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夏季云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211300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开放性、广延性、自主性为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行性,结合实际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1.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存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和施瓦布的探究教学思想为重要支撑。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推测出各种答案,创设特定的问题的解答,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和论证,对争论和证明作总结,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1.2.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问题性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显现方式上的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1.3.研究性学习课程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的点拔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②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思考来确定;③研究过程的进行由学生决定;④合作对象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由组合;⑤研究报告由学生自行撰写。
二、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实际,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三大特色。
2.1.高淳的乡土特色。
如:高淳螃触业的调查研究、高淳方言的研究、高淳老街文化的研究、高淳个体水运业的研究(中华水运第一村)、保圣寺塔及碑林文化的研究等。
2.2.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
如:中小学生压岁钱去向的研究、中学生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学生课外读书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矛盾与分析等。
2.3.关爱自然的特色。
如:拯救生命的源泉——关于高淳水质污染的研究
干电池的污染研究、城市垃圾的回收研究等。
一个科学合理的选题确定后,对今后学生由操作兴趣转变为探索兴趣及可持续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问题能力。
3.1.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再次,要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示范性地题问,再引导学生模仿创造性地提问,学生对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更加激烈,而且兴趣始终不减。
3.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一切的科学态度
一、加强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否定了影响物理学发展的这一错误现象,更重要的他敢于对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信以为真的理论敢于怀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1.联系实际引发质疑
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例如人类对电子模型建立的逐步完善。
2.逻辑推理产生质疑
揭示观点间的逻辑困难。矛盾是进行质疑的又一途径。伽利略运用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论断。
3.追因求果进行质疑
鼓励学生要有“钉子”精神,对什么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循根究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科学精神。甚至可以开展“钉子”比尖的问问题比赛。
4.逆向思考提出质疑
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海王星的发现及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就是很好的事例。
3.3.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提问
观察一般是指研究在自然情境之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的方法。现代的观察借助科学设备使观察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常见的观察方法有:①顺序观察法;②特征观察法;③对比观察法;④全面观察法;⑤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法,场面抽样法,阶段抽样法)观察现象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的方面全面观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导用不同方法叙述问题。学生在真正深入观察后,将会发现始料未及的许多问题,发现问题后,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适时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课题的选择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来确定,兴趣浓厚,学习过程中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由于它和基础文化课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模式,没有同一个标准,因而只要认真研究的同学都会有收获、有成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适时适度评价有利
于激励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可爱的同学。
3.5.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浓浓师生情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正确或有创新时,必须适时表扬与肯定,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是错误的时候,要能容忍学生,并鼓励大胆再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了土壤。
参考书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王升主编
第二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2021年11月8日
第三篇: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应该从小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把学习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需”,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成长的内生动力。
一、改变育人方式和理念
作为教师,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培养者和引领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类学习中,都应该以问题为基本线索,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果断摈弃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方式。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引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对策略和成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自我成长、善于创新创造的宝贵特质。
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把所学知识与指导学生提升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机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知识的魅力。比如所学礼仪知识在学校、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积极推广应用;所学环保知识在指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体验,及平时教育教学中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参与创新创造等,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创新创造的基础能力,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素养。一旦拥有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终身的发展就不可限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长期关注并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形成育人合力,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持续坚持培养,通过开展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展示,开展“生活问题我解决”等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习得、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宝贵能力,这是教育的成功,也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注重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实践等成长环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品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探索新型的“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论基础。
2、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版教材为载体,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3、努力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研究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数学,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方法措施
1、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高认识。
2、认真落实新的教育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实效。
4、落实计划,收集资料。
四、阶段性研究内容:
2007年2、3月: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与方法结题报告。2007年4月:小组讨论结果整理与编辑方式结题报告。2007年5月:动手操作作品的展示方法结题报告。2007年6月:小组合作中多种结果表现方式结题报告。2007年7、8月 :总结交流,汇编成书。2007年
9、月:准备下一步科研任务。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影响着当今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拓展了它与生物科学的整合范围,使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突显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直观、形象、生动乃至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种主动、独立、体验和探究和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教师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新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影响着当今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拓展了它与生物科学的整合范围,使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突显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直观、形象、生动乃至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种主动、独立、体验和探究和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教师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新课改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能真正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旧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幅挂图,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资源大大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生命的起源”一直是自然科学探究史中的一个神秘话题,并且至今没人能对地球上第一个生命是如何出现的这一问题给出定论。当我把这个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活跃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看到学生们因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各种确凿证据,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搜集和获取的声像、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科学推测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观点;并以多媒体课的形式全班展开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的起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项目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新课改素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对象:
我选择所带的初二年级(3—7)班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初二(7)班做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另外选择了7 —8个信息技术素养及生物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共同去探讨确立研究的课题和研究的方案。
三、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题将采用实验班进行资料搜集。安排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材料,然后制成文稿等形式。学生搜集的有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资料有图片、文字和课件等形式。搜集的内容有陨石撞地球的图片,“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什么?”“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及其争议”等内容。教师个人也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资料和课件,其内容有;(1)、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教材配套“视频资料”。(2)、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及相关证据。
(3)、上网查到《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课件;通过分析可引用有关生命起源的相关证据及图片和文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成果展示。案例:《地球上生命起源》
文献法: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关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究实验”等问题的论述,从中提炼出学生“实践能力”所包括的内容、“探究生物教学”的研究现状等,从而使整个研究的概念体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之上。实验法:对初
二、7班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探究《地球上生命起源》 调查法:对同一年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对研究组成员的探究过程进行相关调查。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5、10---2005、11)
我校也在2005年10月接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在这项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确立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确立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5、12---2006、2)第二阶段主要是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此阶段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资料搜集。第二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成果展示。案例:《地球上生命起源》
第三阶段:(2006、3---2006、5)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基础上,进入课题探究的实践阶段,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为教学案例,实现验证“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探究。此阶段主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成果展示。
2、探究结果。
3、能力提升。
4、总结。
四、研究目标: 1.研究成果目标
旧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幅挂图,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资源大大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各种确凿证据,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搜集和获取的声像、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科学推测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观点以多媒体课的形式全班展开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的起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项目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新课改素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逐步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真理、知识的过程,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氛围。具体的说就是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探究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拓展了它与生物科学的整合范围,使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突显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直观、形象、生动乃至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种主动、独立、体验和探究和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教师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新课改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能真正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3.学生目标:
可见让学生学会用查阅。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五、研究内容和措施
本课题拟分别从七年级(3----9)班级入手,以基本教材为内容,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主动获取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的钻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的综合能力。本实验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准备
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2.实施
学生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成果展示。案例:《地球上生命起源》 3.总结
经过对本课题探究性的研究的总结和反思,然后撰写出相关的论文。
六、研究初步效果
本课题经过多半年的探索、研究、实践,现已基本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主要取得以下初步效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加强训练,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植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信息,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独创力、、变通性以及想象力等都得到提高。
3.本人撰写出的相关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获市级三等奖。
七、几点体会和感想
在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我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原理;在学生的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到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将“问题”交由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主动发。经过半年多的探究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已经结题。半年多的研究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2)通过研究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探究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培养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如课题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学校多媒体设备无法与新课改研究相配套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