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

时间:2019-05-15 09: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

第一篇: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

《用生长定义教育》学习心得

杨乐才

6月17日上午,我通过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教育资源数据平台观看了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东的《用生长定义教育》视频讲座。

孟晓东首先从教育史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定义的最佳落脚点——生长。他以树的生长隐喻教育,道出了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既扎根沃土,又仰望天穹。然后从教育即生长、课堂反思、生长课堂的价值、追求生长的课堂四个方面,运用大量实例向老师们展示着他几十年来对于教育本质不懈探寻的成果,共同分享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智慧。他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长大的儿童,要变课堂为“学堂”,在对话、合作、探究的课堂之中真正让学生的生命不断生长。

孟晓东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将发人深省的观点蕴藏于一个个真实事例之中,触动内心,直达心灵,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对教育即生长的看法 300年前卢梭和杜威先后都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来教育,不能违背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强加给其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来培养教育孩子,不能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教育即生长,也体现了这句话,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我学习,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怎样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做到终身学习。一个老师,在教学生时,不应该灌输知识,每一门功课有每一门功课的特点、精髓,教育即生长就是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里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由此我不由的想起学生填报志愿的情景,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来填报志愿,而是想到将来哪个专业好谋职,哪个专业将来我做了拿钱多,薪水高,结果多少大学生不爱自己的专业,无心学习,在痛苦中煎熬,再比如高中学生文理分科的时候,一位学生文科成绩很不错,但是他选择了理科,结果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可是就是学不好,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

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教育即生长告诉我们,孩子除了知识以外,还要学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异化也是教育的极端之一,教育即生长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是非常给力了。教育一切要以孩子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否则再有顽强生命力的树苗,终有压弯倒地的时候。古代的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即生长在现实教育中也存在着理解的误区。

一,应试教育用一个模式评价人,分数(主要衡量知识)达标就是好生,反之就是差生,这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知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人在十来年左右的时间也不可能学完人类知识的全部。成绩好的人,并不代表今后的生活是一帆风顺。反之,成绩差并不代表今后发展前途不好。二,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学生轻松了,但我们的家长不干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加班加点。每个双休日,学奥数,作文培优,泡泡英语,还有钢琴、舞蹈......等等。发展孩子的特长使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不错,但不能过多,过犹不及,孩子累呀,哪来健康生长,心情愉悦?古代的伤仲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孩子也需要沐浴爱的阳光和置身合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成长。雏鹰要几经风雨才能将翅膀练硬,孩子们也需要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反复锻炼才能成才。所以请不要光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孩子自强、自立更重要。

教育即生长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

第二篇:参观杨震廉政教育心得

参观杨震廉政教育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23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单位领导同事去参观潼关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来潼关快两年了,也仅仅是从别人嘴里听说过‚杨震‛,只知道潼关有个四知街,街上的雕像就是杨震,只有这么多了解。

参观了杨震教育基地,听了解说员的讲解,我知道廉政教育基地共分为祠前区、祠院区、墓园区三个区域,占地83亩,建筑面积3665平方米。设有祭坛、华表、杨震塑像、四知堂、正气厅、浩然厅、清风廊、杨震墓以及6个后裔坟茔等建筑,每个建筑都充满了古典韵味,魅力四射,光彩照人,让人叹为观止。

从墙壁上的文字里,我知道杨震是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看了那么多,真是大开眼界,原来杨家的后代真多,而且个个都是名人,其中杨震《暮夜却金》的动漫,让我感触最深刻,小小的屏幕前面聚集了很多人,勾起了我的好奇,故事讲述了杨震在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杨震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

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这个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由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过问他的公事。他除了应得的薪饷之外,一丝一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叫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添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还体会到廉政教育是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一课,有利于保持和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推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促进职能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次廉政教育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对于人和事中的‚人‛、‚事‛,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正人先正己,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角度立场不同,步换景移,好人的标准也随之改变。在这里,我的目的并不在于给‚什么

是好人‛一个定义,我只是通过廉政教育,谈谈我的体会,我认为要学做人,应该要有四知,即要知深浅、知是非、知廉耻、知轻重。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干起事,负其责。作为一名基层人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是为人民服务队伍中的排头兵,先遣队,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务实的作风。职位有高低,责任无大小,只要塌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做人,就会达到好的效果。工作成绩是检验我们工作能力的标准,干了什么事,干的怎么样,最终是要靠实际来检验的,只有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在变幻莫测的世间万物之下,我们要认得清做人的方向,对杨震精神不仅要学习,更要刻骨铭心,一日三省,经常开展自我批评,防微杜渐,从点滴小事做起,对贪欲绝对要能做到严防死守,其次是要明是非,树立健康的生活情趣,与廉为友,与贪为敌,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

2011年11月23日

第三篇:用生长诠释教育(重庆朱丽华)(写写帮推荐)

用“生长”诠释最好的教育

重庆市璧山区 朱丽华

“ 以最好的教育给孩子最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对璧山教育寄予的厚望,也是璧山教育人共同的追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认为:适合让每个孩子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即最好的教育。而生长课堂就是实施最好教育的主渠道。

璧山,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届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教育”生态,用“生长”诠释最好的教育。

一、高位谋划,确保源动力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区委常委、教育党工委书记朱朝阳同志和教委主任张忠同志亲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把课程改革上升为全区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区教育发展“1号工程”,研究制定《重庆市璧山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三年规划》和《重庆市璧山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引领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围绕课程改革提出了6大行动计划,一是以宜生德育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以生长课堂为中心点,打造卓越课堂;三是以博雅课程为着力点,构建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区域课程体系;四是以互联网+微行动为创新点,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教育方式和评价的现代化;五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构建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六是以改革评价为促进点,实施评价综合改革。明确了璧山课程改革的生长点。

二、落地实施,激活内生力

(一)构建博雅课程,向着未来生长

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课程建设,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璧山,打造博雅课程,倡导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博雅化、课程实施现代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博雅课程建设,着眼学生未来,实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区域内就课程改革方案怎么写、开设哪些课程、如何实施问题等开展专题讲座、现场会、专家入校跟踪指导等,把制定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案变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课程意识在不断自我否定和肯定中逐渐清晰。目前,全区所有课改学校都有了一套科学、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生长的课程体系。

二是坚持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璧山区建立区域的宜生德育课程体系,以“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生成”教育为主线,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绽放。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这样评价他:“宜生德育”从璧山区实际情况出发,它有几个特点。第一,真正突出了立德树人的理念;第二,它体现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第三,有一种乡土气息,也就是璧山实际,内涵体现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为基础;第四,体现了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士”相结合。由此,开启了璧山一生之城宜生德育的探索之路,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都有“宜生德育”的切块。目前,宜生德育已在市级活动上推广三次,成为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重点课题。

三是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璧山,每个学校每学年拓展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学生每学年安排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总时间不少于5天。

四是坚持“健康第一”原则,关注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强健体魄。璧山区实施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健康课程,规定动作即璧山区坚持每年举行大课间课程活动比赛,强力推进大课间课程。学校大课间除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更注重运动的科学、合理性,鼓励学校不断推出健康又好玩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生长。自选项目即每个学校的拓展课程中,都要有特色运动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原则,保证每天“阳光锻炼1小时”

五是坚持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下放权力,扩大学校的课程自主权。一大批基于学校文化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破土而出,关注学生的生长需求,让课程的选择权回归学生。

(二)生长课堂,着力素养生长

如果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作为学校教育主场的课堂教学本质,应当取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生长,关注教师课堂生活的质量。于是,一种本质而迫切的价值诉求逐渐浮出水面: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长乃至教师提高专业生活质量的地方。于是,璧山区提出了构建区域生长课堂。作为一种我区课堂变革的价值取向、目标引领和理想境界,生长课堂可理解为立足生长课堂理念下各种生长课堂范式的创新实施与各种课堂形态的百花齐放。

1.倡导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充实地生长。充实即丰富——着眼教学内容形式,强调内容的丰富性,资源的开放性,手段的多样性,方法的艺术性。突出核心素养,重视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提高。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要把课堂放给学生,要把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利放给学生。要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要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二是扎实地生长。扎实即过程的优化——着眼教学过程结构,强调过程的系统性,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学、教、练、评的一致性。扎实于四个清晰:起点清晰——学生现在在哪里;目标清晰——希望学生去哪里;过程清晰——如何带学生去那里;评价清晰——怎么知道学生到了那里。

三是真实地生长。真实即师生充满活力——着眼教学的主体,强调师生的主体性,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师生充满活力,课堂生机盎然,师生共同成长。真实于“四个有”:有生成,课堂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温度,教师真实地和学生一同成长,耐心的陪伴学生成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有不足,允许学生“犯错”,理解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课堂不完美,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有常态,拒绝华丽的表演,课堂上教师除关注学生外要“目无他人”,还原课堂真实的价值,打造课堂真实的研讨氛围。

生长课堂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颗带有三个“DNA”的种子。学校可以根据生长课堂的基本理念,结合学校文化进行再生,为校本化的生长课堂留足了生长的空间。

2.实施五大推动策略 四方联动,协同攻关

从2014年7月谋划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响应,四方联动。区教委统筹领导参与“生长课堂”重大行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把“课程改革”行动纳入到“学校内涵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进行全过程专项评估,并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区教科所发挥教研科研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多种学术资源。

(2)立足研修,扎实推进

区域层面:一是推进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研”过渡。全区65所中小学组成多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校际共同体,下设各类教师研修共同体,强化同伴互助。二是推进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教科所配备了十台摄像机,教研员经常性把课录下来,以便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教师行为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和更专业的教育引领。

学校层面:一是学校自主选择校本研修方式,实行教研员包干到校制度,教研员每周到学校三天,助力学校的校本式研修。二是推进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轨,即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

三是推进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听评课系列活动,通过量表观察,交互式课堂诊断APP等,用数据说话。

(3)项目带动,激发活力

为激发课程改革自下而上生长的力量,璧山区提出了项目制创新管理办法,向全区中小学发出项目“征集令”,有效调动了一线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等等层层筛选,全区学校申报的154个项目中54个项目成功立项。区教委通过经费支持、每月现场会、专家入校指导等方式持续助力,各项目呈现出“巧借外力,自主发力,项目融合,共同生长”的良好局面。

(4)质量监测,正确导向

一是创新学习质量监测机制,以“纸笔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形式进行学习质量监测,学生综合能力主要现场抽测学生的音、体、美综合素质;二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实验小学为试点,探索基于学生素养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并逐步辐射全区;三是积极探索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评价方式,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机现场抽测部分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情况,将过程性上课情况纳入质量考核。

(5)展评达标,优化师资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采用校级达标和区级达标“二级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对满堂灌课堂、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课堂实行追责制;对不生长的课堂(即无效课堂),伪生长的课堂(即表面热闹,但学生思维始终停留在已知层面,课堂无生成,学生无获得感)实施一票否决制,按照合格一个达标一个的要求严格组织达标验收,同时对已达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机复查,不合格人员重新达标验收。教师达标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并将课堂教学达标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改学校从课改实施以来力争3年内课堂教学能力要求达标。

(三)信息融合,激发生长活力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途径,以教育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璧山教育教学的应用。

1.“云”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建设

现今,我区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完成了璧山教育数据和资源云中心的“一级建设,两级应用”建设,为学校提供了存储、数据和基础设施服务,实现了全区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管理,搭建好了“三通、两平台”。

2.“云”建设优化应用环境

一是100M宽带网络接入到班、到室、到服务区,全区65所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

二是引进优质资源,整合区级、校级资源,搭建教育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全覆盖”。

三是搭建了人人通平台,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网上家园”,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3.“两融合”、“五结合”创新信息化应用

(1)“两融合”催生教学多样化。一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融合。搭建起了“优课”优质资源平台,信息技术基本实现“三进”,即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搭建了璧山数字化教育学习云平台,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个性化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方法的融合。

(2)“五结合”呈现信息立体化应用。一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领雁工程相结合。通过学科教师远程学习和学校管理者混合式培训,本地“领雁学校”示范,全国名师引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信息技术与卓越课堂相结合。遵循“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创新校际间、班级间和移动学习等模式,构建多元的学科“云课堂”文化。四是信息技术与城乡均衡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云”优势,广泛实施网络集体备课、互动教研、联体课堂,有效破解了边远、薄弱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优质资源匮乏等难题,城乡教育均衡梦逐渐成为现实。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相结合。依托云管理平台,建立起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率先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

2.“无孔不入”的微课 目前,教师自发开放了码书40余套,并广泛运用于课前预习、上课、创新作业、家校互动、教师培训中,给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让学生享受教育信息化的红利。

三、我们的打算——问题导向,持续生长力(一)看得见的生长

因为累加细微,所以演绎卓越。三年来,全区课改经费累计投入863万元,19所学校承担18次区级课改现场会,首批54个课改项目“花落”各校,800人次“跟岗名校”培训学习;这一年,璧山区承办市级赛课12场次,市级和全国性教研活动8场次,我区选手获市级赛课一等奖18人次;市级课题申报45个,建立市级学科基地1个,获批市级精品课程5个。课改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初显。

1.教师讲“少”了。在学校的课堂评价中,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市内专家随机抽测课堂进行评价。他们是这样评价我们的生长课堂的:教师一言堂没有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变好,生生互动,生生互辩,表达力、合作力、思维力明显提升。

2.校长逐渐“转型”了。现场会上,总能听到校长对课程改革的所思、所想、所悟;学校里,校长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在学校课程体系的一次次梳理中,有校长育人理念的彰显与诠释;在课程改革互动群里,每天能看到校长分享自己课改的主张.....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一步步的影响。我们校长,正行走在“专家型”校长的路上。

3.孩子更加自信了。在每年音、体、美的素质测试的镜头下,孩子们能自信、尽情地展示自己;在18次区内课改现场会上,承办市级赛课12场次里,市级和全国性教研活动8场次中,有璧山孩子们自信、个性的张扬……

(二)未来的生长 1.建设智慧校园。通过基础网络改造,建设智慧教室系统、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常态录播系统、智慧教学云平台等项目,实现一站式智慧校园应用体验,建成后将成为璧山乃至重庆今后智慧校园建设的优秀典范,为璧山教育再生长扩宽空间。

2.开展创客教育。璧山区创客教育已扬帆起航,制订了《重庆市璧山区创客教育发展规划》,将在全区学校推进创客教育。

3.建设评价平台。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决策标准,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通过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分析、数据共享,实现全区教育质量现状的实时监控,构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教育质量评价服务平台,使综合评价过程有理可循,为我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力求服务学生、发展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生长奠定基础;我们力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打响 “生长”品牌,诠释“生长”魅力。

第四篇:大连教育培训心得 杨焕萍

大连行心得体会

杨焕萍

2016.10.31 10月27日到29日,我有幸与来自苏州、合肥、大连等23和实验区的近300名地理教师共同在大连举行的“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U-G-S)地理学科 同课异构 研讨会”,不仅开拓了视野,加深了我对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与组织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而且还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专家、老师、朋友,可谓是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28日上午首先由来自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的潘丽莉老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福彦老师、合肥一中的王玉龙老师同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位老师可谓是年轻有为、各有所长。潘老师亲切温柔,抑扬顿挫,端庄大方;张老师学识渊博,语言精炼,整节课一气呵成,好不过瘾;王老师细心认真,形式多样,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挖掘,让人又惊又喜。通过三节课的观摩,使我深刻理解了真正上好一节地理课是多么不容易,前期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充分研究,进而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从导入到教学内容的过渡,从教师教授到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下足功夫,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

28日下午,三位授课教师首先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由四位专家团队(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编审、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孝亭、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儒敏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书记兼副校长邵志豪博士)进行评课,最后由抚松、大连、苏州和合肥实验区分别进行了题为“构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事地理教学”、“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育策略浅谈”、“立足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模式研究”、“以核心素养为根,推课堂改革之新”教学改革经验交流。虽然时间很紧迫,但是我仍感受到各位专家老师们对地理的热爱和钻研。

29日上午,我认真聆听了韦志榕审编以“全面深化地理课程改革之核心素养”,吴儒敏研究员以“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重构”、袁孝亭教授以“地理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为主题的报告,醍醐灌顶,收获良多。

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认真钻研,爱学生,爱地理,一起跟学生探索更美丽的地理课堂。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有付出才会有爱

以前我总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有智障、残疾的孩子,父母对他们反而更是宠爱,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智障、残疾,所以父母在他们身上付出的更多,因而爱也就越多。当了妈妈的我更能体会到这些吧“有付出才有爱”更是普遍运用在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中。

刚接触一个新班,面对一张张陌生的小脸,有的只是责任,谈不上爱。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每天我都去抱抱他们,俯下身来听听他们童言稚语,帮他们拉拉衣服穿穿鞋、擦擦脸,带领他们一起活动、游戏,渐渐地发现,自己班上的孩子一个个都是那么的可爱、漂亮,那份关爱由心底涌出,完全不同于刚开学时见到他们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付出了,所以也就感受到了爱。

成人如此,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班级的图书角里摆满了各种小朋友喜爱的、有趣的图书,孩子们每天吃完早餐、午餐都会自觉的去图书区去看图书,因为都是刚买的新的图书,都瞪大好奇的双眼。老师一再嘱咐,要爱护图书,只许用眼睛看,轻轻的翻阅图书。可没过几天,图书还是有个别的给小朋友撕烂了,其实我想也许是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对这些书产生由衷的爱意。只是跟他们讲讲而已,在让孩子欣赏故事同时,更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真正懂得图书的用处,我们得爱护它们。让他们知道书烂了就没得看了,不但自己看不了,别人也没得看了。如果你爱护他门了。管理好它们了,你就会听到很美妙的故事、很好听的一个故事,可以丛中学到好多本领。而且图书也会感谢我们呢。孩子们收到这份感谢,能不高兴吗?孩子们对这些图书付出了爱,对它们爱护了、管理了,小小的心灵也就自然涌起爱的念头,谁也不会再去损伤这些图书了。

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因为爱,所以该付出,也因为付出了,所以更爱了。爱其实是相互的,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你对别人付出了,产生了爱,同样别人也会相应地对你付出爱。正如舞蹈《千手观音》的寓意一样,你伸出一只手帮助别人,那别人就会伸出一千只手来帮助你。我们付出爱和我们得到爱同样是一种幸福,然而所有的美丽都是用爱营造的。

下载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生长定义教育心得 杨乐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