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新闻把关能力
泣血总结:培养新闻把关能力
党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促进社会合谐,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才能把好舆论导向关,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一)编辑、记者是我们集团的主体。编辑工作的任务,是将记者(包括通讯员)写成的稿件,用最合理最优良的编辑手法,体现在版面上。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配置新闻稿件(配发图片、言论;美化标题),消除稿件差错,严防差错闯入等等,都是编辑的职责。打个比方,记者如同食堂采购员,而编辑则是掌灶的厨师,一桌饭菜能否引人食欲,尽管原材料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厨师的手艺似乎更为关键,不然的话,饭店就分不出三六九等了。虽然,新闻报道出来要经过很多工序,需要很多不同工种的行家共同努力,才能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创出精版精品,但编辑工作是编辑部很重要的后工序,故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份报纸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编辑水平有关。同样的稿件,编辑水平不同,新闻稿件的传播效果也迥然有异。要把好我们网站的舆论导向,不让差错见网,必须增强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应该看到,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新闻编辑队伍,从总体上讲是一支有政治责任感,遵守宣传纪律,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能打硬仗的队伍,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能够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这是编辑队伍的主流。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编辑把关意识淡薄,在新闻编辑中常出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其一、政治性差错。即在政治导向、政治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出现的差错。如某新闻单位刊登带有“法轮功”字样的背景图片;报道有些地方制订以产值多少晋升行政职务;报道有些地方作出禁销外地产品的“土政策”等。
其二、片面性差错。即报道内容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如有媒体报道张澜生平时,却只字不提他组建的最大事业“民盟”。某报刊登《夫妻轻生,假药救命》一篇消息,由于报道片面,使一家药厂损失300万元的订单。这家药厂把该报告上法庭,经调解,该报赔偿药厂损失35万元。
其三、庸俗性差错。将格调低下的内容排进版面。如报道一女明星跟他干爹上床50次,一男青年与他干妈长期私通;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渲染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等。
其四、业务性差错。因业务不精造成的差错。如把不住新闻价值关,头条稿件选择不准;有些新闻主标题与副题语义连贯不起;有的经过编辑修定的新闻稿有语法、修辞、逻辑错误。某报一文说“主犯周x x„„被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刑法上哪有这样的“判决”。
其五、责任性差错。多是因疏忽大意造成的差错。如弄错人名、地名、物名、时间、数据等。如把“党委”写成“党组”,把“弹性学制”错成“弹性学生”,把“高分学生”错成“高分先生”,把“麻省理工学院”写成“麻雀理工学院”,把“组织土产出口”写成“组织土匪出口”,把“收支两条线”写成“收支两面三刀条线”,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写成“长江中下游击战地区”等等,让人产生歧义。
其六、知识性差错。既有语言文字的差错,又有历史地理及其它常识性差错。如把前三名说成前“三甲”,把“空穴来风”说成“无中生有”。“元旦、春节”应属上半年,而某报文章却写成“再说下半年有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一篇通讯中说:“晚秋经霜的桐花如霞如火”,编辑明显缺乏桐花是在仲春开放的常识。
上述这些差错都集中说明,增强编辑把关意识,严防差错见报,是把握报纸正确舆论导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编辑把关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理念淡薄。这主要是新闻编辑的头脑里没有时时绷紧“政治家办报”这根弦。在新闻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和改革攻坚的新形势下,一些编辑没能像政治家那样具备政治上的敏锐性、鉴别力、预见性和坚定性,不善于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哪些见报,哪些不该见报,如何见报缺少研究,不善于解剖麻雀,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种情况,与党的新闻事业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弄不好就会在舆论导向上出偏差。
二是政治水平不高。党报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撞到编辑的面前来。编辑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就是很高的政策水平。而一些编辑在政策水平上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标准,不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不善于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因此,不仅出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力的情况,而且想通过舆论监督纠正违反政策的问题时,也往往不能给群众正确的政策导向。
三是新闻业务不熟。编辑队伍中,年轻人较多,没有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的人也非少数。一些新闻编辑不了解新闻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不懂得新闻与新闻传播的规律性,不善于识别和把握新闻价值,因而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未能在六个“变”(高度、深度、广度、纯度、角度、速度)上做好文章,对宣传的口径、分寸、方式、力度、时效等把握得不好。有的编辑综合素质差、文字功夫不过硬,无法清除来稿中的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四是服务意识不强。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既不易出名,又不能谋利,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工作作风飘浮。这也是新闻把关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编辑工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不认真,不细致,不反复推敲,编的稿件常出政策上、观点上、文字上的差错。
五是缺乏理性思考。事务的本质是有显露的,但更多的是隐蔽的。作为党报编辑应该具备哲学家的头脑,学会用哲学观点去审视事务。当人们都认为是好的时候,要多想一些不足的地方,努力把问题看深、看准、看透;当人们认为是不好的时候,要多想一些好的地方。一些编辑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有时编发的稿件出现轮廊不清、条理不清、事实不准等现象。
六是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编辑受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忘记自己是“精神食粮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作中讲“实惠”,不讲原则,有的发关系稿、人情稿,还有的收受礼金,受贿吃钱,故意歪曲事实,黑白颠倒,支持歪风邪气。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党报的声誉。
(三)在当今的形势下,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需要我们新闻舆论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我们强调把关也与新闻编采人员特别是新闻编辑的现状密切相关。由于新闻事业发展快,新闻队伍急剧膨胀,新闻编辑中年轻人多,他们中有人缺乏系统理论、业务学习,对党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较少。他们缺乏艰苦锻炼,有的作风飘浮、贪图安逸。由于受西方新闻观点影响,有人对政治淡薄,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怕被别人说是“思想僵化”;不敢或不愿旗帜鲜明地宣传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怕被别人说“左”的一套又来了;不敢组织批评报道,不敢义正辞严地抨击社会丑恶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党的宣传方针,总想“闯红灯”,“打擦边球”。还有的受拜金主义的冲击,热衷于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等等。这种状况,与新闻编辑所承担的把关任务极不相称,弄不好就会在舆论导向上出偏差。
编辑把关意识淡薄虽然发生在极少数编辑身上,但其危害大,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会影响党报宣传工作,干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新闻编辑把关既是一项重要的事,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编辑一定要增强把关意识,重点把好以下十个关口。
第一、把好政治导向关。新闻编辑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坚持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遵守新闻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追求者、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宣传者、保护者,使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党中央,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一贯的指导思想。早在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把导向正确与否,提到了与党和人民命运所系、福祸所倚的高度。胡锦涛同志要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新闻宣传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策。
第二、把好政策导向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的威力是很大的。群众有句形象而又很深刻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这说明好的政策稳定连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有稳定连续的政策,我们的各项事业才得以顺利发展,突飞猛进。新闻媒体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现在,政策解读在媒体报道中日渐流行,并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和公众希望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能够对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重大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进行解读式报道,以答疑解惑,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开拓前进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严禁宣传同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严禁片面地、错误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不能歪曲党的方针政策,同党的方针政策唱反调。
第三、把好维护稳定关。新闻编辑在把关中非常有必要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加以坚持,必须始终考虑对社会稳定是否有利,有利的才做,不利的坚决不做。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稿件,哪些稿件报道后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哪些稿件报道后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是需要慎重选择的。比如,民族、宗教问题的报道,要符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内部正在研究的问题未经批准不得抢先发稿;对社会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更要十分慎重,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否则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把好依法行事关。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级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新闻单位当然也不例外。这要求新闻编辑在把关中要坚持依法行事的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也就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违反。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引发的新闻官司有所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媒体与媒体受众之间的矛盾。因此,编辑要认真学习宪法、学习法律、法规,努力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量避免新闻官司。认清自己角色定位,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
第五、把好热点引导关。热点是一段时间内受到媒体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往往是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难点,也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点。热点引导的目的是为了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增进理解、平衡心理,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改进工作、加强团结。引导热点问题不能简单化,而要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回答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发生、发展的环境,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规则,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使人们正确认识形势,看待问题,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要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平等讨论、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引导,坚持在引导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切忌搜奇猎异、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更要防止激化矛盾,产生负面作用。
第六、把好舆论监督关。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是蒸蒸日上的。这就要求新闻宣传从各个方面努力揭示这一个基本事实„„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也应进行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1997年1月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重申:新闻媒介要“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新闻监督的作用跟正面报道是一样的,都起着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作用。但从具体上讲,新闻监督是有正面报道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因此,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积极而认真地策划好编发好批评稿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批评性报道,一定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安定团结,做到帮忙不添乱,疏导不点火,鼓劲不泄气。编辑编发批评稿件,要把握好“度”,尤其是注意时机的选择、数量的把握、版面的安排。批评稿见报前,要非常认真地核对稿件中所写的事实,然后请被批评者上级领导审阅,再送报纸总编辑审定,重大的批评报道还要送新闻单位的上级领导审定。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权利的行使是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的。而内容属实的基础,就在于新闻工作者是否能够严谨认真地倾听各方意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能从促进问题解决的角度报道,而不是情绪化地炒作。
第七、把好新闻事实关。事实是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早在1925年就提出,新闻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刘少奇同志1956年提出,我们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江泽民同志说过,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不能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不能凭主观想象和个人好恶,或夸大其词或以偏概全。新闻报道不是写小说,不能虚构。事实要准确,分析要科学,不仅具体事实要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因此,编辑在把关中,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认真研究第一手材料,并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真实的材料作出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对地名、单位、人名、职务、时间、数据等要特别细心核对,防止差错闯入版面。第八、把好新闻价值关。新闻价值是指客体的新闻要素、属性和功能对新闻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新闻价值一般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新闻价值表现为五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新闻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稿件,必须选用哪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在安排版面时,更应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把那些新闻价值大的重要稿件安排到重要版面的重要位置,其他稿件安排在次要版面的一般位置,坚决不让那些缺乏新闻价值的稿件见诸报端。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熟练的新闻业务来分析、判断和取舍。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羸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所以,不能以增强报纸的“卖点”,随意制造轰动效应,大量刊登说笑内容打闹,稀奇古怪的天方夜谭;更不能在党报上堆积庸俗作品,把猎奇当成生动,把凶残当成典型,把污点当成卖点,读后使人深感“世俗沉沦、灾怪常临、幽怨难平”,给读者心理蒙上阴影,甚至伤情颓志。可见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必须建立在指导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媒体讲求经济效益,必须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争取。
第九、把好不谋私利关。新闻编辑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淡泊名利,坚持抵制拜金主义,坚决不搞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以有偿利益的占有关系的不合法性、不合理性为有偿关系条件,是一些人利用编、采条件,非合理谋取利益的总称。有偿新闻是出现在新闻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虽然只是极少数,但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因此必须坚决制止。如果不制止有偿新闻,以稿谋私,那么,把住新闻编辑入口关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十、把好语言文字关。这是办好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编辑的基本功,更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报纸宣传水平必须做好的工作。编辑编发的新闻稿,必须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文字正确,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法、修辞、逻辑及标点符号规范,尽可能杜绝技术性差错发生。只有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切实把好语言文字关,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才能使报纸新闻更贴进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媒体受众喜闻乐见。我们一定要不断追求舆论导向正确与新闻宣传艺术方法的最佳结合,不断探讨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与努力按新闻宣传规律办事的有机结合。这才是政治家办报的特色和经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体现。消灭新闻稿中语言文字差错,不让差错闯入版面,让广大读者满意,也是办报“讲政治”的一个客观要求。
当然,新闻把关还包括把好思想导向关、知识导向关、服务导向关、行为导向关等。涉及新闻编辑要把好的关口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把好党报新闻关,避免新闻差错,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是政治素质。这是党报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党报新闻编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在重大是非问题上严守政治纪律、新闻纪律,总之,新闻编辑政治要敏锐、头脑要清醒、眼界要开阔、信息要灵通,不让错误的东西从自己手中传向社会。
二是理论素质。打好理论根底,这也是党报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新闻编辑必须坚持学习理论。要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哲学、政治学、法学,特别要学习反映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在实践中,还要对中央、各级党委的重要文件,对新闻队伍建设的指示,对新闻宣传的要求以及新闻宣传的规范化用语等进行认真研读。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会在政治上保持清醒与坚定,才会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好新闻关。
三是文化素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句名诗道出了读书、习文、写作的辩证关系。也说明多读书、读好书、多学文化是有效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增加做好编辑工作的本钱的有效途径。所以,新闻编辑积极学习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典文学,以及历史、地理、生物、天文学、科学技术等多种多样的基础知识,从中吸取广泛的知识营养,丰富描写的语言词汇,借鉴高超的表达手法,可以在编辑工作中明察秋毫,辨别真伪,防止偏差。
四是业务水平。编辑的业务水平决定报纸的质量和品味。编辑的业务水平包括知识水准、编辑技巧、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编辑必须学好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及其它业务知识等,通晓编辑业务,提升编辑技巧。编辑中遇到疑难或不明确的事,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对于那些存在怀疑或把握不稳的历史事件、社会常识,应多查资料,向内行请教,必须弄明真象,完全符合事实。
五是社会责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一张报纸有没有权威、指导性强不强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新闻编辑能编出好的新闻稿件,能编出有活力的版面来。一些假新闻的出笼,与新闻编辑缺乏社会责任、把关不严有直接关系。所以,新闻编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总之,把关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只要报社的全体编采人员,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定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要层层把好关,差错就不会见报、见网,报纸、网站的正确舆论导向就会得到坚持。只要切实把住新闻关,一定会把党报办得既庄重大方、健康向上、富有社会责任感,又丰富多彩、清新活泼、为各个阶层的读者喜闻乐见,成为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影响力的党报。
第二篇:《校园记者新闻业务能力培养之我见》系列
《校园记者新闻业务能力培养之我见》系列
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法则
大学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也许你是初次远离家人吧。在大学里,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大学生活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不管你从小便受家人老师宠爱,还是在学业上颇有造诣,到了大学,如果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也许你什么都不是。在这里,人是独立的,一般情况下,爸妈不可能再庇护你,老师也不可单独为你而责备他人。
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老师相处;二是跟同学的相处。
说实话,初到大学,我也以为跟老师的关系会很难相处。以前上学,有班主任,班主任可是什么都管的哦,上管奖学金的评定,下管班级卫生打扫情况,事无大小,反正班上的事就是他的事。其它科任老师除了上课,也会管些事。到了大学,管年级大大小小事务的,这叫辅导员;说是管班上事情,却又管得很少的叫班主任。只管上课,其它什么事都不管的才叫科任老师。辅导员管的事太多,所以他管不过来,一般是学生会的人同辅导员最打得拢堆。班主任,负责任点的,同学生走得近点,不负责任的,一学期也难得见到踪影,什么事情她直接给班长联系,让班长代为转达。科任老师一般是下了课就去等校车回家。
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同老师的关系呢?闲来无事时,曾私下讨论过一个话题——大学老师喜欢哪几种型的学生?答案是,第一种类型:特别好学,成绩特别好的; 第二种类型: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的;
第三种类型:会拍老师马屁的人。如无例外,应该就是这么回事了。
在大学里,我既不是成绩特别好,各方面的能力也不突出,更不喜欢拍马屁,但我的同学都认为我同我认识的绝大多数领导、老师关系很好。其实,这很简单——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端正心态、学会感恩。
真诚待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失掉真诚,现实是很复杂,但没有必要让自己变得虚伪起来,真诚的人虽然也容易受伤,但更多时候,更容易收获友谊和信任。
认真做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就OK了,也许你没有别人做得好,这都无所谓,关键还是自己要认真去做。领导或老师安排做的事,做一回,就尽力做好一回,要让他们对自己放心。要明白尽力和保证的区别,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太绝对的话,世界上没有100%成功的事。尽力只是表明自己会发挥所有的能耐去做这件事,事成与否不一定。如果是保证,也就是说立了“军令状”的,战场上立了军令状,没有打赢是会被杀头的,自己立“军令状”,虽说这种话领导和老师爱听,但这是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是一句话,没有100%的把握,就不要保证什么,这是明智之举。
端正心态,意即不要以为自己是谁,领导和老师应该对自己怎么样。即便你是一个人才,如果太自以为是,估计喜欢你的人也不会太多。大学里学习好、能力强的人比比皆是。既然你能够通过高考被选拔到这所学校,你的同学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是通过选拔才进来的,说不定人家还是“落魄”才到了这里。既然人才到处都是,领导和老师也不可能只关注一个人。想清楚了,端正心态了,“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以为你是谁)这句话应该经常问问自己。
学会感恩。对关爱过、帮助过自己的领导、老师,一定要记在心里。别人没有义务帮助你,对你好,是看得起你。都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能力涌泉相报,但应该懂得感恩。碰到领导、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相信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
跟同学相处中,真诚待人也是关键。理由不容赘述。第二,同学需要帮助时,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不要拒绝帮助他人,自己今后也可能需要他人的帮助。讲究一个互帮互助嘛,不可能是他人帮你,你不帮他人。不付出,只想着收获的人会“死得很惨”。第三,竞争重要,友谊也很重要。不要因为竞争而不择手段,否则会招他人唾弃。第四,大学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成年人了,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是朋友,她也有选择她要走的路的资格,容不得你去指手画脚,如果你认为她做得不对,你可以婉言劝服她,给她讲道理,但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了。既然是成人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她家里人都管不了她,你又何苦呢。谈恋受、通宵上网等在大学里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认为不对,你自己可以不去做这些事,但是不要过多指责你的朋友去做这些事。第五,学会以感恩的心对待他人,不要太在意他人的冷漠。
当然,讲信用、守时等规则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遵守的,在这方面,我也犯过错,但我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言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里会为自己学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果自己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我相信以后到社会上去了,也会更容易生存些。好朋友曾对我说过,“做人,就要像溪水里的石头有自己的形状,但是让人触摸不到棱角。耿直的人就像刚刚破落在溪水里的石头,四处都是棱角,水冲过来会溅起很大的水花。到后来棱角就会慢慢被水刷圆,但是却还是有自己的形状有自己的性格和原则。而不能做那种浑圆的人,浑圆的人就是世俗的了。”这段话,我记得很清楚。
之二如何处理专业学习同当好校园记者的关系
如果处理不好专业学习同当校园记者的关系,我相信“后院”失火的感觉会让你心力憔悴。既然自己选择了现在所读的专业,这就说明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力把专业学好(这点上,我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好,惭愧)。拿我们英语专业举例,如果毕业时想拿学士学位,专业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甲证书、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这三个证书一个也不能少。读个本科,毕业时对自己最低的要求就应该是拿学士学位,而不仅仅是毕业证。先应该力保拿学位证,再去想着当好校园记者的事,不管自己有多么热爱跑新闻。
我想,不出意外,大多数人当校园记者,仅仅是出于兴趣,只是其中一少部分人打算把新闻作为今后的职业,绝大多数人仅把新闻当爱好而已。如果是打算当成未来的职业,放弃专业学习也未尝不可,人各有志,既然下定决心改行,肯定也有勇气和毅力在新闻上坚持下去。如果仅仅把新闻当兴趣,也就是说,今后吃饭还是得靠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把专业学好才是首选。分清主次后,自然明白应该怎么投入时间和精力。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专业学习同当好校园记者的关系呢?第一,即前面提到的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专业学习同当校园记者的时间和精力。第二,互相结合,相互补充。如果是真的喜爱新闻,就应该把所学专业同新闻结合起来。新闻不只是在哪一个领域里才有。在任何专业,都会发生新闻。努力发掘所在院系的新闻资源,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富矿。(这点我做得不好)如果两方面都做得不错,这样很利于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第三,对专业学习和当校园记者都投入饱满的热情,做事尽量尽善尽美。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时,一定要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不可浮躁!实在不行,考虑成熟了,舍其一保其一也未尝不可,这只是下策,不能轻易下此决心。
之三推荐阅读新闻理论刊物及相关学习网站
杂志中特别推荐阅读:
《新闻战线》、《新闻知识》、《中国记者》、《新闻三味》 一般推荐阅读:
《记者观察》、《新闻天地》、《新闻爱好者》 理论书籍中推荐阅读:
《新闻报道形式大全》林永年编著杭州大学出版社 《实用新闻写作》李莉主编南海出版公司 《新闻角度与选择》蒋钦辉著新华出版社 《新闻导语探胜》薄浣培 赵景云著新华出版社 《新闻美学初论》卢焱著
《新闻背景与新闻写作》 杨善清著 新华出版社 《新闻采访艺术》周胜林著 《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新闻标题精选5000例》 《巴蜀报人》工作室编著 网站推荐阅读: 记者在线www.xiexiebang.com 里面有记者在线、传媒资讯、媒体约稿等版块www.xiexiebang.com(里面的新闻很全)。
之四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很抽象的,在前面相关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中也提到了。去问一个当了数载记者的人新闻敏感是什么,他未必就能准备在告诉你答案,但如果问他如何发现、捕捉新闻,他一定津津乐道。看了一些新闻理论书,再结合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培养所谓的新闻敏感。第一,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第二,提高新闻理论水平。第三,遇事多思考、分析。第四,多看优秀新闻作品。
不用把新闻敏感想象得玄乎乎的,新闻敏感是靠坚持不懈地观察、积累形成的,天生就有新闻敏感的 鲜有人在。所以,照上述方法做吧,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走到哪里其实都有新闻,之五当一名有特色的校园记者
我认为,做人,可以只做一个普通的人,芸芸众生,大都是凡人。但是,我也认为,当校园记者,就不能只是当一名普通的校园记者,要做,就要做一名有特色的校园记者,要有自己的风格。
在我眼里,有特色的校园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交际型;第二类,写手型;第三类,学习思考型;第四类,现代型;第五类,全能型。
沟通很重要,所以交际能力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沟通的层次。如果觉得自己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离当一名交际型的记者要求不远了。因为当记者,同他人沟通很重要。而且如果你在校园里很有人缘,大家都为你提供新闻线索,跑起新闻来也就更容易了。
所谓“妙笔生花”,我很佩服文字功底很好的人。也许这类人并不擅于说,但他总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那就是写。会写不是一件坏事!
写一般新闻的人大有人在,但能写出有深度作品的往往是学习思考型的校园记者。在言论方面可以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做一个现代校园记者,这是很合理的要求。第一,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至少基本的操作都会。1)使用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英文的如Google、Alta Vista、HotBot„中文的如百度、雅虎、搜狐„„2)熟练地打字能力3)熟练收发mail,使用QQ 4)使用移动存储设备 第二,要会使用至少一种摄影装备。在新闻中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各有优缺点。第三,至少能熟练操作一种录音装备(录音机、MP3、录音笔)其实掌握这些根本就算不少什么,仅仅是最低要求。让我们来看看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学习新闻的学生们应该熟练操作哪些装备吧。以下是摘自《新闻学核心》的作者李希光教授在该书自序中写的一段话。李教授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附:“2000年暑假期间的一个早上,我带着6个学生,在朋友的协助下,携带帐篷、睡袋、3台手提电脑、2部数码相机、3部卫星定位仪、3辆沙漠车、1部军用电台离开玉门关,走向罗布泊和楼兰„„清华传播学院的“现代大篷车学堂”李教授和他学新闻的学生就是用这样的装备。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掌握的那些所谓的现代化装备同他们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眼光放长远点,对自己始终是有好处的。
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这句话有道理,但未必全面正确。知识学得精是好事,但在当记者上,我认为当个“多面手”会更好一些。当然应该培养成“一专多能”,而非“万金油”,凡事懂点皮毛。有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长这么大,我还没有看到过下面小,上面大的塔。其实许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为了打下面的基础,在基础上再掌握一门专门技能,这样“知识塔”才可能高起来!
不要看自己比别人少什么,而要看到自己擅长什么,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才是最重要的。
之六对新闻摄影的思索
当今的新闻报道讲究一个“图文并茂”,报纸也进入了“厚报”时代,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不可能从头到尾完完全全把一份报纸读完,这个时候,摄影图片的重要性便体现了出来,因为图片具有直观性,在一幅基本的新闻摄影图片中,新闻的六要素(When、Where、What、Why、who、How)是一目了然的。(注:这段话是并非我原创,但写这段话时我也并没有翻阅任何书籍。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些相关新闻摄影的文章,也算是总结归纳吧)
不用把摄影想象得玄乎乎的,我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故作高深地谈摄影。从高中时开始对摄影感兴趣,到大学里加入摄影协会,没有受过任何正式摄影培训,学的知识是非常皮毛的,业余也看了一些相关书籍,在网上常欣赏一些摄影作品。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摄影基础知识很容易掌握,入门很容易。这些机械的东西,自己只要有相机,摸索半天就会了,或是看一些相关的理论,看懂了就行。
第二,中国的新闻摄影同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摄影差得太远。(偶尔从网上浏览历年Pulitzer Prize(普利策奖)中的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及美国一些大报的在线阅读网站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新闻摄影图片有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长这么大,只有一幅新闻摄影图片给我的印象是永远难忘的。上学期偶然在阅览室看到一本新闻摄影图片集,大概是新华社出版的,里面一幅作品是毛泽东逝世时,他的遗体静静地躺在床上(近景),各界群众站在离他不远的位置,痛哭流涕,悼念这位伟大在领袖。画面让人无不动容,看到这幅照片时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图片才算好的新闻图片,但能感人至深,看到了眼泪自发流出来的照片应该算得上好图片。虽然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但在我心中,它的色彩,它表达出来的感情,它所传递的信息都是不可比拟的。在网上看的名家摄影作品不少,但没有哪幅作品能取代这幅作品。也看过一些刊登在《中国记者》上的关于tsunami(海啸)的相关照片,感触颇深。
第三,市井化的报纸上很难看到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我看报的时间不多,偶尔看看。都市报之类的看过《华西都市报》、《楚到都市报》。上面的一些新闻摄影作品仅仅是传递了新闻的几个要素,有时候,上面刊的一些图片新闻很糟糕,不是专职摄影记者拍的。有时候明显地看得出是摆拍的,记者人为制造出来的新闻照片,按自然规律不可能那么巧合的事嘛。
第四,拍新闻照片很容易,但拍出有深度的新闻照片很难。新闻发生时一般是快速的、瞬间的,流逝了就不再回来。拍张照片也许只是几秒钟的事,这几秒钟要做的事就多了——对准新闻主体、构图、对焦、拍摄。当然里面还要融入拍摄者的思想。(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摄影记者的思想高度已成为未来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拍新闻照片容易,但创新很难。举个例,在会议报道中,摄影报道似乎已成了一个固定模式,摄影报道基本以报道会议程序为主,画面的固定模式包括会场全景、中景、会议主席台、主要人物、主要程序,偶然捕捉到一些会议的花絮。(这句话是引用在书上看到的,原作者说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的区别)也就是说,让一个刚学会使用相机的人,让他参与会议报道,只要告诉他这些画面的固定模式,他一定会“不负重望”拍回许多照片。看了不少关于会议报道的新闻图片,但没有一幅给我留下印象,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这些词语是平时留心积累的,没想到现在第一次使用,会是用在此文中)
我曾经观察过一位摄影家,偶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年轻时出过许多优秀作品,看了不禁拍手称好的那种。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摄影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对生活的感悟 及灵敏的思维。也许当时他并没有多少名气,但是我喜欢他那时的作品。现在他很有名气了,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摄影。我也看过他现在的作品,说实话,没感觉。这些图片只是把事物“框”在纸上,没有任何思想性,也没有深度,看了平平淡淡。也许是岁月磨平了摄影家的锐气和思想。都说“姜是越老越辣”,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摄影上,姜未必是越老老辣。随着岁月的流逝,可以积累不少经验,但经验不是创意,如果只是一昧沉浸于经验中,自然会被框框套套圈住。就像自己给自己织了一个蛛网一样,而自己就是网上的一只小虫,越挣扎缠得越紧„„
在新闻摄影上,我的看法是集纳百家之长、深入领悟、坚持不懈、自创风格,最终定会成功的。不要强求自己去学习新闻摄影,因为强求是学不好知识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不要说自己今后只是打算当一名文字记者!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是报社领导,打算派记者去国外采集新闻(文字和图片都需要),你是希望派一个只会文字的记者去呢?还是派两个记者,一个文字的,一个摄影的?还是派一个文字功底扎实、摄影不错的记者去呢?第一个答案被否定了,因为还需要图片;第二个答案也否定了,因为派两个人去用的钱是派一个人去的两倍;答案三是可行的。所以说,在文字基础不错的基础上,会摄影,自己就可能多了个机会。
之七怎么写人物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中最主要的一种,而校园记者在通讯写作中,主要碰到的还是人物通讯,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写作人物通讯的浅薄看法。
首先还是应该阅读一些优秀的人物通讯,诸如„„从这些名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受感染。先要模仿着写。范本一定要找优秀的。读了后能让自己潸然泪下的,应该称得上优秀的作品。从阅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层次、语言特色、背景资料的穿插等技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看多了优秀人物通讯,能够耳濡目染,吸收借鉴,自成体系。
在采访时,也有几点要注意。一是要注意观察细节。二是留心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三是全面的了解采访对象,不囿于采访他本人,从对他的家人、同事、朋友的采访中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有一点,一下要牢记,采访了解的材料越丰富,越有利于写作的顺利完成。在写作中,应先从繁杂的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主题),确定中心思想后,进一步思考打算怎么围绕这个中心思想来叙写。大致可分为几个版块,把小标题拟好。小标题定好后,基本就可以开始写了,用事实来论证小标题,同时穿插人的背景。这样写好后只能算是初稿。
写好后精心打磨也是很有必要的。哪些地方细节不够细,哪些地方语言不够感人,哪些地方文法有误,都要精心修改,直到自己感动为止,自己写的作品连自己都不能感动,怎么去感动他人呢?
写人物通讯还有一个关键是要真实。通讯是新闻体裁之一,无论是哪种新闻语言,都讲求真实可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通讯不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可以尽力渲染、铺陈,但人物通讯不可以。“历中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但一定不能忘了,我们是在叙写历史,任意涂改、抹杀历史真实的人是会遭人唾弃的。
之八新闻创新之我见
到目前为止,我在新闻上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成功的创新。我承认自己有时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创新同想法也是很有关系的,但是创新却远远不止于想法那么简单。虽然屡次失败,但我现在还没能打算放弃在新闻上的创新,今后也没有打算放弃创新。我相信,世界上除了创新外的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人的创意永远都立于不败之地。你可以copy(复制)我的劳动成果,但你永远copy(复制)我的创意。因为脑子是长在我的身上,我对它有绝对支配权。
因为没有创新的成果,在这里说一些我关于新闻创新的看法,也许只算是“谬论”,但今后我会用事实证明的。看法如下:
第一,要想在新闻上创新,一般情况下应先熟知相关新闻理论知识。比如想在消息写作上创新,就应当熟悉消息写作的几种模式。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突破规律。
第二,多看优秀作品,多吸收借鉴。广泛吸收、交融并汇、自成一体。第三,多观察校园生活,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自己的性格同自己文章的风格是有很大联系的。
第四,多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善意批评,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觉得好的观点。“谢谢您的建议,但我还是会保留自己的看法!” 不断地尝试,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之九如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有句话,大意是“脚不能达到的地方,思想可以飞到。”很喜欢这句话,常以此自勉。就拿现在读的大学来说吧,学校既不在省会城市,也不是什么知名大学,但我从进入这所大学,消沉过一段时间后(消沉是自身的原因),我还没有对学校很失望过。虽然里面有些制度不合理,学生想办件事情也很难,学习环境也算不上很好„„但总体而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除了寒暑假基本不呆在学校,一年中有绝大多数时候都把自己“限制”于这里,但是思想是自由的,我喜欢想什么就想什么呀。
该篇要谈的主题是当学生记者如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我把自己方法总结出来,点子算不上好,但对于我是适用的,对大家兴许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第一,多上上网,看看报,听听广播,这些都能开阔眼界。我们是校园记者,眼光不能只囿于自己所在的高校内,有时间应该在其它高校的记者团中广交益友,到相关高校新闻论坛中去逛逛,有思想的去留留言,交流交流。此外,可以同社会媒体尽量取得联系,广交朋友(这点我做得不好)
第二,应该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这个灵感范围很广,有时候仅仅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慨,有时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时是一个无意萌生的计划,有时却只是一种感觉„„)抽空梳理这些灵感,如果是感慨,这会对自己认识现实世界有利;如果是好办法,一定利于自己处理疑难;如果是计划,那就毫不犹豫地实施吧,因为第一感觉往往错不了;如果是感觉,那也会让你更加诗情画意,对生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这些于拓展思维极其有利
第三篇:试论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试论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答:
一:概述
大众传播媒介机构是指以其拥有的某种大众传播媒介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服务的社会组织的统称,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采集、筛选、组织、发布新闻的组织团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目标包括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主要是指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杂志社这四种机构。
新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它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大众传媒报道新闻要受到“把关人”的制约作用,“把关人”一词是卢因于1974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内涵是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这对我们认识媒介机构的新闻生产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因素
1:大众传媒经营目标的影响,反正特定组织立场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尤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受众大量流失,广告收入大幅下降,盈利陷入瓶颈期,如何创收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任何大众传媒,都是为特定利益服务的,都反映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组织用“话语权”换取生存权,并不存在“客观中立性”,为它所服务的企业和组织说话。
2:大众传媒宣传目标的影响,体现了公共性和公益性
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势必要为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为实现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且媒体作为一种稀有公共资源,有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的政策目标影响着媒介机构对新闻的采编和重视程度。
3: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时代精神面貌
新媒体语境下,微博、微信兴起,信息海量化的特征尤其明显,媒介组织为吸引受众,会主动迎合受众的需求,把握热点,生产出符合受众趣味的新闻,对符合社会文化框架的行为大力提倡,对背离文化的事件规范引导。《申报》在其存在的从清末到民国近80的历史中,因其广泛了记录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4:受众需求的影响,博取社会眼球
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赢得关注是媒介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受众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赢得受众是媒介组织赢得收入、扩大经营的前提,媒介机构需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但是目前媒介话语异常绑架舆论,新闻机构为刻意迎合社会“仇官““仇富”的心态,生产的产品却忽视了其真实性,引发社会矛盾。
三:总结
新闻的生产过程,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个“把关人”所能决定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受众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把关”过程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方针的体现。
第四篇:培养阅读能力
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
语文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低中高不分,小学中学不分,一味“讲深讲透”搞烦琐分析,弄得头绪太多,门槛定得太高,使学生进不了门。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
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
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第五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