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

时间:2019-05-15 09: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

第一篇: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

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

临床回顾性研究是目前被广大医学工作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式,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供大家阅读参考。

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是医学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揭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推广临床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路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回顾性研究可以启迪专业人员思想、推出新观点、发现新病种,为前瞻性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及数据支撑。临床回顾性的研究成果以科学论文的形式在中外刊物上广泛发表,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许多医学工作者对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合理;对论文整体设计的思路认识不清,缺乏科学性、逻辑性与条理性;在如何撰写论文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

临床回顾性研究就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溯过去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根据其在过去某时间点的特征或暴露情况而入选并分组,然后从已有的记录中追溯从那时开始到其后某一时间点或直到研究当时为止这一段时间内每一样本的情况。回顾性研究从性质上来讲相当于从过去某时点开始的前瞻性研究的随访,但实际上是在现在调查过去的既成事实,这时暴露与疾病或死亡均已成事实,是一种由“果”至“因”的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的优点是容易实施,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及经费,结果获取速度较快;缺点是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控制,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这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造成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偏倚。目前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回顾性研究的认识不深入,造成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

临床回顾性研究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研究类型。例如,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分为验证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根据研究形式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根据研究指标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以群体为基础的社区研究、以患者为基础的临床试验研究,以及以生物学标本为基础的实验室研究。各类临床回顾性研究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正确选择。例如,杨寅等在《一期侧前路双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单因素、实验性研究;李柘黄等在《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上述研究虽然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均为回顾性研究。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就解决了方向性问题,这为研究的正确实施提供了基础。

二、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整体设计

临床回顾性研究是在已有病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研究设计。病例资料的完整性不受试验设计的控制,同时混杂因素及偏倚已经存在,所以只能通过巧妙的研究设计来避免或降低其影响。一项好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关系到其是否能够恰如其分地回答研究本身所提出的科学问题。

回顾性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2)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3)确定研究对象;(4)研究对象的分组;(5)明确研究指标;(6)确定研究资料分析与收集的方法;(7)确定研究质量的控制方法。

简单的讲,临床回顾性研究的目的就是总结过去的临床实践经验,为新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所以临床回顾性研究的研究目的也是在既往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要求是明确、具体,避免立题空泛,要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临床回顾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研究方法要根据具体研究内容来选择,可以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也可以选择观察性研究,还可以选择队列研究。各种研究方法的选择都要在回顾性研究的前提下,切忌犯原则性的错误。临床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是在已有病例资料的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要求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整,并满足科学的样本量。就研究对象分组来说,根据具体研究可以不分组,也可以分组。研究指标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研究指标要与研究设计一致,避免提出回顾性研究不能解决的研究指标。回顾性研究的资料收集应客观、完整。在回顾性研究中不可能采用盲法,这就难免会造成偏倚。而资料的分析方法则取决于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避免各种偏倚,包括非随机化造成的偏倚和除干扰因素外其他干预因素造成的偏倚。

三、论文撰写

把一个临床回顾性研究用科学的文字表达出来,以论文的形式通过学术期刊的平台传递给需要的读者,是临床研究与写作技巧的升华过程。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加以阐述。

(一)文题

文题是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论文的主题。一般应在研究设计的阶段初步提出,而在科研论文完成以后经过再次反复推敲而确定。好的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使文章的内容全面、确切、具体而又简明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迅速获得明确的概念,并能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穆晶等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骨关节结核石蜡包埋标本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题目内容依次交代了技术方法、标本类型、研究目的,简单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表意明确的前提下,文题应力求精炼,避免繁琐与臃肿,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文题应与内容密切相连,切忌为引读者注意而采取口号式、鼓动式的标题,或一味标新立异,华而不实。副标题作为主标题的补充,在主标题语意未尽而需要进一步引申说明时或有时为了加强效果才可添加。副标题应较主标题具体实在,但亦需简明扼要。通常论文的文题就能够反映该文大意,大部分情况下是不需要列出副标题的。

(二)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式的概括,应包含论文的关键数据与结论等主要内容,能使读者获得论文的基本信息。摘要应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总字数在300~800字之内,具体依各杂志稿约而定,同时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忌繁琐、拖沓。《中国防痨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特别强调“方法段”与“结果段”要有研究论文的主要数据;短篇论著采用非结构式的指示性摘要。目前,医学论文一般都需要中英文摘要,两者应前后一致,前后一致不是指逐句翻译,而是中英文意思上的对应,切忌生搬硬套,中国式英语的写作方法。

(三)引言

引言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介绍,应包括论文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包括国内及国际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的不足或目前研究还未回答的问题,解决这一不足或回答这一问题的价值,以及研究将要回答什么问题。引言内容需要循序渐进,巧妙地引出研究主题。引言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告诉读者“为何要进行该项研究”,不应让读者产生困惑,要给出研究的设计而不是结论,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例如,李有霞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的文章中,引言部分介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动脉栓塞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目前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正文。

(四)资料和方法

此部分应告诉读者所选择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是否设有对照,研究对象的入组情况等。同时,还要交代研究是否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及研究对象是否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应详细描述研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材料的厂家、型号、用量、用法及操作规程,保证研究过程可以被其他研究者重复。另外,还需交代研究的观察内容或研究的干扰措施,统计分析过程。资料和方法部分可以使读者明确本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是科研思想的体现。例如,赵明伟等在《单侧腰椎-髂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骶髂关节结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资料和方法部分的介绍即显得层次清晰、数据准确,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研究过程。

(五)统计学分析

应根据预期结果及其相关资料,采用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医学研究资料的分析类型较多,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有配对的,也有非配对的;有需要两组比较的,也有需要多组比较的;有需要做单因素分析的,也有需要做多因素分析的,等等。根据不同的研究资料类型应采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的分析可选用t检验、U检验、方差分析等;计数资料的分析可选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用χ2检验等;单因素分析可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可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例如,马皎洁等在《口服营养补充在围手术期脊柱结核患者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对方差齐且正态分布的数据,即选用了t检验;对方差不齐且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了非参数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则根据理论频数的不同分别选择了χ2检验、校正的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六)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后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对研究假设中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应做到客观、真实。结果部分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将研究结果逐一列出,应包括阳性结果、阴性结果及不良事件等。不能为得到想要的结论,而人为改写、编造结果。结果部分根据具体内容可以采用文字、图、表并用的方式,将结果中的数据表达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涉及结果时应给出样本数、范围、均值及标准差或可信区间;若涉及变异,应给出其自由度和F值。应按各刊稿约要求制作图表,避免和正文重复,并且图表应该具有自明性。例如,郭鸿飞等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改变》一文中,结果部分即以图表的形式将复杂的数据呈现给读者,避免了采用过多的文字描述带来的繁杂与混乱。

(七)讨论

讨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应围绕结果展开,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或可能的影响因素。讨论部分应以本研究为主线,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比较,引出本研究的结论。在讨论中应说明本研究结果的意义及其局限,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要阐述清楚干扰因素及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要避免提出不成熟的论点,避免提出不足以被本研究的结果支持的结论,但是当理由充分时可以提出新的假说。例如,李元等在《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及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在讨论部分介绍了膝关节结核的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讨论做铺垫,进而围绕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文章最后还分析了该研究的局限性。

(八)参考文献的引用

参考文献的引用非常重要,可以说明本研究在同类研究中的地位,可以引用文献中他人的观点、数据或结论等,来说明作者的观点;或者进行学术争鸣、学术评价等。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需要引证的问题,应做到有的放矢。所以,需尽量引用近年发表的处于前沿研究、水平较高,并且与本研究论文内容联系密切的文献,需剔除那些发表时间较久、水平偏低、与本研究论文内容联系不密切的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应该根据本研究论文内容而定,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恰到好处;应当避免“讨论段”变成“文献综述”。

第二篇:教学设计研究 百年回顾与前瞻

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

张 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论著选摘

【摘 要】 20世纪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教学设计研究与不同区域的整体文化风格有着内在关联,北美与欧洲大陆的教学设计研究尽管有联系,但差异是主要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仪器中心

学习者中心

一、20世纪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线索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在科学的世纪里,世间的一切都深深打上科学的烙印。如果说17世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那么20世纪则是科学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所谓“教学论的科学化”,是指用典型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进行研究,把教学论置于科学(主要是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教学论的研究重心主要是宏观的教学哲学层面的问题的话,那么当教学论在20世纪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其研究的重心不再只是宏观的哲学层面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微观的“教学设计”问题。这是20世纪的教学论与以往时期教学论的重大区别。这里先分阶段对20世纪教学论研究的历程进行全景透视,以把握当代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状况。

(一)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

在西方世界,教学设计研究存在两种典型风格:一种风格是信奉“经验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美、英等英语国家;另一种风格则信奉“理性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把“量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式。“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这种理智或多或少是与生俱来的),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与认知过程,因而在对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方法上“量的研究”不占主流,“质的研究”则成为重要方式。

在北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研究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如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教学设计因而发展为一种“规范科学”,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这样,20世纪的教学论也就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20世纪上半叶,北美教学设计研究起源于几个心理学家试图把心理科学运用于教育情境的努力。杜威和桑代克为教学设计研究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杜威早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设想建立一种特殊的“连接科学”,能够把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连接起来,这种“连接科学”当然是研究如何设计教学的。与杜威相比,桑代克的贡献更为突出,可以说他是美国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开创者。桑代克认为,通过动物实验所建立起来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他根据其学习理论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的教学设计体系。这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为教学设计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欧洲,德国教育学家拉伊同样在1903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实验教学论》,另一位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于1914年出版了三卷本介绍“实验教育学”及其心理学基础的讲演稿,他们两人倡导“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二)进制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学设计研究在西方世界兴盛有重要的社会背景。第一,“二战”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啬。对当时的教育教学体制形成挑战;第二,“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竞争,必然引起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科学化水平的竞争;第三,50、60年代,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当时北美的科技文化领域有一种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向社会科学领域移植的风潮,而此时的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占主导地位,所以,当谋求教学设计科学化的时候自然会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运用于教学领域。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早在“二战”期间就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开发军事训练材料。

1954年,美国杰出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论文,该论文迅速掀起了一个关于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发的运动。斯金纳在文章中提出了“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6个教学设计原则,从而确立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础。北美教学设计理论早期发展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加涅、格拉泽、帕期科无不受斯金纳的影响。程序教学的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欧洲,在欧洲引起广泛讨论。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教育教学研究受“理性主义”哲学支配。其教育学更多表现为“人文科学取向”。因此,当北美的教育科学和程序教学传到欧洲以后,除一些热心的支持者从教学技术的角度对之赞同以外,许多教育学者则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对之批评。当程序教学运动衰微以后,更强化了许多欧洲教育学者和教师反对教学技术的偏见,这种状况持续至今。

6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期,北美的教学设计研究依然建立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些研究试图确定在教学中实施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和程序,以保证达到规定的学习结果。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集中在行为主义的任务分析和开发学习的行为目标。行为分析的目的是确认学习者成功地守成教学任务所需获得的一毓细小的、循序渐进的技能或称“亚技能”,设计指向于获得这些“亚技能”的具体的目标,使这些“亚技能”的获得序列化,以使学习者最有效地达到预先规定的学习结果。这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关于学习者个性差异的变量。

在50、60年代,不仅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蓬勃发展,而且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实践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统称为“新教学论”。其中最有影响就是所谓“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獐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

从60年代未期开始直到整个7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到美国90年代,各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对美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欧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来就没有像在北美那样取得过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发展起来的认知理论到7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影响,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

但是,70年代以后兴盛起来的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并非是对以往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超越。在北美,“任务分析”由分析人的行为表现以确定行为目标,转向于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能力表现”的发展阶段,研究者用“任务分析”去确定一个学科领域中能够把“新手”和“专家”区分开来的不同的学习水平。许多研究描述了像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复杂的结构和序列,并且发现,在具体的领域中,知觉在那些高度熟练的人的能力表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欧洲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任务分析”的方式,比如有人开发出了内容取向的“任务分析”法,并将这种方法与标准参照测验联系起来。

加涅和布里格斯是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加涅早在60年代就是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不过这个时期的加涅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的。自60年代未以来,加涅把认知理论整合于其教学设计理念中,成为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代表,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第四,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基于其“学习层级说”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加涅和布时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在70年代影响深远。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进入80年代,北美的教学设计理论有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把不同教学设计理论的因素与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综合起来。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这样的理念: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我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进步和需要的教学变量和条件受到强调,教师的角色继续变化,以对学习情境作出更灵活的反映。当教学设计研究者与计算机程序专家合作设计互动教学系统的时候,教学技术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许多教学设计专家(如加涅)继续修改其理论以使其能够适合于所有学习情境,但许多专家在80年代改变了其努力方向。这些研究者致力于分析既存教学设计理论,以确定其对处理具体教学情境的优势与劣势。这些研究者不是把现存理论中的因素综合为一种新的“杂交理论”,而是试图把最强有力的理论组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包容许多可能策略的富有变化的系统。各种策略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以便于确定哪些组合和序列明确限定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教学设计者进而能够从这些大规模的、事例起来的教学理论中选择某些具体环节以直接运用于他们所需要的学习结果中,这就使教学设计具有了很大灵活性。

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为80年代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80年代未和90年代早期的研究者继续研究各具体知识和技能领域中的“能力表现”的过程和结构,并开发教学程序以培养这些能力。这类研究有两个根本前提:第一,学习应当是情境性的,并且是一个指向于特定问题解决目标的积极的知识应用过程;第二,将问题解决策略模式化的重要性,与为新的学习提供动力的过程中冲突或错误的作用具有总体的一致性。总之,与行为主义者把学习者视为被环境所创造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认知本位的研究者研究学习者积极改变环境并由此促进学习的方式。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教学研究或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从理念、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机,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这上。

(一)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主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认识论观念,不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都属于客观主义的范畴。客观主义认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在”的性质来看,“实在”是客观的,是外在于人的心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心灵、意识、思维是主观的,是被“客观实在”所决定的;第二,从知识的性质来看,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趔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第三,从科学的性质来看,科学是知识的代表或典范,是“真知识”、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的使命是发现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第四,从人际互动的性质来看,真理是由少数科学家、专家学者经过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而获得的,“趔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芸芸众生只是接受和传播专家们所发现的“真理”,这必然导致权威与服从的人际关系。

在客观主义认识论看来,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由于复杂知识可以还原、分解为简单知识,因此可以对知识教学进行细密的程序设计,这显然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质。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的“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第二,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第三,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价值是中立的,与意义无关;第四,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的。

由此看来,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具体的哲学流派,而是当今许多哲学思潮的共同主张。从英美哲学来看,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哲学思潮在认识论上都有建构主义的性质;从欧洲大陆哲学来看,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也都有建构主义的性质。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认识论体现时代精神。

在历史上对建构主义理念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包括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等。当代西方的建构主义则是在充分吸收了这些学者的基本主张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像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以及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就。由此形成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如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控制论系统观等等。

为了进一步理解形形色色的建构议的性质,可以从知识形成的两个“连续体”进行区分。第一个连续体是“外部输入――内部生成”连续体。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心灵的,还是人的心灵内部生成的?这是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分水岭。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心灵的,人的心灵具有受纳的性质,学习过程就是要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或信息,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尽管所有的建构议者都雍知识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和内部生成的,但不同建构主义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理解存在差异。如果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激进建构主义”。

知识形成的第二个连续体是“个体――社会”连续体。建构主义都认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是知识形成的基本机制,但对这种交互作用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有人区分了三种知识建构:个体的建构――个体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间的建构――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间的交互作用;公共知识建构。持第一种建构的主张可统称为“个人建构主义”,这种观点强调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只有个体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持第二、三种建构的可统称为“社会建构主义”,这种观点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这样,从知识形成的两个连续体我们可得出四种基本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这四类建构主义彼此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如个人建构主义往往持激进建构主义的主张,社会建构主义则往往持温和建构主义主张。

如果说客观主义使教学成为人的控制过程的话,那么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在教学领域,尽管人们对计算机的不恰当运用不无担忧,但是,计算机在教学领域运用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更根本的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信息社会是一种“网络化社会”,“网络化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可以称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展开便捷的交往,使人们很容易与世界上著名的信息资料中心联系起来。地球变小了,人类彼此之间在心灵上靠近了,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意义仅仅是初露端倪,还并未充分表现出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运用于教学领域将会引起一系列深刻变革:第一,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面对面的、发生在真实时间之中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把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已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第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第三,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当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之后,课程就不再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更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球范围的课程资源尽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现了新的面貌;第四,“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它比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方法更加互动,也更迅捷地提供教育信息。当然,“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所带来的实证性影响还远未充分表现出来。但仅根据上述影响就足可预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新的范式。

需要指出的是,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因素。比如,这种交往排除了许多非语言交往的因素,而在面对面的讨论中,非语言交往是很重要的。再比如,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可能会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某些方面,从而对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造成损害。

“智能教学系统”或“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在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渐趋式微,但随着计算机智能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软件的不断开发,“智能教学系统”表现出新的微型机和省略。新时期的“智能教学系统”超越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限制,积极吸收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建构主义),并把“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整合于自身之中,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浓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技术观,而不是“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是极狭隘的,是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征。当今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强调学习者中心,通过不断开发与硬件相适应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软件,日益提高人机协作和互动的水平,日益提高计算机传递系统的效率。新教学技术的利用,比如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从而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非但不会降低未来教学设计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反而会为日益进步的教学技术找到意义之源。

(三)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论因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这种教学论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控制的,因而这种教学论是受效率驱动的,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当教学论走出“科技理性”的狭隘视域的时候,它不再只是效率驱动和控制定向的,更主要的是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理解。这时,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等等,都成为理解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基础学科。

从研究方法看,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将不再支配教学领域,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局面,各种形式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结合将是教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

注:

① See Tennyson,R.D.,Schott,R.,Seel,N.M.,and Dijkstra,S.(eds.)(1997).Instructional Desig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Volumel: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p.1-16.② See Wilson,B.G.(1997).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In Dills,C.R & Romiszowsky, A.J(eds.)(1997).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p.65.③参阅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④ See Romiszowsky, A.J.(eds.)(1997).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pp.xxviii-xxix.⑤ Ibid.,pp.xxxix-xxx.⑥ See Tennyson,R.,Schott,F., Seel,N.,Dijkstra,S.(1997)(eds.)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Volume 1: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p.11-12.⑦ Ibid.,p.12.文章选自《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

第三篇: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论文

【摘要】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的发生、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对70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存活超过3个月的63例患者中,9例发生了LNIpC,发生率为14.3%,其中5例并发感染, 由LNIpC导致死亡者4例。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与LNIpC的发生显著相关;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预防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移植后定期监测胸部CT、肺功能等甚为必要,对LNIpC早期诊断者采用强的松复合或不复合环孢菌素A治疗,其中多数患者能获缓解。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he aim of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efficacious treatment of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LNIpC)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Seventy patients received allopBS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 out of 63 patients surviving more than 3 months occurred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14.3%).Five out of the 9 patients developed secondary pulmonary infections.In 4 patients, LNIpC caused death directly.Advanced stage of disease at transplantation and extensive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happened in association with LNIpC.However, other transplantation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age at transplantation, gender of patient, conditioning regimen, HLA matching and GVHD prophylaxi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LNIpC.It is concluded that performing 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and thoracic computer tomography should be taken routinely after transplantation.Most patients who get correct and early diagnosis for LNIpC will show a positive response to prednisone with or without CsA.Key words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23.7%[1-3]。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报道多限于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LNIpC发生情况的报道尚不多。为此,我们对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allopBSCT后患者发生的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进行总结分析。

材料和方法

病例

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70例患者接受了allopBSCT,7 例死于移植早期并发症,其余 63 例存活超过3个月者入选本研究。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31(13-46)岁。63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1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移植时疾病状况:缓解状态41例(65%),包括:AML CR1 13例,ALL CR1 13例,CML 慢性期13例,NHL CR 2例;未缓解或部分缓解22例(35%),包括AML,难治性或未缓解或≥CR2 7例,ALL髓外未缓解或CR2 4 例,CML加速期5例,急变期1例,不典型慢粒1例, NHL pR或NR 2例,MDSRA 1例,MMⅢ期,pR 1例。供者情况:HLA完全相合同胞供者51例(81%),HLA完全相合非亲缘供者 7例(11%),单倍相合亲缘供者 5例(8%)。

预处理方案

52例患者采用改良的CY/TBI方案,其中4例非亲缘供者和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ATG(3 mg/kg×4天); 1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BU/CY,其中8例非亲缘供者或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ATG(3 mg/kg×4天); 1例MM患者采用马利兰(4 mg/kg×2天)氟达拉宾(30 mg/m2×4天)CTX(30 mg/kg×2天)。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

60例采用环孢菌素A(CsA)骁悉(MMF)短疗程MTX,3例采用CSA 骁悉(MMF),其中有6例非亲缘供者移植和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加用了CD25单克隆抗体。

造血干/祖细胞的输注

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38±1.02)×108/kg,多数病例在输注后3天开始给予GCSF皮下注射,以加速造血重建。

LNIpC的诊断及治疗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的诊断依据为:移植3个月后经标准的细菌、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无感染证据,但临床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CT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密度增高影、不规则的片状实变影和毛玻璃样改变,或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特别是肺功能检测(pET)的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70%)。治疗采用强的松1-2 mg/(kg·day)或甲基强的松龙2 mg/(kg·day)复合或不复合CsA。

合并肺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肺感染主要依据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结果确立临床诊断。对于格兰阳性菌感染,按经验性治疗给予万古霉素 头孢他啶或马斯平或碳青霉烯类,格兰阴性菌经验性治疗选用氨基糖甙类 头孢他定啶或马斯平或碳青霉烯类,用药48小时无好转,则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更换或加用其他抗生素;肺结核采用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利复星5联治疗;真菌感染轻者给予氟康唑口服或静脉滴注,重者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15-25 mg/day,疗程4-6周;CMV所致间质性肺炎(CMVIp)给予更昔洛韦5 mg/kg,12小时1次,疗程3-6周。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tata 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χ2检验分析各因素与LNIpC的关系,设p<0.05为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 果

移植结果

6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8(157-1 668)天,其中10例(14%)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6例(8.6%)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9例(12.9%)发生LNIpC。4例发生LNIpC者未合并感染,经治疗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为6.4%(4/63)。

LNIpC

4例患者依照临床表现、胸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诊断为LNIpC,经激素复合或不复合CsA治疗均获治愈。

LNIpC叠加感染性合并症

共5例,均有慢性广泛性GVHD。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经肺功能及CT检查诊断为LNIpC,3年后出现发热、咳嗽,痰培养发现白色念珠菌,口服氟康唑治愈。另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诊断LNIpC后出现曲霉菌肺炎,移植后128天死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1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发生,LNIpC后合并CMV 曲霉菌混合感染经治疗无效于移植后156天死亡;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合并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全身败血症的一部分),移植后191天死亡(附图);再有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出现超急性GVHD,移植后43天出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经抗痨治疗治愈;后期出现慢性广泛性GVHD及LNIpC,移植后2年因混合性肺炎(细菌+真菌)而死亡。

危险因素分析

以χ2检验分析各因素与LNIpC的关系发现,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是发生LNIpC的危险因素(p<0.05)(附表)。病人的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输注的MNC数、急性GVHD的发生及程度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关系。

讨 论

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移植后的长期存活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移植晚期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移植后肺部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达40%-60%[4],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其中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LNIpC)的概念由palmas 等[2]在 1998首次提出,为移植晚期主要合并症之一,多危及生命,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往往由该病直接或间接继发感染而死于进行性的呼吸衰竭。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慢性GVHD的发生及GVHD的预防等有关[1,2]。Duncker等[3]指出,该种肺损伤与介导慢性GVHD的异体活性T细胞相关,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Cooke等[5]进一步在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这一观点。有关LNIpC的病理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综合相关文献主要为如下3类[2,6,7]: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表现为终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多发性肉芽组织栓塞,诊断主要依靠pFT,最大通气量<预计值的8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70%可确立诊断;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 BOOp);③间质性肺炎(Ip)(也有作者称此阶段为特发性肺炎)。后两种病理类型的诊断需依靠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肺活检等活体组织检查来实现。

不同研究单位得出的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GVHD,慢性髓系白血病,包含马利兰的预处理方案,MTX和激素的GVHD预防方案, CsA的减量方式等, 其中对慢性GVHD与LNIpC关系的看法最为一致[1-3,8]。更有作者[1]进一步指出,慢性GVHD中尤以唾液腺受累者更易发生LNIpC,而非以皮肤和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者,并推测其可能机制为供者的T淋巴细胞攻击受者的腺体,导致气道干燥,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所致。

对LNIpC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对BO效果欠佳;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多为进行性的呼吸衰竭。比较发生LNIpC和未发生LNIpC者的生存情况,并未发现显著差异,由于前者往往存在慢性GVHD,而慢性GVHD又与较强的GVL(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相关,故复发率有所降低[1]。

本研究中LNIpC的发生率为12.9%,与文献报道的3%-23.7%一致。移植前疾病未完全缓解状态及慢性广泛性GVHD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4例发生LNIpC而未合并感染者,经治疗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为(4/5)。我们的经验显示,较早诊断且未并发感染者,经激素复合或不复合CsA治疗,多数患者能治愈;就诊时即出现较重的呼吸道症状、血气分析示血氧饱和度下降、pFT明显异常、影象学检查呈肺间质弥漫性改变者易继发肺部感染,即使治疗后得到暂时缓解也会再次复发,我们的5例患者中就有4例死亡。通过肺组织活检获得病理学结果被认为是诊断LNIpC的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缘故,该项检查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pFT及CT等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我们认为,移植后需定期进行CT、pFT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进行肺组织病理类型等检查,及时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该类患者一旦得到及时救治,往往因为相关的GVL作用而生存期延长。

【参考文献】Sakaida E, Nakaseko C, Hariam A, et al.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Blood, 2003;101: 4236-4242

2palmas A, Tefferi A, Myers JL, et al.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r J Haematol, 1998;100:680-687

3Duncker C, Dohr D, Harsdorf S, et al.Noninfectious lung complicatio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esease: a single center study of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0;25: 1263-1268

4Soubani AO, Miller KB, Hassoun pM.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Chest, 1996;109: 1066-1077

5Cooke KR, Krenger W, Hill G, et al.Host reactive donor T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lung injury after experiment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lood, 1998;92: 2571-2580

6Chien JW, Martin pJ, Flowers ME, et al.Implications of early airflow decline after 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4;33:759-764

7Afessa B, Litzow MR, Tefferi A.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and other late 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1;28: 425-434

8patriarca F, Sketr C, Sperotto A, et al.Incidence, 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of lateone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unrelated dono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4;33: 751-758

第四篇:SCI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与影响力

SCI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与影响力

SCI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原创性”可解释为“原始性”与“创造性”。“原创性”并不就是“新颖性”,如单独指出“新颖性”那文章也可能是其他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延续,而这里说到的“原创性”意味着一个全新领域、全新事物、全新问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那些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

SCI论文写作后的发表,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文章,国外期刊更是如此。要想在国外期刊SCI论文发表,“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而不是来源于现成文献。

SCI论文写作的发表中,影响力以论文被引频率来衡量 = “影响因子”。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是衡量特定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方法。高水平的论文不仅具有原创性,还具有影响力,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并由此推动科学发展。

第五篇:《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为期九周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算是坚持下来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正在掌握的或者说正在消化的东西有多少,但是我确定自己多少还是有所收获的。

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上季老师的课程,觉得非常有趣,至少不是照本宣科的。不喜欢课件满满都是字的,都是书本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很枯燥很乏味,所以上季老师的课都比较感兴趣,就是因为不会催眠。这个学期的课程有所不同吧,老师讲的也都是理论,所以少了很多幽默风趣的,或者令人深思,研究的故事。这个课程中,我才正在知道很多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组成部分,写作的注意事项等等。下面是我通过课程和搜索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都说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选择课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首先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搜集完资料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接着就应该在拟定好提纲的基础上,执笔撰写,注意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了。最后就应该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这就是这几周来我学到的东西吧,我知道写论文不是靠有这一套套理论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有所学有所想。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多看书多学习,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下载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1级数学系 C班 冯世带68号 一. 对老师说的话 首先我十分感谢老师您陪伴我走过两年的时光,这两年里我跟着老师您学到了很多。不仅在生活上,而......

    研究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试题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010年“研究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试题 1. 以你做过的实验为例,从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对应性说明如何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并说明这种统一性的意义。 主观......

    数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5篇)

    数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一、研究方法概要 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可归类为两个范式,即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主义研究......

    中学写作教学序列性实践与研究[大全]

    《中学写作教学序列性实践与研究》 ——子课题《写景记叙文写作实践与研究》(第10期) 简 报 【目录】 名家谈写作 教学案例设计 雨中即景——写好雨景,抒好情意 马晓虹 写景,给......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弘扬儿童主体精神、培养儿童主体能力、塑造儿童主体人格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解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与争鸣......

    中国农业科学原创性论文写作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0001-0005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原创性研究论文写作结构模版小二黑居中 孙雷心,路文如,5楷居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

    探讨论文抄袭检测系统与写作原创性

    Paperpass官方链接: 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aspx?f=FEB41103A1A4C6AADE771FB25489DCAC 论文检测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检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的工具,任何的句子或段落的系......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论文

    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 中日关系的回顾 与展望 任课教师:刘荣华D 学生:王玉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计机112 学号:2011306010226 中新社东京2011年5月11日电 (记者 孙冉)在日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