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也许大家还记得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对话:“我是个右派。”“姓郭的大叔跟我说了,他们说你是个好人。”
许的话表现出直言相告的坦诚、不愿连累善良的秀芝、以及因长期背黑锅而不得不放弃常人之念的无奈、绝望和自卑„„这句话意味着:我不能、不敢也不忍娶你。这时,观众从秀芝的表情和言语中看出,她心领神会了许的话所流露的一切。秀芝的话反映出孤身飘零他乡而急于“找一碗饭吃”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她根据许此时的“表现” 和郭大叔的大实话,做出了淳朴的劳动者自己的判断。总之,李对许的话做了温柔的反弹:我不在乎,我信任你,我愿意嫁给你。许闻之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这段对话具有展示复杂心情的丰富内涵,具有激起心灵撞击的强烈动势,是很有“动作性” 的。可见戏剧动作性远不止举手投足等等,语言也是动作。“语言动作”主要是指对话能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刺激、影响别人;在内心交流和碰撞中引起双方心情或相互关系的微妙变化,从而推进剧情。唯有这样才能把“戏”做好,若无语言动作则无“戏”可看。
演戏和演讲,有假戏真做与真“戏”真做之分,是两码事,然而在基于生活的“语言动作”上却是相通的。就像观剑而做诗,我们何尝不可从表演艺术中悟出演讲技巧呢?演讲者可以把听众假想为一个同台的“搭档”(但决非演戏),用语言动作打动、说服、感染他,同时根据其反应调节演讲,形成双方内心活动(动作)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像发展剧情那样把演讲过程向前推进。下面就试着谈谈演讲的“语言动作”。
演讲稿的“动作性” 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台词能以一当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能多义地折射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因为它主要用言外的潜台词来暗示动作。而演讲没有舞台对话的条件,要把台词省略的东西补出一些,更多更直接地向听众倾诉。但演讲语言也并非一览无遗,仍有很多“潜台词”,因此演讲语言都可以在言外蕴含动作。像描写句、抒情句、反问句、感叹句等等都是富有明显的动作意味的。这里例举列宁在1918年8月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
„„英法正竭力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侵犯俄罗斯共和国,把资本主义的弦拉得很紧,紧得就要断了。甚至资产阶级报刊承认,工人群众的情绪也有了十分明显的转变:在法国,“保卫祖国”的思想遭到破产;在英国,工人阶级宣布“国内和平”破裂。这就是说,英法帝国主义者已经拿出他们的最后一张王牌,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这张王牌一定会被吃掉。
冷静的分析足以服人;内在的激情足以动人;言人所欲言,拨开迷雾,给逆境中的人民以巨大鼓舞。其中意志与情感的动作指向十分明朗,而且显得细致入微而又波澜起伏:“弦”的比喻是讥讽和蔑视,流畅精短的排比显得举重若轻,吃掉“王牌”的说法显出果断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这段情理交融的话具有反映演讲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意蕴,有不少弦外之音,为演讲时的“再创作”——表现“语言动作”提供了基础。演讲要成为在演讲人的“语言动作”主导和激发下讲、听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写演讲稿(或打腹稿、即兴演讲)时应该使之成为一个激发这种“互动”的“动作链”。
三种对话方式 带有动作性的演讲语言主要通过三个双向交流渠道进行传递。
一是演讲者的“发话”与听众的态势语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风趣的论理会使人脑清目明,生动感人的叙述会使人为之动容,新鲜、简洁的语言使人乐于倾听,还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调节和适应听众心理,并察颜观色而寻求更好的表达。这就如同与不插嘴的人交谈一样。应该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观察家所说的那样:“不管我坐在观众席的哪个位置上,总统他好像总能把我挑出来,然后跟我面对面地说话。”
二是在“讲”的同时和间隙,双方都用态势语进行“对话”。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势、“道具”以及服饰、风度引起“良性”反应,还有在停顿中沟通。在态势语的背后是丰富复杂的“心灵对话”。
三是直接对话。演讲人偶而也与听众做直接而简短的交谈。多用设问和反问,或交流看
法,或进行诱导。
“语言动作”的表现
演讲者通常是巧妙结合前两种对话方式把演讲“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从表演艺术中悟出些表现方法。
1.“意念”主导 表演大师金山在《风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师,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演说。据金乃千回忆:表演者默想着“为工人伸张正义”的强烈意念,以此来主导演讲。他满腔悲愤、理直气壮地揭穿了惨案的真相,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
工人弟兄们,工人弟兄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她没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贴耳地不表示抗议吗?不能!
而对这位妻子悲惨境遇的叙述又是那样婉曲、沉郁。继而发出惊雷般的呐喊:“这难道公道吗?这难道公道吗?”金山把为工人说话的意念具体化为起伏跌宕的一系列“ 语言动作”,不仅“点燃了工人的心火”,连台下的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
2.挖潜台词 把意念概括为一句话,只是为了说明复杂的内心动作的主要指向而已。意念主宰着丰富的“语言动作”并被它有血有肉地体现出来。因此要发掘和表现演讲语言的潜在意味(潜台词)以展示“语言动作”,才能使意念不致落空。曾扮演屈原的金乃千把“雷电颂”的独白分析如下:
台词:你,你东君是个什么东君!(潜台词:我认识你!你装腔作势的样子,吓不倒我!)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潜台词:你骗了多少人,他们把你捧得比天高,可你是个“死人”!)
正如前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所在《电影导演的培养》中所说:“这里的每一句话,不仅是一个分解为种种情感因素和行为意味的言语动作,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反应、一声射击、一粒子弹。”
当然演讲稿比台词“白”得多,但决非白开水,总是有余韵的。把“潜台词”挖出来以展现“动作”岂不更动人?
3.运用语言造型和态势语言 只要挖出潜台词,那么在表现“语言动作”时用什么语言造型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不要在外面加上语调,而是要从中悟出语调来。”(格拉西莫夫语)此外,“语言动作”还要与态势语相结合,可对镜练习,看怎样才得体。
注重“相互关系的交流” 人们在交谈时有双重的交流:一是谈话内容的交流,一是特定的相互关系的交流。后者作为全部交流的基础,暗示、制约着内容的交流,使之显示真正的含义并产生交流效应,这被称为“交流模式”。戏剧里在人物关系的酝酿中,一句简单台词也会有极丰富的内涵。演讲者如果与听众进行特殊关系的交流,那么演讲内容在交流时不也能以少胜多、举重若轻吗?“语言动作”既是内容的最佳传递手段,又是这种关系交流的动力和触媒。这里以蒙哥马利的《告别演说》为例,谈谈双方互相熟悉的情形。蒙统率英国第八集团军转战多年,与下属的相处也很融洽。
他们是有“特殊关系”的。请看演讲开头: 亲爱的官兵们:
在这里讲话很易激动,但我当努力控制自己。如果说不下去时,请你们原谅。
朴实平易,并无将军威风;坦露了心里最柔软之处,让人呼吸到患难兄弟般的离情别意:我舍不得离开你们。多年生死与共,临别时心中感慨万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这些都是在言外在双方的下意识里交流的,是内心深处没有涛声的巨澜。在默契的心灵对话中,以不忍走与不忍让他走为指向的复杂的内心动作相互激发、碰撞,从而酝酿、交流着下文所说的“战友”、“朋友”关系。与其说演讲重温或借助于原有“关系”,不如说此时的“关系”是在演讲人主导的这个时空里由“语言动作” 触发和暗示出来的。如果此时言不由衷话不得体,能有这种“关系”的动人交流吗?
竞聘演讲中需要注意仪表
做好竞聘演讲,一篇好的演讲稿固然重要,但辅以美的演讲态势也很重要。态势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诸方面,它包括立与坐、眼神、手势身体动作、步伐移动等。讲,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俗话说:“花好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无声语言则是绿叶。光“讲”不“演”,或光“演”不“讲”,都不成其为演讲,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形式。唯声、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称作上乘的演说。了。演讲者的风度、仪表、神态,应给观众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依据。如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
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骂骂咧咧,你定然会作出其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一次,心理学家雪莱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六十八个自愿参加实验者,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仪表、风度却大不相同。六十八人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
结果表明,风度翩翩者较之仪态平平的对手,自然是稳操胜券了。登台讲演时,仪容更不能不修边幅,肮脏邋塌,而要整洁、大方,有风度,但也不能过分雕饰。服装应该同身份相称,不宜过于奇特,那种自恃高雅,油油头粉面,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装束;或一味追赶时髦,仔裤港衫,长发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样,纵然口吐莲花,舌绽春蕾,也绝不会使人产生钦敬之感。“峨冠博带话务农”必显得滑稽可笑,如果“蓬首垢面谈诗书”,那就有失风雅体统了。要针对特定的演讲环境来决定演讲时自身的仪表、衣着和态势。演讲者的外部表象即仪表、衣着、态势是被听众直接感受的,它对演讲的效果乃至成败会有直接影响。据一般的社会心理分析,听众往往会将演讲者的仪表、衣着等与自己的仪表、衣着相比较,以自己的仪表、衣着、态势作为评判演说者的标准。所以演讲者就要尽可能将自己的仪表、衣着与听众接近或一致起来。如果是在高雅的宴会上,听众衣冠华贵,讲者衣衫不整,举止粗俗,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腾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装革履的粉面小生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产生与听众的距离
演讲前预演的一些有效方法 大声地念出你的稿子。
在磁带里录上你要演讲的东西,这样可以调整、改正一些问题。直至满意,再来做第二步。
准备演讲大纲
即使你已经在准备演讲稿时遇到了大量麻烦,但还是不能照本宣科!因为没有什么会比这样更快地让听众睡着了。你应该直接、自然地面对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秘诀是准备简单的演讲笔记,字体要醒目,以便在你演讲的过程中快速地扫描。放在讲台上一个简易手表,这样便于掌握时间,把握速度,增减内容,让你准时地结束演讲 录下你的“即兴”演讲
把你的录音带回放,把重复使用的词标记出来,像是“啊”或“呃”。反复修改,直到
你的演讲平稳安心。
找一个听众来练习演讲询问一两个有见解的人,清楚地表明你需要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只有表扬。他们明白你讲的东西吗?你讲的东西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吗?他们认为你讲的快还是慢?根据他们的意见来修改演讲。
现在你差不多准备好演讲了。但你要写的东西都完成了吗?不,写出你自己的导论,把稿子打印出副本。即使你做的是免费的演讲,也应该要求主持人正确地宣读你和你公司的名字,并告诉人们怎样与你联系。你要吸引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不能用一个漫不经心或是半开玩笑的介绍人。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怎样介绍自己,用你的个人简历作为指南,并使它们切合你的主题。如果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或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就让介绍人把它说出来。如果你正站在讲台上,向介绍人解释说在他离开之前,你将继续留在台上,主持人就会在听众停止鼓掌前离开讲台。这样,你就是讲台的中心人物了。
演讲的面部表情及声音技巧 面部表情的含义
面部表情,是指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机制的双重作用,而引起面部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缩与舒展,以及纹路的变化,从而实现 表情达意,感染他人的一种信息传递 手段。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焦虑、烦恼、疑惑、不满等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喜怒哀乐”就是这个意思。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载体,而使演讲艺术有效的根本形式就是有声语言。没有声音,演讲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声音语言比书面语言更为丰富,因为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还表达思想所产生的情绪与感情。
一、发音
演讲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字正腔圆,悦耳动听。所谓字正腔圆,是就读音和音质而言的。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听众明白易懂。所谓腔圆,就是要求演讲的声音清亮圆滑,婉转甜美,流利自然,富有音乐美。
二、语调
在这方面的要求是起伏有致,灵活多变。
我们说话时,除了每个起要说对,说好外,每句话、每段话都要说好,在音节连续有静至动的雨流中,演讲者要使听众听得美,听得清、听得乐。贯穿在句子里的音高音底、抑扬顿挫的调子,是与句子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的联系的。是我们不能所说的语调。语调起着润色演讲的作用,具有积极促进演讲,沟通思想的功能,使演讲的内容清晰明确。
三、节奏
演讲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成了回复往返,构成了语言的节奏。它是演讲中的一切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离开变化,节奏便无从谈起,离开了内容,节奏就毫无意义,所以节奏不是速度。演讲中节奏的因素包括:结构的疏与密、起与伏,情感的浓与淡,激与缓,速度的快与慢、行与止。
第二篇:演讲的“语言动作”
也许大家还记得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对话:“我是个右派。”“姓郭的大叔跟我说了,他们说你是个好人。”
许的话表现出直言相告的坦诚、不愿连累善良的秀芝、以及因长期背黑锅而不得不放弃常人之念的无奈、绝望和自卑……这句话意味着:我不能、不敢也不忍娶你。这时,观众从秀芝的表情和言语中看出,她心领神会了许的话所流露的一切。秀芝的话反映出孤身飘零他乡而急于“找一碗饭吃”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她根据许此时的“表现”和郭大叔的大实话,做出了淳朴的劳动者自己的判断。总之,李对许的话做了温柔的反弹:我不在乎,我信任你,我愿意嫁给你。许闻之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这段对话具有展示复杂心情的丰富内涵,具有激起心灵撞击的强烈动势,是很有“动作性”的。可见戏剧动作性远不止举手投足等等,语言也是动作。“语言动作”主要是指对话能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刺激、影响别人;在内心交流和碰撞中引起双方心情或相互关系的微妙变化,从而推进剧情。唯有这样才能把“戏”做好,若无语言动作则无“戏”可看。
演戏和演讲,有假戏真做与真“戏”真做之分,是两码事,然而在基于生活的“语言动作”上却是相通的。就像观剑而做诗,我们何尝不可从表演艺术中悟出演讲技巧呢?演讲者可以把听众假想为一个同台的“搭档”(但决非演戏),用语言动作打动、说服、感染他,同时根据其反应调节演讲,形成双方内心活动(动作)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像发展剧情那样把演讲过程向前推进。下面就试着谈谈演讲的“语言动作 ”。
演讲稿的“动作性”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台词能以一当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能多义地折射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因为它主要用言外的潜台词来暗示动作。而演讲没有舞台对话的条件,要把台词省略的东西补出一些,更多更直接地向听众倾诉。但演讲语言也并非一览无遗,仍有很多“潜台词”,因此演讲语言都可以在言外蕴含动作。像描写句、抒情句、反问句、感叹句等等都是富有明显的动作意味的。这里例举列宁在1918年8月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英法正竭力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侵犯俄罗斯共和国,把资本主义的弦拉得很紧,紧得就要断了。甚至资产阶级报刊承认,工人群众的情绪也有了十分明显的转变:在法国,“保卫祖国”的思想遭到破产;在英国,工人阶级宣布“国内和平”破裂。这就是说,英法帝国主义者已经拿出他们的最后一张王牌,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这张王牌一定会被吃掉。
冷静的分析足以服人;内在的激情足以动人;言人所欲言,拨开迷雾,给逆境中的人民以巨大鼓舞。
其中意志与情感的动作指向十分明朗,而且显得细致入微而又波澜起伏:“弦”的比喻是讥讽和蔑视,流畅精短的排比显得举重若轻,吃掉“王牌”的说法显出果断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这段情理交融的话具有反映演讲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意蕴,有不少弦外之音,为演讲时的“再创作”——表现“语言动作”提供了基础。
演讲要成为在演讲人的“语言动作”主导和激发下讲、听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写演讲稿(或打腹稿、即兴演讲)时应该使之成为一个激发这种“互动”的“动作链”。三种对话方式带有动作性的演讲语言主要通过三个双向交流渠道进行传递。
一是演讲者的“发话”与听众的态势语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风趣的论理会使人脑清目明,生动感人的叙述会使人为之动容,新鲜、简洁的语言使人乐于倾听,还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调节和适应听众心理,并察颜观色而寻求更好的表达。这就如同与不插嘴的人交谈一样。应该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观察家所说的那样:“不管我坐在观众席的哪个位置上,总统他好像总能把我挑出来,然后跟我面对面地说话。”
二是在“讲”的同时和间隙,双方都用态势语进行“对话”。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势、“道具”以及服饰、风度引起“良性”反应,还有在停顿中沟通。在态势语的背后是丰富复杂的“心灵对话”。
三是直接对话。演讲人偶而也与听众做直接而简短的交谈。多用设问和反问,或交流看法,或进行诱导。
“语言动作”的表现演讲者通常是巧妙结合前两种对话方式把演讲“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从表演艺术中悟出些表现方法。
1、“意念”主导表演大师金山在《风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师,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演说。据金乃千回忆:表演者默想着“为工人伸张正义”的强烈意念,以此来主导演讲。他满腔悲愤、理直气壮地揭穿了惨
案的真相,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工人弟兄们,工人弟兄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她没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贴耳地不表示抗议吗?不能!
而对这位妻子悲惨境遇的叙述又是那样婉曲、沉郁。继而发出惊雷般的呐喊:“这难道公道吗?这难道公道吗?”金山把为工人说话的意念具体化为起伏跌宕的一系列“语言动作”,不仅“点燃了工人的心火”,连台下的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
2、挖潜台词把意念概括为一句话,只是为了说明复杂的内心动作的主要指向而已。意念主宰着丰富的“语言动作”并被它有血有肉地体现出来。因此要发掘和表现演讲语言的潜在意味(潜台词)以展示“语言动作”,才能使意念不致落空。曾扮演屈原的金乃千把“雷电颂”的独白分析如下:
台词:你,你东君是个什么东君!(潜台词:我认识你!你装腔作势的样子,吓不倒我!)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潜台词:你骗了多少人,他们把你捧得比天高,可你是个“死人”!)
正如前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所在《电影导演的培养》中所说:“这里的每一句话,不仅是一个分解为种种情感因素和行为意味的言语动作,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反应、一声射击、一粒子弹。”当然演讲稿比台词“白”得多,但决非白开水,总是有余韵的。把“潜台词”挖出来以展现“动作”岂不更动人?
3、运用语言造型和态势语言只要挖出潜台词,那么在表现“语言动作”时用什么语言造型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不要在外面加上语调,而是要从中悟出语调来。”(格拉西莫夫语)此外,“语言动作”还要与态势语相结合,可对镜练习,看怎样才得体。
注重“相互关系的交流” 人们在交谈时有双重的交流:一是谈话内容的交流,一是特定的相互关系的交流。后者作为全部交流的基础,暗示、制约着内容的交流,使之显示真正的含义并产生交流效应,这被称为“交流模式”。戏剧里在人物关系的酝酿中,一句简单台词也会有极丰富的内涵。演讲者如果与听众进行特殊关系的交流,那么演讲内容在交流时不也能以少胜多、举重若轻吗?“语言动作”既是内容的最佳传递手段,又是这种关系交流的动力和触媒。这里以蒙哥马利的《告别演说》为例,谈谈双方互相熟悉的情形。蒙统率英国第八集团军转战多年,与下属的相处也很融洽。
他们是有“特殊关系”的。请看演讲开头:
亲爱的官兵们:
在这里讲话很易激动,但我当努力控制自己。如果说不下去时,请你们原谅。朴实平易,并无将军威风;坦露了心里最柔软之处,让人呼吸到患难兄弟般的离情别意:我舍不得离开你们。多年生死与共,临别时心中感慨万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这些都是在言外在双方的下意识里交流的,是内心深处没有涛声的巨澜。在默契的心灵对话中,以不忍走与不忍让他走为指向的复杂的内心动作相互激发、碰撞,从而酝酿、交流着下文所说的“战友”、“朋友”关系。与其说演讲重温或借助于原有“关系”,不如说此时的“关系”是在演讲人主导的这个时空里由“语言动作”触发和暗示出来的。如果此时言不由衷话不得体,能有这种“关系”的动人交流吗?
第三篇:演讲的“语言动作”
也许大家还记得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对话:“我是个右派。”“姓郭的大叔跟我说了,他们说你是个好人。”许的话表现出直言相告的坦诚、不愿连累善良的秀芝、以及因长期背黑锅而不得不放弃常人之念的无奈、绝望和自卑……这句话意味着:我不能、不敢也不忍娶你。这时,观众从秀芝的表情和言语中看出,她心领神会了许的话所流露的一切。秀芝的话反映出孤身飘零他乡而急于“找一碗饭吃”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她根据许此时的“表现”和郭大叔的大实话,做出了淳朴的劳动者自己的判断。总之,李对许的话做了温柔的反弹:我不在乎,我信任你,我愿意嫁给你。许闻之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这段对话具有展示复杂心情的丰富内涵,具有激起心灵撞击的强烈动势,是很有“动作性”的。可见戏剧动作性远不止举手投足等等,语言也是动作。“语言动作”主要是指对话能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刺激、影响别人;在内心交流和碰撞中引起双方心情或相互关系的微妙变化,从而推进剧情。唯有这样才能把“戏”做好,若无语言动作则无“戏”可看。演戏和演讲,有假戏真做与真“戏”真做之分,是两码事,然而在基于生活的“语言动作”上却是相通的。就像观剑而做诗,我们何尝不可从表演艺术中悟出演讲技巧呢?演讲者可以把听众假想为一个同台的“搭档”(但决非演戏),用语言动作打动、说服、感染他,同时根据其反应调节演讲,形成双方内心活动(动作)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像发展剧情那样把演讲过程向前推进。下面就试着谈谈演讲的“语言动作 ”。演讲稿的“动作性”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台词能以一当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能多义地折射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因为它主要用言外的潜台词来暗示动作。而演讲没有舞台对话的条件,要把台词省略的东西补出一些,更多更直接地向听众倾诉。但演讲语言也并非一览无遗,仍有很多“潜台词”,因此演讲语言都可以在言外蕴含动作。像描写句、抒情句、反问句、感叹句等等都是富有明显的动作意味的。这里例举列宁在1918年8月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英法正竭力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侵犯俄罗斯共和国,把资本主义的弦拉得很紧,紧得就要断了。甚至资产阶级报刊承认,工人群众的情绪也有了十分明显的转变:在法国,“保卫祖国”的思想遭到破产;在英国,工人阶级宣布“国内和平”破裂。这就是说,英法帝国主义者已经拿出他们的最后一张王牌,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这张王牌一定会被吃掉。冷静的分析足以服人;内在的激情足以动人;言人所欲言,拨开迷雾,给逆境中的人民以巨大鼓舞。其中意志与情感的动作指向十分明朗,而且显得细致入微而又波澜起伏:“弦”的比喻是讥讽和蔑视,流畅精短的排比显得举重若轻,吃掉“王牌”的说法显出果断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这段情理交融的话具有反映演讲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意蕴,有不少弦外之音,为演讲时的“再创作”——表现“语言动作”提供了基础。演讲要成为在演讲人的“语言动作”主导和激发下讲、听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写演讲稿(或打腹稿、即兴演讲)时应该使之成为一个激发这种“互动”的“动作链”。三种对话方式带有动作性的演讲语言主要通过三个双向交流渠道进行传递。一是演讲者的“发话”与听众的态势语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风趣的论理会使人脑清目明,生动感人的叙述会使人为之动容,新鲜、简洁的语言使人乐于倾听,还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调节和适应听众心理,并察颜观色而寻求更好的表达。这就如同与不插嘴的人交谈一样。应该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观察家所说的那样:“不管我坐在观众席的哪个位置上,总统他好像总能把我挑出来,然后跟我面对面地说话。”二是在“讲”的同时和间隙,双方都用态势语进行“对话”。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势、“道具”以及服饰、风度引起“良性”反应,还有在停顿中沟通。在态势语的背后是丰富复杂的“心灵对话”。三是直接对话。演讲人偶而也与听众做直接而简短的交谈。多用设问和反问,或交流看法,或进行诱导。“语言动作”的表现演讲者通常是巧妙结合前两种对话方式把演讲“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从表演艺术中悟出些表现方法。
1、“意念”主导表演大师金山在《风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师,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演说。据金乃千回忆:表演者默想着“为工人伸张正义”的强烈意念,以此来主导演讲。他满腔悲愤、理直气壮地揭穿了惨 案的真相,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工人弟兄们,工人弟兄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她没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贴耳地不表示抗议吗?不能!
共2页,当前第1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演讲中常用手掌手势动作
演讲中常用手掌手势动作-演讲技巧
不管是在演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的交流沟通中,手掌的运用是最普及、最常见、最频繁的,它是手势语的主角和态势语的重头戏。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掌握与熟练运用。
手掌手势的基本要领:拇指张开,其余四指自然并拢微曲,手臂(手臂分为三段:上臂、前臂与手)根据手掌的位置而灵活变化。
本博主在30年的演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常用的手掌动作,共有以下11种:
(1)伸手(手心向上,前臂略直,手掌向前平伸)——表示请求、交流、许诺、谦逊、承认、赞美、希望、欢迎、诚实等意思。
伸手训练:“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一些呢?”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抬手(手心向上,手臂微曲,手掌与肩齐高)——表示号召、唤起、祈求、激动、愤怒、强调等。
抬手训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给人民当牛做马的人,人民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3)举手(五指朝天,前臂垂直,手掌举至头部)——表示行动、肯定、激昂、动情、歌颂等
举手训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真�性谟诖丛欤�”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4)挥手(手臂向前,手掌向上挥动)——表示激励、鼓动、号召、呼吁、前进、致意等。
挥手训练:“努力吧!奋斗吧!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奋勇前进吧!”
(5)推手(手心向前,前臂直伸)——表示坚决、制止,果断、拒绝、排斥、势不可
挡等意。
推手训练:“不!不能这样!这不是我们的逻辑!”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6)压手(手心向下,前臂下压至下区)——表示要安静、停止、反对、压抑、悲观或气愤等。
压手训练:“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谁若把金钱看得比荣誉还尊贵,谁就会从高贵降到低贱。”
(7)摆手(手心对外,前臂上举至中区上部)——表示反感、蔑视、否认、失望、不屑一顾等。
摆手训练:“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8)心手(五指并拢、弯曲,自然放在胸前)——表示自己、祝愿、愿望、希望、心情、心态等。
心手训练:“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
“钱学森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9)侧手(手掌放在身体一侧,手心朝前)——表示憎恨、鄙视、神秘、气愤,指示人物和事物等。
侧手训练:“知识决定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你要想获得幸福,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10)合手(两手在胸前由分而合,双手合一)——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欢迎、好感、接洽、积极、同意等。
合手训练:“军人的责任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维护社会的安宁。”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11)分手(两手在胸前由合而分,双手打开,做另一手势状)——根据打开后手势的区域不同分别表示空虚、沉思、消极(下区),赞同、乐观、积极(中区),兴奋、赞美、向上(上区)等。
分手训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附:手势语区域的分类
(1)上区手势训练:在说话中手势超过肩部的动作,称为上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理想、希望、喜悦、激动、祝贺等;手势向内、向上,手心也向上,其动作幅度较大,大多用来表示积极向上的、慷慨激昂的内容和感情。上区手势在演讲与大会上运用比较多,在平时交流与沟通中一般很少运用。
(2)中区手势训练:说话时手势在肩部至腰部之间活动的动作,称为中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说明事理和较为平静的情绪,一般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动作要领是单手或双手自然地向前或两侧平伸,手心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和地面垂直,动作幅度适中。中区手势是日常生活与工作�性擞米疃嗟囊恢帧�
(3)下区手势训练:手势在腰部及以下活动的动作,称为下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失望等。其基本动作是手心向下,手势向前或向两侧往下压,动作幅度较小,一般传递出消极否定的信息。(
第五篇:人物动作 神态 语言 心理描写
一、动作描写:只见+人物+部位+修饰词+动作+修辞
二、神态描写:器官+动作+修辞
三、语言描写:说话三变
(一)、说话人位置变化:
开头式:xx说:“________。”
结尾式:“_______。”
中间式:“________”,xx说,“________”。
(二)、说前加入动作和表情
例如:
1、老师拍着桌子大声吼道:“你给我出去!”
2、妈妈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啊”!
(三)、把说换成其它动词(吼。喊、叫、嚷……)
四、心理描写
1、自我内心独白式,含有“想、冒号”等标志。
2、第三人称旁白式,含有“我觉得、我认为”等标志。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