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贫困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考
山区贫困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考
袁智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贫困山区维新镇文化建设的力度,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维新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兴镇,用特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口号,以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科技需求问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致富技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作用,稳步推进文化强镇。
维新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加大投入搞好文化站建设,用多种载体满足群众需求。一是加强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经费保障。维新镇综合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2名,都是差额拨款的干部,今年维新镇加强了对文化站的管理,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给予全额保障,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对文化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共计组织活动11次,共计花费30多万元,极大增强了文化活力。二是维新镇投入资金40多元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镇综合文化站,整个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成为了带动全镇文化建设的龙头和窗口。综合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维新镇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便于活动的原则,结合群众需求,按照“四室一厅”(办公室、阅览室、培训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厅)标准,对新建的综合文化站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目前维新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位居前列。二是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为20个村居全部安装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科技、市场、文化等各种信息服务。三是完善文化站附属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篮球场一个,精美宣传橱窗1处,政府广场、居委会广场免费为综合文化站使用。四是搞好农村书屋建设。目前维新镇共建设了33个村级图书室,覆盖了全镇各个村组,藏书量达到9.6万册,多次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阅读量达到了12万人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图书室的利用率。在近5年的时间内,维新镇在文化事业上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
增强文化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让广大群众“唱主角”。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的资源(培训室、投影仪、电脑、图书室、广播等)加强培训,提高群众各种素质和致富技能。今年维新镇组织民俗文化培训班3次,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共计150人次。同时,维新镇利用综合文化站的资源优势,配合各职能站所,将各种涉农科技的培训纳入文化站工作当中,如今年和农科站联合举办脐橙培管技术培训1次、和畜牧站联合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2次、和经管站联合举办的农村会计人员培训1次、和综治办联合举办的综治骨干培训1次等等,大大提升了文化站资源的利用率。二是依托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体活动,让广大群众“唱主角”。仙阳湖居委会的彭拥军是民俗舞蹈爱好者,去年牵头成立了仙阳湖广场舞蹈队。今年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专门请县文化局的专家上门培训指导。现在每天下午,这个舞蹈队便在街道练习跳舞、表演节目,深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每逢大型活动或游客的需求,这个舞蹈队还登台表演。像广场舞蹈队一样,在综合文化站的培育下,维新镇已涌现出了金岭坡村的民俗节目演出队、崔家井村的号鼓队、大兴场村的女子管乐队、毛家坪村的皮影戏演出队等民间文艺团体5支,本土民俗文化的重焕生机。三是突出本地人文特点和文化传统,组建民俗文化协会,加强维新镇文化凝集力。协会吸纳了全镇所有的演出队和各村民间文艺爱好者40多名;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文艺演出10余场,参与群众3000余人。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先后举办了“夏日篝火晚会”、“皂角湖之夏”、“红歌唱响石门”等大型文艺演出多场,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增强文化站的服务意识,为社会繁荣提供支撑。一是服务旅游产业。维新镇是一个移民大镇,旅游产业成为了维新镇的主导产业。旅游服务是维新镇的中心工作,不仅服务行业为旅游服务,而且其它产业也要为旅游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在旅游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增强服务意识,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认真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作用,组织民间艺人特色文化团队,扎根农村,亦农亦艺,活跃乡里。二是立足建设,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文化繁荣意识,利用农家书屋和各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开展基层文化培训和辅导,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各民间团体自办文化,逐步形成以集镇为中心、以仙阳湖为重点、各民间团体为基础的文化发展网络,促进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维新镇发展的全局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增强综合文化站责任意识,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粮食。一是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情况熟、底子清的优势,加强了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充分挖掘维新文化底蕴,精心组织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活动,既弘扬和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又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民间绝迹皮影戏和《说胡子》重现维新,深受群众的喜爱,将土家迎亲的习俗舞台化,既新颖,又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等等;三是积极配合上级“送文化”活动。目前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帮助上级部门实施了农村文化建设中正在开展的一些公益性文化工程,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送戏工程、农家书屋等等。四是积极组织“种文化”活动。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精心策划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唱主角,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大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展演活动,展示“种文化”活动成果。如“采莲船”、“蚌壳舞”、“土家迎亲”、“说胡子”、“脱口秀”、“皮影戏”、“土家风情歌舞”等节目编导、演员都是农民群众。五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维新镇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开展了“文化市场治理整顿行动”,对全镇网吧、音像店、书店等文化场所开展清理整修,对全镇民间文化组织进行了登记,纳入正常管理。同时在各村居都确定支部书记义务文化监督员,对村居出现的不良文化现象,随时进行监督反映,推动了全镇文化市场向着净化、繁荣、有序的态势发展。
当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认为是“务虚”的,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基层文化干部在人员编制、职级晋升、教育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一直“吃亏”。导致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人心泛散。2010年,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2010)14号《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对基层文化系统的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明确意见,对解决基层文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谓是基层文化干部的福音,但遗憾的是,文件下发一年半多了,我们的基层文化干部还是“原地踏步踏”,没有听到或享受到(2010)14号文件带来的“福”。维新镇文化站2名干部,一名工作了快30年,一位工作做了近10年,能力都很突出,都在能干事又会干事的年龄段,也都干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得不到提拔重用,有思想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我们是否应该用好(2010)14号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切实为基层文化干部办点实事呢?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受财力的制约,维新镇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仅今年维新镇在文化方面投入了近30万元,但由于维新镇是新兴的旅游集镇,文化元素对维新镇的旅游发展尤为重要,占很大的分量,既要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又要对客人进行“文化接待”,既要保障群众自娱自乐,又要让远方的客人融入同乐;不但要深挖维新文化底蕴,还要通过“文化元素”宣传维新,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是文化人才总量尚显不足,缺乏培训机制。维新镇文广站的干部近10年的时间内没有参加一次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在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通过今年多次活动发现,基层文化站人才不足,缺少真正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维新镇每次大型的活动的策划、组织等都要从县里面聘请专家。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请上级有关部门按照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出台实施意见或配套细则,切实将人员编制、活动经费、教育培训等要求落实到位,把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落实文化干部应有的各项待遇,保障基层文化干部的合法权益,让基层文化干部在更大的空间发挥才干,做出贡献。
二是希望上级通过行政措施、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组织一些教育培训活动,把基层文化干部纳入培训范围,重点抓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真正使文化干部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希望上级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干部考核选拔机制,给基层文化干部有提拔的机会,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各级在任用选拔干部时应将基层文化干部纳入选拔范围,让他们也参与竞争,让肯干事、能干事的基层文化干部有地位、有作为。
作者系石门县扶贫办
第二篇: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吴玉韶: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来源:作者:时间:2011-10-13点击:249 次【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打印】【关闭】
10月9日上午,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卡全国发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吴玉韶指出,中信银行积极参与全国敬老宣传活动,在全国银行系统率先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信福年华卡,这是在“敬老月”期间为全国老年人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是中信银行拓宽客户群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创新为老服务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吴玉韶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老龄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也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吴玉韶说,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老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这将直接推动老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老年群体对老龄产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变化,预示着老龄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新一代老年群体经济实力较强,消费理念较新,服务和保健需求较高。
吴玉韶指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产品和服务规模较小,结构失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大部分老龄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缺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骗老坑老害老事件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
吴玉韶强调,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期望。发展老龄产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老年群体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合力,要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关于老年群体,要解决收与支的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消费。二是关于市场,要解决增与减的问题。增加对老年群体真实消费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在老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后期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质量。减就是要减少技术难度、过度包装和操作程序,方便老年人使用。三是关于政府,要解决进与退的问题。进就是政府要加大扶持老龄产业发展力度,退就是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性服务活动。
第三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增强软实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战略。
二、文化建设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建设和谐文化。要调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等传媒界人士的积极性,坚持正确导向,制作、生产弘扬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围绕文化建设积极调查研究,为建设和谐文化建言献策。
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赣南文化发展。赣南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理学文化、堪舆文化等优势,打好共和国摇篮、客家摇篮、宋城博物馆、理学渊源之乡品牌。
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深受人民欢迎的艺术精品
第四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体会。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
略支点。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总之,在工作中,准确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和重大举措,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五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学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校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现将个人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我深刻认识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指的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