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

时间:2019-05-15 08: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

第一篇: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

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

“农民利益代言人、农村改革参谋长”杜润生

101岁的杜润生如今住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几乎没有了听力和视力,外人的探视和来访已经基本上无法打扰老人宁静的世界。站在病房里,看着安详的老人,让人不禁想问:“无声的世界里,老人是否会想起当年他带领一批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挥洒热情和智慧,把包产到户推向全国,主持起草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九号院往事”。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年和他一起书写历史的年轻人没有忘记。“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无山头却门生遍九州。”有关杜润生的采访,翁永曦从这幅杜润生生日时他送的对联开始说起,认为曾经的领导和老师在这两个方面有过人之处。这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曾经的改革四君子之首,告诉凤凰财经,“当时对联送过去挂在宴会厅里,大家都说概括的好,王岐山去了一看,就说老翁这是你写的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杜润生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公认为中共党内最资深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专家,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决策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主持起草了著名的关于农村改革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时曾经和杜润生密切接触,并被他推荐为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翁永曦说,杜老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显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艺术。“他想出'责任制'这个词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用责任制这样一个非常中性的名词,把反对的赞成的不同意见逐步地趋向一致,居然就把当时整个农村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撬翻了,这是不得了大智慧,是杜老的过人之处。”习近平、王岐山都是他的门生

杜润生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没有山头却门生众多,他的思想、方法、人格魅力和工作指向,在当时吸引和聚合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曾长期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的王岐山、陈锡文、杜鹰、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王小强、张木生、温铁军等自不必说,1982年,习近平去河北省正定当县委副书记、刘源到河南新乡当副县长、翁永曦到安徽凤阳挂职,都面临着农业、农村、农民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也都得到过杜老热情耐心的指点和帮助。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刘鹤,当年到美国留学,也是杜老写的推荐信。“在我看来很多人都算是杜老的门生,不知道他们认不认,反正我了解的历史是这样。”翁永曦如此表示。

他认为,“杜老门生”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年轻人,就是单位里很多五六十岁的老干部,甚至一些当时已是省部级领导的老同志,也视杜润生为师,视自己为他的学生。

“1981年2月,北京大学招待所召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立大会,邓力群﹑杜润生到会致辞。说是'大会',不过三﹑四十个回城知青,一群'蓝蚂蚁'白丁。”多年以后,中国税务杂志社研究员王小强回忆当年围绕在杜润生周围的年轻人成立著名的农发组的情景时如此表示。他感叹,论官阶,除了陈一諮当过公社书记,连比科长还小的股长都没有一个;论学历,除了罗小朋考上研究生,最高不过大学本科在读。当时,邓力群任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杜润生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中央核心智囊高官亲自出马,大张旗鼓,支持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如此特殊,就是放到今天,也绝无仅有。

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现已围墙高耸,门口警卫荷枪挺立,变成某国家领导人的住处。

从四面八方上山下乡回京的年轻人,在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指点下,探索着改变中国广袤农村面貌的道路。当年他们工作的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也因为出台诸多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而闻名于外。在那个神秘、简朴的院子里,年轻人们毫无顾忌地施展着他们的才能,甚至在不自觉中已经将自己的意见直达高层。

“上接天,下接地”,翁永曦将之总结为九号院得人心的根本。这里信息无碍,机要室也可以进去查阅文件,丝毫没有神秘感。在去除了等级的农研室,年轻人往往突然发现,自己被重用了。1982年的某一天,翁永曦被杜润生叫去谈话。他忽然被告知,自己已被中央任命为农研室的副主任了,就这样当年只有34岁的翁永曦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翁永曦认为,在鼓励和起用年轻人方面,杜润生主持的九号院在当时的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中是首屈一指的,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做到像杜老那样大胆、放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反复强调,当时他只是那个团队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杜老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说起当年的工作他仍是如数家珍。他当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杜润生对农村调查的重视程度,几乎所有的人,不论是当年的精英骨干,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只要你下乡了,调查研究中你认为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杜老去谈。

他说,八十年代在九号院形成的这种从上到下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乃至于造成当时中央组织部,包括当时的中央领导胡耀邦都会把各地准备提拔的第三梯队的年轻干部,成批的送到中央农研室,分插到各个组,跟这一帮年轻人一起搞调查研究。“这些年轻干部后来很多当了领导干部,当年是跟我们一起调查研究,没有大小之分。” 当年杜润生创造性地在九号院采取了小组制的安排,组是一个局级单位,但是年轻人可以当组长、副组长,局级的老同志可以当组员,各地的这些准备提拔到省级岗位上干部也被安排到组里边跟大家一块搞调查研究,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间所有人发表意见都是没有任何级别概念的。翁永曦告诉凤凰财经,对这些桀骜不驯的、自命不凡,充满激情、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杜老不靠封官许愿、物质激励,而是给他们为农民办事、改变现实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投身改革洪流,在变革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这个不简单。

这种机制下,某年春节过后,刚回农研室上班的干部就被叫去听一场汇报,到会议室一看,是习近平、刘源、万季飞等人,都是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在联络室的蒋中一看来,“他们无所顾忌,敢讲真话,不像地方干部,报喜不报忧。”。后来,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中提及这段特约研究员的经历,“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都要把我们几个(习近平、刘源、陆学艺、翁永曦)请过去,先让我们讲,农村政策研究室处级以上干部参加。”正是早年这样的经历,翁永曦写出了杜老“无山头却门生遍九州”的联句。

杜润生的大女儿杜霞记得,在九号院时代,杜润生和王岐山的办公室分别在相邻的两排平房,王岐山的办公室是另一排中离他父亲最近的一间。在翁永曦看来,王岐山想做事、肯用心、讲方法、有担当、不按常理出牌,人们对他的工作可以有很多期许,被杜老器重。

温铁军则告诉凤凰财经,当年杜润生不让大家叫他杜主任,从他那儿开始到下边的部长,哪怕在省里面当省长书记的,到杜老这儿来原来的架子全都没有了,都跟大家打成一片,就得是老张老李。即使是现在,长期在杜润生身边工作过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余展接受采访时,仍然不时地称呼杜老为“老杜”或者“老头”。“所以这个地方相对来讲算是一个最没有关系的地方”。因为没有世俗的关系、界限,大家都在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温铁军认为,九号院是整个中央国家机关当中最有活力和生气的地方。也有人说九号院是当时中国农村研究和决策参考的“黄埔军校”。

当年的年轻人,现在许多都已成为中国农村政策乃至整个国家政策决策的重要人物,如王歧山、陈锡文、林毅夫、周其仁、杜鹰等等,温铁军初涉三农就与这些人在一起。杜润生90岁寿辰的会上,周其仁在发言中说:“大概几年前,像我们这些当年有幸在杜老指导下从事过农村研究的人,好像得过一个称号,据说原话是这样的,这批人无非是杜润生的徒子徒孙。这不是一个很雅的称号,但是,我今天在这个场合讲,这是很了不得的对我们的一个恭维。我是想不到今生今世会有哪个称号像这个称号,能让我们引以为自豪。” “让小家伙投石问路” “当时很多年轻人对现实有很多不满,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去改变,把这些年轻人引导到改变世界、改变现实的道路上去,杜老这一点做得很了不起。”翁永曦说。

王岐山(右二)、王小强(右一)陪同杜润生到农村调查

曾经和王岐山一起陪同杜润生调研的王小强回忆第一次见到他时就被“招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他因为写过一篇《农业社会主义批判》已经小有名气,并且听说杜欣赏他的文章,而且准备调他去农委。没想到见面时杜润生没有赞扬他,而且一席话说得他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接腔。“你批判得淋漓至尽﹐但你想过没有﹐假如你是毛主席﹐怎样把中国农村搞好﹖”杜润生如此问王小强。

“第一次面见久仰的杜润生﹐我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从那以后﹐有思想解放的知识分子朋友说我被'招安'了﹐甚至怀疑我动机不纯﹐'想当官'。”多年以后他回忆这一幕时表示,“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并不容易,站在岸上指手画脚﹐这里毛病﹐那里失误﹐不等于能把中国农村搞好。要想搞好﹐就得设身处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调查研究,不仅道路﹑性质﹐而且战略﹑政策﹐甚至关键性的操作步骤。”王小强表示,至今偶尔邂逅不甘沉沦的年轻人,对现实不满的时候,每每会回忆起杜润生当年“招安”他的情形。

在翁永曦看来,杜润生把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引导到寻求改变现实的方向上去,即使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完了,各种意见都有,也不见得都赞同,对中央决定有抨击的,有指手划脚的,我听了都有道理,但你像杜老问王小强那样,假如你是习近平,怎样治理中国?也许很多人都会被呛住。”翁永曦认为越到高层,作决策的回旋余地就越小,方方面面权衡之后,给出的选择极其有限。

温铁军还表示,当时杜润生有意识地在各种各样的政策讨论中让年轻人表达意见。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讨论化肥专营的问题,在主张专营的商业系统的领导说完之后,他特意要求下去调查的年轻人发表意见,“我们说出来的意见就和商业系统的不一样了。” 张木生还曾经回忆起随杜润生到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的情景,当时一位青年人很冲动地说: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出来的,不是拍脑袋!“走出中南海,我以为杜老会批评我们张狂。没想到,他老人家嘿嘿地乐:'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小家伙为我们这些老家伙投石问路。'” 女儿眼中的工作狂

杜润生与其女儿杜霞(右一)等人合影

相比弟子们的回忆,杜润生的女儿杜霞告诉凤凰财经,在她印象中,父亲基本上没有过工作和生活的区别,从小的印象就是,爸爸回到家一直在工作。印象中永远是爸爸桌子上的东西不能动,爸爸工作的时候不能吵,爸爸的电话不能听,爸爸来了客人不能打扰。爸爸和客人谈事请,也往往是低声的、非常机密,她都不好意思在旁边。

从女儿的角度看来,父亲只有和那帮当年一起被打成右派的老朋友们游泳的时候才算真正的放松休息。后来因为年龄渐大、身体不好,父亲游泳的爱好只得停止。

杜霞告诉凤凰财经。他决定不再游泳的时候特别伤心,好在他又有了新的运动打网球,当时他们那帮一块游泳的老头都改成一块打网球了。

96岁之后,杜润生身体状况变得不好,只能长期住院,不过仍然会常想起这帮多年的右派朋友。杜霞回忆“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我把他从医院‘偷’出去见了下这帮老朋友,老头非常高兴,一眼没看见他拿起红酒就喝。”而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喝酒了,有了这么个小插曲,她再也不敢私自张罗让父亲给老朋友聚会了。

杜霞的描述中,虽然忙于工作的父亲和女儿很少有大多数父女之间的天伦之乐,但是父母之间关系一直很好。父亲有过两段婚姻,但在六十多岁离婚后,仍然常去看望母亲,而且会关起门来说很长时间悄悄话。

相比之下,近年来杜老身体不好,作为女儿的她反而接触的更多了。父亲甚至能常常表现出在亲人面前才有的小性子,老小孩似地撒娇,甚至提出拔掉医疗器械管子等 “无理”要求。

杜霞说,虽然老人已经几乎没有听力和视力,但还是会根据不同的来探视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对熟悉的弟子表现出亲热,甚至会在王岐山来的时候轻轻地抱抱他。两三个小时的采访中,杜霞反复强调父亲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就是工作。倒是早年和杜润生接触颇多的翁永曦曾回忆起在老师家吃饭的情景。1980年下夏天某个周末的上午,杜老约他去家里谈事,中午老爷子说:“在我这里吃饭吧。”翁永曦回忆,当时他还纳闷儿,谁做饭啊。没想到老爷子拎一口小锅,拿荞麦面拌水一通搅,然后倾斜着往煮开的水里用筷子一点一点拨,告诉他说;“这叫拨鱼儿,我们山西的农家饭。过去在太行山打仗,后来文革挨斗,我自己弄饭吃,就吃这个,简单。” 还有一次,他随杜老去太原出差,晚上散会后逛小吃街,闻着各种家乡小吃的香味,老爷子不挪步了,“咱们吃一碗吧。”翁永曦拦着说不卫生,老爷子却乐了:“没事,天黑,看不见。” 不装错口袋、不上错床

杜润生95岁生日,王岐山(右一)前来贺寿。九号院的农村政策研究室解散之后,曾经的徒子徒孙们散落各处,2002年,杜润生90岁生日,在曾经起草过一号文件的京西宾馆,他们再次相聚。杜润生说:“农村改革靠的是一个团队,我只是这个团队的一个符号。可喜的是,这个团队出了不少人才,但没有出一个腐败分子。”他不会预想到,若干年后,曾经的门生王岐山已经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成为中共打击贪腐的最高领导者,人们对他治下的中央纪委反腐的力度和决心也有着很大的期待。

十多年后,再次提起这句话,曾在他身边工作多年,主持编制多本杜润生著作的余展则提起多年前发生在杜老和门生之间的一次有趣的对话。当年一位杜润生的门生,如今已是相当级别的领导(应采访对象要求隐去姓名),调到省里面去工作前来跟老头告别,面对杜老严格要求自己的叮嘱时曾表示,至少会把握住两条,第一不装错口袋,第二不上错床。杜老听完哈哈大笑说,“对,这两条好好把握。”而在杜老看来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两条而出了问题。

余展说杜老一直对钱没有任何概念,甚至因此发生了一件轶事。已经90多岁的杜润生,打车去单位,到了位于北京西四附近砖塔胡同的办公室之后,浑身上下只找到十块钱,出租车司机死活不愿意,最后还是门卫解围,司机看在老头这么大岁数才罢休。余展告诉凤凰财经,当天因为司机生病,没有按时接他上班,他就自己出门打车,没想到身上没钱。

不仅是自己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杜润生当年最辉煌时期主政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也是完全没有利益的部门。一直深入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表示,当年的九号院在农村改革领域的贡献,除了杜老起作用和他领导下的老中青干部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年中央可以设立超部门的政策协调机构,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利益的部门。比如说金融、流通、工业,物资,技术、科学等和农业有关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唯独这个部门没有利益,虽然它小,但是可以协调七个涉农部级单位,而这些在今天仍然具现实意义。温铁军指出,现在的一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代表自己利益的部门就只能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温铁军告诉凤凰财经,作为工作证上印着“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上街甚至没有钱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还曾经想过给人做家教挣点外快。他开玩笑说:“工作人员穷成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当然会有利于穷人”。

多次参加杜润生外事活动的刘志仁则回忆说,在杜润生参加的外事活动中,外国朋友出于礼节和尊敬送给他的礼物,他总是要求随行人员登记造册,决不归为己有。记得杜老访日的时候带回几大箱子礼品,要求全部交公,一些难以长期保存的食品就送到食堂,请工人师傅品尝。由于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涉外礼品,除贵重物品上缴国库外,当时农研室一些没有出国机会或不参加外事活动的人,还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廉价分到礼品。

化繁为简大智慧

在翁永曦看来,杜润生门生众多之外,另一个过人之处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他把这种智慧概括为“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

杜润生与其门生陈锡文(左一)12月的北京,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天。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附近的空旷清净,更添加了冬日肃杀的气氛,让人有种远离城市喧嚣的错觉。这个挂着礼王府牌子的大院子,临街的两个门都是大门紧闭,东面较大的门还有武警站岗,另一个较小的红漆大门虽然看不到武警站岗,但是只要有陌生人走近,紧闭的门后就会走出武警,说此地不对外开放,请您尽快离开。

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或许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看上去颇为神秘的院落,曾经在三十多年前那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者杜润生,主持起草了著名的“75号文”和五个“一号文件”。把奠定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随后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力解放的政策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并得到高层认可。其间,杜润生用他的智慧,把看似不可调和的各方意见归于统一。

有关包产到户,当时包括高层领导在内,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赞同,有人观望,也有人坚决反对。翁永曦告诉凤凰财经:“杜老能够以责任制这种表述,把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归结形成一个底线共识,这就了不起。”“你别把事情搞复杂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本事大学问,但最大的本事和学问是化繁为简。”在翁永曦看来,杜润生最了不起的、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里面最智慧的一笔是把所有的争论在责任制这个表述上归于统一。

“责任制是个中性的提法,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责任。这应该没多大争议。农村这块土地,集体耕作是集体承担责任,现在把它划成片,分到户,你管这块他管这块是农户承担责任,责任制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分。”翁永曦如此表示。“包产到户”从不被接受,到有前提条件接受,再到最终被各方广泛认可,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9年3月,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这是杜润生主持的一次专门讨论责任制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七省农口领导对包产到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和观望的。在杜润生自述中,提到这段历史,他表示:会议在上级的干预下,产生的文件不得不妥协,一方面继续宣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说,“包产到户”不是统一经营,接近单干,但不同于单干。特别提到,对于群众搞包产到户,“如果一时说不服,也不要勉强去纠正,更不能搞批判斗争”。而且第一次提出“在一些特殊地区应当允许包产到户”。这句话等于批准既成事实,可以说是开了个暗口。

而正是这种杜润生所谓的“妥协”,让当时在杜润生领导下工作的段应碧等赞叹不已。他回忆,正是杜润生想出在“孤门独户”“边远地区”等特殊地区做文章,才给“包产到户”开了个小小的口子,实质上宣布了包产到户不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段应碧在这篇文章中表示:“当初包产到户就是在这句话的鼓舞下逐步蔓延开的。”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提出的包产到户是“双层经营”,农产品流通的双过渡,肩挑手扛自行车驮不算长途贩运,请帮手、带徒弟不算剥削,私人企业具有“可塑性”等,都是杜润生高超智慧的结晶。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说法,保证了文件的顺利通过,对当时统一认识、推进改革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段应碧回忆说,“我们几个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文件操刀的同志,每次都是赞叹不已,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更是举出一个极为生动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他曾经对杜老提出的双层经营这个说法不以为然。在起草1983年1号文件的时候,他在电梯里顺口向杜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说这个双层经营,我不是很赞成,农民这层是经营,村里这层好像不是经营。结果杜老当时跟我说了一句话,到现在21年了,依然在耳边回响。”杜老说,“小青年啊,不知道厉害,不说双层经营这句话,是要掉脑袋的。”陈锡文感叹:“农村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进,而且在一种似乎没有发生很大的社会震荡的情况下就把农村的财产关系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方向捋顺了。但是,假如当初要是有人提出,包干到户的结果会长出一大块个人财产的话,那农村改革就搞不下去了。所以,我觉得杜老当初提出双层经营,确实有着非常深刻、非常强烈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这才得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将农村改革顺利推进。” 因为有这种政治智慧,杜润生在政治领域中的“对立面”也大大减少。翁永曦表示,任何一个变革都会侵犯到已有的利益格局,杜老居然能够使不同格局的代言人,逐步地都赞同或默许他的改革主张,“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是大智慧。当年的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堪把他的这种智慧用“纵横折衡”来总结,“就是要照顾到上下左右,看不同情况、不同认识,取长补短,尽量兼顾,以利于政策的出台。” 他说。

20多次提组织农民协会

已经101岁的杜润生一生关注农村农民问题,在余展看来,晚年他长期住院但仍在关心农民的问题。

病榻上的杜润生,听杜鹰(右一)和周其仁(左一)谈农业问题,听说粮食连续6年丰收,竖起大拇指称赞。

2010年,老家山西的一个单位想让杜老题几个字,考虑到当时他已经98岁,而且身体不好,他们商量就题“关注农民”四个字。“但是没有想到他写完后还不撒手,琢磨琢磨又加了一句,'先组织农民协会',然后才把名签上。”在场的余展如此告诉记者。当时98岁的杜润生已经不能吃东西,长期依靠鼻饲,还念念不忘组织农民,足见这件事在他心目当中确实占有相当的分量。

此前更广为人知的一次则是,2002年在门生们以农村改革座谈会的名义为杜老祝贺90岁生日时,他说还有两件事放不下,一是转移农民,再有一件就是组织农民。

余展长期负责整理杜润生讲稿和出版相关文集的工作,对他的讲话和思想颇多了解,他告诉凤凰财经,杜润生念念不忘这个事,在他的公开的讲话中,有关成立农民协会就提到20多次,一直到2010年98岁的时候。“他之所以念念不忘这件事,是因为农民没有一个组织,提升不了自己的地位,而杜润生觉得要提升农民的政治地位。”余展表示。公开资料显示,有关农民协会的事情,八十年代中期杜老就找过小平同志,当时小平同志问他,农村还有什么事啊?他就提出来,要组织起农民。

在这个问题上翁永曦有着和余展几乎一样的理解。他说:“农民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有发出自己声音的组织。我们有工会,有共青团,连戴红领巾的小孩子都有个少先队,八亿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很荒谬。所以成立农民协会应该不存在争议。” 就是在那次生日聚会上,杜老语重心长地对门生们讲:“现在有两个方面还没有破题,一个是如何用市场机制激励人,一个是如何用民主政治团结人。你们要努力。”(文/吴丽华;制作/常丽)(感谢杜霞、翁永曦、余展、高文斌、周其仁、温铁军、王小鲁在本文采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余展、高文斌《我所认识的杜润生》、杜润生《杜润生自述》、《南方人物周刊》、《炎黄春秋》杂志的部分报道,特此致谢。)

本文为2013凤凰财经峰会系列策划之一,下集《科尔奈和他的中国朋友们》将于12月23号推出,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2月26-27日凤凰财经峰会。

第二篇:陈润生简历

陈润生简历

陈润生,男,1957年出生,山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历任中国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实习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二室副主任、科技处副处长、科技处长、装备生产部长、副所长,中国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现任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兼)。奖励荣誉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企业改革纪念章,大连市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中华电子企业十大功勋企业家,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市经济十年特别贡献奖,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并当选辽宁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第三篇:少年与智慧老人

少年与智慧老人

隆德二中

初一(12)班

刘璐璐

一位忧心忡忡、烦恼缠身的少年,只身越过森林,穿过峡谷,历尽艰险,找到了智慧老人,希望智慧老人能够解开自己的重重迷惑与彷徨。

少年问智慧老人:“我每天都不快乐,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不应该拥有快乐吗?”

智慧老人:“不,谁也无法剥夺你享受快乐的权利与自由。你不快乐,是因为你把自己看得很重,而把别人看的很轻。而且你还缺乏拥有快乐的三个必备条件。”

忧心忡忡的少年更加地迷茫了:“拥有快乐,难道还需要理由吗?”

智慧老人笑了笑,说:“当然,拥有快乐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真、善、美。”

少年的眼睛一下子清澈明亮了起来,但转眼间又变得晦暗:“什么是真善美?”

智慧老人说:“真代表真诚与正直,善则代表善心与善行,美代表的是美德与宽容。”

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中。智慧老人继续说道:“真,世间的一切万物以真为本。真其实并不一定代表真诚与正直,它还代表了一种以真、以直的美德。诚信是真,尊敬长辈是真,刚正不阿是真。在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种美德所散发的光芒叫做真。”

“善,则代表着善心与善行。许多人为人处世,都反反复复地提到善,但却没有落实、没有行动。比如,很多人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盲人在沿路乞讨,大家心里都在可怜他,都在同情他,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却很少有人去问一声那位衣衫褴褛的盲人,这就是心动与行动的差别。”

“善心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但是善行却不一定了。许多人在心怀善心的同时,却没有用‘善行’去践行‘善心’。帮助别人是善,爱护动物是善,当你因为同情心去帮助某个人时,你要记住,这就是善。”

少年又问:“那么美呢?” 智慧老人又笑着说:“美,当然指的是美德与美丽。美有外在的美,也有内在的美。但内在美比外在的美更加重要。内在的美是什么?内在的美就是内心深处说展现的一种伟大的品质——心灵美。”

“心灵美不同于外在美。心灵美崇尚的是高尚的品德,美好的人格。它包含了人间所拥有的各种美德,其中包括真与善。友爱是一种心灵美,关心他人是一种心灵美,孝敬父母也是一种心灵美。外在美并不重要,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少年的心里豁然开朗,被层层重雾所包围的那颗充满疑惑、不解与烦恼、忧愁的心,雨过天晴雾散。他的双眼由晦暗变得光明起来。

智慧老人又向少年说出了最后的忠告:“但是听好了,孩子。当你在履行我给你说过的这些行为的时候,千万要记住一句话:不求回报。当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如果图求回报,那么,这就不是真,不是善,不是美了。这就变成了一种虚荣心的行为。如果你按我这样说的做了,那么,你就会感受到快乐的真谛!

从此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阳光的少年,阳光的心态,阳光的笑脸,阳光的作为。

指导老师

张蓓

第四篇:智慧老人(450字)作文

精选作文:智慧老人(450字)作文

有个东方人曾经遍游世界寻找最聪明的人。他听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住在高高的喜玛拉雅山的山洞里。于是他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穿过群山和沙漠,走了几个月后,他来到了一座高山脚下。他骑着马走上窄窄的山间小道,来到了一个小山洞前。

你是因智慧而扬名天下的最聪明的人吧?他问坐在山洞里的老人。

老人站起来.走到光亮的露天,看着这位旅行者的脸说:是的.我是因为聪明而出名,你有什么问题吗?

智慧老人.我怎样才能变得伟大?我上那儿才能找到智慧?

智慧老人盯着旅行者焦急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回答道:你在哪儿能找到你的马?说完他转身回到山洞中去。

启示:

旅行者的马一直跟着他,伟大和智慧也一直跟着他,在推销行业中,不是有很多朋友也像这位东方人一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吗?他们老是在自问:我行吗?其实答案就在您的脚下:相信自己,就是你迈开成功的第一步。六年级:729703834 篇一:小学作文:这个暑假我与“智慧老人”聊天

这个暑假我与“智慧老人”聊天

“智慧老人”是谁?“智慧老人”是一本本好书。读好书就像与智慧老人聊天,不仅开阔眼界,而且能得到许多人生启示。因此,我酷爱读书。这个暑假,妈妈为了买了古代版《四大名著》。

一开始,妈妈耐心为我讲解,读到《红楼梦》

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实现、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啬对我的帮助。”

是啊,这个暑假与“智慧老人”聊天,让我受益匪浅!

篇二: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汇总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江苏省高考阅卷组:慧眼,凝注于生活活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们愈加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对“智慧”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对上述种种全面把握,能从基本一点突破,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高考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只是一种“约定”和“限制”,否则考生们就会信马由缰,失却“同一条起跑线”,无法“大比”。然而,扣紧“材料”写什么,却是大家的自由。今年的作文,聚焦于“智慧”,智慧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厚,于是一种选材的“状况”发生了。

有相当多的考生将目光投向,中国文明史上灿如星汉的智慧之人,如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触及这些智者的表象和枝蔓,买椟还珠,那就差之千里了。最普遍、最典型的案例是:十八岁上下的高三学子,下笔便是月下品茗、曲径参禅、小舟远逝,酹酒滔滔!分明有“效颦”之嫌,有附庸风雅之弊。阅读这样的临场作文,我们的

《凡人智慧》,同样描写智慧老人。这位爷爷是知识分子,不教作文教诵诗,打着雨伞读红楼,强迫子女闯世界,无拘无束,难登大雅,却令人敬重,故小作者叹道:“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罢了,罢了??”

《晚晴里智慧的灵蝶》,专叹乌镇的木心先生,慷慨悲歌,极富沧桑之感。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布拉格不说话》两篇,类乎“时评”,直抒己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发人深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未来的高考作文中注满生活的活水。

智慧从麦香里飘出

满眼金黄的麦子呵!但外公并没有笑。他干皱的嘴巴在风里微微颤着。风倒是清爽,可此时吹在他脸上,显得苍凉。天暗下来,灯光星星点点被夜引亮,风吹进外公心里,绕了十八个弯子愣是没绕出来。

收成好,麦子却卖不出去了。这对于农人来说,是无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过故事的人,饥荒岁月曾经慢慢熬过,眼前的困境无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并不识字,但不乏智慧。这智慧,常常从麦香里飘出。

金黄的麦子们很快被处理。它们脱去了壳儿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压,变成碎儿,变得末儿。麦子粉出来了。

外公眉眼弯弯,喜不自禁。他征得家里人同意,买来器械,将麦子粉进行深加工,再出售。这样一来,麦子都能卖出去了。他还替村里别的人家加工麦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乐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麦子粉,做成不同样的食品吃。虽是同样的原料,但尝起来还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射进了院墙,腊肉香肠悠闲地挂在竹篙上晃荡,它们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里收的麦子碾成的麦粉炒熟,又和上各种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创的糕点。一盘腊肉,一碟香肠,一碗外公自创小糕点,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来。

麦子卖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将它们抬得高高的。麦子们也好不骄傲。可充满智慧的外公能改变所有麦子的命运吗?他总是叹气,可惜了这些好东西,可惜了他们在田地里弯得直不起来的腰!他开始鼓动村委,将他的创意和想法带到更多的地方。麦子壳能做枕头芯,麦子粉能做蛋糕,麦子炒香了存起来做大麦香茶也是极有味的??他说得头头是道,他说得真诚恳切。他的不依不饶让我心疼起来,他的话里饱含了无奈与不舍。

他的智慧在麦子生长时一并发芽。外公不想辜负麦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们。在后来的好几年,我闻到麦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从麦香里飘散出来的小智慧。也深,也长,也久远??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

近年,“争先恐后”仿佛成为一个热词。无论是“路怒症”司机,还是为了小升初费尽心思的家长,无不是其代名词。而侥幸得利之人,往往暗自得意,以为尽得生活之智慧。

只是,如此这般景象,真的可以称之为“智慧”吗? 恐怕不然!这般猴急刻意,反倒暴露出些许自私与猥琐来。这一点点小聪明,如何承载“智慧”之广博与厚重? 极喜欢简女贞的一句话:“树木不向天空起誓,荣枯随缘;海浪不须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兴。”不争不抢,不急不躁;该我的,尽管伸手去拿,不是我的,任它随风飞去,也不留遗憾。

生命的景象如此,方可称得上“智慧”二字。

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汉一朝,国土开辟,四方来朝,何其威武。如此壮阔之景。文人也纷纷追逐膜拜,却只产生了词藻华丽、语言空洞的汉赋。朱熹的评价很中肯:“以浮华为尚,无实可言矣。”而反观唐朝,一壶酒,一支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为何?皆因境界不同。汉的追求太过急切,反而丢了应有的从容与智慧;而唐的面目似永远不急不躁,透过历史的尘埃,仍可窥见春江花月夜一般的从容微笑。

这一切的智慧,智慧的一切,皆源自热爱,热爱天空的每一朵云,路旁的每一簇花,身边的每一个人。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话:那不断低头寻找六便士银币的生活太空洞了,唯有艺术的月光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曾一度思考是什么让已过中年、鲜衣怒马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优渥的生活,去体验那样苦痛的艰辛?如今了悟,那是热爱,是心口不灭不熄的炽热岩浆。

如此,有谁能去讥讽嘲笑他的不智慧?即便最终画作不成功又如何?有了热爱,有了那纯粹追求的过程,结果又有何差别?剩下的一切对于兰德而言,都只是顺乎天然罢了。

泰戈尔说:“且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点,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荣枯随缘,遇合尽兴,我们也终将窥得生活的洞天。

农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篇三:作文

一、写我自己的作文类型 1.向别人介绍我自己的性格和爱好;

2.写我做的一件事情,来表现我的性格或思想;

3.写我自己的理想。

二、写同学朋友的作文类型

1.写同学朋友的肖像;

2.个特点或一个好的品德;

3.的友谊;

4.的教育或启示。

1.要求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

2.情,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高尚品质;

3.事情,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高尚品质。文类型

1.己的关心和爱护;

2.自己的关怀;

3.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的作文类型

1.人的工作,提高观察能力;

2.的人的描写,表现他们的敬业精神;

3.不同职业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1.2.3.叔》

写同学朋友的一写同学朋友与“我”写同学朋友对“我”

三、写老师的作文类描写老师的外貌,通过记叙一件事通过记叙一两件

四、写长辈亲人的作写长辈亲人对自回忆长辈亲人对表达自己对长辈

五、写不同职业的人观察不同职业的通过对不同职业通过观察和接触参考题目

《马路清扫工》 《一个营业员》 《谢谢您,警察叔 4.《一个平凡的人》 5.《一个难忘的人》 6.《街头小贩画像》 7.《好心人,你在哪里》

8.《跟爸爸去上班》

1、你可知道俺们班的“小胖子?”若是不晓得,就听我细细道来。但听我讲后一定要为我宣传名人“小胖子”哦。她可是俺们班的明星——“小胖子。”她长得肥肥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乌黑乌黑的眼睛,低低的鼻梁,一张樱桃小嘴总能“出口伤人”。她那肥大的外套足可以当别人的大衣了。但最令我害怕的是她那双“迷人”的眼睛。一次我失口叫了她一声“小胖子”,她那双“迷人”的眼睛立刻向我传送“杀”的气息。妈呀!我知道小胖??不不??她发威了。她一边“追杀”,一边吼道“我决不过你!”唉呀不和你多说了,逃命要紧。溜!

2、我的外婆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了。她留着一头灰白的头发,一双乌黑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额头上布满了稠密的皱纹。外婆是从封建社会走出来的,也许是受当时的影响,外婆一直反对现在的人超时尚,赶时髦。可没过多久,我却发现外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瞧!乌黑闪亮的黑发盘在头上,身上穿着紫色的夹克衫,皮鞋擦得都能照出人影。我见了外婆这身“怪打扮”难免下一跳,但同时又纳闷起来,禁不住问外婆:“外婆你咋换上了这身打扮?”外婆一边理着衣服一边回答:“我以前那种想法太落后了,我们现在应该跟着时代走!”说完又照了照镜子。唉呀!外婆的脑门啥时开窍了呀!

3、我的小侄女,她今年3岁了,长得白白胖胖。淡淡的眉毛常常紧锁着,像一位爱思考的小博士;一双大大圆圆的眼睛时不时东瞅瞅、西瞧瞧,像一位爱观察的小侦探。有一次她用白色的纸粘在鼻子下,然后又戴上爷爷的老花眼睛,呵,活像一个小丑!她弯着腰捶着胸来到我面前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小姨,你看我像故事书里的智慧老人吗?”我看到她这副模样,不禁哈哈大笑。她看看我又看看自己,满脸疑惑地问:“怎么了?我到底像不像嘛!”她见我还是笑而不答急得跺起脚来,我这才止住笑,说:“像,像极了!”小侄女听后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首先,要写好人物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才能有最直接的、深刻的印象。如下面例文《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够写,但写出来的就可能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其次,要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写得再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篇四:话题作文精彩构思80则--话题39:智慧

话题作文精彩构思80则--话题39:智慧

话题39:智慧?? 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请你以“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精彩构思]?

1、神机妙算诸葛亮

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写一个你认为有智慧的人。? 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人是诸葛亮。你看他不出山便知天下事,在与刘备的对谈中让人感觉世界简直就是他手中的棋子。他神机妙算,能借来东风,能空城退敌。他知道仁爱的力量,因而七擒孟获而不杀,对蜀国的老百姓更是尽心尽力,等等。?

2、所罗门的智慧

故事新编:结合时代背景,续写所罗门的故事,说明智慧并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 所罗门从上帝那里选择了智慧后,一切都很顺利,便美美地睡了一觉,谁知醒来已是21世纪。这时有臣民来报,有不明飞行物来骚扰国民,派出去侦察的战斗机都有去无回。所罗门想了想,便亲自出门去看,结果那不明飞行物的强光差点把他的眼晃花,于是赶快退回。他连对象都没看清,智慧无计可施,便去求上帝,上帝说:“我只是这个地球的上帝,他们外星球的人不在我管辖范围内。”所罗门急了:“那您给我的智慧不是没用了?”上帝回答说: “当初你选择智慧时我并未承诺它能解决一切呀。让那飞行物自行消失吧,他们是高级智慧的生物,我们无能为力。”?

3、寻找智慧

虚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笨孩子寻找智慧的经历说明智慧就在人们自己身上。? 从前有一个孩子,别人都笑话他笨,因为他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给邻居家失明的老奶奶送饭吃,有好吃的也总是让别人先吃,别人欺负他他也不还手等。孩子很伤心就去寻找智慧,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人们口中的智慧老人。老人对他说:“孩子,智慧就在你身上!谦让、助人、隐忍,这些都是智慧呀!”

第五篇:老人和他的孙子们

老人和他的孙子们

(一)老人并没有多老,但他已显得太老了——他周围的人都是孩子。所以,老人更老了……

有人说,老人是一根竹竿——个头高,人又瘦,骨节分明。我也说,老人是一根竹竿——一头是职业,一头是孩子们。老人没有孙子,没有孙子的老人更爱孩子——孩子们理所当然的成了老人的孙子。

(二)老人的工作就是在三尺高台上给孩子们讲故事——此时,爷爷不是爷爷了……

老人说:做人应该作一条龙——这是浪漫主义;老人说:做人不应该作鸡鸣狗盗之徒——这是现实主义……

老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老人说了李白、杜甫、曹雪芹……

孩子们听了老人的故事,更爱老人和他的职业……

(三)在短暂的十分钟里,老人就成了爷爷。孩子们就成了孙子。老人说:大孙子,去给爷爷倒杯水。大孙子跑下楼去。二孙子咧咧嘴,说:爷爷太偏心了。老人笑了。孙子们没有笑。

孙子们觉得,能为爷爷倒水是自己最大的荣耀。

(四)那是一个冬季的早晨。天不朦胧,天是白色的。

老人几位不听话的孙子被外语老师赶了出来。他们去找爷爷。爷爷愤怒的从床上爬起来,拖着已经快僵硬的腿奔向教室。

老人说:你是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进教室?

老人说:他们连说“three”都要数指头,你还不让他们进教室?

老人说: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不应该用来摆谱!老人说了许多许多……

爷爷对孙子们说:你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外语,懂吗? 爷爷对孙子们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懂吗? 爷爷对孙子们说:完成作业就是尊敬老师,尊敬自己,懂吗? 爷爷说了许多许多……

(五)还是那天,孩子们没去上午自习。他们去了操场……校领导去找老人。老人去了操场……

老人在操场边吼道:行了!孩子们呆了。

老人在草场边吼道:打雪仗有什么好玩的!孩子们低头往回走。

老人在操场边吼道:站住。孩子们就站住了。

老人在操场边吼道:打雪仗不好玩,堆雪人才好玩!

爷爷说:大孙子,去拿萝卜,红的白的都要…… 二孙子说:爷爷,我去拿相机……

在那个中午,老人与孩子们在他们共同堆起的雪人旁合影了。最后一次合影……

在那个中午,爷爷和孙子们在他们共同堆起的雪人旁合影了。最后一次合影……

(六)孩子们是老人最后一级学生。爷爷是最后一次爷爷了。老人退休了。孩子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撒遍了世界。孩子们再也不是孩子们了。

老人病了。已经不是孩子们的孩子们,从世界各地赶了回来,作最后一次孩子,作最后一次孙子。

孙子们让大孙子去看爷爷……

爷爷说:爷爷没了孙子,所以病了…… 爷爷说:没有孙子的爷爷,不再是爷爷了…… 大孙子哭了……

爷爷说:没有哪位爷爷喜欢看孙子哭鼻子…… 爷爷说:孙子应该听爷爷的话,要坚强起来……

大孙子不哭了。他不但听话,而且衷心的希望爷爷在生命的

最后一刻宁静一些……

大孙子说:爷爷快康复了,你们都回去吧……

孙子们哭了。孙子们明白,一向淘气的大孙子最听爷爷的话,这话是爷爷让他说的……

(七)老人去了。

很多人来送老人。——孙子们,孙子们不认识的孙子们,侄子们,侄子们不认识的侄子们……

孙子们哭的很凶,因为——没有爷爷的孙子就再也不是孙子了!

(八)孙子问:爷爷,您不是才六十五岁吗?

爷爷说:爷爷不想长命百岁。爷爷已经做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情。爷爷有六十五岁已经足够了。

孙子问:爷爷,六十五岁不是很年轻吗? 爷爷说:年轻的是你们,你们才是最年轻的……

2001年11月21日

下载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合集五篇)

    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 冯雪峰 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一个非凡的水手:坚强、勇敢、尽职,而且富于冒险精神。老人真的爱他,认为这是一个做父亲值得骄傲的光荣。可是,在一次暴......

    杜云生公众演讲

    公众演讲 找出顾客的问题、需求和渴望 问句 好处 引发兴趣 让顾客饥渴与好奇 挑逗 故事方程式 事件 你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要求 根据你的事件,你要求我们做什么(不超过10个字)......

    杜春生艺术简历

    杜春生艺术简历 杜春生,1953年出生。中国美协会员。现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 1972年,开始连环画创作。先后参于绘制连环画二十多册。并有作品获奖。 1989......

    老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合集5篇)

    《老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先锋小学:李霞 《老人和他的儿子》是南斯拉夫的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让独生儿子学会自食其力、勤俭持家,制造了家财被盗的假......

    文 化 润 泽 生 命

    文 化 润 泽 生 命 ――亮点学校参观学习体会 景泰三小陈其冲 为了全面提高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突出学校特色亮点,提升我县教育的发展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县教育局决定在......

    “希望”老人——周火生

    “希望”老人——周火生 周火生爷爷是我们江苏昆山市的一位退休高级教师。周火生爷爷通过义卖图书,资助了山区贫困小学460多万元,个人捐款达26万元,被评为2009年的感动中国候选......

    集体智慧润课堂修改稿 教育叙事

    集体智慧润课堂 乌丹六中唐秀珍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确,校本教研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正是通过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力量,汲取他人之长,才使我的......

    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怀揣着几许兴奋、几多向往,来到这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浙大华家池校园逸夫体育馆内,语文界的名师泰斗齐聚一堂,竞显风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