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13:0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

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

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第三、高中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或途径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

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

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

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

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

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 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

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不管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和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应当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H)时,有位历史教师对所学的内容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讲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的知识(如《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等)。教师把这些内容的课文分成几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进行,既有参与又有合作,结果同学们讲得都很认真。在讲到关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时,有的同学还拿来了实物,并讲授自己在陶吧制作陶瓷制品的亲身经历;在讲到邮政时,同学们虽不能带来真正的“大清龙票”,却带来了纪念“龙票”发行100周年的新的特种邮票……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详细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最起码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握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以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会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前提也大致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尽力避免“专制”和“垄断”行为的出现,应注意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交流互动的民主方式,来妥善解决课堂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历史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两个单元后,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探讨:中国古代的集权制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你更认可哪一种?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更好;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中国的集权制度亦有可取之处,并从其发生的根源、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了其理由。这种观点是否合适姑且不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身就应当看做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观点之所以能够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就是得益于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同学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学生德育素养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设计历史教学过程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引导。

例如,有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时,发现学生们对殖民者的暴行竟然无动于衷,而对他们通过“三角航程”所攫取的利润却大为惊叹,面露羡慕之色。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中涉及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侵华行径时,他便特意提醒学生回顾“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这一联想和对比,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殖民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同时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反抗外来殖民侵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仅如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这位教师又一次提到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并就此让学生思考革命导师将什么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他也提到了这节课,引导同学们认识:只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才是走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当这个模块的学习即将结束时,这位教师再次提起这节课,同学们立刻都给出了这样明确的回答:“金钱和利润仍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懂得了有比金钱、利润更可贵的东西。”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远不止这些,教师要树立改革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在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进一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一)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人文精神普遍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新课程改革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社会民众与社会舆论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指标还是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活动,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情感体验,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次,从历史教学实际看,历史教育被理解为仅仅是历史知识简单的记忆过程,片面强调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绝大多数高中生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来对待,很少有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当中汲取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程度很不够,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以考试为出发点,以考高分为出发点,实行满堂灌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善良与宽容,孩子也会多一份善良与宽容,孩子最初的人文素养(爱心与尊重)只能来自家长。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只是拼命抓学习,对于孩子想什么、要什么、以及传统美德,则放在次要的位置。学书法、学画画、学音乐、练舞蹈、练体育等也不是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单单是为了考级、考试加分或者成为某某“家”。这种功利性,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强化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功利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对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缺乏信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精神空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没有意志力;崇尚物质,贪图享受,对精神世界的反应越来越冷淡。低下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教育文化学的理论认为,人文教育只有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文化的学习和创造来进行。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据高中生人格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教学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可是,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屈辱的历史,在 1

必修1政治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强烈的刺激,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了这段屈辱历史,让人义愤填膺。在反侵略斗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海龄、葛云飞、邓世昌等爱国军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精神,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历史是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现行历史教材的都是一些蕴涵着深刻人文内涵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感悟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呼唤其内心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穿插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印象深刻了,逐渐改掉陋习,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崛起,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目标,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也有同学能够抛开历史成见从中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思考,认为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意其申请的。这种课堂上研讨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历史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各地的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另外,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四、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仅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分认定,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结合家乡乡土特点进行历史追忆,写调查报告;结合现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自己制作历史小报等。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的活动打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必须站在当前教改的前列,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第四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把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最终转变。【关键词】观察 实验 思维 创造 能力培养 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到初三才开设的新课程,内容浅显而且较少,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点,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不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抓学生的升学率和合格率,不断扩大加深知识,增加难度,打“题海战术”,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及方法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真正的化学人才,而不是一部“应考的机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有效探索、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它的目的性,观察前教师应注意强调该实验应重点观察的地方,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候往往只被某一方面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观察,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化学原理的目的。如做白磷自燃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白磷产生白烟、熔化、自燃、发光、放出浓厚的白烟的变化过程,学生往往只注重观察白烟而忽略了白磷的熔化和发光,因此实验前应向学生强调、引导、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2、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在观察方面也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观察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表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静到动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现象的观察中归纳同类事物的特征,总结有关事物表象的简单规律。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顺序地做好观察记录,同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这样才可以巩固观察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崇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

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aOH固体在Ca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的解决问题阶段,靠的就是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就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好它。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在第一课上,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鸡蛋跳舞”,“清水写红字”,“纸花变色”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实验题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学源于疑,疑则思,思则明,明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如在讲《CO2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先提出这样一组问题:“①在电影和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现象?”

3、运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比较点,类比点“并联”。如三种气体的制取,酸、碱、盐的性质等。

4、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Cl-、SO42-、CO32-的鉴别方法后,不妨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应怎样通过实验来鉴别它们?学生整理出的实验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现象不明显者原溶液为Na2SO4溶液。

第二种: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溶液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无现象者原溶液为NaCl溶液。

第三种:先用盐酸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第四种:先用酚酞溶液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究竟哪种方案最科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其步骤的多少,现象的明显程度等最终确定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教师应通过这些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经常性的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实施创新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1、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意识。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习惯,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用石墨和可乐瓶制作简易的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自制简易装置制取H2等实验。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同求优的思维训练。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道化学题往往有各种不同解法,在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化学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这样可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例如:在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四种物质中,哪种物质不同于其它三种物质,为什么?学生经思考之后,有几种解法。学生甲说:“五氧化二磷,因为唯独它是固态物质。”学生乙说:“一氧化碳,因为唯独它不是酸性氧化物。”学生丙说:“二氧化硫,因为唯独它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问题的设计,它不要求有集中而划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反应,只要说法合理,都可视为正确答案,谁做出的答案越多,谁的思维发散性越强。现代化学教育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教育,对此方面的研究与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它关系到我国化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五篇:浅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潘能清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同时对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本文就四个方面能力培养阐述一些看法。【关键词】

历史

教学

能力

培养

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然而,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历史教材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关键。

兴趣是人们追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们不能只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永远不会真正热爱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既在课堂中学习了历史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人终身受益。这样就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机械教学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能力和效率,便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学生。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忌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练习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遵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开展。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历史理论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由此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就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程,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热情;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个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如能每节课前用几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慢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辨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要求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以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益处,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下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合集)

    浅谈体育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霍林郭勒市第五中 张晓静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语"和"文语"交流能力。演讲,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凭借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演讲,......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在培养学生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清楚的了解高考听力试题的特点,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听力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全五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 【摘要】综合能力是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能力测试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怎样在平时的......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想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转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