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乾隆皇帝超强的文化素养
乾隆皇帝超强的文化素养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
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
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尤其受到乾隆帝的珍爱,并特意贮存于此,不时把玩。实际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这些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经乾隆亲自鉴赏过的珍品,往往钤有“乾隆御览”和“天子古稀”二玺。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在艺术上拥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觉。他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之一,同时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身为帝王而有如此才华,加上天下太平能游历神州,真是不虚此生,这在帝王群里也堪称“个中翘楚”。他又是帝王中少有的高寿者(可能与其广泛的情趣爱好相关),因年事已高祭天时在天坛留下的“古稀门”,也成为一段佳话。
乾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同时他还是一名语言学家,其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乾隆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由于乾隆皇帝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驻足“三希堂”外,感觉其空间虽小,但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三希堂”引领着天下读书人的人文风尚,同时更见证了一代盛世的人文辉煌。
第二篇:乾隆皇帝读后感
书中的两个人物使我非常感兴趣,一个当然是乾隆,另一个便是和珅。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和珅。
和珅这个人不但很聪明,更是很精明,最了不起的当然是他打理财务的本事,每一条账目都可以整理的清清楚楚,办每一件事都可以省下钱来纳为己用,还让人看不出破绽。因此整个朝野没人斗得过他。而他每每对待乾隆,从来都是乾隆怎样欢心怎样顺着来,一副奴颜,让乾隆处处顺心,没有发现和珅的小伎俩。不过仔细想一想,乾隆似乎又是知道又是不知道,一对和珅谈起财务,就是夸奖,但是在字里行间又漏出一些警告。因为这毕竟是乾隆身边的军机大臣,乾隆不太好意思把这样一个贴身的军机大臣揭发出来,这毕竟很丢面子,跟了乾隆这么久,况且权倾朝野,要说出乾隆没察觉,还如此重用,到最后才发现,这能好意思说出去吗?他就像一个随时的银行,只要一抄家,朝廷就有钱了,还很保险。嘿嘿,乾隆真是很聪明。后来当乾隆死后嘉庆皇帝继位,通过一定手段把和珅扳倒了,那钱多的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和珅倒,嘉庆饱。”
和珅虽然是一个贪官,但他也真的是很厉害,管账有方法,又会顺皇帝的心,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读完《乾隆皇帝》后,我不仅对清朝历史了解更多,我也真正知道了,作为一个君主,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还是会笼络人心,有城府之心,自己的想法不能轻易透漏。读书不能一味的单纯的读,这样虽然能了解知识,但是有不少深刻的意思,不是不言而喻的,要靠自己分析。
第三篇:文化素养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二)农业社会
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一西周)
(1)夏朝
夏朝的建立
(2)商朝
①盘庚迁都
②甲骨文的出现
③武王伐纣
(3)西周 封邦建国
西周分封始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
2.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东周一秦)
(1)春秋战国
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②商鞅变法
③“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秦
①秦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陈胜、吴广起义
3.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一清》
(1)汉
①楚汉之争
②文景之治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张骞通西域
⑤汉匈和亲
⑥王莽改制
⑦官渡之战
⑨赤壁之战
(2)三国
(3)西晋
(4)东晋
(5)南北朝
(6)隋
①科举制
②开凿大运河
(7)唐
①贞观之治
从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
②玄奘西行
③武则天改唐为周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鉴真东渡
⑥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⑦安史之乱
⑧黄巢起义
(8)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9)宋
①杯酒释兵权
②澶渊之盟
③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④靖康之变
(10)元
①元统一中国
②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③红巾军起义
(11)明
①明成祖迁都
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正式迁至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改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城。
②郑和下西洋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
⑤李自成起义
(12)清
①康乾盛世
②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③册封**喇嘛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
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英法火烧圆明园
⑧洋务运动
⑨戊戌变法
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三)工业文明
1.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告清王朝专制统治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易名《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7.红军长征
8.“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后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9.“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史称“七七”事变,拉开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四)现代文明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年一1956年)
(1)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抗美援朝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4)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文化大革命”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1)香港、澳门回归
(12)党的会议
①中共十二大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②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
⑤中共十六大与“三个代表”理论
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与科学发展观 [page]
二、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一)人类的起源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
(2)能人阶段。
(3)直立人阶段。
(4)智人阶段。
(二)古代史
1.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3.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
4.《汉谟拉比法典》
5.特洛伊战争
6.梭伦改革
7.大流士改革
8.马拉松之战
9.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10.伯罗奔尼撒战争
11.奥林匹亚赛会
12.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崩溃
13.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
14.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15.玛雅文明
16.拜占庭帝国的崩溃
(三)近现代史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圈地运动
4.启蒙运动
5.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6.第一次工业革命
7.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6年7月4日,由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发布,正式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年4月,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职,组成联邦政府。
8.纽约股票交易所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0.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1.滑铁卢之战
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1815年6月18日,法军和英普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决战。由于种种原因,英普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拿破仑帝国覆灭。
12.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13.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
14.欧洲神圣同盟的瓦解 1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6.沙俄争夺世界霸权
17.日本“明治维新”
18.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19.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成立,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施行了许多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员会是取代旧政府的唯一政权,实行民主选举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公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劳工的法令。这些措施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美西战争
21.苏伊士运河
22.第一次世界大战
23.俄国十月革命
24.巴黎和会
25.国际联盟
26.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7.罗斯福新政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先从整顿金融人手。
28.第二次世界大战
29.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1946年1月,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总部设在纽约。
30.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1.北约
32.朝鲜战争
33.欧盟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34.人类登月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1960年4月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35.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61年一1973年),是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
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36.两次阿富汗战争
37.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
38.第二次海湾战争
39.美国“9•11”事件
“9•11事件”,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
40.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page]
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天文历法
1.四象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
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
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一1点
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
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
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4.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5.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于支纪法”。
6.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建元)。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等。
(3)于支纪年法。于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于支纪年。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卵”指公元1627年。
(4)年号于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二)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牮
24岁(女)——花信年华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男子三十岁
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命:男子五十岁
2.别称
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堂称寒窗、鸡窗,同学为同窗。
女婿称东床、东坦、娇客。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3.讳称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檗、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三)传统思想文化
1.秦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汉书•艺文志》列出学派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2)先秦代表思想流派
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天人关系是中国先秦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天人关系的核心是人作为主体同他的周围世界客体的关系,也是思维同存在的关系。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
(4)先秦重要著述
①六经
六经指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述,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亦称六艺。不过“六艺”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六种基本能力,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论语》
孔子弟子编纂,主要记述孔子言行。
③《孟子》
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④《道德经》
老子著,也有人说此书后人编纂。
2秦汉魏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借以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东汉道教产生
道教产生于东汉,但是与神仙方术及各种先秦思想有关,特别是奉老子为教主。
(3)东汉佛教传人
佛教从印度传入,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派人访求佛教经卷,以白马驮至洛阳,建白马寺。
(4)玄学
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以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
3.宋明
(1)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宋,是宋以后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的儒家学术思想。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理”。“理”是一种理论抽象,其概念内涵复杂。理学家的思考,有探索意味。但宋明理学的历史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2)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①周敦颐
②程颢
③程颐
④程朱学派
⑤陆九渊
⑥王守仁
4.清
(1)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代表作为《日知录》,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戴震
清代思想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作为《原善》,梁启超、胡适称之为近代“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3)严复
清末启蒙思想家,积极介绍西方思想,其翻译的《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
(4)康有为
近代中国推进思想变革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5)粱启超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四)古代地理
1.中国
2.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3.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社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5.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6.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
7.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五)传统科技文化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初年。
3.《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即成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
(六)传统艺术
1.书法
书法讲究线条、对称、变化、章法、风格美等。
2.“书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3.“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严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颊。
4.“岁寒三友”
中国绘画中常以“松、竹、梅”为题材。
5.“四君子”
中国绘画中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寓意“高洁”等。
6.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7.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8.京剧
清代道光年问,在各种戏曲声腔影响下形成的新剧种,近代以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传统代表剧种。
9.武术
《辞海》的解释为“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10.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留存下来的宝贵的传统艺术作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民间工艺,比如蒙古族民间乐器、维吾尔族歌舞,藏戏和唐卡等。
(七)科举制度
1.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3.及第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4.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5.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6.八股文
7.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8.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9.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0.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八)传统习俗
1.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2.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4.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5.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6.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7.十二生肖
8.少数民族节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有自己的不同节日,譬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
(九)物质文化遗产
1.十朝古都
西安,自周朝开始至唐,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十朝古都。
2.九朝古都
洛阳,自东周开始至五代后唐,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九朝古都。
3.六朝古都
南京,自三国东吴开始至南朝宋、齐、梁、陈,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六朝古都。
4.五岳
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5.宋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第四篇: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目录;
1,乾隆帝
2,乾隆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
3,当时世界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4,如何正对这种中西方的发展差距与文化异同提出改革措施。
在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其中很大成分在于雍正在为十四年的政策,为康乾盛世做了必要的衔接,尤其在经济和封建体质方面的贡献。
乾隆是一个十分崇拜康熙的皇帝,所以为人处事多效仿其爷爷,如康熙曾六次下江南,雍正也六次下江南。康熙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其对数学、天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唯一一个有如此广泛兴趣的皇帝。而雍正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才能和贡献更加突出,从国库的丰盈状况就可窥一斑,但此人在为人处世上面却很多疑,而且在性格过于刻板和绝情,做事多少也有些阴毒,单单从性格角度讲,是一个不能深交需处处提防的人,这也是后来民间对其恶评的原因之一。
乾隆在为人处世方面很成功的效仿了其爷爷,尤其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更是深得其爷爷的真传,懂得权横和收取人心,这也是康熙刻意栽培的结果。可以说,乾隆也是千古一帝,其在文化、政治方面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其才华也与康熙相仿,在其统治时期人人安居乐业,深得百姓好评。但是乾隆有些观念和做法却受到雍正的影响,雍正的刻板与保守,是大清对外的交流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乾隆有过之,所以闭关锁国政策就是在乾隆统治末期形成的。而且很不幸,其爷爷常常以“好大喜功”来评价之前有过丰功伟绩的皇帝,乾隆在晚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但总的来说,乾隆的历史功绩是绝对得到肯定的,但晚年在国策的方针对嘉庆及其后皇帝的影响深远,造成大清在体制上的弊端,使大清走向没落。
在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其中很大成分在于雍正在为十四年的政策,为康乾盛世做了必要的衔接,尤其在经济和封建体质方面的贡献。LZ说错了,在乾隆时期,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应该这样说。清朝政府的建立是吃的大明衰败的底,如果要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的时代是宋朝(《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所以楼主写历史剧影评的时候应该多看点书,不要学别人误人子弟。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约7000万。清朝到1900年代为8000万两,人口却有4亿。而南宋1贯钱购买力是清末一两白银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税率低于清朝。他主持修的《四库全书》修一点,烧一堆,的却是很英明。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巨大变化,在短短的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被西方给赶超了。而在明朝时期都是领先西方,这也说明清朝盛世是在退步。
乾隆时期的世界重大事件与主要人物
时间与地点
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1)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尔后,嘉庆十二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嘉庆十九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这就是说,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
(2)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在纽约召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举行三级会议,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4)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而在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各省上报80岁以上参加会试者116人,实际参加会试并三场完竣者92人,俱加赏赐。大清帝国尚陶醉于孙子打着灯笼,照着“百岁应试”的爷爷参加科举考试呢!乾隆借兴教尊老之名,行粉饰太平之实。这一幕人间喜剧,掩饰了乾隆盛世下的悲哀!
综合起来说,在乾隆时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第三件是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但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还傲慢地声称“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说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
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乾隆盛世下的危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统一台湾,翌年,开放海禁,同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一说四榷关是广州次固镇、泉州厦门港、松江和宁波)。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由数百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此后,又陆续制订各种严格措施,管束稽查在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并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行商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和欧美各国的贸易中英国占有最大的份额。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由数百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清廷锁国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此后,又陆续制订各种严格措施,管束稽查在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并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行商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和欧美各国的贸易中英国占有最大的份额。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由数百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
使团要求
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1)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2)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3)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4)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5)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产同获得上述同样权利。(6)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7)请公开中国海关税则。乾隆帝坚决地拒绝了马戛尔尼使团的全部要求。
编辑本段访华经过
印度出发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正准备出发。这是乔治三世国王派遣庞大的访华使团的船队。为首的是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副使是乔治·斯当东男爵,访华的成员共有八百多人。他们将远渡重洋,前往遥远古老的中国,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典礼。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因此,马戛尔尼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敲开东方清王朝的大门。抵达中国
九个月后,英国使团船队终于在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到达中国,在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
英国使团到达中国的消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百灵的信件传递给两广总督,他请两广总督转奏乾隆。乾隆皇帝看了两广总督的奏折特别高兴,并批“即有旨”意思是对这个问题另外再发一道谕旨。他任命长芦盐政徵瑞、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乾隆接见
承德避暑山庄 澹泊敬诚殿
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欢迎旨意,英国使团船只便从澳门出发前往天津。在天津他们再改乘坐内陆船到通州,最后到了北京。在北京西北的圆明园休息了几天后,马戛尔尼带领随员92人直奔承德避暑山庄,因为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庆典将在那里举行。从北京到避暑山庄,要经过万里长城。巨大的工程,壮观的景色,使英国使团一行人惊心动魄。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四日(公元1793年9月8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和随员们到达热河。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乾隆,站在行宫御花园的高台上,观看使团整齐地列队进入避暑山庄。
清政府对英国使团的来访非常重视,皇帝早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礼仪之争
正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朝见的礼仪问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而马戛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主张朝见时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乾隆皇帝对英国使团的表现非常生气。在《上谕档》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皇帝当时就说,他们这样妄自尊大,我很不愉快。像这样无知的化外之人,也不值得优待。
英国使团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马戛尔尼不得不收敛其“骄矜”的态度,清朝政府也做了一定的让步,双方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八月初六日万树园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行英国式礼节,而到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诚殿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要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
乾隆皇帝得知双方达成了妥协,态度也有所缓和,他表示:这些人从海上远道而来,所以不熟悉天朝的法度,不得不稍加抑制,今天既然诚心效顺了,还是应该给予恩惠。
乾隆还命令军机大臣和珅等带领使臣一行参观游览,尽情观赏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举行。澹泊敬诚殿张灯结彩,文武百官、国外使节纷纷行三跪九叩礼,恭祝皇帝万寿无疆。
欢迎英使
英国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的精品,也是英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作。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英国的礼品后来被分别陈列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供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们欣赏。
庆典仪式后,英国使团一行在清音阁观看了戏剧。第二天他们参观了在万树园举行的歌舞表演,晚上又观看了焰火晚会。
对于马戛尔尼一行在朝见乾隆皇帝时,是不是行了三跪九叩礼这个问题,在中外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清史稿·高宗纯皇帝本纪》记载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虽然不习惯叩头,但一到皇帝面前,还是跪下去了。
这样的资料还有不少。温德是马戛尔尼的亲戚,又是使团的秘书,他在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那天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帐篷,让我们在中国官员和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伍。我们按当地的方式施了礼,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上书皇帝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一行参加完乾隆的万寿庆典活动后,很快便起程回到北京。清政府曾规定,凡是外国使者在京逗留的时间不能超过40天,因此马戛尔尼原准备在北京过春节的计划被拒绝了。与此同时,马戛尔尼在向乾隆祝寿时恭递的英国国王的表文,也由在京的西方传教士翻译出来送给了乾隆,如今还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乾隆知道表文的内容以后,大为恼火,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为此乾隆严厉指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随即,乾隆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的谕旨形式给英国国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戛尔尼带回。
这时,乾隆皇帝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英国使臣来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贡祝寿,而是另有企图。于是就催令他们赶快的起程回国。
面对乾隆皇帝的严正立场和强硬态度,马戛尔尼也感到事态严峻。当初在离开英国时,英国国王曾经交给他一封极其重要的信,让他转交给乾隆皇帝。
对于信中的内容,马戛尔尼刚到热河时候,就多次的想通过大学士和珅转达给乾隆皇帝,但每一次话都是刚一出口,就被和珅巧妙地回避了。于是马戛尔尼就按照信中的内容直接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信,并想方设法把这封信递到了乾隆皇帝的手里,这封信的标题写的是: “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马戛尔尼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是: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个洋行买卖货物;在珠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岛,为英国商人使用;请求对英商货物实行免税或减税;允许英国人在华自由传教等等。不难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野心。
特别是英国提出在珠山或广州附近划割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使用,这明显是一种侵犯中国领土的侵略要求,对此乾隆皇帝断然加以否定。他说:所有中国的领土都归中国的版图,疆界是很清楚的,就是岛屿和沙州,也是各有专属,哪能这样随便划出去?对英国的其他各条,乾隆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
谈判破裂
乾隆拒绝英国要求的敕书发出后,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英国使团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了。清政府催令英国使团迅速回国,并传令沿途官员严加防范,以防英国人滋事。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使团沿运河南下,到达广州,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由广州启航回国。
编辑本段后记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毕竟使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的中英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23年后,即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国王第二次派遣了访华使团,以罗尔·阿美施德为正使、当年的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当东为副使,目的是到中国再次提出英国的要求。这次因为英国使团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被驱逐出境。狮子号战舰
又过了24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者终于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英国使团首次访华的半个世纪之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英国军队用坚船大炮都得到了。
第五篇:乾隆皇帝的悼亡诗
乾隆皇帝的悼亡诗
乾隆皇帝酷爱做诗。他一生共创作诗歌41863首,而《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唐朝诗人,合起来写的诗总量不过才48000余首。
所以,就数量来说,乾隆的诗歌几乎抵得上整个唐朝诗人的总和;且不说,乾隆还是一位业余诗人,一般是在日理万机之暇写作。乾隆皇帝集中,写得最多,也是最打动人的是他的的悼亡诗。这些诗语言缠绵悱恻,风格凄婉哀怨,是真情的流露。这些悼亡诗的主要对象是乾隆早亡的孝贤皇后。
乾隆孝贤纯皇后,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是乾隆帝第一任皇后。史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对孝贤皇后怀有深厚的感情,从他亲自拟定的“孝贤”两字可以体会出来。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所谓“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
《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乾隆皇帝在孝贤皇后亡后,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亲自护送载着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回京后,孝贤皇后被殡于长春宫,乾隆服缟服十二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此后,乾隆用多首诗歌记下了自己日久不减的思念之情: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凤妾龙循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
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月白,取涂举目惨寒冬。
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
这些诗均写得笔调沉重悲凉,语言生动,是其诗中上乘之作。
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在门第、外表和性格这三大因素中,孝贤皇后最为突出的就是性格。她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顾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含蓄婉约的女人。
孝贤皇后对乾隆感情至深,事必躬亲。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孝贤皇后像
孝贤皇后与乾隆皇帝夫妻同心同德、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因为干旱或水涝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税收。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情为念的,莫过于皇后。两人遇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真称得上休戚与共。
乾隆在他的《雨二首》诗的注文中,还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为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最令乾隆满意的是,孝贤皇后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
乾隆十三年正月,乾隆奉皇太后东巡至山东,孝贤皇后随驾出巡。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而孝贤皇后来此时刚失去爱子,还要侍奉太后,一路上车马劳顿,在行进到泰山行宫的时候,终于撑不住病倒了,在龙舟行至山东德州时,孝贤皇后撒手人寰。这一年孝贤皇后年仅三十七岁,而乾隆三十八岁,他们二十二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
孝贤皇后刚刚去世之时,乾隆更多感到的是震惊。而真正摧心彻骨的悲痛,则是在以后的岁月中。结发二十二年,他和皇后如鱼得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不能分。登基之后,进入后宫的年轻妃子越来越多,在皇后容貌褪尽的同时,她们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竞相绽放。然而皇后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为这种魅力源于内心,就像一坛芬芳的酒,岁月越老,就越醇香。
清朝皇帝从清太祖开始,多是用情专一的情种。皇太极之于宸妃,顺治皇帝之于董鄂妃,都把感情仅仅献给自己所挚爱的一位后妃,但与皇后关系都不甚亲密,顺治甚至还废了皇后。但乾隆,则把感情献给了嫡妻孝贤皇后。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她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转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太后命乾隆册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勉强遵从皇太后懿旨,次年仅仅晋封那拉氏为皇贵妃。在诗中,乾隆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
乾隆十五年,是孝贤皇后去世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八月十三日又逢皇帝四十整寿,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从懿旨,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不强作欢颜,内心却不能忘怀爱妻。
自从孝贤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他永远的伤心地。
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乾隆三十年,当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一诗: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对孝贤皇后,总是有表达不尽的情意。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到陵上祭奠,写了一首名为《孝贤皇后陵寝酹酒》:“谒陵之便来临酹,设不来临太矫情。我亦百年过半百,君知生界本无生。庚回戌去诚倏尔,日夏夜冬有底争。扫却喜愁归静寄,盘山山色实相迎。”
自从与结发贤妻白头偕老的愿望随着运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复返地流逝以后,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孝贤皇后重逢。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贤皇后陵前表白了这一心愿: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时年八十岁的乾隆对地下的妻子说,我与你阴阳相隔,无法把这么多年的经历与苦楚一下子都告诉你。想起当年与你度过的一个个冬夏日夜是多么美好,唯一能够安慰的是,和你相会地下的愿望再过不到二十年就能实现了,乾隆认为自己能长命百岁的。乾隆写给孝贤皇后的上百首诗,都堪称至情至性的上乘佳作。
在这些诗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眷恋,而这些情文并茂的悼亡之作,足以使乾隆跻身于清名诗人之列而毫不逊色,尽管他一再申明“不欲以诗矜长”,“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