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五篇]

时间:2019-05-15 09:0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

马卫光

(2008年8月14日8:30 招宝山饭店轩辕厅)

同志们:

召开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委工作会议和市委关于有关工作要求,广泛征集全区社会各界对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建议,为我区研究部署有关工作提供参考。刚才大家都畅谈了对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看法,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建议,谈得很好,很具体,很到位,我听了深受启发。在此,我首先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对我区文化发展的关注、关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势所趋。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发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党的十七大从增强民族凝集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已被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重视。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是顺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客观趋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竞争所迫。当前国际和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人才与知识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区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五大工程”、打造“四大基地”的重要保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民心所盼。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不断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需求,是新时期的民生工程。当前,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也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还不够协调,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有待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壮大等等,文化强区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总结过去,肯定成绩,增强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1、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措施有力。今年上半年,围绕“高举旗帜推进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实施五大工程”的主题开展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力量配备足。成立了领导小组,选派21名机关干部,组成6个综合督导组,分别联系全区6个镇、街道。特别是从区级各部门抽调了200多名干部,组成了62个驻村工作组,指导帮助全区各行政村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二是覆盖范围广。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群众为主群体,努力涵盖外来务工人员,做到了全面覆盖。把“全区干群大讨论、万名市民搞竞赛、千名党员上党课、百场宣讲进基层、十佳典型作示范”活动贯穿宣传教育始终,特别是在知识竞赛活动中,分报刊(网络)答题和电视竞赛两个途径进行,其中报刊(网络)答题的干部群众和网民人数达2万多人。三是结合实际紧。做好结合文章,以虚促实,广泛开展了“项目推进落实年”、“解难创优、关注民生”三年计划、文明城市创建、村级组织换届、农民奔小康工程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区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2、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认真抓好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的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并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和机关理论学习季度通报等制度,提高了全区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素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市民道德提升工程,有效提高了全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理论研讨、媒体宣传、开展讲座等方式,在全区大力营造了“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全面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到今年底就可完成全区62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成效非常明显;招宝山街道“一社一品”文化品牌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文明社区创建水平走在了全区乃至全省前列;以商帮博物馆为龙头的商帮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稳步推进,镇海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坚持定点报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流动图书馆”、“海防流动博物馆”等深受群众欢迎,公共文化产品为群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了全区文化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设立了若干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推动了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迈出新步伐,切实增强了我区文化的整体实力。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乡一体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文化市场行政审批的监管工作同步推进,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零售出租行业繁荣有序,民间演出团体稳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初现端倪,为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文化打下扎实基础。

3、三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一是努力打造文明建设品牌。深入开展了“文明之城”、“爱心之城”、“礼仪之城”创建活动,开展了“十大爱心感动人物(事件)” 评选和“十万市民学礼仪”活动,为我区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和宁波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努力打响 “雄镇大舞台”区域群众文化品牌。确定了“雄镇大舞台”主题歌词和标识,出台了《“雄镇大舞台”演出奖励办法》,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年年有高潮”的要求,每年以月为单位提炼了12个主题,全年策划两三百项文化活动,努力把“雄镇大舞台”打造成区域的“同一首歌”。三是着力打造社科建设品牌。加强了与中国社科院社科杂志社的合作,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镇海调研基地,连续两年合作举办了较大规模的“镇海论坛”,并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镇海实践”的系列课题研究,社科建设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

4、三大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实施“新镇海人”教育工程,提升社会和谐度。开展了“新镇海人”系列教育试点工作,选取“新镇海人”相对较为集中的村、社区、企业、学校进行试点,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扩面工作,极大增强了全区“新镇海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推进了全区新老居民的和谐共处。二是实施镇海形象宣传工程,扩大镇海影响力。策划和实施城区环境形象宣传工程,根据全区阶段性工作重点对环境宣传的需要,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环境宣传工作,规范了各镇街道和城区内的环境布置,各重要路段、路口均有公益广告宣传,全面完善了“区外宣采访线工程”,形成环境形象宣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实施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了《静静的胡杨》等一批在全国和省、市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成立了区文联,大大加快了全区文艺创作步伐;设立了“政府文化成就奖”,有效激发了文化精品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狠抓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1、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市有关精神,召开好区委工作会议。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明天(8月15日)市委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全市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有关任务,我们也要认真学习贯彻好。筹备区委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我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有关任务,对我区今后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制定并下发《镇海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召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会议,表彰2007年政府文化成就奖,全面部署全区推进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任务。

2、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切实抓好基层党员群众的学习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加强与中国社科杂志社的合作,办好“镇海论坛”,力争升格为“中国社科——镇海论坛”;坚持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努力打造精品栏目和品牌节目,提高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好“雄镇论坛”时政性论坛,构建舆论宣传新格局;坚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巩固提高省示范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文明之城”、“爱心之城”、“礼仪之城”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全区文明程度。

3、着眼于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努力打造镇海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突出特色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利用我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建设宁波帮博物馆为契机,着力推进以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人文化等为重点的各类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商帮文化精神,打造镇海特色文化品牌。围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广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品位,着力打响“雄镇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完善政府文化成就奖,加大精品创作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大力扶持反映镇海人文精神、时代风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创作。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成果,进一步提升老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档次;完善新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中心文体广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效率。

4、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镇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做大做优文化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企业,培育和引导现有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着重培植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积极发展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零售和出租行业,扶持民间演出团体,同时依托现有数字电视资源,做好功能拓展业务。二是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积极推进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方式的带动作用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优化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络中心等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形成新闻宣传的强大合力。稳步实施新华书店改制工作,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发展。

5、优化环境,为文化名区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宣传文化工作新格局。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上级文化发展政策,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公共投入,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群体,并使他们的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尊重。

同志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省委和市委也都做出了相关的部署,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迅速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维护群众文化民生和基本文化权益。

第二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增强软实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战略。

二、文化建设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建设和谐文化。要调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等传媒界人士的积极性,坚持正确导向,制作、生产弘扬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围绕文化建设积极调查研究,为建设和谐文化建言献策。

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赣南文化发展。赣南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理学文化、堪舆文化等优势,打好共和国摇篮、客家摇篮、宋城博物馆、理学渊源之乡品牌。

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深受人民欢迎的艺术精品

第三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体会。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

略支点。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总之,在工作中,准确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和重大举措,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四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学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校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现将个人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我深刻认识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指的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五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月23日上午,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及李长春同志在江西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加快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苏荣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部署。全省要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江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省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必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推进文化率先崛起。

针对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的目标,苏荣指出要把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当今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塑造灵魂、美化心灵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二是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三是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与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相结合;四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运用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结合。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红色高地;二要坚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努力打造绿色崛起的新增长点;三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要坚持以精品创作为引领,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苏荣表示,目前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江西文化生产力。一要抓住重点难点,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文化发展活力;二要把握政策原则,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苏荣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江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成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最后强调,要努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潮平风正一帆悬——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骨子里镌刻着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擂响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冲破藩篱、革故鼎新的战鼓,全省上下以“背水一战”的豪情、“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将一个个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森严壁垒”攻克。

这是一份上下满意的历史答卷:虽然起步晚,但强启动、急行军,100天时间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三项改革任务,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

为什么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能有进度快、成果丰、影响好的效果?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的苦心孤诣处处可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时彰显。站在时代的浪尖眺望,“文章节义之邦”发展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深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精髓的赣鄱儿女,更加自觉、自信、自强地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疾行。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是在今年2月全国太原会议以后开始启动的,而中央给江西列出的“时间表”是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把它当作是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向中央的表态也掷地有声:坚决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大干100天,圆满完成任务。

说干就干。太原会议之后,省里迅速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省长鹿心社,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副省长朱虹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28个省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在我省史无前例。同时,从省直各有关单位抽调31名骨干特别是参加过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设区市也把文化体制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

有了“指挥中枢”,各项工作推进迅速。3个多月时间里,省委专门召开了3次省委常委会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5次全省性动员会、推进会,4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宣传部长座谈会,11次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关厅局密集召开了50多次专题会、动员会和座谈会。省委书记苏荣和省长鹿心社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批示,苏荣书记还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厅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鹿心社省长对改革方向、目标、有关编制等问题亲自把关审核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个层面的动员会、部署会、讨论会、推进会、调度会,反复阐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反复研究改革的政策和步骤,反复宣讲改革的措施和前景,全省上下普遍认识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是讨论问题,而是执行问题;不是业务工作,而是政治任务。一些干部原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态度是怕、等、拖、靠,现在这种情绪一扫而光,转为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政令畅通,认识到位,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

5月31日,省直5家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揭牌授牌仪式,台下这5家企业的职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可。而50多天前,在省直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台上宣讲政策,台下却气氛凝重,一些院团职工甚至站起来嚷嚷:“我不改!”

同一批人,为什么短时间内,思想有如此大的转变?

“一听改革,总以为是以牺牲职工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可这次改革不一样,不仅没有让我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还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肯干,收入自然增加,我当然举双手赞成。”省歌舞剧院责任有限公司的一位演员如是说。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源于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无论怎么细化方案,决不“算计”职工,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拨款不减少,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职工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自然积极参与、支持改革。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该坚持这一标准。改革政策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待职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高不就低,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

政策是改革的生命线。我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5个得人心、稳人心的好政策,它们不仅充分体现中央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还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我省还专门出台了14项具体政策,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还在一般要求上作了提升、完善、细化等。改制中职工反映的21条诉求,绝大部分都在《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中得到采纳和解决。

省文化厅的一位干部说,这些“真金白银”,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对改革的主动担当,体现了对职工利益的最大维护,因而改革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用于职工安置和解决社会保险费用资金就达近7000万元,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扶助资金平均提高了20.4%。

真抓实改不留死角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利益,是中央的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改实改。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的新机制,转制企业才能迸发潜在的活力,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新机制建立,就要求改革必须到位,要真改,而不是应付了事。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改革有多难、有多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都坚持真改实改,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不搞穿新鞋走老路,不搞“翻牌公司”。

改革之初,个别地方存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又成立新的事业单位,对这种“金蝉脱壳”、“腾笼换鸟”的做法,省文改办及时下发了《关于防止成立或变相成立文艺表演事业单位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四严三不”:严格政策规定,严格关键环节,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不搞假动作、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倾向。此外,省文改办还通过层层督查验收的方式确保各地不玩花、不走样。据统计,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两个方案”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率平均达91.81%;全省47家非时政类报刊职工转企率达78.2%。

省文改办还实行“一周一例会、两天一调度,三天一通报”的工作调度机制,召开办公会、协调会和政策研究会等30余次,编发简报113期,专报4期。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文改办注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帮助改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文改办多方沟通协调,解决了提前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增加薪级工资、职称评聘、转企职工保留5年按事业单位调转资格等政策性问题和省直5个文艺院团注册登记中的“出资人”问题。

着眼长远立足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国有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就是要让这些主力军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好体制、好机制做强做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加巩固,主旋律更加激昂,主渠道更加通畅。

5月初,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小剧场话剧《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当月演出了11场,超出计划5场。“今年演50场没有问题。”公司负责人掰着手指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目投入10万元,演21场就能回收成本,演50场就能净赚15万元。省里对商业演出有1:1的奖励,这样又能赚25万元。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这一块比往年又可多赚18万元„„

改革之初,我省提出的口号是“财政支持不撤回”,后来则变为“财政支持不减少”。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却苦心孤诣:不仅要给改革单位“输血”,更培养他们“造血”能力,不仅要把改革单位“扶上马”,更要政策“常给力”。

各地各部门在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江西教育期刊社获得上级主管部门1500平方米的房产。鄱阳县赣剧团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由县财政垫付,该县还免除了剧团几十万元的债务。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获得财政支持增加了近100万元。

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省里确定了15条扶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转企后院团开展演出、文艺创作、排练场地、演出场所、演出设备、人才培养、用工机制等方面,以及实施政府采购、提高场次补贴等。各地也参照省里的做法,抓紧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支持改制院团发展项目资金1亿多元。

通过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规模小、资源分散、连续亏损的“七刊一报”,今年预计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2倍增长。崇义县歌舞剧团引进民营资本,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组建崇义竹艺演出公司。南昌市广电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公司合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网络整合的突破和规模增长。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省里专门用4天时间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主题举办了专题研修班,并组织专题研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带着新观念,站在新起点,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文化赣军,正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程中书写一个个新的文化传奇。

下载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卫光8月14日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主恳谈会上的讲话[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 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精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

    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激活“软实力” 增强生命力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四:改革篇 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证明了一个事实:已完全被激活的柳州文......

    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一)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大交流大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