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02: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美术是研究和把握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的运用不同工具和借助物质媒介材料,同其他专业有共性,因专业特点,体现美术特点的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专业能力.[关键词] 观察力 想象力 表现力 鉴赏力

我认为,视觉观察力和感受力,形象记忆与想象力,美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审美理解力与鉴赏力,即是体现美术专业特点的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视觉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观赏感受是美术的最基本活动形式,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出发点.其一,视觉空间的观察与感受,对实际空间的视觉领悟,这就是我们对物象存在立体的或运动的视觉效应,所感知的物象,空间距离,空间透视以及空间强弱与虚实等,并从中领悟到实际空间的视觉美感.其次,对创造空间的视觉审美把握,就是依据观赏感受的直觉与思维,对二度空间构图布局的组织,或对三维空间结构框架的构成.“创造空间”的观察感受,要注意均衡,对比呼应,多样统一等和谐的审美形式感,再次对“心理空间”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将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观察感受,转变为体现主体内心的审美情感,观察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将激起不同的情绪和心态或庄严而稳定,或舒畅而亲切或紧促而压抑等观察感的“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其二,视觉造型的观察与感受,丰富多彩的物象呈现千差万别的形体,各具不同的独特造型,物象的结构造型,无一不是由视觉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所构成.在写生训练中,要求学生观察感受到物象外观所呈现的凹点和凸点,轮廓线,结构线和明暗交界线,突变的面和渐变的面,立方体,圆锥体和球体等,透过复杂的物象表面感受,发现和抓住物象造型特征,即形体结构特征和气质意味特征.以观察感受物象之“形”为起点,以体验领悟物象之“神”为归宿,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形神兼备”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其三,视觉“质感”的观察与感受,世界万物都是有着自己本身的物质,体现着千差万别的质感,在描绘和塑造物象时,为了能逼真的表现物象的质感,就要求学生通过对审美视觉对象的观察感受,好像敏锐的眼光,似乎触觉到物象的质感。不同木质的肌理,不同石材的质地,不同纺织物的纹理和不同金属的光泽以及陶瓷,水果,玻璃等各种各样的物质感觉,有的坚硬光滑,有的柔软蓬松,有的粗糙干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光照下,也会呈现出物象质感视觉效果的差异。

培养和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视觉观察力与感受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发现和追求及探索精神,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克服观察感受的片面性和局部性,才能真正领悟到观察感受的艺术内涵。

二、形象记忆力与想象力

形象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美术美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

形象的视觉记忆,是对观察感受的筛选定位和强化。视觉记忆中的形象,淘汰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具有概括,提炼的艺术表现属性,体现了形象的本质特征。有些不易于写生的情形,只能通过视觉记忆以默写的方法,捕捉神情姿态,变化莫测的场景,剧烈的运动状态等,都是美术教学培养记忆能力的课题,另外要特别重视学生速写能力的锻炼,只有经常不断地画速写,才能积累生活素材,增强形象记忆力。

想象指的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正是形象思维的想象,使视觉表象和记忆表象,升华为审美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在观察感受实际形象时的艺术联想,如:这个年青人墩实的像铁铸的罗汉,那棵柳枝飘逸的似多姿的少女。这种运用“移情”与“拟人”方式,培养形象想象力,是通过长期的审美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所建立的范畴,想象中的“内心视像”不再是模拟生活的真实,而是具有意味的艺术真实。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欣赏乐曲节奏与旋律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将音乐的听觉形象转化和创造为可视的美术形象,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潜在的想象力,并运用造型技巧才能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受到姊妹艺术的熏陶,增强了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得益手段。对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不只是生活构图,设计构成和创作课的教学任务,还应在美术专业的基础训练,技法研究等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美术作品的表现力与创造

美术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即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展示着表现的技巧和创造的形式,而不具备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就不可能实现作者的见解与思想愿望与情感的审美表达。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是体现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首先通过美术课的双边教学,在长期的反复不断的专业训练中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各式各样的技法,精确造型的写实表现,意味形式的抽象表达等,培养学生具备具象或意象,以及其它形式美术作品制作的技能技巧。

其次,在教学训练中,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专业不同的工具和媒介材料,还要善于发现,选择和运用新的工具,新的媒介质材。这是美术作品物化的基本条件。

以上两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和创造的基础能力――基本功。

总之只有把强烈地表现欲望和丰富的情趣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视觉要素,加以精心处理,才能创作出构思独特和形式新颖的美术作品,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审美理解力与鉴赏力

所有偏离审美教育这个核心内容的美术教学都只能是注重所谓“手艺人”的技巧训练,忽略培养艺术人材的审美心理的构建,只是将审美教育贯穿了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全过程,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体的审美追求,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不断提高受教育的艺术鉴赏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鉴别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等,当作审美教育的“课堂”,把画册,画刊和美术专题当作艺术探讨研究的“课题”,把历代美术名家和古今中外的美术流派的作品等,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对象,这不仅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提高艺术修养,从而也培养和发展了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专业的能力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它决不是僵死的模式。任何先入为主的教学条条框框,都将束缚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以穿针引线式的针对性,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专业能力。

第二篇: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对如何进行安全用电作大胆的设计和构想,提高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通过录像、资料讲解,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引言

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它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 不论是具象的, 还是意象的, 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毕可秉在《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中指出“当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偏差,发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了学生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李婷在《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提到“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是两种性质的思考。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过程也可以讲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个性化教育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失去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

在谢旭斌,杨军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作者提到:“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所以,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智慧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美术造型技能提高的基础,并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王建华在《营造美,实施美》一文中强调“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张娟在《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提到“直观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观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集合图形。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也指出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观察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观察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1.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第1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一种凭借人的感官而在自然界中进行盲目搜索的活动。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总是要被自然科学研究中要解决的任务所制约。在人们刚开始从事观察活动时,人们是凭借自身的感受器官直接进行的。人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

1.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活动,并带有思维的色彩,观察过程与记忆、既括分类、思维推理、空间知觉等各方面的认知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种基本方法的设计中。我们在学具教学法的分类体系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记忆能力培养方法合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学生需要先将各种画面的组合规律观察出来,然后才能够运用组合规则使用记忆方法,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儿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业成绩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落后学生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后进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差,不会发现知识间的特点和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首先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再次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

1.3观察能力意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实践证明:培养孩子正确敏锐的观察方法,对生活中人,事,物等进行积累与储存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孩子在细致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审美感知能力,认识,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1.4观察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正确认

第2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识方法形成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会形成正确的表现方法。尤其在美术这门以观察为基础的课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开始的,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重视不够,美术课教学停留在最原始的描画阶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必须强化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全面、深入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审美教育,一切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活动中也要注意和审美相结合。人教版第二册《影子的游戏》一课教学时,教学目标其中一个是: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描绘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站在阳光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或交换观察影子,引导学生感受影子由人物的不同动态带来的不同的美。再引导学生绘画自己的影子,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现。展示评价时,学生们能够相互观看别人的作品,还能知道绘画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体会作品的美,能用“我觉得这个弯腰的影子像一只小猫,真可爱!”“呀,小树和他拉手了!”等等稚嫩、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欣赏。我想,正是通过观察和审美相结合,学生们才能这么深刻地发现美,表现美和积极热情地欣赏别人创造出来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势必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长期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引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且能着眼观察社会生活,去发现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

2科学观察的特点和方式

科学观察,即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求真为目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历时性的跟踪观察,也叫动态观察,即自始至终地观察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二是共时性的透视观察,也叫静态观察,即用类似解剖的方法,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超越时空、打破各种限制的跨越式观察,也叫比较观察,即由此及彼地观察事物的横向联系,找出事物的差异,从中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科学观察,适合于科学论文、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

2.1科学观察的特点

第3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与观察者个人的学术素养、习惯、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观察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知觉活动分为有意识观察和无意识观察。无意识观察可能由外界对象的特点(鲜明性、排列顺序、异常性)引起, 也与个人兴趣有关;在有意识观察中, 观察者具有目的性,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观察对象, 以便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意图观察具有自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个体特征的特点。观察者分为四个基本的类型: 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情绪型。分析型的观察者在观察对象时, 首先注意事物的细节和局部, 缺乏对事物特征的整体概括说明的能力, 他们过分注意细节, 难于把握、理解事物的本质;综合型的观察者注意对象的整体特征, 但不注意事物的细节和过程的分析综合型的观察者既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又能用细节对本质加以说明,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把个别部分的分析与结构相比较, 把事物的真相与相关的理论解释作比较,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更有利于从事科学活动;情绪型的观察者, 对于各种外界刺激都表现出过高的情绪兴奋度, 他们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体验, 并用这种体验代替周围观察的真实面貌这4 种类型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观察者往往由于年龄、知识水平、性格的变化或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特点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察习惯。

2.2科学观察的方式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观察方式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会比较与鉴别,逐步达到加深对各种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这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在实习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阶段指导循序渐进、观察写生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是借助于各种物质媒介,表现瞬间特定的事物而作用于人的视觉艺术,直观可视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美术始终把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作为其研究对象。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并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美术是空间艺术。美术教学训练中,观察体验的空间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人物、景物等所感受到的视觉审美表象的空间距离、空间透视、空间的虚实等。其二,是对创作空间的把握。这就是依据观察体验的直觉,组织和调整平面空间的布局构图。在把握创造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均衡、对比与呼应、变化与统一的视觉谐调的美感体现。其三,是观察的心理空间的体验。不同的空间形式的视觉感应,将产生不同的审美心态和情绪。如庄严、寂静的稳定之感;压

第4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抑、紧促的离心之感;和谐、舒畅的向心之感等等,这几种感觉就是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

3.1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即产生强烈的要了解形式美感的愿望。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以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在人教版第一册《我的新朋友》一课,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由于刚入学,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这个活动是非常有趣的,能够很好的吸引一年级的学生。而认识一个人,观察其外貌是最快的途径,因此,在技法指导上,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于是,在课堂中,我为了达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好朋友的目的,设计了“猜朋友”的环节,通过“你的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他胖还是瘦?”“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头发怎样的?”“今天穿什么衣服呢?”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由于环节设计得贴切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自己的朋友的外形观察得比较仔细,突破了重点,使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

3.2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除了学生本身掌握了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离不开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小手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

3.3开展学生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效果, 而应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出发, 应用几何的分析方法、充分地理解形体的构成, 透过繁琐复杂的形体表象,去抓住形体结构的本质东西。运用视觉的造型基本元素去把握事物的形体特征,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气质特征, 做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大千世界中, 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具有各自本身的特质,在描绘各种不同的事物时, 通过观察体验, 在视觉上能感到各种不同的事物特质, 如玻璃、金属、木头、瓜果、蔬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质感,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 质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 只有通过周密观察、具体分析事物的特质, 才能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逼真的质感。这些真实的特质感受, 是通过观察实践得来的。

第5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3.1演示性观察

首先,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或采用激将法。如:“你觉得这幅作品中还有什么地方改动一下可以更美?请你试一试”,“我的飞机设计好了,你能添画几笔使它的功能更多吗”,“老师敢说你们中没有人能做得更好”,这些具有试探性对话,帮助学生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循善诱,一步步提高要求,一开始让他们在老师的演示性作品之上局部创新,往后在逐渐提高要求。

其次,让学生明白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用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去表现更多的对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示范时不能过高要求学生像自己一样娴熟的表现,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更在意方法的运用而不是画的像或好。如:对敢于尝试创新的学生给予多一些关注,对喜爱模仿的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再这其中我们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这种情感默契才能促使学生投其所好,按照你的预期目标发展。

再次:教学演示性观察要适应学生。教师的教学演示性观察要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年龄的差异、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实际因素,示范内容要适应学生,演示性观察手法也要适应学生。不宜过难过繁或过简过易,要让他们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总的来讲,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演示性观察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随机应变,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服务。演示性观察使我与孩子们走得更进,演示性观察让孩子们更喜欢我。让恰当适时的演示性观察与新课程同成长。

3.3.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农村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民间艺术的美、农村风景的美、农民伯伯劳动的美、农村风俗人情的美等等。农村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有了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说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与应用)》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社区或村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参观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6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采取了创意写生的绘画练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如写生螃蟹时,有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蟹壳,想象它的花纹、功能,让学生大胆添加。在教师的诱导鼓励下,“蟹姑娘”、“蟹将军”、“螃蟹野战车”等一幅幅新奇作品纷纷出现,学生们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爱画,兴趣浓厚,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绘画表达能力。

4小结

在美术教学训练中,树立观察体验的整体观念,不仅是视觉方式问题,也是一个审美要求问题,事物的整体视觉效应是观察体验的最高标准。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形态和气质,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情趣和意味。观察由感性的认识推到理性的分析。体验由表及里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在不断深入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强化和把握事物的重点、主导、本质的东西,使事物的整体更概括、更有神韵,这就将视觉的自然事物升华为艺术的审美事物了。新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发展他们的正确观察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第7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 毕可秉.著《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0.12 [3] 李婷著.《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2010年5月 [4] 谢旭斌、杨军林.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 王建华.著《营造美,实施美》山东美术出版社[M],2003.8 [6] 张娟.著《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6.1第一版 [7] 肖秀云.著《发展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

[8] 初立有.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M],2008.2 [9] 李淑贤.《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10] 赵汇鑫.编《美术课程互动式教学与素质教育》,21010.4 [11]刘振选.著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2]肖扬.著 《浅谈学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2010.8 [13] 武星宽.著《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北京,2004年 [14] 巫国民.《美术制作课堂教学探索》

[15] 马智著.《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2010.3 [16] 蔡惠妹.著 《个性化教育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D],2006

第8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9页,共9页

第四篇: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指明了方向。只要顺着这一方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第五篇: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第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 潜能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易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活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由课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转化为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的合作者。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收获。教学中要真情投入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师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教师既当学生心理健康的助生者,又当学生情趣健康的助长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的心理换置过来,才能成为学生真正朋友。要学会体味思考,把自己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与学生的现实心态相比照,宽容理解,亲近学生,从而建立起一种

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设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活动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另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创造能力,首要的是要先陪养好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素养,2.1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描述说: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进而使人们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律和事物。很多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好奇开始的,例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掉”感到好奇,正是如于有这种好奇心,才使牛顿发现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深入,从而达到促进

智力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2培养学生的独创、求索心理

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活动,对于学生的每一点独创表现应予以充分的肯定,热情鼓励,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索心理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中表现强烈,他们往往在对某种物理现象上表现出“刨根问底”。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尽量完整、正确、生动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求索心理,从而更好地陪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文理解、逻辑推理,轻怀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教师大多不懂创新、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式,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3.1渗透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比较与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假说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当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方法。知识是宝贵的,但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那些得到知识的方法就显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只有将方法掌握了,将来才可能利用这些方法去科学的创新。

例如,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时告诉学生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后面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告诉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创造性的从事别的工作。3.2、通过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研究表明,围绕同一种能力层次或同一类型做n个习题,其实效远小于引导学生从n个不同角度或层次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

思维能力。

3.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地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发现呢?在教学中时常以“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自小培养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起目标,促使学生学习心理进入一种探索的良好状态,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的时间,这使学生喜爱学习的同时,也使我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释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不急于为他们解决,而是让他们发挥合作性和互助力,共同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此时充当引导者,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1每学期举办一次富有观赏性、创造性的大型物理制作比赛。过去物理兴趣小组往往只是少数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影响面较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系列能在较大场地演示、可观性强的物理制作比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如:鸡蛋撞地球(缓冲装置)大赛,要求学生从四层楼高处释放一装有鸡蛋的装置,落地后鸡蛋不碎的再进入复赛,评委对装置的形状、体积、材料、设计等均有一定评分标准。比赛时现场围观数百名学生,伴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呼,鸡蛋有的安然落地,有的功亏一篑。许多设计巧妙、新颖独特的装置引起同学们的赞叹和极大兴趣。还有如鸡蛋走钢丝(即平衡装置,要求装置内放一鸡蛋,使其沿十几米长的倾斜细绳滑下,而鸡蛋始终位于绳的上方);航模比赛;水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等等。在这类活动中,不论是制作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赛,即使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而一些在比赛中获过奖的同学,更是一次活动刚刚结束,就急着讯问下次比赛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心灵手巧的创造才华,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素质。这类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素质及能力,非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培养。

7.2 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让我们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作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下载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论文--新课标美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新课标美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

    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王 宇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中学) 在英语学习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与听、说和读的能力密切......

    谈语文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50401) 福建平潭县北厝镇华光学校魏贤芳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与归宿;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

    小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阳东县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中学语文小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视觉把文字反映到大脑,刺激大脑产......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5则范文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诱导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 语 文 教 学 中 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 培养 姓 名 :秦泗菊 单 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秦泗菊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