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

时间:2019-05-13 04: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

第一篇: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认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资料、探究未知的历史世界。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三种能力,是实现研究性学习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结合的关键:即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搜集史料的能力、解读史料的能力以及组织史料进行论述的能力。

首先是搜集史料的能力。历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透过史料去解读过去世界的一门学科。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限制等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普遍忽视史料的教学,更加不用提搜集史料的训练。现在,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很难向学生传授搜集史料的具体方法,因此也就很难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填补这项空白。在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搜集方法,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水准。我们要向学生介绍搜集史料的一些途径:例如通过网络搜集、在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中搜集,在学术期刊中搜集、在原始文献中搜集(如通过二十四史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来源渠道。

搜集史料之后,就要解读史料。解读史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语言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可能文言文的障碍,世界史可能存在外语的障碍等。在此时,教师应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方面的疑难。二是可能有些史料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不能证明研究性学习所要探究的问题,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还有一些史料因种种原因,表述含糊,这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知人论世,搞清楚史料的作者为什么怎么说,有何用意等。

解读完史料后,就要组织史料进行论述。这时应指导学生处理好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重要史料与次要史料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论述的逻辑性等问题,从而使这篇研究性学习接近学术界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于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总之,我认为做好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是大有好处的,有助于培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将高中历史教学推向新的境界。

第二篇:基层干部要培养三种能力

基层干部要培养三种能力

不久前,《求是》杂志发表了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人才,基层干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催化剂”,要练就三种能力,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基层、最关键的力量。

要培养善学深思的能力,做思想上的明白人。基层工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重在厘清问题与关系,如乡村振兴工作重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基层干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衔接的“粘合剂”,要摆正思想心态,深刻认识到自身责任与工作义务,把学习当作生活乐趣和精神追求。通过认真学习党中央理论政策和先进理论知识,补齐理论短板,做到融会贯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理想信念上的坚定不移,使自我思想和人格得到升华。“机关千根线,基层一根针”,基层干部要摆正自身定位,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和为民奉献意识,在农村工作上发挥“绣花”功夫,把价值体现于工作,把思想贯穿于实际。

要培养负重致远的能力,做责任上的落实人。基层工作千丝万缕,任务艰巨且繁重,基层干部常常身兼数职,既要抓环境整治,又要抓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处理群众间的矛盾关系等各类问题,在发生防汛抗旱、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时,更要考验基层干部的应急应对能力。基层干部要顶得住压力,脚踏实地地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基层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在群众创业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群众对国家政策不理解时要及时答疑解惑,做到在小事中落实责任,在细节中展现担当。

要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做行动上的带头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基层工作中极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时候用老办法、旧思路难以有效化解,尤其在新时代发展新阶段,农村如何实现贫富差距缩小、现代农业活力迸发等都是基层干部要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基层干部要坚持学习新技能,善于接受新知识,解放思想,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创新,坚持让创新成为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好把手。基层干部要善用逆向思维,把创新当作自我提升与进步的必要阶梯,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所需、所想,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自主创新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以个人创新推动组织创新,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在基层广阔的空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更加有形、有态、有效。

第三篇: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上虞春晖中学 何亚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下,研究性学习,已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历史教育界也不例外。教育部作出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在中学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在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16个研究性课题,作为在教学实际中开展历史研习时选题的参考。为此,我们学校也作了课程的调整,设立了历史研究性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作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现结合教学实践及我们学校的实际就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一、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笔者常采用下述方法: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课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材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自己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或撰写历史人物小传,类似“评孙中山”、“评拿破仑”;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曾经布置了一篇“评价拿破仑”的历史小论文,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掌握的内容,反过来促使我们教师再去充 充电。然后再把几篇好的论文,于各个班级交流,学生对此的兴趣相当浓厚,更有甚者,对文章中的观点不同意,还要找到那位同学理论一番,非得弄个究竟不可。通过这样的论文撰写,学生的认知水平、史料收集、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2、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即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活动,广泛搜集材料,并将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定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这些课题一般都涉及近现代史和地方史,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青瓷在上虞的发展历程”,等等。在调查活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各种能力得到提升,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

3、组织辩论。即围绕某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和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既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又要求任何一方都没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如我们上次在高一年段中组织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这场辩论赛。先是由各班课代表抽签产生自己班的辩题与对手,然后让学生用一个大礼拜休息日的时间,通过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来准备各自的辩题。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组织能力也相当之强。各自在班级中选出了4名口才、表达一流的选手,加上N名的助手一起收集资料。我们以为他们肯定只会收集自己单方面的资料。不是的,他们收集了所有有关辩题的资料,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对方辩手的情况。用他们的话说,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资料收集之后的工作就是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这又惊动了各自任教班的语文、政治老师,然后又是制作卡片……到决战那节课,各个是胸有成竹。当主席宣布辩论赛开始后,又是一 番激烈的唇枪舌战,辩的面红耳赤,难分胜负,台下是掌声不断,每到经典处,作为评委的我们(所有高一年段的历史教师)也蹦出发自内心的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的辩论,大家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厚了。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更会以辨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更注重对资料的积累。在解题时,思路更清晰,分析更透彻了。

4、试教法。即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学结合。具体的说,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学生。但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至少应提前一个礼拜叫学生去准备,分析教材、找资料、拟定板书等等。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予以不断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讲的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上次讲到“二战”,因为我知道班中有一位男生对此特别感兴趣,所以临时性的叫他来分析这一段史实。虽然他很熟悉二战,但毕竟是学生,又是临时性的,他所讲的内容都是一些著名将军、北非战场的著名战役等等。现象、史实较多,而我们高中历史更要掌握的是“为什么”,所以对教材的重、难点落实就欠缺了。但若是事先让他去准备,告诉他重、难点,让他先去处理教材,再予以指导,我想上课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一是重、难点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二是他的介绍可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落实知识点,可真正的做到从“教”中学,“教”学结合。

5、自办小报,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撰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这种形式会促使学生更多的去把握阶段特征,或者说把历 史事件到特定的环境中予以理解。而我们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要把握阶段特征。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历史事件的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研习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习活动的引导、组织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

就我们学校开展的研究性课程来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时,存在如下问题:

1、课题范围太大

由于刚刚入手,学生往往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在制定课题时只选择一些大范围。比如,有一组同学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因此,他们就定了一个课题——《中国近现代文化探索》,这样一个课题很明显范围较大,因为文化的范畴很广,做这样的课题很难把握好方向。因此,针对学生的兴趣,我便让学生在大范围中确定小范围,在小范围中研究小专题。如把这个大课题改为《林则徐是怎样“开眼看世界”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探索之一》,这样就扼要地确定研究的方向。

2、资料获得困难

历史具有过去性,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可以通过做实验、获取实物来获得研究的成果,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资料一般以文字资料为主,很少有实物资料,就连影像资料也相当的缺乏。比如,对于林则徐的研究就不可能组织学生去广州实地考察,也很难让学生感受,在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时候,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是何等不易。所以,学生只能凭借一些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来分析有关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3、历史知识的薄弱,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因为研究某一个课题,不仅要求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背景知识有明确的把握,而且对所有有关的知识也应一清二楚。同时,研究性学习不是单纯地用历史知识去解决某一个课题,而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一个课题需要历史学科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的观察分析评价,根据课题的面貌与自身逻辑,把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其结论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能够全面展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的弱点就很快暴露出来。

三、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其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去适应,而这个新的适应过程,本身即是对教师传统的思维、认知和教法的挑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1、更新观念。研究性活动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合作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标准答案的制定者和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更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性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帮助”或“指导”,而不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相反,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错了重来,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辩,甚至否定教师的观点。因为,研究性学习重点应放在过程的探索和可能的发现,不必过多注重结论的正确与否。况且,通过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掌握什么观点,研究出什么成果是不现实的。所 以学生通过此,更多的是对经验、研究方法的积累,而不是结果。

2、具有深厚的功力。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师教学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会自觉不自觉的触及本学科的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甚至本学科研究的前沿,还有跨学科交叉的内容,以及自然、社会中有关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掘深自己原有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领域。对本学科的最新知识进展,要关注、学习、研究;相关学科要了解、知悉要点,知其梗概。如有些同学选了一个课题《研究台湾问题》,这个课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内容有清楚地把握,才能指导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做出正确的分析及对前景能有前瞻性的认识。

3、敏锐的洞察力。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注意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扫除一些障碍,以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应做客观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观点新颖、独特的一定要加以表扬,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有一学生对其他同学认为义和团武器落后就推论清政府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的武器也很落后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撰文指出清政府当时已拥有了一支甚至比八国联军装备更先进的新军,材料很有说服力的。但对清政府为何还失败的问题却卡住了,只简单地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这时我首先对他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也应经常去发现问题,然后进一步指出:观念的落后比物质的落后更危险、更可怕。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研究型备课。教师要“研究型备课”,可是,现在我们很多教师的备课还停留在“学习型备课”这一层面上。所谓“学习型备课”,是指教师以已有的经验 去理解既定的教材。这种备课止于对已存在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实际上,这样的备课只能是一种学习和吸收,甚至是一种重现和模仿。而“研究型备课”虽然也以教材、学生、教法和教具等为对象,却不止于熟悉,而且同时将它们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们做出某种程度的独立解释,形成个人的体验和认识。

以高一历史新教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备课为例:假如一位教师先是反复阅读了教材,分解课文,然后仔细翻阅各种教学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课文重难点、教材分析、板书设计等文字材料,写成教案,完成备课过程,这位教师的备课属于“学习型备课”。假如另一位教师,他自然也熟读教材,翻阅有关这一段史实的时代背景等参考资料,同时也翻阅有关这段史实的史学界的不同评判。还翻阅《中国通史》,从第一手资料中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最后依据阅读过的上述材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或教案。这样的备课就是“研究型备课”。

从上面两种类型的备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型备课”仅仅将教参上的有关材料“下载”到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课堂上将现成的知识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他的课不可能有宽度和厚度。因此,要提倡“研究型备课”,让教师和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有新的收获。

总之,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对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2003年11月

参考资料:

沈素英

《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历史教学

06/01 叶小兵 《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

02/01 韩飞

《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

06/01

第四篇:领导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模版)

领导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做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领导干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新格局,必须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基础,不断增强引领时代潮流、驾驭事业进步、领导干事团队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一、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觉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 1

力。”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无所不知的,都要经过一个不断学习获得新知的过程;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唐代诗人孟郊在《劝学》诗中说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意思是说,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力求主动学、认真学、深入学,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终身追求。

一是要把学习与提高思考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需要通过思考来实现学以致用。领导干部只有在孜孜以求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才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思考、解答现实问题,才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去指导工作实践。

二是要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起来。“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解决实际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无论有多丰富,如果他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必定会产生许多疑惑、遇到许多困扰。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与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指导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是要把学习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要下大气力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创新理论,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就会方向不明、是非不辨、精神空虚,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犯赫鲁晓夫“我当矿工时是不懂,我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我逐步升迁的每个台阶上我都不懂。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了,难道我还不懂?”这样的低级错误,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多谋善断,不断提高果断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决策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征伐楚国的附庸郑国时与楚军在泓水隔岸对峙。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候,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杀过去。宋襄公说:“寡人以仁义为本,不能够偷袭人家。”当楚军渡河完毕,整装列队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趁楚军立足未稳冲杀过去,宋襄公瞪了他一眼,说:“我不是说过吗,我们是仁义之师,不搞偷袭这类把戏。”征伐自然是以宋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就是“仁义之师”的典故。换一个角度来看,宋国的失败却是因为决策不科学、不果断而造成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众多而又会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果断决策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决策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要深入调查,吃透本地实际,统筹兼顾,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突出重点方向、重点单位、重点环节,从而作出适应形势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是要提高依法决策能力。依法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决策时,必须强化法纪观念和政治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以中央大政方针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依据,坚持依法办事、按规定办事,防止违法违规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方向。

三是要强化民主决策意识。决策民主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决策时,要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注重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建议,是要充分听取普通干部和广大群众意见尤其是反面意见,集思广益,优中选优,确保决策科学。

三、春风化雨,不断增强团队领导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需要领导干部具备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任何工作的成功都不是仅仅靠领导者的权力或是行政命令获得的,而是在领导者自身所具备的能力、魅力和自然形成的威信基础上,由团队集体协作完成的。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取决木桶容积的不是木桶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就是一块木板,只有当每一位成员都是“长木板”的时候,这个团队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如何才能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成为一块“长木板”?除了要有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外,领导干部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万事民为先”。领导干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官有多大派有多大,而是体现在能为人民群众办多少实事、解多少难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始终把个人和小集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领导干部,能够具备较强的凝聚了和号召力,能够带领团队取得巨大的成功,能够实现本地区、本部门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这要求领导者在政治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否则,就会执行上级决策不力甚至会棚架上级决策,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工作盲动,劳而无功。

三是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干部要

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采纳不同意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不能因为听到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就勃然大怒,对团队成员横加指责,甚至是打击报复,给成员穿小鞋、坐冷板凳。领导干部具有了宽阔的胸襟,就可以让团队成员从中看到希望、信任、力量,才会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善于关心体贴团队成员。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使行人把大衣裹得越来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春暖大地,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法则”的来历,它形象地说明了“温暖胜于严寒”。当团队成员出现工作失误或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到工作的时候,领导干部应该像寓言中的“南风”一样,去充分的理解、关心下属,同成员一起分析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就会使成员和团队从困境中走出来。但如果领导干部像“北风”那样,对成员不加分析的疾风骤雨式的批评一通,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与其疾风骤雨,倒不如春风化雨!

2008年8月18日

第五篇:党员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党员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一、干部要提高干事能力

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于确定的重大部署、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等,要一项一项地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解决。不仅要争着干、比着干,还要干得好、干成事。各级干部每个工作日都要干满勤、干满点,集中精力推进工作。要倡导一线工作法,做到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既要“上心”更要“上手”,多到发展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面对面地抓调度、抓运行、抓督导,不见成效不罢手。

二、干部要提高断事能力

断事能力就是预判能力,就是对发展大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困难有一个清楚的判断。遇到矛盾和问题,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能够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促进一大批与之伴生的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就是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各项纪律,做到讲规矩、重程序、尽职责,强化“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发展环境”意识,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服务发展上尽职尽责,有所作为。

三、干部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社情民意复杂,各种矛盾凸显。各级干部都应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退缩,找准症结、有的放矢,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方法破解难题,统筹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当前和长远、个人诉求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有结果。

下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培养三种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者:太原五十九中 范慧卿 郝莉蓉 师敏 王雅琪 王宏 刘苗苗摘要: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缪礼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讲授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形势。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增添了研究性学习,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生......

    团干部挂职锻炼要具备三种能力

    团干部挂职锻炼要具备三种能力作为高校挂职团干部,在基层挂职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善于在全局中找准工作定位,在大局中谋划工作思路,在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必须要注意提升......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全文5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6000字)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夏季云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211300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开放性、广延性、自主性为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