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及思想政治全套易错解析
2016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及思想政治全套易错解析
(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各种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制定都是从当时或者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各种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制定或某种精神、某种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非典”和“禽流感”的肆虐、抗击“非典”及抗击“禽流感”取得伟大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建设;奥运健儿的顽强拼搏;
※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从全面、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⑤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4.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展、纠正、学以致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重点了解),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④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3.实践特征的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观点。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了解: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真理)。)
5.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影响。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这一原理主要说明,尊重客观事实或某种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做事情)。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一原理主要说明为了事物的发展,要分析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正确看待成功中的困难和挫折。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这要求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慢慢来或者抓住时机。4.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正确看待个人的成长,或者某种事情成功是自身因素和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1.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A和B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要敢于正视各种各样的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白马非马论;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共性与个性,搞试点,借鉴经验,灵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每一个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对党的现状的分析;对各种形势的分析;对某个事物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等。
(四)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观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④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各种各样的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站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主要用于分析说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实际,就会有什么样的计划、方针、政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说明实行了某个计划、方针、政策之后的积极效果。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经济领域用①,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用②)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这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③改革的实质,目的,地位。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改革(经济、政治、文化、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比如,互联网+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坚持群众路线。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关注民生(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重视民意。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关注民生(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重视民意。先进人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6.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7.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经济生活改错题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5)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注意: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注意: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注意: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4)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注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5、生产与消费及消费类型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消费决定生产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
(注意:取代的说法错误)
(5)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注意:盲目从众才不可取)6.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7)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注意:只有国有、集体控股,企业才具有明显的公有性)(8)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注意:不能笼统地说)
7.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注意:混淆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注意:是企业组织形式)
(3)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注意:是主要实现形式)
(4)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5)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注意:劳动权)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
9、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
(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10、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
(1)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集体经济。(注意:国有经济)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直接负有)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7)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5)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
(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注意: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编
1.人民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没有价值,本质是货币符号)
2.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3.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反映社会关系。(劳动产品不反映社会关系)
4.商品生产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增加商品的价值量。(目的是追求利润,扩大商品的销路)
5.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买者的目的所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6.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看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物价持续上涨,供不应求)7.信用卡的使用说明货币发展进入了信用货币的阶段。(电子货币)
8.汇率反映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9.汇率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10.外汇储备的增加标志着我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综合国力明显提高)11.本国币值贬值,必然导致该国进口贸易总额下降。
12.买方市场呈现的特征之一:价格便宜,消费者竞相购买。1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价值)1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反比)
15.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无关 正比)16.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都成反比。(正比)
17.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
18.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充分一般等价物)19.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20.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大小成正比。(反比)
21.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
22.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流通手段)
23.对商品实行最高限价可能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不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量)24.
25.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不一定)26.通货紧缩表现之一货币不断贬值。(升值)
27.世界石油价格上涨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主要由供求影响)28.企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量。29.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产品价值量,增加盈利。30.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31.企业做广告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顺利让流商品,实现商品价值)32.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增加居民工资。(增加收入)33.居民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越增加,经济就越发展。
34.国家提高电价能够促进电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和生产)35.降低商品的价值有利于扩大商品的销量。
36.消费者到折扣店购买名牌商品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
37.货币成为财富的一般代表是因为货币是商品,有价值。(是一般等价物)38.生产决定需求(生产决定消费)
3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41.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补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2.分配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的动力。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前提、基础。43.扩大内需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4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生产和消费协调发展。
45.各种经济成分同等重要,应一律平等对待。应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在一切范围内发展。46.现阶段我国的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7.股份制企业都必须由国家或集体控股。
48.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49.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50.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处于主体地位。(主导,支柱)5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公有资产)
5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注意: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注意: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3、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意: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注意: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注意: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注意: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注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8、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注意:错。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9、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注意:不是,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
10、“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注意:错,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
11、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注意: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12、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注意:错,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见课本第29页)
13、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注意: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注意:错,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注意: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注意: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注意: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注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注意: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注意: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意: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的思想领导。(注:在抗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的组织领导。)
6、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注: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7、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注意: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决定性因素。(注意: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上的领导。)
9、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0、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注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11、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注意: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注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15、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注意: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
16、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一。)
17、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注意:各级地方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全国人大才具有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18、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注意: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19、中共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20、人民政协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注意:中共中央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即党的政治领导)。
21、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注: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2、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意: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3、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注意:错,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4、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注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25、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注意:全国人大、国务院是国家机关;政协不是国家机关,而是政治协商机构。)
26、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注意:不对。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7、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注意: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我国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注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民族问题不一定就是宗教问题)
29、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注意: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0、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注意: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31、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注意: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但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仍然存在。)
32、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形成的。(注意:错)
3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布,界限十分清楚。(注意: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4、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注意: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
35、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注意: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注意: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
37、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注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38、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注意: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9、在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注意: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40、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
4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特别行政区。)
4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4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立法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没有立法权。)
46、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注意: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
4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4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9、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注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50、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注意: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2、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注意: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注意: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注意: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5、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观点。)
6、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注意:不正确。)
7、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注意: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8、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注意: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
9、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意: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0、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注意: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1、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意: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 第一、二单元
1.政府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错。各级政府都应该受人大、法院、检察院监督,而不是监督其他国家机关。2.国务院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认为国务院行使国家最高权力,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国务院行使的只是最高行政权力,最高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
3.村民选举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错。村委会不是国家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选举不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4.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是公民在行使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即人大代表的权利,所以,村民选举村委会干部不属于行使选举权,因为村干部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村民不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
5.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错。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如选举权,财产的继承权等,而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不可以放弃的。
6.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制定宪法的权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主要有:行使国家立法权;监督国家机关、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定和规定国家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制定和修改宪法是全国人大的职权。7.正确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2)“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3)“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 8.关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
(1)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
(2)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
(3)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党的机关、群众团体(如人民政协则不是国家机关); 9.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城镇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第三单元
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但是,党的领导不能代替国家机构执行国家职能,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关。
错。(1)人民政协是战国策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同意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它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不是一个国家机关。
(2)从国家机构的特征来看,国家机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政协不同与国家机关,它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议事也没有约束力;政协也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它不直接处理行政事务;从政协组成人员看,它是具有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国家机关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协上下级为指导关系,而国家机关为领导关系。4.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行使最高决定权。
错。中国共产党不属于我国的国家机构,不能行使国家职能;在国家决策中行使最高决定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各民主当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错。略
6.中国共产党行使经济立法的职能。
错。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立法权,也不履行经济立法的职能。7.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错。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关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认识上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1)不要认为各民族平等意味着民族之间没有差别,“平等”不是“相同”;(2)民族团结意味着民族之间没有矛盾;(3)各民族共同繁荣仅指经济共同繁荣。9.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我国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2)我国实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从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来看,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但从具体原因讲,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10.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认识上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保护一切宗教活动。我国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意味着不与外国宗教组织发生联系。(4)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意味着我国相关宗教事务不受约束。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为了更好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5)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6)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不应该宣传无神论。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宣传无神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无神论的宣传也有一定的限制,宣传无神论不能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可见,宣传无神论本身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应有之义。
第四单元
1.对“国家利益”认识的误区
(1)国家利益就是指国家的经济利益。(2)国家利益是通过对外政策来维护的。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每个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制定响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但是,一个国家推行对外政策必须以一定的国家为基础。国家力量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国家利益的基本能力。此外,维护国家利益还要制定和推行正确的对内政策,有效地实施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3)国家利益就是指统治阶级的利益。(4)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追求目标。2.世界和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首要条件。
错。的和平发展,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3.关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2)不能认为国家性质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3)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4.联合国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组织。
错。略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不要把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相混淆。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
(2)不要把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相混淆。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3)不要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一个国家能不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而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那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其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危害越大。
文化生活改错题
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注意:错。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一种文化)□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注意:错。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错。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错。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注意:错。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注意: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错。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注意:错。是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注意:错。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复习重点难点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教育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
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8、文化创新的作用。
9、阐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0、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易混易错点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错。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黄山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注意:错。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注意:错。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注意:错。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注意:错。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注意:错。大众传媒另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注意: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
(注意:错。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注意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注意:错。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错。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注意:错。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意:错。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
(注意:错。继承和发展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地位不同。)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注意:错。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性、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注意:错。这个观点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意:错。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注意:不科学。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错。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注意:错。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错,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
(注意:错。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注意:错。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注意: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来自基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的倾向。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注意:错。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习要求(复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4、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5、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6、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7、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8、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易混易错点
□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注意: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学典籍。
(注意:错。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注意:错。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注意:错。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注意:错。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吴越文化的特点:流动和开放性强、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的特点:内敛性强,热情奔放;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注意: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注意:错。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注意:错。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意:错。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注意: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注意: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
(注意:错。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注意:错。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注意:错。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复习要求(复习重点、难点)
1、理解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2、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3、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4、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5、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
6、说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易混易错点
□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注意:错。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注意:错。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注意:错。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注意:错。二者有区别)
□我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法轮功”,体现了我们严厉打击落后文化的决心。(注意:错。“法轮功”是腐朽文化,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是不同的。)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开始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程
□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注意:错。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注意: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注意:错。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注意:错。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深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注意: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培育“四有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意:错。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一回事
(注意:错。二者有区别)
□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注意: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而且个人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注意: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注意:错。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的经济,所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需要诚实守信
(注意: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后的事。(注意:错。这观点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
(注意,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成正比)□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注意:错。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理想。)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注意: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注意:哲学)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应该是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5、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
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9、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10、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1、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6、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1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9、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2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2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22、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4、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7、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8、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9、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3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1、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3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33、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3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6、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
37、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8、实践决定于认识。(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3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40、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注意:根本动力)
4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4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注意:唯一来源)
4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5、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4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8、“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5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51、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5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9、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10、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2、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13、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1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7、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
19、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20、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2、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4、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5、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6、矛盾越少越好。
(注意: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7、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0、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3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3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4、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5、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
36、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37、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8、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9、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40、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41、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0、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
11、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注意: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1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意: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4、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5、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16、得到社会承认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7、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10.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16.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是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2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才是)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3.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7.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9.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0.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1.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2.衡量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误之分)
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也有可取之处)
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
4、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精华)
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是先导)
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错)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有条件的)
4、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3、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4、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5、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6、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
2、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唯一来源)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错,联系是有条件的)
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可能大于、小于、等于)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客观的)
4、联系是客观的,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状况)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才是发展)
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后半句也错)
4、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5、质变是由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才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两点论不等于优点和缺点)
2、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包括两种情况: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两点论也是两种情况: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错)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关系)
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抛弃。(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4.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
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
2.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
3、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第二篇:高考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归纳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论(2个)
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6个)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举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举例: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八个统筹”等)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看问题,主体、主流、性质、本质、方向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
15、辩证否定观原理[新]
【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社会历史观(2个)
注意点:(唯物论中意识、认识论中认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民生)
(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唯物论
1.世界本原是物质的(理解)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
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l)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7.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8.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方法论)(运用)
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对这一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理论的根据。
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9.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运用)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10.规律的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二: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蔑视规律,违背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失败。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11.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运用)(方法论)
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因为:
*1)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2)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2)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四: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
12.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理解)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13.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首先: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第二: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定因素制约:(1)客观因素——受客观规律的制约。(2)客观条件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辩证法 第一: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理解)
•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理解)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区别:首先,含义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与第二种正相反。(2)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学习整体和部分关系、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l)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二部分:发展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理解)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l)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理解)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4、发展的实质(理解)
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5、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方法论)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第三篇: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a.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原理: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b.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a.规律是客观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实事求是;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惩罚。
b.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认识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b.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验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a.要求我们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b.要求我们发挥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
2.真理的含义,最基本属性:
原理: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太托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
(1)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要切忌
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逐一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原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原理: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
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发展观(普遍性和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
(2)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
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
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原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从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的飞跃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含义,普遍性,特殊性,普特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
(2)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
方法论:我们都要成人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
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4)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两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统一,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
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4.创新观(发展普遍性和实质,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
(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
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地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原理: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必须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四)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原理: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a.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五)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4、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求是
5、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家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 1
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休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度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三)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级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主流。
8、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简单的说: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五篇: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完全版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⑤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
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①相信群众
②依靠群众
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方法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