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时间:2019-05-15 09: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第一篇: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是时事学习的基本要求蒋超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也是时事考核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一:中国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的国内外形势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法一直有两种:一种认为当前国际趋势不利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另外一种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对中国是有利的。我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公信力正在丧失,全球规则的制定者逐渐消失。

5月27日,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齐聚杭州,在27日的会上,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简单说就是:环境复杂、于我有利、机遇存在、任务艰巨。

把脉经济形势之后,习近平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10大目标”,并对这10个目标相继开出药方。这10大目标,具体说是(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关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一口气讲了七个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7个创新,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7个创新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

“一带一路”是我们的创新,是大国的智慧。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延伸到中西部广大地区,西部地区再次迎来了扩大开放、实现赶超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如果说第一次开放,是邓小平的14个特区;第二次开放是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这是层次最高、水平最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开放。“一带一路”就是我们的目标。“一带一路”使我们整体的产能、文化、金融得以提高。

央视报道,东盟、亚洲已经有5个国家使用人民币超过50%,包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这不够,我们准备在未来十年中增加30个,目前全球使用人民币有27个国家,使用储备12个国家,使用作为外汇有13个国家,但是人民币占全球总额的2.7%。我们一定要通过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一带一路”。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我们需要谨记三句话,即:共商、共建、共享。搞五通,第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沟通,搞港口、机场、公路、铁路,我们现在已有21条高铁正在全面铺开;第二,要做到基础设施连通。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利相融,心相通在网相连;第三,除了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连通之外,我们还要有货物畅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现在正是进口最好的时机;第四,要做到资金融通,包括亚投行,包括我们的丝路经济,包括金砖国家,亚洲国家未来5―10年基础设施投资约为8万亿;最后,加强人心沟通。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无疑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新机遇,必须深化西部大开发,为实施“一带一路”规划增添强大助力,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促进西部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二:简述国内外证据的形势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精髓,没有证据案件事实无法认定,司法裁判难以作出,因此证据在诉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审判方式改革以后,修订和完善我国的证据立法已逐渐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在立法模式上还存在不少分歧。确立我国的证据立法模式,除了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依据我国的国情外,还应重点考虑证据立法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选择什么样的立法模式,这不仅是关系到证据法的内容和体例结构问题,也是影响证据法规范在实践中能否充分发挥其功效的重大问题。

在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显然高于东方各国。研讨证据法自然也应当了解主要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进而选择可供我们借鉴且能在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的立法模式。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总体上是两种立法模式。

(一)、独立的证据法典模式。

采用该立法模式的大多是英美法系各国,在证据立法方面,英美法系制定有独立于其他部门法律的证据法典,但在具体的立法模式上又有一些差别。(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采用统一证据立法方式,法律适用效力及于所有诉讼。美国曾先后制定《模范证据法典》、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典》、《统一证据规则》与《联邦证据规则》等证据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都有统一的证据法。这些证据法不仅具有刑事证据的内容,也包含有民事证据的内容,具有适用于所有诉讼的效力,构成三大诉讼法统一适用的证据法律体系。由于遵循先例的法律文化传统,除这些法典构成证据法重要表现形式外,还有依据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解释而产生的大量判例法。(2)英国也是单独立法,但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而是实行民刑证据相分立的模式,如《1972年民事证据法》、《1995年民事证据法》适用于民事领域,而《1965年刑事证据法》、《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和《1999年青少年审判与刑事证据法》等则只适用于刑事领域。对抗制诉讼最初产生于18世纪的民事诉讼中,律师在民事审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同时期的刑事审判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对抗制的诉讼程序,到19世纪,一些证据规则,只在民事诉讼中得以建立。在刑事诉讼方面,由于1907年以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刑事上诉法院,刑事上诉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法官未能将证据规则体系发展得如同民事诉讼那样。直到20世纪中期后,由专门的刑事法律改革委员会对证据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产生的证据规则相继被有关的证据法所吸收。现代英国尽管民事和刑事诉讼都实行对抗制诉讼,但是在审判程序中存在很大不同,制定法的改革采取不同路线,也加大了民刑证据法之间的差异,故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证据法,而是根据不同诉讼分别立法。

(二)融入其他法典中的证据立法模式。

在证据法方面大陆法系各国采用与英美法国家完全不同的模式,没有制定独立证据法典,而是将证据法规范分散规定在诉讼法典或实体法典之中,成为该法典内容的一部分。多数大陆法国家将证据法内容规定于诉讼法典中,但也有少数国家规定在实体法之中,如法国民法典中规定了部分民事证据法的内容。虽然大陆法各国将刑事证据的内容都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但是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又有所区别。比较两大法系证据立法,可见英美国家采取独立立法形式,既有各类诉讼证据合一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立法例,也有英国只适用于单一相关诉讼领域的立法例。而大陆法系国家没有独立的证据立法,证据法规范散见在诉讼法典中或者实体法典中。从证据法的形成特征看,英美法国家由普通法的传统法律文化所决定,在证据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法官,证据法的内容是法官长期司法实践和遵循司法先例的结果,是对判例法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判例繁多,这又需要通过制定单独的法律形式来加以总结归纳。由于庭审中法官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较少,束缚法官对案件真实情况发现的证据规则自然也就只做较少规定,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没有进行专门立法,只是将证据法规范作为诉讼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反映在诉讼法中。我国现行证据法规范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立法体例,没有单一的证据法,其内容分别规定在三大诉讼法中,成为诉讼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三大诉讼法尽管都有证据专章,规定却过于原则、粗放。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专章只有8条,加之其他章节中的相关条文,也不过20来条,其他诉讼法也大体如此,这与证据法在诉讼活动中应有地位极不相称。由于证据法制的匮乏,造成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认定事实,作出裁判结果等一系列证明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限过大,无法约束证据取舍和判断过程中的恣意、武断行为,成为影响诉讼程序公平和诉讼结果公正的重大障碍。虽然近些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增加补充一些证据的条文,充实、发展了证据制度的内容,但是从总体上看证据制度远落后于其他法律制度,极大地阻滞了司法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的证据立法模式可供选择方案有四:其一: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立法模式,制定合一制的统一证据法。这种观点认为,三大诉讼证据有其共同适用的原则、基础,证据问题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性大于个性。其二,采用英国的立法模式,分别制定适用于不同诉讼性质的单独证据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事证据法与刑事诉讼法在法律属性、具体功能、诉讼主体、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与证据规则的诸立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制定统一的证据法不仅立法技术上的难度很大,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上也会带来�种植槐恪F淙�,借鉴大陆法系的证据立法,仍然维系我国现有的证据立法体系,在原来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证据制度的基础上加以细化、补充,即在诉讼法的框架内进行完善。其四,认为我国从长远的目标看,应当制订统一的证据法典,但是考虑到目前制定法典的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司法实践的证据适用上的现实需要,应当制定单行的证据法,待时机成熟后再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

第二篇:形势论文--中国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问题————论文

材料一 两会召开前夕,“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这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三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今年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热点链接】

1.2007政府工作报告六大民生新亮点

①农村学生受益全免政策 ②农村人也能享受低保

③农民将享有良好医疗 ④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其所

⑤农民工医疗保障受重视 ⑥师范教育从收费到免费

2.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问题解答】

1.我们国家存在哪些“民生问题”?(哪些民生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上学难);医疗(看病难);住房(买房难);交通(行路难);社会保障(医报、社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问题)。

2.是什么导致了“民生问题”?(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国家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建设覆盖城乡的新型医疗合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还百姓碧水蓝天的生活空间;等等。

5.武汉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办了哪些实事)

为广大市民办理医保和社保;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取缔违章占道;社区883计划(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医疗保障和救助;开展城区 “零就业”家庭就业社保援助;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综合治理冒黑烟的烟囱、餐饮油烟扰民点;实施公交、出租车使用清洁燃料改造;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杂费,对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中心城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补助课本费;打击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现象;等等。

6.为什么要解决“民生问题”?(即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作用)或者: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或说明了什么?

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这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这是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这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需要。

7.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出点子、提建议)

宏观方面(国家、政府怎么做)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和体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党和政府应该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民生问题与其它热点问题相联系(略)

全科论文中心http://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定、教育和人才公平、社会公正.只有解决好以上五大民生问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生, 公平, 公正,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 政府改革 善治

浅议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引航舵手,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环境保障。这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都曾有过多次表述,这次将社会建设作为党代会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系统地阐述,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还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不难看到: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

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一贯作风。所以,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民生问题为根本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成为热点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实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第一个,民生问题突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锦涛同志讲的话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建设这条腿比较长,迈的步子很大,经济建设成就很大;但是社会建设的腿比较短,取得的成就小。但是社会建设关系到更多的是民生问题。现在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教育、医疗、住房、医疗保障、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民生问题的突出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已经基本确立和普及了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和理念。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普及,那么民生问题不会成为社会问题,甚至当更严重的民生问题出现了,社会、社会大众对它也会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的。正是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社会公平,这样民生问题就凸显出来。

第三个,民生问题的突出同我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解决一些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的条件有关。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往往是相关的。一个问题的存在不一定被大家重视,当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大家才会十分关心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9.7%,有2002年的1890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这充分说明我们国家具备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条件。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老百姓期望党和政府更好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是很自然的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民生问题就是其表现之一,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忽视放任这些矛盾的存在势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力度,要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因为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邓小平当年讲过一句话,中国的问题最主要是稳定。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稳定。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另外一个

角度来讲,民生问题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切无从谈起,包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包括和谐社会建设。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稳定是和谐社会很重要的特征。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把和谐和稳定是并提的,并且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谈到维护社会稳定时强调完全改革和发展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把和谐和稳定两者是并提,现在十七大报告突出民生问题应该说在人们预料之中,发自民意,符合民意,顺应时代社会的要求,反映出我党执政的高度自觉意识。

三、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期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等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特别是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的重要讲话,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些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将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亮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任务呢?我认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关键。必须树立以下四方面的意识:

第一,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绝不能有任何动摇。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为什么?从根本讲,生产发展了我们手上的东西就多了,那么我们在解决、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主动得多。所以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

第二,要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现在利益矛盾很多,怎么来化解利益矛盾,必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来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一个社会要稳定,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中心,也就是社会整合的中心。要整合社会,谁来整合?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情出发,能够整合社会中心的只有我们党,那么就要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特别是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能力,这样有效整合社会,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首先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包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包括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包括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感觉到党是我们社会的中心、我们社会的支柱。

第四个,要维护社会稳定确实还要建立健全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要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要运用法律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等等,来有效的控制社会。

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

二 是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特别要落实好2007年9月起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的政策,并着手研究城镇免费义务教育问题。第一个是确确实实必须加大投入。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费这些年增加比较快,但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我们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里面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占到GDP的4%。4%是什么概念?就是当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计划到2000年达到4%,实际上2000年没有达到,后来推迟到2005年,但是我们还是没有达到。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占GDP的2.79%,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列,投入太少。同期世界平均是4.4%,我们是2.79%。在当年邓小平就讲,宁可牺牲点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哪怕经济增长速度慢一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教育投入上不去,我们的教育就发展不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甚至基本的经济制度我们都不可能确立。第二,我们一定要适度调整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教育投入这样多,怎么样使用是另外一回事。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不是平民教育,所以高等教育经费远远多于基础教育,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02年,我们国家中小学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达到一千万人。另外一方面,我们这样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投入使用不公平,是失衡的。这样导

致了老百姓非常不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2002年我们全社会各项教育投入费用5800亿,这5800亿怎么分配?从城乡来讲,77%的教育经费被用于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60%人口的农村只得到23%的教育经费,所以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失学的问题。现在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三 是解决好农民“看病难”问题。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老百姓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部曾经在2003年组织过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这个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调查结果发现,48.9%的人得病了应该到医院看病,而没有去看病。29.6%的人应该住院而没有住院。这就反映了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状况,老百姓很不满意。目前就是要落实好“一村一站一万元”政策,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对全省乡镇卫生院按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四 是解决好公平正义问题。像公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总要求,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要求里面公平正义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肯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如果不公平正义,这个社会肯定和谐不了。关于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讲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实际上也是我们设计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原则,也是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群体良性互动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这个规则我们就会出现问题。在处理公平正义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点,我们在讨论分配公平的时候,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我们讨论公平问题更多讲收入分配的公平,分配的公平我们抽象谈是不行的,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因为生产是决定分配的。那么在其他领域的公平问题上也是一样的,经济的公平、文化的公平,政治权利的公平,公平是多方面的。公平的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我们都要从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能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物质条件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公平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公平,但是现在我们往往讲公平的 时候讲到的都是要追求结果公平。公平包括三个环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公平问题,重点应该放在确保起点公平,努力做到过程公平,至于结果公平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第三点,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我们党要把公平正义这个原则贯彻到社会结构 中,贯彻到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各项重大决策上面,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在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前提下把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翻新的“三座大山”即“教育乱收费、医疗花费多、住房价格高”,使群众能读得起书、看得起 病、住得起房。时下大学学杂费之高令人咋舌,中小学乱收费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看一次普通感冒得花近百元,割一根阑尾需要3000元,生一个小孩需要4000元,并非虚构故事。一户农民刚脱贫,只要一人上大学或害大病,就马上返贫,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房价也好似断线的风筝,大约是成本价的若干倍。由于天价的住房与普通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不成比例,百姓无法安居。可是按七部委的房地产新政,房地产商有病,普通买卖房者吃药。如规定5%的营业税,不管是购房者还是自住者,不论是二年之内新买的商品房,还是已经入 住多年的集资房、房改房,也不论是50平方米还是100平方米,不论富裕的东南沿海,还是贫穷的中西部,一律征收。这种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搞得二手房市场一片萧条,这种宏观调控能持续多久?

————解决外语在教育、人事制度中高高在上、一票否决的问题,还外语本来定位,把广大莘莘学子、青少年、社会精英从外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事制度把外语抬到了吓人的高度,不管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还是研究唐诗、宋词、甲骨文,不管专业能力,也不管对本职工作是否有帮助,只要升学、就业、评职称、考研、读博士,如果英语不合格就“没门”。以致每个适龄的中国人都在为外语而疯狂,好像学不学好外语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学习语言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英国学生,从小到大,不需要费多大力气,英语即可掌握,因为用它交流、用它思维,不需要死记硬背。中国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这种环境和条件,要过关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对外语的要求不能绝对化。丁俊晖没有上学,打斯诺克台球,打出了世界冠军,田家英初中毕业却成为毛泽东满意的秘书,怎么能用外语衡量一个人?

————落实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统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比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一些人口大省明显

偏低。这是教育资源的显著分配不公。根据党的政策,国家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享受到良好义务教育资源的北京却得到降分录取照顾却令人匪夷所思。建议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或进入211工程的100所大学,实行统一出题、统一录取分数线。这样既能体现公平,也可保证大学新生的质量,还将维护北大、清华的声誉,彻底割断大学录取分数线与户口的脐带。————统一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退休金标准,使企业单位退休职工也能老有所养。

————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实行纪检部门垂直管理,监察、审计部门划归同级人大管理,并推广异地办案制。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内设部门的中层干部,实行任期制,任期一到,就地免职,待遇取消,开始新一轮竞聘。

改善民生,要把加快建设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重要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要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职工,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到城乡所有居民,使更多农民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要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各级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关键词:周边关系 冲突矛盾 共同发展 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 政策 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 政策 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 政策 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 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 形势 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 政策 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 政策 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 形势 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 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 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四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 中国周边形势严峻,周边国家动荡不安。周边地区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西亚以及南太平洋。美国的介入让中国周边国家更加不平稳。周边的乱局给某些大国提供了可乘之机。领土问题一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动荡不安有一定程度的联动性。

关键字:周边国家,动荡不安 可乘之机 联动性

正文: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延坪岛炮击事件”而骤然紧张。韩国、美国与日本藉此事件在黄海一带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参演,“天安号”沉没迷团未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将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也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因而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而致力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已被搁置多时,半岛“无核化”进程仍然充满坎坷。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美国正在阿富汗走进死胡同;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先是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因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等处置失措被迫辞职,由菅直人出任新首相,接着是参议院改选,民主党与国民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在野的自民党赢得选举、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由此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重趋于动荡不定。“天安号事件”、吉尔吉斯斯坦“变天”、伊朗核问题僵局、泰国政局动荡、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等几大危机同时“发作”,并分别引发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震动”不已,致使中国周边形势复杂而严峻,“变”、“乱”、“险”交织,“变脸”不断、“乱象”纷呈、“险象”环生。

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乘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地缘支点”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 其次,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对于中国外交与中国崛起而言,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营造与塑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进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是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幻的国际新形势时下,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应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求 “睦邻外交”大发展,不以意识形态”画线”,改善与有关邻国的关系.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三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涉,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五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大力强化中央统筹,充分发挥沿边与沿海省份的积极性。有效防范邻国乱局的“外溢效应”.有效遏制境外敌对势力乘机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第五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1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的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2011年中国航空母舰进行海试,引起周国家和地区不安,美国积极参与介入南海地区,使安全局势趋于紧张。表现在:印度扩军,妄想称霸南亚,从而给中国造成威胁;越南就南海问题提出抗议;美国在新加坡布置近海舰,围堵中国;2011年中菲摩擦不断,海上对峙形势严峻;此外,台湾声称对南海地区拥有主权,使南海形势更加复杂。面对种种矛盾,中国周边国家提高警惕和关注,把应对中国崛起作为重要课题和挑战。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天安舰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事的边缘。2011年10月9日上午,朝鲜官方媒体称朝鲜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朝核问题阴云不散,李明博政府对朝依旧采取“战略攻势”,态度强硬。因而,给中国东北部造成不安定因素。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政冷经热是中日关系的长久现象。2006年至2011年以来,中日贸易总额呈持续增长状态,中国一直是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但是在政治上,日本政府积极强化美日同盟,对中国采取防卫态势,如日本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防卫,重点部署海上力量,加强情报收集与警戒监视活动。日本地震接受救援的亲疏顺序为美国—英法澳韩—东南亚国家—俄印蒙古,这种顺序使远交近攻策略显露无疑。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美国认为中国发展航母严重危及其亚太利益,因而督促国会增加军费开支,保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频发;拉登被击毙,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增加了中国反恐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湄公河事件凸显航道安全的重要性;2011年9月3日缅甸叫停密松水电站建设等等。

二、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首先,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升级,积极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由最初的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增加到美菲、泰同盟和美澳同盟。在雁型模式中,雁首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与印尼、印度、泰国的同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雁式的梯队,加强彼此间合作,笼罩在中国上方,共同应对中国崛起。表现在:日菲发表南海安全合作联合声明;日越签署海洋战略安保协议等;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等。

其次,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TPP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了亚太经贸版图,使APEC出现分裂现象,在军事、贸易、军事、政治上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包围。

最后,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如果维持平衡,将推进东亚合作进程,建立稳定多边框架;如果失去平衡,将形成集团阵营对抗,导致激烈内部倾轧。同时,美国将利用议题改变峰会定位,南海问题将面临多边压力,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受到削弱,影响东亚合作进程。

三、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1、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越菲对于南海主权的争夺表面上是主权的争端,但实质上是中美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持对立态度,以各种手段干预中国主权问题,这是中美政治关系一直存在的一大隐患。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与军事竞争加剧,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同盟,以另一种形式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包围与威胁。经济上,美国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在石油等能源资源上与中国积极竞争,阻碍中国的崛起。而中国面对美国的威胁,也不甘示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与美国积极竞争,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军事合作,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等高端科技,使中美竞争更加激烈。

2、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中国成为美国2012年选举的重要议题,给中国外交带来压力和挑战;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越南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对于南海主权的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这些政府换届导致国家内外政策调整,可能给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挑战。

3、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威胁,中国政府要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维持地区稳定,容纳美国利益,扩展中国利益,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4、强化安全意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家战略利益在拓展,国家安全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逐渐扩展,如加强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强调人类安全的重要意义等。鉴于此,中国国际战略应强调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在实践上,中国应主要采取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安全模式,强调加强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在军事战略层面,秉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要求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上,要由数量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中国国家安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是国家利益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否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标尺。当然,随着安全综合性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战略的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总之,中国周边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维持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关系,大力发展综合国力,适时调整内外政策,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维护世界的和平,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下载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政策论文,美丽中国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引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论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论中国的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

    形势政策论文-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各朝代兴衰交替,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的深刻道理。从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在追寻法治的道路上......

    军理课论文 观《当前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的历史任务》

    观《当前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的历史任务》有感 上完艾老师讲的六节课,感触颇深,而在看了艾老师的讲座后,感受更深刻。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局势,本人对这个问题有如下感悟:首先,......

    2010形势与政策论文_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精选)

    2010形势与政策论文_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2004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

    中国梦形势与政策论文

    探究“中国梦” 摘 要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一个梦,它包括“ 复兴”、“小康”、“ 强国”。它是国家的崛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