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23: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指明了方向。只要顺着这一方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轻松的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平台”,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心理学表明,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遵循着模仿—再造—创造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模式的过程。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化学中的研究活动,同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究性学习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化学概念、化学基本规律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科研目标

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培养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工作目标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支撑下,自觉地承担起师生共同发展的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责任,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一些理论及文献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②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学习理论。

定期组织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实践。

进行“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阶段总结。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总结。

4.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总结成果,报请专家组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理论成果

1.精心选择探究内容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编制上,要遵循适度困难的原则,问题既有挑战性,能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又有适合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成果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我们教师对利用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认识,而且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在备课时,以往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教能使学生学会,学扎实;通过课题研究后,我们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创设条件与机会,吸引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探究中去。

其次在上课时,以往常常由我们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追求讲得清楚、明了,让学生一听就会;现在则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

练习时,以往我们常常满足于学生能正确完成习题,现在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会解习题”深入到“会解决实际问题”。

2.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⑴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恰当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⑵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实践的探究精神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探究中思考的,这种独特思维的方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只有物质的活动方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知识来源于现实,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化学实践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

七、结论

在化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活动,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进而形成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科学习的特点。

八、讨论和分析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厚的知识底蕴,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个人魅力,才能应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探究活动中学生一些不当的实验习惯会浪费掉很多实践而影响探究进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九、参考文献

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申志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轻松的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平台”,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究性学习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化学概念、化学基本规律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一些理论及文献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②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或优质课完成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学习理论(2014.4-2014.6)

定期组织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堂实践(2014.9-2014.11)

进行“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研究总结(2014.11-2014.12)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总结。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 语 文 教 学 中 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 培养

名 :秦

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秦泗菊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1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学什么,怎样学。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的错误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从不同角度探索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一个人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的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知识水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要调动学生语言实践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构建,形成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一种“先问后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评”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读—问—思—悟—试—用”的过程。其中“读”和“问”是前提,是基础;“思”和“悟”是理解,是关键;“试”和“用”是目的,是发展。语文课要营造一种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体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朗读、、对话表演、演讲、辩论、背诵、习作等,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的学,积极主动的想,实实在在的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方法。

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渔”。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二、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1 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学科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学生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课,对仿生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突破课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该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读多篇,学一点带一面。比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语红彤彤,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语;学会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葡萄灰”等40多个词语。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习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主动写些观察日记、随笔等来练习语言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

给妈妈一个惊喜,讲一个故事,作一首诗,做一张节日贺卡等;元旦时围绕“我在新年里想到了......”这一主题,写想象作文.....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机械照搬为巧用方法,变单一课本为多种渠道,变狭隘课堂位广阔生活,切实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诱导学生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本文从激发“敢问”的勇气、培养“乐问”的兴趣、教会“会问”的方法和训练“善问”的能力,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 方法 提问 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不太进行反思和提问,很多人通常“没有问题”,有了疑惑不知道怎么把问题提出,或不愿意问。课堂上学生提问时往往会产生 “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会不会太浅?”“同学们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气氛,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上的距离,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有什么话都能说,有什么问题都能问。

一、激发“敢问”的勇气

我曾经上过《空气》这节课。这个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知识在其他科目也有学过。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通过观察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来达到学习目标呢?上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这节课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场面和效果。下面是一些讨论的片段: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对空气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吗?

生1:我知道高空上的空气比地面上空气稀薄。生2:你怎么知道呢?

生1:是物理老师说过的,你忘了啊? 生3:我知道,是“温室效应”。生4:怎么讲?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3:杂志上的资料说,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多。

生5:对,电视上有报道过。北冰洋的冰不断融化,海平面慢慢上升,以后一些沿海的城市还可能会被淹没呢!

生6:那怎么办才好啊?应该怎样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呢?

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活跃的思维,高涨的情绪使得这节化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不应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能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应该是对学习动力的唤醒,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等。

二、培养“乐问”的兴趣

(一)创设认识矛盾,激活思维,让学生想要提问。

在认识问题的进程中,产生认识矛盾,可能有两种心理状态,要么知难而进,要么知难而退。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种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难而进。当学生面对认识性问题,急于解决问题,但用已所学的知识又无法解决时,便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

例如:讲授金属元素《钠的性质》时,首先提问:“钠是一种金属,为什么不能用像铁、铜一样的方法放置呢?”此时学生产生了认识矛盾,我用镊子夹着刚切开的钠块让学生看现象,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交流。结果,他们发现第一和最后一人观察到的现象有很大区别。“为什么观察到的现象有不同呢?”学生很容易就有了这样的疑惑,并打开了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认识钠是活泼性金属就容易了,自然也会想到钠的保存问题。于是,有同学提出:“钠如此活泼,那我们应该怎么保存它呢?”我让学生看《化学必修1》书本39页的图3-3,那是一幅钠保存在煤油里的图片。顺理成章就会想到和提出一些问题“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等。这种学生由认识的矛盾,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寻求答案的提问,符合认识规律,易于学生理解,能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作为化学老师,课堂上不应只局限于教学生怎么做,应创设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展示实验室里一瓶失去标签的盐酸溶液)

师:实验室里有已知浓度的碱液,请你想办法确定这瓶盐酸的浓度。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学生考虑此问题的出发点测定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遇到并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A.已知碱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密度是多少? B.计算质量分数很不方便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 ·······

此时我加以引导:溶液的取用一般是量体积,而初中所学的浓度的计算则需要知道质量,我们前面的课学到物质的量,你通过练习想到了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怎么的物理量来简化计算和实验?

学生提出:有没有一个物理量能确定一定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这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就引出来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再如:讲授《盐类的水解》一课时,演示了用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沫冲出”,希望我尽快作出解释,这时我进行如下引导:大家要从盐的类型,平衡这方面去考虑,能想到什么?有什么疑惑需要解决?于是,学生相互讨论起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A.硫酸铝属于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B.碳酸氢钠属于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存在怎样的平衡? C.两种溶液混合后,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影响? D.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会怎样?

可见,在教授新知识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

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地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产生质疑。教师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感。它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还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

三、教会“会问”的方法

波利亚曾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由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就问题而言,整体可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认识性问题(即是什么);分析性问题(即为什么);平息性问题(即怎么样);创新性问题(即怎么办和怎么变)。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常规性提问,才能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认识性问题”为例:化学科的一些概念、术语都可提出认识性的问题。老师在复习一些记忆性知识的时候,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老师讲到筋疲力尽,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那该怎么办呢?例如:高三复习化学基本概念专题时,我把学生每两个人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以老师的身份给对方提问,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能像老师一样问问题,学生显得很是兴奋,于是七嘴八舌的开问:什么叫化学变化?电解质是什么?什么是离子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丁达尔效应是什么?······,他们互相提问大约20分钟后,我再将整个专题的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像考试做试卷,再评讲试题一样,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通过提问复习和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章节复习结束后,紧接着我出了一套专题练习加以检验和巩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以“分析性问题”、“创新性问题”为例:讲解《铁生锈》时,为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1)容器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不易生锈;(2)涂有保护层或电镀过的铁器不生锈,而放在空中的“裸”铁器极易生锈。有这些生活实例做铺垫,学生们很容易提出以下“为什么”的分析性问题:a.为什么那些不同环境状况下铁器生锈的难易程度不同?b.是什么影响了它?到底是怎么变的?发生了哪些反应?在这恰当的时机下,我再提出假说,让学生充分讨论:(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致;(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铁与水的作用的结果;(3)铁器生锈是因为空 4

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假说(1)成立,那么在干燥的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假说(2)成立,则铁在水中,与空气隔绝环境中也能生锈;如果假说(3)成立,那必须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时,铁才能生锈。

不难发现,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学生思考、提问的方法得到了培养。它变传统教学的重复熟记式学习知识模式为学生独立智力活动掌握知识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四、训练“善问”的能力

“授人之鱼,供一饭只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苦思冥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也就是老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法,联想对比法,归纳推理法来提出问题。逆向思维法是根据原有的知识,从知识的反方向去思考提出的问题的方法。联想对比法是根据已学习的内容通过联想旧的知识,通过联系和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归纳推理法是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逻辑推理去提出新问题的方法。

以“联想对比法”为例:

例如:有如下一个实验习题:怎样用三种最好的方法制取CaCl2 溶液?我们提出问题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制取CaCl2溶液可能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每种方法都有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各组分头进行实验,对每种实验方案都要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然要舍弃实验步骤复杂、原料成本高的、产率低的方案,最后找到三种方法:CaO、CaCO3、Ca(OH)2分别与盐酸反应制取CaCl2溶液,这三种方法实验步骤最少,原料成本最低,产率最大。学生通过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了分析问题,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和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经过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5

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让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总之,把问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变“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师生共同讨论、辨析、探究,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等编著.现代认知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

[2]曾义城.高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调查报告[J]HH化学教育,2002,(06)[3]陈世华.化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化学教育,2002,(03)[4]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5)

[5]李锦云设问导问导疑析疑—学生课堂提问能力培养途径小议[J];课堂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年21期;26-28 [6]贺炜.化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8)

2010年6月

下载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阜宁县陈良中学 曹汉奎(江苏 阜宁 224432) 摘要: 文章是作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践中,对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家庭小实验......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含笑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论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课程新标准中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新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

    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美术是研究和把握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的运用不同工具和借助物质媒介材料,同其他专业有共性,因专业特点,体现美术特点的艺术教育的基本......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

    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大足邮亭中学杨永书[内容提要]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此,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