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5 09: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第一篇:《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我读了易中天教授的《闲话中国人》一书,我对易中天教授在书中所展示的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这些方面折射出文化现象的细腻描写深感敬佩,他娓娓道来,晓之以理,向读者展示的思想好像就是我所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让我深有体会,引起我共鸣的原因吧。真是写得妙气,从现象穿射出核心根源的本领实在令我佩服;真是写得细腻,从微妙中分解出的新世界的能力实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我把我喜爱的文字摘抄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小看法。若你有兴趣,愿择之与你分享一下:

小议《闲话中国人》之人情

1、摘抄:情面无价,也有用,应预先为自己储备情面。制造和储备情面的办法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多见面。

小看法:倘若没有“制造和储备情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就会显得如此的搪塞。或许当今的腐败就是因为“情面”的缺乏,要导致更多的利益争送。“情面”的缺乏,导致人情的冷漠,这确实值得人反思“情面”的缺失问题!

2、摘抄:更麻烦的是,中国人之所谓“人情”,其实包含着两个内容。一种是真正的感情,我们无妨称为“衷情”。它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而且,你如果执意回报,反倒会伤了感情。另一种是表面化,程式化或仪式化的东西,我们不妨称为“表情”。他带有功利性的性质,可以“做”,可以“送”,当然也要“还”。如果你错把“表情”当做“衷情”,人家就会认为你这家伙太不懂规矩,太不会做人,甚至太没有良心,或者太不像话。反之,你如果把“衷情”当做“表情”,用常规方式加以回报,则对方便会感到伤心,甚至会愤怒。朋友之间,最容易发生这种尴尬事体,——回报吧,显得生分,见外,不贴心;不回报吧,又似乎太夹生,不懂味?是个“半吊子”。

小看法:“人情”也有类别,这是人的归属趋向。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情,或许你到人际关系会更上一层楼,因为你的归属得到定位吧!

3、摘抄:人情为什么会有味道呢?因为人情是美好的。中国人认为,人的心灵之所以美,全在“有情”。情字从心从青。“青”表声,也表意。“青”的本义,是“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热爱生命,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来说,“青”也就是座美丽的颜色,如天空之美者曰青天,季节之美者曰青阳,合金之美者曰青铜,目光之美者曰青眼,楼宇之美者曰青楼,头发之美者曰青丝,年华之美者曰青春,妇人之美者曰青娥。用之于造字,则心之美者曰“情”,言之美者曰“请”,人之美者曰“倩”目之美者曰“睛”。情既为“心之美者”,则有情者必心灵美,心灵美者必有情。

小看法:有“人情味”是我们所赞美的!正如文中所言:有情者必心灵美,心灵美者必有情。在中国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国度里,心灵美更注重的是道德,是群体的和谐统一,那么有“人情味”会更符合这种需要与向往!

第二篇:《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是的,人只有清醒的认识自身,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逻辑,也有人去实践,并取得成功。就像刘邦,在认清自己缺少策略才能,于是便充分发挥自身御人之术,在和项羽的角逐中胜出,从而赢得天下。但是当人的这个基数变大变大成一个海量的数字,那认识自身便成了一个问号。有人糊涂不能认清,有人逃避不去认清,但是总有人要站出来拔开那团迷雾的。

中国人的问题,中华民族的“病症”便是一个基数很大的问题,而这个站出来去拔开那团迷雾的人里就有中国著名作家柏杨老先生。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嘴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84年,柏杨在美国爱德华大学演讲时,曾经说到,多少年来,他一直想写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但迫于当时社会环境,未能下笔。柏老甚至调侃道,假定他把这本书写出来可能要麻烦大家去监狱给他送饭。但是,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有一本书叫《丑陋的美国人》,出版之后,美国国务院将其拿来作为行动参考。有趣的是,日本人也写了一本书叫《丑陋的日本人》,作者为日本驻阿根廷大使,却因书撤职。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症”,我们恐惧在镜中的形象,却不看自己的原因,反而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破镜子,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终止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老主要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这几大弊病。而这也正是舆论经常批判的,所谓的民族劣根性。

对于以上几点中国人的弊病,我是非常赞同的。中国人越来越富裕了,走出国门的国人越来越多,但是在外国人的眼里,国人的印象反而是“脏乱差”,随地吐痰、商场里大喊大叫,不排队等等。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也正因为如此,柏样将批判的旗帜直接指向传统的儒家,批判其阻止了创新与改革,将美国捧上天,将一切的问题归咎于民族的劣根性。

其实,虽然中国确实存在柏杨的书中批评的不好的地方,但将其归咎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是有失公允的。在我看来,所谓的“中华民族虐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发展缓慢的结果,时代与物质决定的。如果你拿如今已有了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欧美人和在1978年才开始搞市场经济的中国人比素质难道你不会同样觉得很荒唐吗?中国国民素质现在的确不如欧美,这是事实,但难道欧美人天生便是有教养的吗?为什么不去翻翻《资本论》,看看当时的欧美商人如何坑蒙拐骗,甚至比现今的中国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柏杨却硬要把原因归结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虽然,我赞同柏杨的部分观点,但是否存在一棒子打死,以偏概全的嫌疑呢?

对于闯红灯现象,柏杨在书中指出,国人何止爱闯红灯,目无法纪,目空一切,并将中国与美国进行了对比。然而,知名网络写手、评论人周小平在《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一文中,写道“你跟着媒体记者们起哄,把过马路闯红灯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一下就拉低了自己整个民族的脸面、素质,你觉得很开心吗?但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外国人闯红灯比中国人更狠、更快、更多。北京老外数量不多,有时间你去上海站在浦东街头看看,100个闯红灯的人里面70%都是老外。有时间你再去趟美国,欧洲,你去他们的城市街边看过那些白人在生活中是啥素质之后,你再好好想想把人性的劣根性冠上:“中国式XX”的称谓,到底应该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非常赞同周小平先生的,将一切人性的劣根性说成是中华民族“独有”是有待商榷的。

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国面临着很多的社会问题,一部分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发展的进程对比西方国家缓慢。但是不管怎样,她都是我们真切生活的土地,我们要做的是,是认清自己并努力改正。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为这片土地骄傲,为土地上的人们骄傲!

第三篇: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中国人的丑陋,如同阿Q精神一样,基本上是每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就像我们的脸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二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书中的很多言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毕竟是民族劣根性,毕竟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光荣传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更何况,在这二十年中,又有许多新的陋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柏杨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于20xx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现象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改变,因为很多都已经深入文化骨髓,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好在,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少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我们不应该麻痹大意,而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须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下。

通过再次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后感受颇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看周围、看看身边,确实改变了不少。在最近的一篇反映美国唐人街的散文中也得到了类似的感觉,文中说那里的餐馆不太卫生,而街道上则常常出现不讲交通规则的事。据说这是美国人包容心的一个体现。不过我在上海见到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而中国人到美国的其它地方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因此我认为同样是中国人,不同的管理模式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中国人并不是不可求药的脏、乱、吵。

现在人们都在倡导“和谐社会、文明奥运、文明苏州”,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仍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譬如,常有小偷偷包而众旁人熟视无睹者。读到书里所写的那些关于中国人的种种不良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认为很正常或是不以为然但在外国人眼里确是不可思议的举动或行为时,我不禁想到,2020年的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国际体坛的盛世,这几天在和北京来我校挂职的张、贾两位校长的闲聊中,我知道了北京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我深信,我也有信心,通过今年的奥运,中国的大多数人,会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会有很大的转变,因为有好坏去进行比较了,很多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不同的文化涌进中国,让国民无条件的接纳、感受,从而看清楚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从此,中国也真正有更大的进步!朋友,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第四篇:《中国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性格·理想·精神

——林语堂对中国人的解读

摘 要

《中国人》又名《吾国与吾民》,《中国人》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人》;性格·精神·理想

最近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从中认识到了中国人的不足与优点,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中国人》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精神。

一 中国人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被人提起,自然有真理的成分存在。国人的性格即民族性格。我不能笃定的说,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是由我们的民族性格决定的,但就其中的影响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容忽略的。

林先生在书中列举了中国人性格的八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长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作者从中国长远的历史背景来解释各种不同性格的形成原因,介绍了这些性格的人如何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并且列举出国外的例子作为对比。内容由浅入深,文字流畅自然,不仅能使读者跟着作者思路去思考,还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作者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做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老成温厚,这一特点使得人像是一位理性的中年人,较早的成熟且负有责任感,遇事镇静,“是一种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宁静的文明。”然而,这种安贫乐道的心理让人失去了追求的热情和进步的欲望。当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时,也不免能理解,一些国家在建国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超越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所以说,精神力量往往能战胜你想象不到的强大的力量。正如林先生所说,这是一种多么消极的心态,究其根源,无外乎“在于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在生活中,我们接受到的一代一代的家庭教育可见一斑,当我们对父母说出要独立尝试一件新事物时,他们总会给我们列出种种的困难,直到最后在被夸大的困难面前低了头,我们丧失了追逐的勇气和斗志,选择主动放弃。这种教育也种进了我的心里,当身边有人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会不自主的那样做,现在想想,自己不是把别人的追求也扼杀了吗,真是罪大恶极!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受难的时候站起来革命的国人,大多是受过外国那些自由,平等教育的爱国青年,他们有追求,敢于追求,从不畏惧。这就是我们的缺失。有些时候的我就是那个样子,害怕失败,幻想种种困难和窘境,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敢踏出小小的一步。当我的旁边有一个相信我的人,推我一把,把我“逼”到那一步,当我走过去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害怕,只因自己心里的“种子”埋的太深。消极避世,从过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享受过着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单纯的小幸福。不需要多么富有,多么奢侈,门前二亩田地足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再觅得一处世外桃源,一家人便可尽享天伦之乐。所以说古代很多人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不喜欢去追名逐利。林先生说这是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政策”。这就是说选择鄙视的原因是因为害出世的危险。出世意味着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往来,这种交流往往能带来麻烦甚至危险,而这种麻烦与危险不会有人对此负责。有句话说得是各人自扫门强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最成功的记者就是那些没有任何观点的人” 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就像刺猬立起自己的刺保护自己一样。现实社会中“视而不见,见而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对所有事情都持淡漠的态度吗?正如谚语所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有歇后语:狗捉耗子——爱管闲事。从小父母、前辈就教导我们,不要多管闲事,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足够了。“于是中国人就这样地生活着,极少斗争,也极少反抗。”——林语堂。然而这种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吗?难道看到街上的抢劫案你也不动动手指头拨下报警电话110?难道看到有人溺水了你也不大声呼喊求助或给他一个救生圈?难道看到老人家在路上摔倒了你也若无其事地迅速在他身边走过,生怕别人误以为是你推倒的?醒醒吧各位同胞,请唤醒你的良知,拿出你的正义感,不要再继续做一个冷血、漠然的中国人!.二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缺乏科学;逻辑;想像;中庸之道。可以说中国人不思进取,只会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做遮羞布,只看到了以往的成就,未看到后来别的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导致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沦为别国的殖民地。

中国人发明火药,却发现它最好的用处是制造鞭炮,供他们祖辈做生日用,发明用于了和平。而未看到他的别的作用,而西方国家将其用于军事,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缺少科学的思维。

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表现在超脱老,避世洁身,和平主义等方面。不过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其他方面也用体现,不光是胆怯这一点。我们不能说缺乏独创性,开拓性是中国人的心灵的特点之一。他们的创造业与中国工业所一直保持的手工制作水平是一致的。由于没有能发展一种科学的方法,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中国在自然科学上是落后的。然而我确信,随着科学方法的引进,随着研究设备的完善,中国会在下一个世纪创造出伟大的科学家,为世界科学作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理想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中庸之道的影响,影响深远而持久。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复杂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佛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后世称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特别是甘肃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唐代盛代变文,用以讲述佛经故事,讲时多配合图画(变相),对后世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影响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此外,伴随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洪秀全——一个原本礼拜孔子、笃信文昌的乡塾先生,一朝忽然改拜了上帝。他以上帝次子的身分,唤起千军万马,创建了地上天国,并为这个天国的子民创造了太平上帝。

中国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欲明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之理想,先应明了中国之人文主义(Humani*),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意义,未免暧昧不明。但中国人之人文主义,自有其一定之界说,它包括:第一点,人生最后目的之正确的概念;第二点,对于此等目的之不变的信仰;第三点,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此等目的。情理即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意义又可以释作普通感性之圭臬。

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曾费尽了西方哲学家许多心思,错综纠纷,终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释——这是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的天然结果,目的论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连同蚊虫和窒扶斯菌在内,都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产生的。因为这个人生太痛苦,太惨愁,殆无法创设一完善之解答以满足人类的自尊心。目的论因是又转移到第二个人生,这个现世的尘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准备。这种学理与苏格拉底(Socrates)的逻辑相符合,他把悍妻视作训练丈夫性情的天然准备。这一个论证上左右为难的闪避方法,有时给吾们的心灵以暂时底安宁。但是那永久不熄的问题又复出现:“人生究有何种意义?”尼采则毅然决然不避艰难地拒绝假定人生应有目的,而深信人类生命之进程是一个循环,人类的事业乃为无目的之野人的舞踊,非为有目的之往返于市场。但是这个问题仍不断地出现,有似海浪之拍岸:“人生究有何种意义?”

中国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因为像基督所教训的理想谓:人类为牺牲而生存这种思想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存于佛说之涅槃,因为这种说法太玄妙了;也不存于事功的成就,因为这种假定太虚夸了;也不存于为进步而前进的进程,因为这种说法是无意义的。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

从这一种意识的凝集,发展了一种人文主义,它坦白地主张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学说而制下了一个定则:一切知识之目的,在谋人类之幸福。把一切知识人性化,殆非容易之上作,因为人类心理或有陷于歪曲迷惑之时,他的理智因而被其逻辑所驱使而使他成为自己知识的工具。是以只有用敏锐的眼光、坚定的主意,把握住人生的真正目的若可以明见者然,人文主义始克自维其生存。人文主义在拟想来世的宗教与现代之物质主义之间占一低微之地位。佛教在中国可说控制了大部分民间的思想,但忠实的孔教徒常含蓄着内在的愤怒以反抗佛教之势力,因为佛教在人文主义者的目光中仅不过为真实人生之逃遁或竟是否定。

感悟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在介绍林语堂1935年出版的《吾国吾民》中,美国作家赛珍珠写道。整整7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进步,甚至大步后退了。整整70年中,仍没有人比林语堂更从容、有趣、兴致昂然地描绘中国的过去与未来。告诉读者中国现状如何,有何种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意义的吗?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第五篇:闲话作文

[闲话作文]与小耳朵无话不谈,百无禁忌,也就互相影响,闲话作文。前日看余华的书,算是随笔吧,讲到了写作,他自己的写作历史,晚饭后,小耳朵边写作业,边与我闲扯,扯到了写作文。

写作变成一项职业的,是社会里的少数人,叫做作家,文人相轻,作家间互相看得上的不会太多,不过无论看的上还是看不上,岁月总会鉴定一个作家的高下水准,会留下一些大师杰作,我们称之为经典。

写作与写作文,只差一个字,意思可就差远了。写作是职业,是一个专门人群的事情,而写作文虽然也是专门人群,却基本是未成年的学生。作家写作有瓶颈,写不出来的感觉,并不好受,因为可能影响生计;学生写作文,写不出来,同样煎熬,意味着一场考试要栽,如果是高考这样的考试,则直接影响人生。

写作不行,没关系,最多不干这个职业,自说自话在博客里唠叨数年,自问不能靠写字挣钱,所以干不了这个行业,老老实实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可是作文不行,作文是必修课,不管乐意不乐意,这关是非过不可,因为这是全部学生时代,分值最高的一道大题。

然而,中国语文考试的作文,肯定是一件超级扯淡的事情,一方面每年的高考之后,都会晒所谓的满分作文(有的有诈),当然也有搏出位的作文,比如全古文、甚至还有玩甲骨文的;而另一方面,江湖上永远都会乐此不疲的炮制“零分作文”,而这些奇异的作文还成就了一套畅销书,就是这些“零分作文”的汇编,而“零分作文”的共同点就是愤怒的宣泄,语气则是多种多样,有愤怒,也有戏谑,可以肯定的就是批判,轻的批判教育,重的批判整个社会,口味其实差不多。

小耳朵上初一,正是作文训练的“重要时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江湖”,全国特级,当然对于考试作文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是现有体制中一流的老师,来支援北京的分校,有诸多不适应,但是内心希望不要“晚节不保”,这是我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心态,多少有点进退失据,有些方面表现的是有点矛盾的,比如她不希望过多的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给孩子,另一方面很傻很天真的作文,显然不是考试里的优选,恰恰是作文催熟孩子。

与小耳朵相似,我也遇到过一流的语文老师,曾经是省里阅卷组负责作文的阅卷工作。她教完我们就退休了,我们那年高考,虽然最后的作文分数不好,我依然感谢她,我一生中需要感谢的老师。八十年代,应届考生取代返城青年成为高考主力军之后,应试教育的风气开始抬头,我们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苗头,遇到一个“江湖经验”丰富的老师,大有帮助。(其实我那年的高考出了点事故,写作文下手太快,写完了,发现遗漏了一点东西,为了不影响卷面,就懒得改了。想想那时高考的心态真的很放松,考完第一天,就相信自己已经考上了。注:我们是先填志愿,作文指导《闲话作文》。◆分享好文◆)

不过我对于考试作文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工作以后,被领导修改演讲稿的时候,我知道我的问题了,太tmd没有政治觉悟了,一个普通的鸟事楞扯到了总设计师的南巡,再回想起当年老师的教导,以及全国人们差不多都知道的作文标准,思想健康,主题积极向上之类的,哈,这才是无上的法门。

从此后,nnd的我是雄姿英发,写东西变得得心应手,娘子单位的总结读书笔记,信手拈来,那叫一个举轻若重,这也成为我关于作文的“江湖经验”,而这点经验我毫不吝惜传给了我的宝贝小耳朵。

爷俩对比,小耳朵比我同年龄段的时候更加博学,毕竟不一样的信息时代,而且以阅读量来说,多我十倍不止,这是小耳朵写作文的最大优势。无论作文考试何等的争议,在作文教学上,对于阅读从来都不会有反对之声,毕竟阅读是写的基础,没有读的积累,确实很难写出来,就是作文软件,也是输入了大量的文章,才能够“智能”的写文章。小耳朵确实没有遇到过写作文的困扰,书读多了,编“瞎话”的本事也是提高的,考试作文差不多保证了小耳朵的语文成绩。不过若是以作文的环境,我觉得她不如我,我们那个时候虽然有点僵化,但是没有现在那种机器人作文的感觉,看过那些作文比赛的金奖作文,很无语。

小耳朵最近的作文有点纠结,也有了挤牙膏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不是一般概念的阶段性问题,就着闲扯的工夫,就接茬闲扯这个话题。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侧重记叙文,记叙文是作文的基础,另一方面,记叙文特别适合堆砌文字,把想得到的尽可能堆上去,先写长,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再简化精炼,目前大概都是沿袭这样的教学路径,如果是小学生,从一句话开始写,短长短,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作文教学也自然免不了这样的过程,只不过写长这件事情,对于小耳朵来说,有点难,我们讨论过乔治·奥威尔关于写作的观点:去掉那些花里胡哨的比喻。

其实小耳朵三年级以后,基本就没有我的事情了,每天闲聊胡扯的时间不少,关于学习的细节,包括难题解答之类的事情,基本上不需要我介入,毫无必要。不过在作文的习惯上,有点相似的习惯。都很少打草稿,想好就下笔,然后就信马由缰,如果一定要修改,肯定是重写一遍,不在原文上修改(电脑上另说),莫不是基因在搞怪?

说起来读书有利于写作文,书读多了,却也未必有利于写作文,但是不读书肯定不利于写作文。这话有点绕,但是是我的“江湖经验”。作文不是写真话的地方,写真话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要胆量,因为真的东西无需修饰,无需技巧,单刀直入,简明扼要,恰恰是不真的东西,才需要华美的包装,而这个才需要技术含量,这个时候读书的积累是有帮助的。但是书读多了,是有风险的,你会厌烦作文,这是一个很操蛋的矛盾。

下载《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之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寒假读的书不多,这里只说《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它的作者是陈志武,一位对于市场监管、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财......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闲话关帝庙对联

    闲话关帝庙对联 小故事网 时间:2012-11-01 王祖远解放前的关帝庙,几乎遍及全国大小城镇及乡村。关帝庙供奉关公。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是老少皆知的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得天......

    闲话“打油”诗

    闲话“打油”诗 闲话“打油”诗 多少才子多少雪,多少美雪多少诗,没想到中唐时代出了个张打油却写下了两首难登大雅之堂的《雪》诗。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

    闲话伤人人生哲理

    一胖一瘦两个妇人在树荫底下闲话家常.胖妇人说:“你说说,我家隔壁那婆娘多能讲人坏话,我前几天就听她说你太瘦一副病病怏怏的摸样。我真是气不过咋就那么爱讲人闲话那?”瘦妇人......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报告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报告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曾靖 15333003 一、 著作的基本信息 作 者:柏杨 著作名称:《丑陋的中国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1日 页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在老师给的一大堆书目中,我的目光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过来。只是通过它的名字,就带给我无穷的震撼。 我禁不住在心底问一声:为什么?自从毛主席在天安门......

    读后感——闲话聚会 (定稿)

    【张宪平】某日在网上看的以下文字,近来又在曾经的计委干校的同学们的博客跟帖中重又拜读此文,感觉可以推荐给大家,在近期老同学、老朋友、老邻居频繁相聚的时候(好像到处都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