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作者:陈梅富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围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具体阐述了改进教学模式,传授数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等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57-0
2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旨在实施开放、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促使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必须以丰富的知识技能为保障,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以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认识的基础,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作为实践的工具,在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即接受式学习。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如一个公理、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加以内化或组织,纳入到旧知识体系中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接受式学习固然有它的诸多好处,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上存在严重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类似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化为发现学习。例如在函数复习中可以实施如下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作出猜想→推理证明→结论。
1.提出问题:函数y=x+x/1的性质是怎样的?
2. 查阅资料:函数的性质包括那几个方面?
3. 作出猜想:作出函数的示意图,可猜想此函数的某些性质。
4. 推理证明:根据定义等进行严密推理。
5.得出结论:A、函数y=x+x/1的性质:a、是奇函数,b、在(-∞,-1)(1,+∞)上单调递增,在[-1,0),(0,1]上单调递减,c、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无最大值,而在(0,+∞)上有最小值2,在(-∞,1)上有最大值-2,等等。B、函数性质可由图象体现,性质决定图象。进一步推广:函数y=x+x/2的性质,等等。
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形成新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再发现)过程,具有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这种探究方式也是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以及今后进行科学探索所必需的。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较多的实践机会,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事情,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的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学习作出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自主发展。
例如在双曲线定义的学习中,由于教材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而不像椭圆那样先通过]示再下定义,所以应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双曲线的定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讨论后确定了一个方案:用一纸板作为平面,纸板上两个按钉作为定点F
1、F2,MN是笔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栓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用一支铅笔在点扣着两条细绳,拉动N端点两条细绳,这样笔套移动,M点的铅笔就描出一支曲线。同样,可以画出另一支,最后由学生根据操作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不仅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索的情境来进行实地测量、制作等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互补和优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趋合理。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对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扩展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深度。
1. 灵活运用模型、图表及图象,丰富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模型、图表及图象,丰富学生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质量和效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又如在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玩“多米诺骨牌”(砖头)来领悟其中的道理:当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一排砖才可能全部倒下?学生容易想到,首先要“第一块砖倒下”,然后就要求“相邻两块当前一块倒下时,保证后一块一定倒下”,而这两个条件正是“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内核所在。
2. 促进联想和想象,激发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突破个别经验认识,超越时空限制,使思想自由翱翔等特点。在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把集合表示中的大括号想象成给大括号里面的东西穿上一件“外套”;对数logab可以理解为指数ax=b式 中“对”着底数a肩膀上的那个“数”;扇形面积公式S=1/2la可以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联系起来……虽然这些可能与科学事实不符合,但是这些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都是引发学生想象的催化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3. 引导发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有个性的特点,能自觉地应用已有条件分析各种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从而得出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独创”而决不人云亦云。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探索新的思路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习题练习中,有如下一例:方程x =ax+1有一负根而没有正根,问a的取值范围。从题目表面来看是个方程的解的问题,含有绝对值,需分类讨论,用这种方法来解比较复杂,而且容易做错;而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考虑就比较简单,只需画出y=x,y=ax+1的图象稍加判断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其实不仅在习题练习中,在概念学习、公式定理学习中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的训练包括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如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传统的教学使学生主要形成了聚合思维的模式,它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是已有信息的产物,而与之相对的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将两者协同开发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切入点。因此,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遇到的问题经常启发,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例如:在学习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结论以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一定能作一个圆吗?再追问:过怎样的四个点就一定能作一个圆呢?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学懂学透,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科学钻研精神等。
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虽然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但由于知识面的关系,在他们确定课题时可能无法进行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把有关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生产营销、购房贷款问题与函数、不等式、数列的联结,彩票问题与排列组合概率的关系等等。通过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确定专题研究目标时就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特长、兴趣、学习实际等当好学生的参谋,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足,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五、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使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方法,例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科学抽象等。这些科学方法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培养,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能迁移运用。可以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会观察的能力;在识记知识点教学时,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处理一些数据时,传授学生列表法、图示法等;并且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法、归纳法、]绎推理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当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就能对这些方法运用自如,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研究过程中就能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科学思维训练,这为今后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果说获取知识是一个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那么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是成人成才的根本;如果说获取知识只是学生的“今天”,那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则是智力的核心,关系到学生的“明天”,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教给思维方法,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从中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进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2.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式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求实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 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1:多放几个6号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四篇: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目:数学
题目: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作者:秦奕秀
单位:灵川县大境初级中学
邮编:
电话:
时间: 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
541206 6337100 2011年05月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初中(541206)秦奕秀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将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培养师生情感等方面来论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而假如没有学习兴趣的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就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数学在许多人心目中,往往是一个枯燥乏味,充满着各种怪异符号的学科,加
之数学学科抽象性高,连贯性强,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下滑。因此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效减负,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
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2、故事法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
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
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师提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猜想,老师不会是在教我们玩麻将吧!那又干什么呢?只见老师把牌一块块地等距地摆在课堂上,后来才知道老师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
5、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同学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同学回答“四个”。然后教师否定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通过教具分析发现,每个同学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为惊喜,理解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用逻辑推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互相垂直的符号“┻”的两条等长线段,让学生观察判断哪条线段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数学问题光凭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严密的推理论证,这样的数学课趣味浓、余味长,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竞争法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设计问题比赛,“一题多解”的解答问题的比赛。读背法则,定义的接力比赛,默写公式比赛等等比赛方式,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落实,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体验成功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
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法。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比较的抽象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变换、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重叠、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
观的视觉会给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为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
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情感受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布两极性,其一是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学功能,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例如: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时,有自信的同学便主动举手回答,于是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和嫉妒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教师可适当引导,促成其他同学培养自己的信心。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作为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的例题教学中,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板书展示,教师再用时激励。如自己思考能提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展示自己板书,能锻炼自身的信心等,在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后,很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提问及给出自己思考的入手点和正确的板书展示。如果能个别辅导,融情于教学中,学生的感触就会更加深刻了。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就更具有持久性、深入性和主动性。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这就表明了情感教育的激励功能对数学教育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师生情感的良好培养,内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意志。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关鸿羽编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万福 于建福编
3、《普九义务教材通用教案设计精编》
张金方
李浩原主编
4、《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崔相录主编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愈来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中,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来实施“师”(教)和“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增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社会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经过以上步骤后,教者可以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教者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