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 ”,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实现中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与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实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在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时,我们给学生上了一节”学校运动会活动课“。学生对这节课很感性趣,当教师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的问题: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那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教师积极提出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改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堂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车永峰
第二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2021年11月8日
第三篇: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应该从小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把学习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需”,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成长的内生动力。
一、改变育人方式和理念
作为教师,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培养者和引领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类学习中,都应该以问题为基本线索,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果断摈弃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方式。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引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对策略和成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自我成长、善于创新创造的宝贵特质。
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把所学知识与指导学生提升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机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知识的魅力。比如所学礼仪知识在学校、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积极推广应用;所学环保知识在指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体验,及平时教育教学中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参与创新创造等,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创新创造的基础能力,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素养。一旦拥有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终身的发展就不可限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长期关注并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形成育人合力,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持续坚持培养,通过开展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展示,开展“生活问题我解决”等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习得、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宝贵能力,这是教育的成功,也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注重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实践等成长环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品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的分类。二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了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一)“问题”情境下地学习兴趣引发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动机,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情境:“上周日我去商场购物,你们看食品柜台都有什么?看老师买些什么?”“我上次买了3块巧克力花了12元,这次要买5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动脑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欲望,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问题”驱动下地学习知识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的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信息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但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
两步的应用题学生常当一步去计算,如图中“每盒是8杯”,文字“有2盒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常常直接就得出“16÷4=4(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教师可提问:“通过图(或题),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在低年级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这样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信息的理解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你知道了什么?”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延伸。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组有9盆花”这句话,问:“9盆什么意思?”再问:“每组有9盆花又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组就有9盆花,有9盆花就是1组,组组9盆花。联想到有2组就有2个9盆,有3组就有3个9盆„„”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对此句的联想可以帮助同学打开思路,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和渗透。
3、信息的分析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应用题”教学时,如“把这些花可以平均分成几组图案?”就要求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再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也就是所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问题”反馈中地学习能力提高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反馈汇报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中应用的是“归一”和“归总”的思路,解答完后,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再问:“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解答的?再解答中应注意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它们不同是因为数量关系不同,再从不同来找相同,即都要根据已有信息找出解答问题的中间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应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解题的方法的思考及归纳,并让学生从数量关系上去理清解题思路,避免形成模式化。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解问题的一般策略或方法,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但这还很不够,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浅谈小学数学中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 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
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比较中理解、感悟。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上面所述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
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在讨论中找到解题方法。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3、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
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突破了以知识块为主线,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新教材中很少会相对集中地编排纯粹有关应用题的内容,而是把解决问题教学穿插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较多见的是安排在计算、估算的学习内容之中,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和教学。这样做,改变了脱离实际、机械模仿的内容,扩展了解决问题的实践特点,使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我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把解决问题穿插在各个单元,感觉知识比较“松散”,练习的题量也不 够多;怎样沟通“生活原型”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如何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以及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笔者对解决问题教学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建议。
一、以教材为载体,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教材的编写有它的基础性、普遍适用性,而低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结构不完善,再加上地区、环境的差异,对同样的教学素材可能缺乏相应的感知或认识较少。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 容有所选择、补充,对教学时间做出适当的变通、调整,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使其符合本学段儿童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二、关注教学过程,在体验和感悟中构建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学习过程大致都是读题──理解分析──列式解答,存在着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现象,有的教师甚至将各种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去教,根据类型给学生一个模型,学生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套用模式的过程。即使是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也并没有进行完全的数学思考,只是找到模型的标识。这种学习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对教学意义的体验很肤浅,当然也就不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象。首先,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素材,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其次,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情景图的处理方法也由之改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构建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以“金色的秋天”为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对情景图作如下处理:观察图意──叙述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列式解答。这一过程注重了学生的 体验、感悟和相互的交流。观察、叙述图意每一环节都给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空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了“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和“求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数学模型。
三、关注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不仅仅只意味着解数学题的能力,或者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包括善于用数学的头脑、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 了。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提出问题,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非“数学”的,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无价值的,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一种数学的“眼光”。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注意画面中只给出信息,问题删掉),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他们会很快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获取了这些信息后,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或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上,不但要体现生活理念,同时还应该体现智力价值,即问题能否承载数学知识技能教学的目标要求,能否支持学生解决问 题多种策略的形成等。如,教学“人民币的计算”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购物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一般能提出下列数学问题:“机器人比足球贵多少钱?”“买一个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小明带了10元钱,买一个皮球应找回多少钱?”“小军有40元钱,买一个机器人还差多少钱?” “小亮有5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既能应用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在模拟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采用摆学具、画图、列表、画 线段图等办法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操作、推理、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解题策略的多 样化与个性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渗透。如,在教学用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情境图提供了一个打扫教室卫生的素材,用“扫地的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的对话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摆一摆学具、画一画图形,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组织交流中,明白 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板书用线段图进行直观形象的总结 讲述,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策略的名称,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 方法策略。
3、在反思中提升解题方法和策略
引领学生学会反思是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弗赖登塔尔强 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我们还要注意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学习,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策略进行适当 的反思和概括,促进学生解题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反思,这种反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的评价,评价他人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问题,然后对照自己的思考,反思别人的做法好在哪 里,哪些地方值得我借鉴;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完善自己。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提供必要的反思时间,解决问题后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 题:我提取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是有效的吗?我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或者更好的方法?通过对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题方法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改革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
新教材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意到了其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一幅情景图,学生要看、说、算,而且还要看懂、说清、算对,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自 己的理解表述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处理过程,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比较强的语言表达 能力。可见,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还是以“解题”为主,这样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水平,还应该要看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还有在解决问题时候的解题策略,与他人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的能力,这么多项综合起来才是看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 以“解题”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建立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
1、评价目标要多维。我们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生解 决问题的结果,还要反映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着重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反思意识和能力。
2、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要积极肯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同学。当然,表扬也要有一个“度”,不能一味地用激励性的评 价,对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的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否则会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出现的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应给予恰如其分的开放式的评价。
3、评价方式要多样。我们可以继承传统的笔试形式,让学生解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笔试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面试 的方式,使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通过“言语”外化出来;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水平。
解决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我们教师要有一种整体的思想,有效地利用教材 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材走近学生,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