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1:3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视觉把文字反映到大脑,刺激大脑产生各个相应部分的兴奋和抑制取得意义,然后比较原有信息的意义贮存,进行综合处理,决定理解和记忆。因此,阅读是阅读者一系列的外在的和内在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科学地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理性认识,必须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阅读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是获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了。

阅读能力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综合体,它主要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记忆力、阅读信息处理能力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阅读能力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感知力是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它包括对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语序上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它来自于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它伴随我们一个人的一生,需要我们不断感知,不断积累。

阅读理解力是一个人独立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能力,是对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主要层次,学生既要通过语言形式认识表达的内容,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巧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去理解句子和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去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阅读评价力是指对书面语言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评判鉴赏作品的能力,这是阅读水平高低的标志,我们评价作品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了正确的理解,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在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后,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评价作品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客观实际是检验作品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和历史知识,以及相当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去了解事物,分析作品,进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读物,要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必须对读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对读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阅读创造力,即是学生(读者)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在阅读中产生创意并不是神秘不可知、高深不可攀,它总是以读者的阅读理解、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阅读中的创意实质上就是要求读者要产生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观点或体验和自身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体验。有研究认为:创造性阅读已经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应及早地了解和参与到创造性阅读活动中去。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阅读,也是一种最困难的阅读,也是学生最难提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记忆力,指对书面语言的摄取和储存的能力,这是阅读质量和效果的最后检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好,年龄越大,意义记忆的效果较好。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逐字逐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实验结果是:在逐字逐句的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得72%,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55%,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记得17%;在意义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记得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记得45%,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80%。因此作为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尽力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辩证运用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精读细读,博览群书,定期背诵,反复记熟,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信息处理能力,指读者从读物中了解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现实社会是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的广泛公用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具备能运用信息工具,能获取信息,能处理信息,能生成信息,能处理创造信息,能发挥信息的效益,能进行信息免疫。

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赖于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和明确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名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并且要注意记诵和积累,让这些经典名篇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篇,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是言语经验: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编选出来的,这些文章或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这些言语作品以活生生的状态告诉学生: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是如何选择材料的,如何组织篇章的,以至于如何选词造句等等。我们老师在使用这些范文时,要注意寻求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范文”的作用,要研究这些成功的个人言语经验如何凝聚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体验,具有哪些普遍适用的言语规律。

三是读解方法: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教学应当历练学生读书方法的功能,他不止一次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都是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也多次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学校语文教育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了,朗读可以分宣读、美读、吟读几类。

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默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这是中学生或成人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要多练习。

2、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法,精读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书文,学生对教科书都应精读。精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精读既可以用朗读方式,也可以用默读方式,一般以默读为多。

略读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随便翻翻”。

3、速读

速读是读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当代信息密集,事务纷繁,速读是常用的方法,实质上默读和略读已涉及到了速度,它要求读者要讲究科学的眼停和眼动,及时变换视线,扩大视角广度,速读主要有浏览和跳读两种方法。

四是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文化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出现的讲述语言的和修辞的知识,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说明某种文化的或科学的现象,还有给学生提供的有关听、说、读、言语活动的方法,学生阅读这些 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而在于了解它们所说明的内容,在于增长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文中的这一个“引”字,说得很好,在明确阅读能力的理论认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就应在这个“引”字上多下功夫。要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要抛弃知识上的硬灌,要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文字符号教读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做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学习的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彩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养成一种读书习惯,就是手中无笔不读书。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在北京丰泽园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一万三千余册。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批注符号是: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用“﹏﹏”勾出文中典型句子,用“„„„”指出表示文眼的词语,用“△△△”表明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用“?”表示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等。至于在各种文体的课文中如何更好运用文字符号批注法,就有待每个人去总结、去创新。

这种阅读方法是中小学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这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2、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采的场面,是一出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课文的窗户,正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窥见全课,带起对全课的理解,更好把握全文的中心。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和评价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作者紧紧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学生抓住文眼“绿”,就能更好理解全文。该文开头的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就是全文的文眼。这寥寥几个字,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文中紧接着写“梅雨瀑”,实际上紧扣“惊诧”而写。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兴趣,更可惊诧。直到后来详写“梅雨潭”,才明确先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狂喜之情,非常鲜明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这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导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壮观其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法有利于阅读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在“导”中开启学生的才智和能力呢?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4、多作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就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它利于学生阅读评价力和阅读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方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有关历史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较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不求甚解速读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意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为好。同时,它也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因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陶渊明认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之时,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采取“不求甚解”的速读法,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

6、著名篇段熟读法:新语文大纲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附录二中要求背诵20篇古文,50首诗词曲,这无疑是对学生现实而较高的阅读能力的期望。根据某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记忆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语文教学中,主要强调长时记忆,即大脑某些神经反反复复地接受刺激而连续兴奋,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很牢固,一旦出现指令,所载的信息立即可以输出。熟读,就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朗读和默记的方法反复熟悉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能够牢记心中,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这种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力。

具体理解阅读能力的基本结构,不断总结和创造更多的高效的阅读方法,对提高阅读能力,无疑会有很大的裨益。

第二篇: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对如何进行安全用电作大胆的设计和构想,提高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通过录像、资料讲解,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第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 潜能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易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活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由课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转化为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的合作者。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收获。教学中要真情投入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师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教师既当学生心理健康的助生者,又当学生情趣健康的助长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的心理换置过来,才能成为学生真正朋友。要学会体味思考,把自己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与学生的现实心态相比照,宽容理解,亲近学生,从而建立起一种

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设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活动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另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创造能力,首要的是要先陪养好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素养,2.1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描述说: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进而使人们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律和事物。很多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好奇开始的,例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掉”感到好奇,正是如于有这种好奇心,才使牛顿发现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深入,从而达到促进

智力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2培养学生的独创、求索心理

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活动,对于学生的每一点独创表现应予以充分的肯定,热情鼓励,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索心理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中表现强烈,他们往往在对某种物理现象上表现出“刨根问底”。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尽量完整、正确、生动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求索心理,从而更好地陪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文理解、逻辑推理,轻怀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教师大多不懂创新、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式,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3.1渗透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比较与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假说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当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方法。知识是宝贵的,但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那些得到知识的方法就显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只有将方法掌握了,将来才可能利用这些方法去科学的创新。

例如,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时告诉学生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后面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告诉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创造性的从事别的工作。3.2、通过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研究表明,围绕同一种能力层次或同一类型做n个习题,其实效远小于引导学生从n个不同角度或层次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

思维能力。

3.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地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发现呢?在教学中时常以“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自小培养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起目标,促使学生学习心理进入一种探索的良好状态,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的时间,这使学生喜爱学习的同时,也使我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释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不急于为他们解决,而是让他们发挥合作性和互助力,共同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此时充当引导者,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1每学期举办一次富有观赏性、创造性的大型物理制作比赛。过去物理兴趣小组往往只是少数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影响面较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系列能在较大场地演示、可观性强的物理制作比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如:鸡蛋撞地球(缓冲装置)大赛,要求学生从四层楼高处释放一装有鸡蛋的装置,落地后鸡蛋不碎的再进入复赛,评委对装置的形状、体积、材料、设计等均有一定评分标准。比赛时现场围观数百名学生,伴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呼,鸡蛋有的安然落地,有的功亏一篑。许多设计巧妙、新颖独特的装置引起同学们的赞叹和极大兴趣。还有如鸡蛋走钢丝(即平衡装置,要求装置内放一鸡蛋,使其沿十几米长的倾斜细绳滑下,而鸡蛋始终位于绳的上方);航模比赛;水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等等。在这类活动中,不论是制作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赛,即使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而一些在比赛中获过奖的同学,更是一次活动刚刚结束,就急着讯问下次比赛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心灵手巧的创造才华,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素质。这类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素质及能力,非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培养。

7.2 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让我们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作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美术教学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美术是研究和把握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的运用不同工具和借助物质媒介材料,同其他专业有共性,因专业特点,体现美术特点的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专业能力.[关键词] 观察力 想象力 表现力 鉴赏力

我认为,视觉观察力和感受力,形象记忆与想象力,美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审美理解力与鉴赏力,即是体现美术专业特点的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视觉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观赏感受是美术的最基本活动形式,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出发点.其一,视觉空间的观察与感受,对实际空间的视觉领悟,这就是我们对物象存在立体的或运动的视觉效应,所感知的物象,空间距离,空间透视以及空间强弱与虚实等,并从中领悟到实际空间的视觉美感.其次,对创造空间的视觉审美把握,就是依据观赏感受的直觉与思维,对二度空间构图布局的组织,或对三维空间结构框架的构成.“创造空间”的观察感受,要注意均衡,对比呼应,多样统一等和谐的审美形式感,再次对“心理空间”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将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观察感受,转变为体现主体内心的审美情感,观察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将激起不同的情绪和心态或庄严而稳定,或舒畅而亲切或紧促而压抑等观察感的“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其二,视觉造型的观察与感受,丰富多彩的物象呈现千差万别的形体,各具不同的独特造型,物象的结构造型,无一不是由视觉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所构成.在写生训练中,要求学生观察感受到物象外观所呈现的凹点和凸点,轮廓线,结构线和明暗交界线,突变的面和渐变的面,立方体,圆锥体和球体等,透过复杂的物象表面感受,发现和抓住物象造型特征,即形体结构特征和气质意味特征.以观察感受物象之“形”为起点,以体验领悟物象之“神”为归宿,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形神兼备”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其三,视觉“质感”的观察与感受,世界万物都是有着自己本身的物质,体现着千差万别的质感,在描绘和塑造物象时,为了能逼真的表现物象的质感,就要求学生通过对审美视觉对象的观察感受,好像敏锐的眼光,似乎触觉到物象的质感。不同木质的肌理,不同石材的质地,不同纺织物的纹理和不同金属的光泽以及陶瓷,水果,玻璃等各种各样的物质感觉,有的坚硬光滑,有的柔软蓬松,有的粗糙干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光照下,也会呈现出物象质感视觉效果的差异。

培养和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视觉观察力与感受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发现和追求及探索精神,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克服观察感受的片面性和局部性,才能真正领悟到观察感受的艺术内涵。

二、形象记忆力与想象力

形象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美术美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

形象的视觉记忆,是对观察感受的筛选定位和强化。视觉记忆中的形象,淘汰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具有概括,提炼的艺术表现属性,体现了形象的本质特征。有些不易于写生的情形,只能通过视觉记忆以默写的方法,捕捉神情姿态,变化莫测的场景,剧烈的运动状态等,都是美术教学培养记忆能力的课题,另外要特别重视学生速写能力的锻炼,只有经常不断地画速写,才能积累生活素材,增强形象记忆力。

想象指的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正是形象思维的想象,使视觉表象和记忆表象,升华为审美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在观察感受实际形象时的艺术联想,如:这个年青人墩实的像铁铸的罗汉,那棵柳枝飘逸的似多姿的少女。这种运用“移情”与“拟人”方式,培养形象想象力,是通过长期的审美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所建立的范畴,想象中的“内心视像”不再是模拟生活的真实,而是具有意味的艺术真实。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欣赏乐曲节奏与旋律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将音乐的听觉形象转化和创造为可视的美术形象,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潜在的想象力,并运用造型技巧才能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受到姊妹艺术的熏陶,增强了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得益手段。对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不只是生活构图,设计构成和创作课的教学任务,还应在美术专业的基础训练,技法研究等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美术作品的表现力与创造

美术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即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展示着表现的技巧和创造的形式,而不具备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就不可能实现作者的见解与思想愿望与情感的审美表达。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是体现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首先通过美术课的双边教学,在长期的反复不断的专业训练中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各式各样的技法,精确造型的写实表现,意味形式的抽象表达等,培养学生具备具象或意象,以及其它形式美术作品制作的技能技巧。

其次,在教学训练中,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专业不同的工具和媒介材料,还要善于发现,选择和运用新的工具,新的媒介质材。这是美术作品物化的基本条件。

以上两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和创造的基础能力――基本功。

总之只有把强烈地表现欲望和丰富的情趣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视觉要素,加以精心处理,才能创作出构思独特和形式新颖的美术作品,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审美理解力与鉴赏力

所有偏离审美教育这个核心内容的美术教学都只能是注重所谓“手艺人”的技巧训练,忽略培养艺术人材的审美心理的构建,只是将审美教育贯穿了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全过程,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体的审美追求,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不断提高受教育的艺术鉴赏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鉴别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等,当作审美教育的“课堂”,把画册,画刊和美术专题当作艺术探讨研究的“课题”,把历代美术名家和古今中外的美术流派的作品等,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对象,这不仅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提高艺术修养,从而也培养和发展了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专业的能力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它决不是僵死的模式。任何先入为主的教学条条框框,都将束缚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以穿针引线式的针对性,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专业能力。

第五篇: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指明了方向。只要顺着这一方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下载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 语 文 教 学 中 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 培养 姓 名 :秦泗菊 单 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秦泗菊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

    谈语文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50401) 福建平潭县北厝镇华光学校魏贤芳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与归宿;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5则范文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诱导学......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

    小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阳东县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中学语文小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按问题来分,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作为教师都欢迎提出问题并给于解答。但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答不出......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