们以静态的学科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Go_Teacher
阅读原文举报
第五篇:清华附中校长
清华附中校长:孩子处于青春期 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长期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主讲过十余门课程,其中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精品课程各一门,曾荣获清华大学优秀辅导员“林枫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提要:曾经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从全国知名的中学毕业,戴着高考状元的光环进入清华大学,在本科、硕士期间成绩排名也是全系第一,但在读博士期间突然没了学习动力,什么也学不进去。教授问他为什么没有动力?他说:“博士生没有考试,我怎么证明我比别人强呢?”老师反复做思想工作后,这位高考状元勉强博士毕业,却又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感到意外的选择:“回到曾经就读的中学,教出第一名的学生,证明我比别的老师牛。”以这样一则案例为由头,王殿军校长开始了关于学生远大志向与兴趣养成的主题讲座。
校园有围墙教育无边界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王校长用教学实践诠释了清华附中的教育理念。“我们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
除了课堂外的教育,清华附中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我们的后门出去就是清华大学,前门出去是圆明园,世界上拥有这么大的前花园和后花园的只有这么一所学校。”王校长颇为自豪地介绍了清华附中特有的人文及学术氛围,“清华大学的教授骑着自行车到我们的课堂上给中学生上课,我们的学生也是清华大学实验室的常客,工业设计、发明创造都不是中考、高考要考的,但是这些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
关于营造教育环境,王殿军总结说:“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纬度上就不聪明了。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孩子青春期的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充满刺激和喜乐,也充满忧虑、惶惑和烦恼,学生最需要扶植,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青春期不仅是学生的烦恼,也是家长的困扰。如何安抚“处处跟我对着干”的叛逆子女?王校长给出了他的答案: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这个时候你要回避和他直接的冲撞,有什么问题可以求助于老师和他的同伴,不要试图改变他。”王校长建议,“你就记住,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就这两句秘诀,你们母子或母女关系很快就会得到改善。孩子喜欢吃什么你肯定知道,你应该做他喜欢吃的,做好了叫他来吃饭。孩子不爱理你,你要学会宽容等待,过了这个阶段就什么困扰都没了,和他说话的日子还长着呢!”
关于课外补习班,王殿军提醒说:“培训班要慎去,孩子在某个学科上严重偏科时可以找适当地补点,不要让他掉队。孩子要同时处理那么多学科,幼小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大脑确实有点应接不暇,但是到高三所有的课一复习就上来了。”
此外,王校长认为沟通和动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很重要,“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收拾一下自己的屋子,不要在乎那一点点时间。如果周边有一些特别优秀而且比他稍微大几岁的孩子,适当地让他们交流,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家的话他就听,你的话就不听,借别人的嘴说出你想跟他说出的话,这是一个间接教育法。”
教育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有一个小孩儿特别喜欢生物,家长支持他观察蚂蚁、毛毛虫之类的,后来他觉得不懂数学就研究不了生物,家长又支持他搞数学。对于这样一个有天赋的数学苗子,我们在中学阶段让他把高中的东西学好,没有让他去学习奥数、参加竞赛。他感兴趣的内容,我请清华、北大的数学系教授给他指导。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他获得了第五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金奖,组委会评价说:„高中生的论文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平均水平。‟”王殿军校长以邵城阳为例强调了尊重孩子天赋的重要性,“不要把他的天赋作为老师、学校的工具,做教育要没有功利心,为孩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着想,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的一段话,让王殿军校长记忆深刻。“我为什么走上物理这条路,源于我阅读了一本课外书,关于宇宙的奥秘和物理世界的奇妙的书,从那时候我开始下的决心。”
这给王殿军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有时候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可能就是一本书,所以广泛阅读很重要。王校长分析说,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喜好,支持他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兴趣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扩大舞台,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到兴趣点。舞台有多大,梦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把孩子带到一个宽广的舞台里,让他有未来的梦。”(文/仲玉维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