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7:4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

一、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过好实验关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我们在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二是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燃烧火焰达2cm以上;对胶体的丁达尔实验自制了特殊的暗室,大大提高了实验可观度;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实验教学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演示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为达到此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演示实验目的

每个演示实验,师生必须目的明确,搞清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操作的要领、实验的现象、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顾此失彼,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

2.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操作。

3.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

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实验的,首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浓盐酸和1mL1∶1盐酸;之后在两个试管中同时各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玻璃管上各套一个塑料袋);最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塑料袋膨胀体积即可说明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方法特点是学生观察明显,对比、定量性好,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1.预习。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即填写好实验预习单。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单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

2.实验。进实验室做实验先检查预习单,无预习单不能做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肃静,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置好,试管等洗涤干净,以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验做完的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授课教师。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1)实验目的;(2)实验主要步骤;(3)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和有关化学方程式;(4)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5)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主编《初中物理备课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 田世昆主编《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5]姚凡流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 龙门书局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引言

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它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 不论是具象的, 还是意象的, 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毕可秉在《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中指出“当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偏差,发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了学生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李婷在《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提到“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是两种性质的思考。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过程也可以讲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个性化教育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失去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

在谢旭斌,杨军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作者提到:“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所以,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智慧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美术造型技能提高的基础,并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王建华在《营造美,实施美》一文中强调“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张娟在《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提到“直观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观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集合图形。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也指出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观察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观察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1.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第1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一种凭借人的感官而在自然界中进行盲目搜索的活动。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总是要被自然科学研究中要解决的任务所制约。在人们刚开始从事观察活动时,人们是凭借自身的感受器官直接进行的。人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

1.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活动,并带有思维的色彩,观察过程与记忆、既括分类、思维推理、空间知觉等各方面的认知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种基本方法的设计中。我们在学具教学法的分类体系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记忆能力培养方法合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学生需要先将各种画面的组合规律观察出来,然后才能够运用组合规则使用记忆方法,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儿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业成绩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落后学生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后进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差,不会发现知识间的特点和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首先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再次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

1.3观察能力意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实践证明:培养孩子正确敏锐的观察方法,对生活中人,事,物等进行积累与储存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孩子在细致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审美感知能力,认识,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1.4观察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正确认

第2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识方法形成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会形成正确的表现方法。尤其在美术这门以观察为基础的课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开始的,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重视不够,美术课教学停留在最原始的描画阶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必须强化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全面、深入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审美教育,一切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活动中也要注意和审美相结合。人教版第二册《影子的游戏》一课教学时,教学目标其中一个是: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描绘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站在阳光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或交换观察影子,引导学生感受影子由人物的不同动态带来的不同的美。再引导学生绘画自己的影子,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现。展示评价时,学生们能够相互观看别人的作品,还能知道绘画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体会作品的美,能用“我觉得这个弯腰的影子像一只小猫,真可爱!”“呀,小树和他拉手了!”等等稚嫩、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欣赏。我想,正是通过观察和审美相结合,学生们才能这么深刻地发现美,表现美和积极热情地欣赏别人创造出来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势必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长期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引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且能着眼观察社会生活,去发现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

2科学观察的特点和方式

科学观察,即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求真为目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历时性的跟踪观察,也叫动态观察,即自始至终地观察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二是共时性的透视观察,也叫静态观察,即用类似解剖的方法,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超越时空、打破各种限制的跨越式观察,也叫比较观察,即由此及彼地观察事物的横向联系,找出事物的差异,从中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科学观察,适合于科学论文、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

2.1科学观察的特点

第3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与观察者个人的学术素养、习惯、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观察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知觉活动分为有意识观察和无意识观察。无意识观察可能由外界对象的特点(鲜明性、排列顺序、异常性)引起, 也与个人兴趣有关;在有意识观察中, 观察者具有目的性,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观察对象, 以便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意图观察具有自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个体特征的特点。观察者分为四个基本的类型: 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情绪型。分析型的观察者在观察对象时, 首先注意事物的细节和局部, 缺乏对事物特征的整体概括说明的能力, 他们过分注意细节, 难于把握、理解事物的本质;综合型的观察者注意对象的整体特征, 但不注意事物的细节和过程的分析综合型的观察者既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又能用细节对本质加以说明,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把个别部分的分析与结构相比较, 把事物的真相与相关的理论解释作比较,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更有利于从事科学活动;情绪型的观察者, 对于各种外界刺激都表现出过高的情绪兴奋度, 他们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体验, 并用这种体验代替周围观察的真实面貌这4 种类型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观察者往往由于年龄、知识水平、性格的变化或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特点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察习惯。

2.2科学观察的方式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观察方式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会比较与鉴别,逐步达到加深对各种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这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在实习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阶段指导循序渐进、观察写生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是借助于各种物质媒介,表现瞬间特定的事物而作用于人的视觉艺术,直观可视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美术始终把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作为其研究对象。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并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美术是空间艺术。美术教学训练中,观察体验的空间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人物、景物等所感受到的视觉审美表象的空间距离、空间透视、空间的虚实等。其二,是对创作空间的把握。这就是依据观察体验的直觉,组织和调整平面空间的布局构图。在把握创造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均衡、对比与呼应、变化与统一的视觉谐调的美感体现。其三,是观察的心理空间的体验。不同的空间形式的视觉感应,将产生不同的审美心态和情绪。如庄严、寂静的稳定之感;压

第4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抑、紧促的离心之感;和谐、舒畅的向心之感等等,这几种感觉就是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

3.1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即产生强烈的要了解形式美感的愿望。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以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在人教版第一册《我的新朋友》一课,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由于刚入学,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这个活动是非常有趣的,能够很好的吸引一年级的学生。而认识一个人,观察其外貌是最快的途径,因此,在技法指导上,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于是,在课堂中,我为了达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好朋友的目的,设计了“猜朋友”的环节,通过“你的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他胖还是瘦?”“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头发怎样的?”“今天穿什么衣服呢?”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由于环节设计得贴切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自己的朋友的外形观察得比较仔细,突破了重点,使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

3.2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除了学生本身掌握了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离不开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小手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

3.3开展学生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效果, 而应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出发, 应用几何的分析方法、充分地理解形体的构成, 透过繁琐复杂的形体表象,去抓住形体结构的本质东西。运用视觉的造型基本元素去把握事物的形体特征,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气质特征, 做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大千世界中, 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具有各自本身的特质,在描绘各种不同的事物时, 通过观察体验, 在视觉上能感到各种不同的事物特质, 如玻璃、金属、木头、瓜果、蔬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质感,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 质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 只有通过周密观察、具体分析事物的特质, 才能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逼真的质感。这些真实的特质感受, 是通过观察实践得来的。

第5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3.1演示性观察

首先,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或采用激将法。如:“你觉得这幅作品中还有什么地方改动一下可以更美?请你试一试”,“我的飞机设计好了,你能添画几笔使它的功能更多吗”,“老师敢说你们中没有人能做得更好”,这些具有试探性对话,帮助学生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循善诱,一步步提高要求,一开始让他们在老师的演示性作品之上局部创新,往后在逐渐提高要求。

其次,让学生明白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用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去表现更多的对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示范时不能过高要求学生像自己一样娴熟的表现,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更在意方法的运用而不是画的像或好。如:对敢于尝试创新的学生给予多一些关注,对喜爱模仿的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再这其中我们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这种情感默契才能促使学生投其所好,按照你的预期目标发展。

再次:教学演示性观察要适应学生。教师的教学演示性观察要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年龄的差异、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实际因素,示范内容要适应学生,演示性观察手法也要适应学生。不宜过难过繁或过简过易,要让他们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总的来讲,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演示性观察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随机应变,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服务。演示性观察使我与孩子们走得更进,演示性观察让孩子们更喜欢我。让恰当适时的演示性观察与新课程同成长。

3.3.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农村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民间艺术的美、农村风景的美、农民伯伯劳动的美、农村风俗人情的美等等。农村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有了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说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与应用)》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社区或村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参观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6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采取了创意写生的绘画练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如写生螃蟹时,有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蟹壳,想象它的花纹、功能,让学生大胆添加。在教师的诱导鼓励下,“蟹姑娘”、“蟹将军”、“螃蟹野战车”等一幅幅新奇作品纷纷出现,学生们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爱画,兴趣浓厚,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绘画表达能力。

4小结

在美术教学训练中,树立观察体验的整体观念,不仅是视觉方式问题,也是一个审美要求问题,事物的整体视觉效应是观察体验的最高标准。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形态和气质,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情趣和意味。观察由感性的认识推到理性的分析。体验由表及里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在不断深入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强化和把握事物的重点、主导、本质的东西,使事物的整体更概括、更有神韵,这就将视觉的自然事物升华为艺术的审美事物了。新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发展他们的正确观察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第7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 毕可秉.著《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0.12 [3] 李婷著.《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2010年5月 [4] 谢旭斌、杨军林.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 王建华.著《营造美,实施美》山东美术出版社[M],2003.8 [6] 张娟.著《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6.1第一版 [7] 肖秀云.著《发展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

[8] 初立有.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M],2008.2 [9] 李淑贤.《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10] 赵汇鑫.编《美术课程互动式教学与素质教育》,21010.4 [11]刘振选.著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2]肖扬.著 《浅谈学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2010.8 [13] 武星宽.著《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北京,2004年 [14] 巫国民.《美术制作课堂教学探索》

[15] 马智著.《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2010.3 [16] 蔡惠妹.著 《个性化教育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D],2006

第8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9页,共9页

第五篇: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疆农二师24团中学

江忠兴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 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了解植物细胞的构造。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桃花的形态并要求学生将桃花标本解剖,将桃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粘贴在白纸上了解花的构造。然后,我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桃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观察常常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清晰区别与鉴别不同的生命现象。如马铃薯块茎芽眼长出新芽,仙人掌茎上长出新芽,酵母菌的一定部位生出芽体,学生很容易混淆,认为都是出芽生殖。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马铃薯、仙人掌芽的出芽情况,与课本上出芽生殖的概念相比较,找出其不同所在;然后通过挂图进一步比较以强化印象;最后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并与前两种情况作再次比较。这样学生对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就不会搞错了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4多渠道观察

根据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投影、幻灯、录像剪辑等电教手段有机组合,让学生多渠道、多侧面的观察,从而感知事物的基本特征,并从中总结归纳基本规律。学生如果仅靠单一感知,往往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性。有的学生对实物与挂图对不上号,认识实物,但要作图却不能正确表达,这些正是由于观察不全面所致。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 让学生多渠道观察。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认识世界也有一个渐进的特点,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培养。

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人最为基础的学习能力,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识文断字之后的最初喜悦,莫过于能够自己阅读文章了。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认识世界的兴趣和渴求,并带给孩子在独立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空间,可以说阅读是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

当人们拥有阅读能力后,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认识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这种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和加强。这个过程包括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经历和个人兴趣所至用以自学而占据的日常生活时间。当然,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催化剂,会使习得的阅读能力得到强化。而学生在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同时掌握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当学生在校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时候,阅读能力伴随其他能力得以发展,反之则削弱。

据调查显示,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知识占人的信息知识总量的90%,而50%是靠阅读得来的。当今时代,学习已成为终生的需要,面对知识爆炸、信息充斥的现实,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不断继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和加工素材的基本保证。拥有这种能力会在一生的学习中运用始终,因此,不论是有限的学校生涯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首要条件,对于终生学习而言,阅读是每一个人终身不可或缺的基本学习能力。

1. 三.生物课的阅读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

说到阅读,很容易让人想到语文课的教学,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但遗憾的是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在其他学科中,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教学中,非常缺乏阅读教学,生物学科亦如此。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不少锐意改革尝试创新的教师在他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带领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开展调查等,将生物课堂教学逐渐引向科学教育的正轨。但是所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中,属于学生自己阅读感悟上的教学实例又是最为缺乏的。和一些学校的学生交谈了解到,在他们中学学习生物学的整个过程中,记忆中没有哪个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安排了阅读教材的活动,几乎90%以上的生物课堂教学没有课堂阅读,不给学生安排阅读教材的时间,即使有也多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阅读教学。在对试验美国BSCS教材的学校访谈了解中获悉,最初的生物课,教师在课堂上按照BSCS教材要求进行阅读教学时,带来师生双方的互不适应,教师的困惑来自学生对阅读的漠然无衷,学生的问题出在没有阅读的需要和热情,甚至干脆要求教师讲授教材取消阅读,而且有这种要求的学生在一个班里竟占80%以上,因为他们相信老师讲的比自己阅读更有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无论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如何简单明了,过程多么清晰直观,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口授讲解,似乎没有老师的讲授学生就永远学不明白,永远学不踏实。这种现象导致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精力越来越多的投入到课堂讲授上,越来越关注教学中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更不去关心学生“学”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努力想摆脱满堂灌的局面,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启而不发;学生问的问题偏离老师的备课准备;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所需相差甚远;学生的思路不在老师的设计之中;个别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等等。每逢此时,老师采取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师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热情”的讲授占用了、代替了和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反之,学生也在这种反复强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渐渐退化了自己学习的基本能力,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很多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定式,更愿意接受来自教师口授的结论,且越简单越好。这现象的普及和持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锻炼了一大批精于讲授的教师和培育出更大一批依赖于接受的学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正在被我们教师的精心呵护、长期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喂惯了,已经懒得自己阅读、自己学点什么了。这就是社会上各种辅导补习班、家教风靡热行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厌倦书本热衷于翻阅卡通画册的原因之一。

最近,我国公布了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并不乐观,然而,就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的调查结果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调查显示,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82.8%;报纸和杂志52.1%;人际交谈20.2%;广播10.9%;图书5.2%;因特网1.6%;其他3.3%。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对公众获得的科学信息影响最大,占了82.8%,而来自图书的信息只占5.2%,如此之小。显而易见的是,电视的科学传播水平是不能算高的,甚至还经常出现错误,但它却成为我国公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有着相对严谨的书籍尤其是科学书籍却只有5.2%的人通过它来获取科学技术信息,这不能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公民普遍缺乏阅读习惯,这个事实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缺乏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关。

美国BSCS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训练学生的各种学习技巧,如:读写技巧、科学技巧和一般认知技巧。其中读写技巧涵盖了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BSCS教材的阅读技巧包含着一般阅读的方法如:阅读文章的标题、浏览概要、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含义、用“双行法”做笔记等。但BSCS教材中还有一种被称为“SQ3R”法的阅读技巧是老师们常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具体含义如下:

S:(Skim)浏览,既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Q:(Question)问题,注意一段文字回答了什么样的问题。留意印刷字体和黑体字等所提供的线索。

R:(Read)阅读,仔细阅读这段文字。R:(Recite)背诵,背诵问题的答案。

R:(Review)复习,复习这段文字,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上述阅读技巧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学习技巧,教会学生并不困难,但恰恰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双方长期惯用的教学方式已经缺少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习惯,使这种简单的学习技巧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最初的教学中很多生物教师不得不从最简单的阅读开头,每节生物课把阅读安排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要,把注意力尽量放在那些大标题、黑体字上,力求建立大的轮廓和框架,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加大阅读时间,让学生试着寻找课文中的问题。学生寻找课文中的问题也是循序渐进的,有些教师采取的做法就是及时鼓励,对提出好的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并将问题写于黑板展示给全班。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后的讨论题中寻找。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学生从看不出问题到能够发现问题,继而发现文章要阐明的主要问题,慢慢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学生阅读时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让学生继续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答案,记住答案并能复述,这样的反复结果使深入学习有了基础,也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扫清一定的知识障碍。这种训练逐渐开展以后,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教师开始增加阅读的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后来的15~20分钟。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障碍时,如教材有关内容过于抽象、缺少相关的背景资料、文字表述难以理解等,教师则采取提供背景资料、增加视频信息、开展小组讨论等,利用各种手段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建立学生阅读教材的信心,培养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经过反复训练,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们不同程度获得提高,从原来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满足于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逐渐变化,慢慢开始习惯自己看书,速览概要,寻找问题,获得答案,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深入思考的主动学习中来。以生物学中的呼吸作用的内容为例,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教材与美国BSCS教材中的不同处理和教学策略的不同运用带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效果的不同。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命功能,它的本质是生命自身通过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从中获得能量进行生命活动。它的作用过程完成于每个生命的细胞内。我国高中生物教材介绍这项生命功能时采取相当简化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是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依靠书籍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传播下来。据统计全世界15世纪出版的各种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25万种;19世纪出版700万种;而20世纪出版的图书达到2500万种。21世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的生存而言成为终生的需要,不仅如此每个人的学习还具有了选择性,于是读书将成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读书的深入和持久依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从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对今后一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阅读并非朗读,阅读隐含着理解的本质,阅读的主体往往是披文入情,论世察己,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深层内涵,获得第一性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兴奋之情也可以是豁然明了,还可以是更深层的探求。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阅读者的个性与个性的作品会自然发生相互的契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带来的切身感悟是口授传播、间接获取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国正在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新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21世纪的教育定位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要让全体儿童在其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由政府法律保障下的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充分的享受,让公民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充分的发展以便在社会中有立足求生之本,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新课程能否达到国家理想课程的目标,关键在教育工作者的实施,这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BSCS生物教材所实施的这种阅读教学策略和学习技巧,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在北京市所有试验该教材的学校和老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实施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全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并把它视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去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在科学探究的核心指导下,更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把过去属于语言文学课专利的阅读教学扩展开来,将其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渐找回阅读的能力,将其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以至为将来一生的继续学习做永久的准备。

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是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依靠书籍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传播下来。据统计全世界15世纪出版的各种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25万种;19世纪出版700万种;而20世纪出版的图书达到2500万种。21世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的生存而言成为终生的需要,不仅如此每个人的学习还具有了选择性,于是读书将成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读书的深入和持久依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从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对今后一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阅读并非朗读,阅读隐含着理解的本质,阅读的主体往往是披文入情,论世察己,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深层内涵,获得第一性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兴奋之情也可以是豁然明了,还可以是更深层的探求。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阅读者的个性与个性的作品会自然发生相互的契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带来的切身感悟是口授传播、间接获取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国正在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新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21世纪的教育定位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要让全体儿童在其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由政府法律保障下的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充分的享受,让公民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充分的发展以便在社会中有立足求生之本,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新课程能否达到国家理想课程的目标,关键在教育工作者的实施,这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BSCS生物教材所实施的这种阅读教学策略和学习技巧,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在北京市所有试验该教材的学校和老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实施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全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并把它视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去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在科学探究的核心指导下,更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把过去属于语言文学课专利的阅读教学扩展开来,将其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渐找回阅读的能力,将其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以至为将来一生的继续学习做永久的准备。

下载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文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 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内容提要: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有不少教师就只顾完成学习、解题的任务,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是推......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申志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