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时间:2019-05-15 08:3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第一篇: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冯 新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抓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今年召开的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把彭水建设成为生态旅游集散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此,我乡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贯彻党代会精神,充分利用辖区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战略,突出抓好旅游产业培育、旅游乡镇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走出一条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

一、基本情况

岩东乡地处彭水县中部,距离县城17公里,幅员面积74.06平方千米,现辖堰塘、屵山、河坝、下坝4个村40个村民小组共计1.17万人,平均海拔820米,辖境属中高山地,其间重峦叠嶂,沟谷交错,多荒山秃岭,环境恶劣,其它产业难以维计。2012年,全乡城镇化率排名靠后,比全县低3个百分点,比全市低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虽然提升,但受无支柱产业的影响,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无法同步跟进,城镇化的质量很差,造成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严重影响 了我乡的城镇化进程。

二、发展思路

2011年末,中央将彭水定位为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县、市政府将彭水定位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为彭水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优势。鉴于我乡离城较近,海拔相对较高,四季气候宜人,有丰富的水田资源、山林资源和水溪资源以及独特的坡田立体地貌等优势,具备了打造成为彭水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后花园的自然条件,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现阶段的战略选择,将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为此,以举办“渝东南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山地自行车大赛”活动为契机,实施集镇改造、新街建设,以完善我乡城镇功能,同时改善交通状况和人居环境,提升健康医疗卫生水平,助推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以乡村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以乡村经济再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最终形成岩东‘城镇再造、旅游增辉、农业增效’的良性互动局面,达到各方面协作、共赢的发展目的。

为加快把我乡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示范乡,进行建设项目如下:

1.万亩油菜化观光基地:屵山村屵山坝、绕旗坝和长生镇水田坝接壤连片,可将三坝结合起来共同打造10000亩的油菜花观光旅游基地。2.完善村级公路建设:建设完成堰塘—下坝—屵山—水田的村级路,为菜花节开幕式的山地自行车赛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3.堰塘共富新村集镇建设项目:规划了公共服务中心、卫生院、邮政所,幼儿园,汽车站,以“一心、两带、三区”的结构配臵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集镇居民以及游客的日常交通、生活需求,切实提升城镇建设档次,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基础配套设施。

4.宅基地复垦和高山移民农户搬迁:为避免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以及优化旅游环境,统一搬迁享受宅基地复垦、高山移民、金土工程等政策农户至堰塘共富新村居民点。

5.建设农业观光蔬菜基地:在屵山村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XX亩,绿化设计和道路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旅游形式。

三、存在问题

客观上来看,岩东乡起点低,底子薄,城镇化建设总体推进较慢,发展水平低,与建设生态观光旅游业为主导的小城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镇基础条件差。集镇规模偏小,同时受山地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城镇拓展空间受限,影响集镇扩容提质,难以宣传建立起良好的乡镇形象;人口偏少,全乡总人口1.17万人与合理镇区人口3-5万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且分布较散,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镇以发挥辐射效应。

2.集镇项目推进慢。由于人员职责疏忽,也受资金、环境、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难度大、项目施工环境差等问题日益突出,致使一些项目推进缓慢,严重影响了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

3.集镇管理能力弱。私搭乱建、乱停乱放、“两违”建设等违章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集镇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促进岩东旅游形象的提升。

4.旅游资源利用低。岩东乡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目前,岩东旅游业发展仅局限于规划阶段,没有建设形成较好的旅游项目,和县域内其他区域旅游资源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提供间接客源。

四、对策建议:

针对我乡城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打造观光服务型小城镇,特提 4 出如下建议:

一是规划建设方面。岩东乡地理位臵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打造成为彭水县城后花园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观光、娱乐、自驾等需求,恳请县上根据我乡的实际状况,把岩东的“旅游兴乡”战略纳入到彭水县建设生态旅游集散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来,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快集镇设施建设,积极研究、探索村庄建设路子,按照打造服务型旅游小城镇的要求,切实提升岩东新型城镇化建设档次。

二是资金运筹方面。由于我乡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建设困难重重,恳请县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扶助的同时,允许放开市场,鼓励竞争。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集体单位加入到统一规划经营建设旅游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中来,切实提升岩东乡新型城镇化建设档次。

三是政策支持方面。退耕还林、C、D级危房、宅基地复垦、高山移民等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政策指标,并允许我乡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统筹规划搬迁安臵到共富新村新集镇建设项目中,以缓解新集镇建设资金和人员的不足,切实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最终实现各方面的协同共进。

第二篇: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对张家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张丕达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抓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张家界作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内重点旅游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如何紧密结合市情,充分利用辖区内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走出一条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本文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旅游特色 张家界市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张家界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目标,抢抓国家西部开发、扶贫攻坚和湖南省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较好成效。“十一五”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40.1%,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在城镇化推进中,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一)旅游促进了城镇经济实力的迅速攀升。2010年,全市GDP 为241亿元,为1989年建市之初的24倍(1989年为10.65亿元),旅游总收入从1989年的2491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25.3亿元,增长约500倍,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51.9%。同时,旅游业成为全市最大的财源,全市财政收入由1989年的700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5亿元,其中旅游业占财政总收入56%。另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投资、销售、金融、保险、邮电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旅游促进了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1989年至2010年,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呈波动变化,只有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加,1993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随后逐年升高。2002年,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全市的产业结构由此变为“三、二、一”的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为12.9:24.8:62.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张家界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旅游业发展成为加快张家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三)旅游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十一五”,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43.7亿元,建成城市道路109公里、绿地274公顷,扩大建成区面积6.31平方公里。完成荷花机场扩建一期工程和石怀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新火车站,新增等级公路1472公里,实现市到区县一小时通勤,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目标;发电装机接近百万千瓦,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农村电网改造面和沼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9%和26%;中心城市和县城实现3G网络覆盖和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全面完成111个村建设扶贫和第一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任务,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7万人。

二、正视不足

张家界城镇化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客观地看,由于建市晚,起点低,底子薄,城镇化建设总体推进不快,发展不平衡,与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排名靠后,比全省低4.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6.5个百分点。同时,城镇人口比重虽然提升,但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难以跟进,城镇化的质量比较低。城镇居民收入不高,就业平台不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不够,造成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影响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基础条件较差。市域内中心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每100平方公里地域上只有0.36个建制镇,人口规模大于4万的乡镇仅有4个,且分布较散,不利于形成城镇群,发挥集聚辐射效应,实现互动发展。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大多数城镇拓展空间不大,发展用地较为有限,影响城镇扩容提质。

(三)产业功能体系单一。旅游业作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与经济发展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六要素中,购物、娱乐发展相对滞后。与传统六要素息息相关的信息传输、金融保险、公共租赁等新生产业不够发达。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城镇之间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征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难以满足大旅游发展需求。

(四)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广泛,但利用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旅游业发展仅局限于在核心景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和市域内其他区域旅游资源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结构欠优、附加值不高,旅游仍处于观光型初级旅游模式。

(五)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二元结构明显,“重城轻乡”现象普遍存在,规划引领作用不强,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薄弱甚至缺位,造成村镇无序建设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低下。城镇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就 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张家界推进新型城镇化任务艰巨,直接影响张家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旅游精品的建设和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对策思考

张家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部署,以建设世界旅游精品为总目标,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人文特色,坚持规划引导、旅游带动、基础先行、城乡统筹,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旅游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份“张家界模式”。

(一)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城镇体系

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充分依托张家界自然山水和人文条件,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做好“山、水、城、景、人”文章,使城镇建设用地保山护水、道路规划通山保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景观设计借山顺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绿化建设绿山青水,大力打造城镇风貌特色,塑造山水相融、个性张扬、民俗风情浓郁、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城市鲜明形象,提升城镇综合 竞争力。二是严格规划管理。按照“本土化、生态化、精品化”原则,加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强化“坡屋顶、小青瓦,木构架、七字挑,吊脚楼、马头墙,灰白墙、花格窗”等本土民族特色建筑元素符号使用,对建筑形态、风格、色彩等设计严格审查,营造富有本土地方特色和湘西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城镇建筑景观,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三是完善城镇体系。围绕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按照培育中心城市、完善城镇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协调城乡发展的思路,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强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积极稳妥加速推进县城及小城镇建设,拉开框架,完善功能,聚集要素,增强辐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中心镇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四是优化城镇布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以澧水河为纽带,适当调整城镇行政区划,大力发展澧水河谷城镇群,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放宽视野,跳出张家界的地域界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与常德、吉首、铜仁等临近旅游地区实行资源互补、客源互换、经济互促,加快形成以张家界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旅游城镇群。五是培育特色小镇。特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工业等支柱产业,强化乡镇职能分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乡镇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一批资源文化独特的民族乡、民族镇,加大开 发和保护,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型、体验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乡村旅游,广泛吸纳村民就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突出旅游带动,壮大城镇实力

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市,荣获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首批5A级景区等多项桂冠。应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做特旅游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旅游业是关联性、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行业和部门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同时,旅游业的渗透力较强,与一产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二产结合形成生产线旅游、产品旅游等,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康体旅游,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张家界应围绕旅游业做好文章,把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要途经,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改造优化传统农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大张家界国际旅游示范区为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围绕完善旅游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运输业、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推进提质升级。加快开发休闲、度假、商务、红色、文化、探险、生态、乡村等旅游产品,加速产品转型。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和模式转变,注重客源结构的改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重点开拓境外市场,促进高端消费。整合市域旅游资源,以永定、武陵源为旅游“双核”,联动主要城镇,形成市域内多个旅游景观单元,实现市域内旅游一体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速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走具有旅游地区特色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结合本地资源和民族文化,建设旅游商品、旅游特色纪念品研发中心、土特产综合园区,发展壮大绿色清洁能源、绿色生物医药、绿色旅游食品、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形成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塑造国内著名旅游工业品牌。三是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研发创新、创意设计、商贸餐饮、旅游地产、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集约发展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型特色小镇、生态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推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不断培育“张家界〃魅力湘 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顶级旅游文化产品,加快桑植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把张家界打造成为湖湘文化的对外窗口,抢占全国文化旅游的制高点。

(三)坚持基础先行,完善城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承载平台,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旅游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围绕强基转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配套完善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项目开发、储备,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立体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等项目,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完善城镇交通功能。城镇集散人流物流,交通引导人流物流。交通状况的改变,对加速城镇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建设武陵山区旅游交通枢纽的总体战略,坚持以旅游集散、商贸物流服务为重点,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形态相协调,构筑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与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及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城镇旅游通达能力。三是增强城镇旅游功能。提高城镇旅游接待能力,积极发展高星级饭店,始终保持旅游饭店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挖掘本土特色餐饮,培育民族特色餐饮名品名店。增强城镇休闲度假能力,加快群艺馆、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公园等各类文体设施建 设,配套完善宾馆酒店的休闲娱乐设施。增强城镇商务购物能力,建设城镇旅游商务区以及综合性旅游购物中心和购物街。四是提升城镇国际化水平。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推进城镇设施标准国际化,高标准建设航空口岸和国际机场,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引进高档旅游设施和高尔夫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推进城镇服务国际化,建立便捷的出入境程序和完善的旅游自动化信息系统,导入国际旅游管理标准,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推进城镇环境国际化,加快推广实用外语,制作面向国际游客的旅游宣传品,扩大城镇国际影响。

(四)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既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坚持用城乡统筹理念指导城镇工作,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富民强市的全局性问题。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城市发展和旅游市场需要为引领,突出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 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建设教育强市战略,形成与全市跨越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医药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力打造“两型”社会,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城镇活力

张家界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加快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要机遇。要以此为动力,积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科学提升城镇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促进更大更快更好城镇发展的模式和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城镇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树立“魅力品质、绿色低碳、和谐共生、宜居宜游”的规划理念,突出城镇特点,注重政策配 套,不断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无缝对接、相互协调。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提升县级规划管理机构,落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二是创新建设投融资体制。当前城镇建设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紧缺,没有政府投入无法启动,仅有政府投入难以持续,必须探索建立城镇资源资本化、城镇建设市场化、城镇投入多元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投资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争取外部政策支持,建立大张家界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基金。三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城市管理职能,细化镇街、社区的职权、职责,进一步突出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市区联动、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合资源、提升效能”的城镇管理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取消土地城乡性质不同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差别,鼓励依法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措施,为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破除 体制机制障碍。(作者系张家界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2010 [2]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2010 [3]陈润儿.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湖南工作第 13期.2010

第三篇: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型之路

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型之路

田雄 李永乐

自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的“农村城镇化”思想萌芽近八十年以来,中国仍在探寻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从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再到新型城镇化,不同的战略举措对人口庞大的中国举足轻重,这不仅关乎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关乎亿万普通百姓的福祉。为此,当前很有必要对城市化、新农村和城镇化三种政策实践现状重新审视,进而寻求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笔者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两新”战略并行的复合型道路是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

一、警惕“城市化陷阱”

目前,城市规模扩张是一些地方追求GDP增长的主导思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城市化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必须符合国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52.6%(城市化率和城镇化率在数据统计时往往含糊不清,没有明显区分)。然而,城镇化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仅在35%左右,我国的城市化总体质量并不高,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化GDP政绩取向强劲。城市化GDP是把城市面积扩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化,过分注重土地城市化而忽视了人口城市化。当前,在近7亿城镇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中国的城市化成为了“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在2.6亿人口的农民工中,绝大部分也是“半城市化”,在城市并没有稳定的工作、住房和安稳的保障,在年老体弱或病残之后不得不选择返回农村,有些土地早先被征用或房屋被拆迁,甚至出现了无地可种或无家可归的现象。

二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当前土地实际国有的制度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面积急剧扩张,造成大量的良田村庄被城市吞噬。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2011年初,仅国土资源部披露的全国闲置土地就有1497宗,面积达9772公顷,总市值达768亿元。这不仅导致大量的农田土地被侵占,而且对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同时,由于不法拆迁和暴力强拆,严重损害了社会和谐和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并且对承载传统中国文化的许多古村落以及承载生态绿化的湖泊、池塘、河流致以毁灭,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三是过度城市化威胁社会稳定。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拉美地区,由于过度城市化并没有为涌入城市的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医疗条件和居住场所,导致拉美地区城市陷入了被贫民窟包围的城市。面对社会贫富的巨大差距,城市因为有着人口集聚程度高、信息传递快的特点,在各类风险来临时,城市易成为暴力场。社会底层也往往会利用各类事件,比如简单的豪车撞人、城管执法都可作为自己“泄愤”的机会。城市扩张的主导思想易使更多的优势资源集聚于自身,却难以均衡分配给社会各阶层,使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对于人口庞大但人均资源短缺的中国来说,稍有不慎都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城市化率的提高要求城市的承载力相应提高,如果出现不均衡发展,拉美现象很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二、发挥新型城镇化多重正功能

新型城镇化绕不开早期“小城镇”建设的思想。三十年来,苏南地区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工业逐步发展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早期乡镇工业化、产业化凝聚吸纳了大量的本地和外来人口,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均衡,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工业化实现了农民收入方式非农化,造就了县级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格局。不过,苏南乃至沿海发达地区在城镇化早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一是外来人口压力较大,原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承载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土地保护压力较大,例如苏州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28%,接近江苏省规定的30%的极限水平;三是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制度上的鸿沟,虽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并轨,其它领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逐年提升,但诸如户籍、土地、金融和财政分配等制度在城乡之间的区隔亟待从本质上加以突破。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区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尚面临上述难题,中西部地区将会面临更多困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把实施“新型城镇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原因在于:

一是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扭转。中国经济面临投资与出口后劲不足、内需不足等问题,投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已形成基本共识,寻找新的驱动,调整投资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以此破解日益突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进而扩大内需调结构,形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尽管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52.6%,但存在结构失衡、资源粗放、效能低下等问题。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人口数量决定了实施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政策的可行性。城市化过程本应是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城乡共享的过程。这一“同化”过程的本质是城乡差别缩小,城乡文明共享,而不是由城市的肆意扩张来“消灭”农村。

第三,小城镇有机融合了城乡的利与弊。小城镇既有着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又有利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是连结城乡的桥梁,起着传播城市文明,诱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作用。

当然,尽管城镇化具有多重正功能,但也应看到“城镇化”理论经验和承载功能的局限性。从区域发展程度来看,中国“城镇化”实践及理论思想最早发轫于苏南地区。中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与该地区自然条件、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多年的制度积累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从城市与农村各自承载功能来看,城镇是非农业劳动的生产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然而,城镇的生产经营和产品消费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系统,还需要从外界输入基本原料,离开农村,城镇难以自给自足。

三、应继续完善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

2005年10月,党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早在2003年,国家就已开始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力度,总支出2237亿元,2012年达12286.6亿元。2003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622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是2003年的2.6倍。10年来,农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从深层次看,城乡之间差距仍未根本好转,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导致农村“空心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普遍,新农村建设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显现。当前,新农村建设政策推进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促进农村发展资源过度分散。以农村水泥道路建设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1200个乡镇、12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然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是地广人稀,山高沟深,如果要求每个建制村通水、通电、通路,投资成本相当高,而且难以从根本上对农村发展起到有力支撑。各种惠农资金采取专项形式下方,如同毛毛雨洒向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二是农业基础性地位难以维护。农产品种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原产品深加工不够,农民获得附加值较低,单纯依赖农业种植难以获得较多收益,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经营致富信心不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依赖于在城市的短期务工等非农收入。这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些地方单纯为经济增长,在引进一些能耗高、污染强的企业时,忽视了农村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严重危害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当地生态环境,农村并没有成为农民安居乐业和国家纵深发展的生活空间和战略空间。

四是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无力。以“管理民主”为指向的农村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高要求。在当前农村与市场化、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背景下,建构以基层自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土地流失、生态破坏等事件发生时,农村基层自治组织难以发挥维护自身权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根据人口变迁规律和当前城镇化现状,即使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到60%,仍将有6亿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不仅承载着平衡生态的功能,还传承着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世界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中也不忽视农业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寸土寸金的日本东京,如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农田,发挥着教育市民、亲近自然、平衡生态的重要作用。对于人口庞大的中国来说,农村社会的蓄水池作用还可以避免人口过度涌向城市而导致的“城市化陷阱”。

四、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之路

19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证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大城市为引领,以中小城市为核心,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之路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其中,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新型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应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非均衡的问题,而不仅为刺激经济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目的。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时需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城则城,避免“一哄而上”的一刀切政策。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中央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平实稳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为此,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之路取决于国家治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完善,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理念的转变,具体应从这几点做起:

一是以国家长远规划和法治保障为基础。在地方领导惯有的政绩追求的动机下,国家至上而下需要做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层面的法治规范。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既有的法治规范,结合本地情况如何保持和打造自身特色,避免无法治、无规划的“运动式”做法。在这方面,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二是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自觉对公权的边界进行规范,党委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不是具体操作。同时,应优化我国行政层级结构,继续完善省管县体制,严格控制县改区,避免地级市因权力过大形成的囤积土地、征地造城、吞噬农村和城镇的盲目政绩追求。

三是改变以GDP论英雄的评价选拔干部的传统做法。中央应自上而下打破惟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晋升标准,倡树绿色增长、服务民生的政绩考核导向,形成以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内容,以求真、务实、改革为基本原则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是践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同权共享”,使人口健康有序流动,自主选择城市或乡村,减少大城市承载压力和区域交通运输压力。

五是健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形成国家与基层群众合力对地方官员的双向监督模式。严惩非法随意侵害农民权益的地方主要领导干部,让农村土地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生态平衡、粮食供给的战略作用。完善当前的财政分税分权机制,以地方财权事权相对等原则为出发点,调整中央与地方财税分成比例,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合理结构,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结束语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取决于高端产业和大城市的引领,还需要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体系。处于改革开放后第二个三十年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可谓是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起着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作用。二者有着统一的目标,即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地方特色、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扩大内需市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民居住有房、就业有岗、医疗有保。同时“两新”战略的选择还可以避免拉美地区“城市化陷阱”,避免城市病和“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大起大落,让农村、城镇和城市和谐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委组织部、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四篇: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精选)

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城市让德江人生活更美好,现代城市气息决定了德江人城市生活的品质,让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也彰显了德江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德江县结合省委、政府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战略的思路,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让德江的城市建设一路高歌,驶上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起步强劲、推进有力、经营有序、风险可控,蓬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城区面积从2010年的7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从10万增加到17万,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28%提升到35.6%;地方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59.亿元,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6.1亿元。

用活政策: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

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以黔党办发[2010]年9号文件,依托我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在全省功能区划分上,德江被列为重点开发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依托铁路主轴,加快把盘县、黔西、德江、仁怀、榕江等有条件的县城培育发展为区域性重要的中等城市”,今后国家和省里在投资及发展的优惠政策上,将会对德江等进一步倾斜和转移,同时也会对黔东北地区的资源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可吸引更多、更好、更大的工业等类项目落户县内,加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遇来了,德江县决策层决定:政府严格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政府负责征地拆迁,打造环境,然后净地出让,不把土地打捆给开发商„„”。在城市建设征拆工作中,该县提出“让利于民、和谐拆迁”,深入调查、细致研究,出台拆迁方案,让拆迁户利益最大化。不到3个月时间,拆除房屋570户9.8万平方米,收储土地1.2万亩,实现“零上访、零强拆、零事故”。

随后,该县就对收储的土地实行招拍挂,做到既合法,又合规,还可以形成竞争,最大限度降低市政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严格执行好规划,采取网络化管理的办法有效控制了“两违”,坚持有序开发土地,根据市场需求,每年控制适量土地投放市场,既调控了土地市场,保证了土地升值,又防止了房开过多过滥,形成泡沫。

滚动开发:筹集城市建设资本金

政府要征地拆迁,要建设市政道路,打造环境„„没有钱怎么办?这样的难题摆在了德江县委、县政府面前。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哪里筹钱?不能‘等、靠、要’,得想办法,用土地建城、用土地养城。”当时的县委、政府征求多方意见,大家出谋划策。

2010年4月,该县通过实施风险评估,把经营土地作为撬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杠杆,县 财政整合上级相关项目资金1.8亿元,对城南344户村(居)民进行拆迁,收储土地3000亩,当年11月,该县就出让了300亩土地,出让资金就达4.亿元,先后又出让了余存的2700亩土地,在该县掀起了滚动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带动战略。

随后,该县在保证市政设施配套、民生事业及土地有序开发的基础上,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60宗2045.亩,获得土地收益14.3亿元。

同时,该县还结合实际,组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9大投融资公司,融资

36.5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腾笼换鸟”的改造,先后投资6.3亿元收储土地19680亩。

目前,该县在收储的城市建设土地中,除去各种市政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以外,还有1.2万亩土地等待开发。按目前每亩最低价100万元计算,可价值120亿元。除去各种债务,政府的净资产还有100亿元,而且县城容纳30万人规模的市政道路已建好,近3年县城新修道路50公里。每年500亩土地投放市场,最低可收入5个亿,既破解了财政困局,又防范了负债风险。

合理规划:拉动城市发展内动力

有了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德江原城市规划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定式思维,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理念,立足于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物流中心的思路,再次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结合德江的区域优势和用地条件,德江提出了将城市规划区按照远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控制,远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中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近期建设成为20万人口的城市。

2010年初,该县委托同济大学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之后又委托西南规划院对房屋的立面造型、主色调、天际线等进行了策划。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城建、交通、水利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建设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带动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德江县委、政府结合德江实际特点,科学定位发展方向,依托“三高五铁一港口”的交通优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南连———北拓—— — 中改”和“一城三区五中心”老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工业园区、共和港区以及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同时,完成了煎茶、合兴等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0个村庄规划,规划履盖率达100%。截至2012年4月,该县进入市“十二五”规划的项目达398个,投资额达l842亿元,有力推动“实业德江、活力德江、满意德江”建设。

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该县在城南新区新建成了能容纳6000人占地320亩的德江一中,占地355亩的县职校新区,占地80亩的县中医院,引资15亿元正在建设容纳1万人占地1200亩的贵州信息工程学院等。近3年来,投入2.亿元资金,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818套63万平方米,招商引资30亿元开工建设惠田、世纪明珠、玉龙湖、多维国际等25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

在提升城市品位上,该县在县城中心最具开发的优势地段投资1.5亿元建成了占地500亩的人民公园和人工湖,正在建设县城大犀山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由于打造好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县城商品房价格从2010年的每平方米1200元涨到3200元以上;商业门面价格从每平方米1万元涨到3万元;土地价格从2010年每亩60万元涨到现在最低价130万元/亩,最高533万元/亩。

由于环境的改善,先后吸引了川渝商会、湖南商会等88家会员企业入驻德江,这些企业年产值达6.8亿元,创税收8000万元以上。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经营上,德江县将市场能够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仅通过出让公交车停靠站20年广告经营权,就向社会融资3200万元。下步,该县还将把电影电视等有经营收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向市场,每年既可以减少1500万元的财政刚性支出,还可以产生新的税源,并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城市广告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还有很大的潜力。

产城互动: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坚持“兴城必先兴产,强县必先强业”的理念,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配套建设了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共和重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帮助入驻企业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一圈圈钢材盘绕在生产线一端,经过机床加工,另一端便吐出了一颗颗螺杆、螺帽。这就是德江县城北工业园区内通过“以商招商”打造的“园中园”经营模式的第一家投产企业—— 三诺机电。

近年来,德江县坚持“让大利、招大商、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毗邻重庆市的产业转移。目前,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

正是看中了德江逐渐显现的交通优势和发展潜力,重庆三诺机电决定在这里生根发芽。作为主产摩托车、汽车工具箱及标准件和非标准异型件的企业,三诺科技担忧上下游产业难以配套;德江想做大整个机电产业。双方一拍即可,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50亩的黔东北机电产业园,园区集生产、销售、物流、商住于一体,由三诺科技牵头建设并负责至少引进15家相关企业入驻。目前,三诺机电园区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完工,有8家企业入驻。

不少在外发展的德江籍商人也纷纷返乡创业。蓝山水晶和三和玻璃相距约百米,其投资人均是本地人。据介绍,两家企业全面建成后,年销售额均可上1亿元,创税收800万元以上,可解决800多人就业。

德江还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汽贸、建材、机电等物流园区,并引进大润发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引资建设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200多亩温州商贸城。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德江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颐年春酒业、黔东油脂集团、亿源生态、洋山河生物科技、鸿泰茶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

洋山河生物科技是最早落户园区的企业,依托德江优质天麻资源,生产中药饮片和天麻保健系列食品。今年初,该公司投资近千万元研发的天麻系列保健酒———麻王智酒正式上市。元月份以来,销售收入就上千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德江在拓宽工业园区承载力、发展力、支撑力上下功夫,在园区创建微型企业产业园。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累计建成茶园18万亩,核桃15万亩、5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18个;投资1200万元修复扶古城,引资15亿元开发洋山河景区。这些产业建成发挥效益后,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0元以上,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目前,已有110家微企入驻,形成了轻纺加工、木器加工、铝材加工、特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创业就业700余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4000余万元,创税逾百万元。

除抓好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扣传统农业不放松,在煎茶建了农业产业园、共和建了物流园区,并扶持了20万担烤烟、20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100万平米天麻、100万亩草100万只羊五大农业产业带和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提质服务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以充足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城市发展聚集源源不断的人气,以欣欣向荣的产业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以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提升人民幸福的指数。

第五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下载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破局之路

    新型城镇化破局之路 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明确提出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未来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 新型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最终定稿)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生态可宜居、产城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中小微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全力支持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强组织、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