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把握世界的本质
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常见错误如下: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创造规律、但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自身),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遵循客观规律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和基础,不能颠倒二者的位置。
③规律≠规律性现象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6.意识的本质: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里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人脑≠大脑(意识为人所特有,不包括动物)
机能≠产物/分泌物(这就意味着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产生意识,因为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歪曲的、虚幻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7.意识的作用:
①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注意: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但自觉选择性为人所特有。②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注意:意识有正误之分,所以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消极的导向作用。(即正促错阻)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事情是出发点。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意识第二性,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的说“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9.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精神世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所以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性活动。此外还要注意,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需要中间环节——实践。常见错误:
①扩大或缩小范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唯一,只有实践;而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不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他人的讲授等),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动力不是唯一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也有正误之分,作用也具有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11.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常见错误:
①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通过真理的定义可知,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不能说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③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也是客观的。12.认识的特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也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常见错误说法,认识是一种圆圈氏的循环运动。更正: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8.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构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其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注意,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9.马哲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三个统一是马哲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哲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此处常见容易犯错如“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坚持了唯物主义”或是“坚持了辩证法”,在马哲出现之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也不是马哲所特有的,这些错误说法都不能构成马哲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标志。10.哲学的作用:
个人角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社会角度——社会变革的先导:批判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
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都是真正的哲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实际是双重的,因为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在此处注意,哲学不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哲学也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11.马哲的中国化:
马哲中国化两大产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马、列、毛。第二单元把握世界的本质 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常见错误如下: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创造规律、但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自身),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遵循客观规律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和基础,不能颠倒二者的位置。③规律≠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6.意识的本质: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里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人脑≠大脑(意识为人所特有,不包括动物)
机能≠产物/分泌物(这就意味着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产生意识,因为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歪曲的、虚幻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7.意识的作用:
①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注意: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但自觉选择性为人所特有。②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注意:意识有正误之分,所以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消极的导向作用。(即正促错阻)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事情是出发点。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意识第二性,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的说“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9.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精神世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所以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性活动。此外还要注意,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需要中间环节——实践。常见错误:
①扩大或缩小范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唯一,只有实践;而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不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他人的讲授等),最终都来源于实践。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动力不是唯一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也有正误之分,作用也具有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11.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常见错误:
①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通过真理的定义可知,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不能说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③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也是客观的。12.认识的特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也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常见错误说法,认识是一种圆圈氏的循环运动。更正: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常见错误说法:
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③“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常见错误:“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而发展一定是前进。
所以变化包含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5.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常见错误判断标志:
①时间先后②力量强弱③旗号名称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常见错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有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才能促成事物质的飞跃。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并非从质变开始。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一种飞跃。7.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仅仅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错误: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确观点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常见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9.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针对多个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做题过程中,判断题干当中包含几个矛盾,简单方法:首先看有没有反义词的存在,有,那就是一个矛盾,选择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反义词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构成并列关系及侧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10.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观:
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11.创新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 发扬创新精神。
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辩证法依据: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依据: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常见错误: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或“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歪曲的虚幻的社会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总是同步的”、“社会意识总是先于/落后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注意,这里一定要强调“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
④“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正促错阻)。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3.社会基本矛盾及解决途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注意: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常见错误:
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定要强调,“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
②“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③阶级斗争≠斗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不否认矛盾和斗争。但“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社会”。4.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注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常见错误:
①颠倒二者的前后位置,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②错用应用领域:在经济领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政治领域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5.有关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
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7.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强调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人的社会价值,即贡献。
常见错误:片面的否定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如“否定人的自我价值”。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导向作用也是双重的,正促错阻,为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但不排斥个人利益,强调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常见错误:
①颠倒关系,如“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②无标准,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因人而异,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标准是明确的,一是自觉遵循事物发展是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特征。9.人生价值的实现: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包含三个方面)
第三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 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8.马哲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三个统一是马哲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哲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此处常见容易犯错如“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坚持了唯物主义”或是“坚持了辩证法”在马哲出现之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也不是马哲所特有的这些错误说法都不能构成马哲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标志。
第四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四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常见错误: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或“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歪曲的虚幻的社会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总是同步的”、“社会意识总是先于/落后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注意,这里一定要强调“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④“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正促错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社会基本矛盾及解决途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常见错误:
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定要强调,“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②“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③阶级斗争≠斗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不否认矛盾和斗争。但“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社会”。4.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注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常见错误:
①颠倒二者的前后位置,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②错用应用领域:在经济领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政治领域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5.有关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
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7.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强调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人的社会价值,即贡献。
常见错误:片面的否定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如“否定人的自我价值”。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导向作用也是双重的,正促错阻,为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但不排斥个人利益,强调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常见错误:
①颠倒关系,如“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②无标准,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因人而异,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标准是明确的,一是自觉遵循事物发展是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9.人生价值的实现: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包含三个方面)
第五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三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常见错误说法:
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③“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
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常见错误:“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而发展一定是前进。
所以变化包含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5.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常见错误判断标志:
①时间先后
②力量强弱
③旗号名称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常见错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有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才能促成事物质的飞跃。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并非从质变开始。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一种飞跃。7.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仅仅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常见错误: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确观点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常见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9.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针对多个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做题过程中,判断题干当中包含几个矛盾,简单方法:首先看有没有反义词的存在,有,那就是一个矛盾,选择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反义词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构成并列关系及侧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10.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观:
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11.创新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 发扬创新精神。
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辩证法依据: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依据: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