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8: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个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创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根本连教学任务都难以顺利完成,更别说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物理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物理的自然变化规律。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水蒸气不停地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的。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是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而且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同样是用凸透镜来成像,为何物距的变化会使到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倒立,有放大、缩小,而且还有虚像、实像之分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单凭观察就能顺利解决的,它更需要观察者联系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和列表归纳才能准确回答。所以在观察之前就必须对学生提出:

1、找出凸透镜的焦距。

2、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即物距在焦距以内),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3、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4、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5、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就减少了很多盲目性,很自然的按照观察要求发现实验中的很多细节,而且大大提高了观察的趣味性。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提高其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但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水平。我们知道学习各种文科知识需要观察: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等;学习理科知识更需要细致的观察:自然现象、实验、生活生产、做习题等,离开观察要想学好科学知识是决不可能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以及明确观察目标外,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观察的种类很多,但最常用的有系统观察法,例如:在研究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就是系统观察法。第一步,固定导体的长度、截面积、温度,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第二步,固定导体的材料、截面积、温度,定量性观察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第三步固定导体的材料、长度、温度,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第四步固定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总结以上得到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此外还有对比观察法,例如:在讲述同一类物理量时经常用到该方法。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讲述,但我们可以与水流、车流、人流相对比,学生易于接受。当然,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流的产生机制,再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会更好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在实验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观察实验的积极性,包括那些细小的和稍纵即逝的变化,及时的将它们记录下来,分清主次。为达此目的,就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除要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出现的现象;再让学生观察平行光线射人凹透镜后出现的现象。学生观察到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聚在主轴的焦点上,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散开。通过两个实验的观察,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带眼镜的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近视镜的镜片中间厚外圈薄为凸透镜,而老花镜是外圈厚中间薄为凹透镜的道理。又如摩擦力实验: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再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最后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平滑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以上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长。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这些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感受得出正确结论的喜悦。物理学科研究的是力、热、声、光、电。实验中的现象可能有发光、放热及放电等现象。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同。如果学生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即使实验再成功,也会有一些现象被掩盖或被忽视,而这些现象又往往反应了实验的本质。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学生只注意到翻滚的气泡和腾升的蒸气,而忽视了气泡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试管底部观察出现的气泡,接着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再观察气泡升出水面后的现象,最后观察试管内和试管口(“白烟”水蒸气凝成的小水珠)。又如:碘升华的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冉冉生起的紫色蒸气和重新凝结的闪亮的晶体上,而忽略了固体碘没有经过熔化就直接气化的现象,这正是“升华”的所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四、根据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分析是思维的必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第一种观察水平的特点是:观察不全面,对物理实验现象只停留在“好看”和“稀奇”上,注重明显的感官刺激,对现象本质的分析很不完全,概括抽象的程度也很低,学生只能看到实验现象中的个别的、非本质的成分。如:电磁感应实验,学生观察到以下情况:在上为N极下为S极两个磁极的磁场中导体不动,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让导体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电流表的指针就发生偏转,表明导体中有了电流;让导体在磁场中向下或向上运动,不切割磁力线,电流表的指针不动,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有电流产生。”实验时,学生非常好奇,只注意了电流的变化,对为什么有电流产生?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又有什么规律等问题,却很少去寻根问底,探究其原因。但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好奇性是培养他们学好物理的钥匙,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继续观察分析: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方向与导体方向或磁场方向的关系。1.保持磁力线方向不变,改变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的方向,则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会发生改变。2.再保持切割磁力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把两个磁极对调,使磁力线方向改变,则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会发生改变。观察后,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感应电流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第二种观察水平的特点是:能够基本完整地观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是学生观察水平的一次飞跃。最后,教师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这种观察不但全面细致,而且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自觉的去探究原因,这是为创造性思维做准备的观察,它能够引导对实验现象上升为科学的理性总结。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也能有很大的提高,使实验教学起到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的作用。

总之,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具有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学习、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素质。物理实验就是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其次要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培养观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并且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途径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提高观察能力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教育和进行其它相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及意志品德,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新一轮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培养实验素养的前提,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而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这些都要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实现的,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能源,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中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为观察兴趣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快速、准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实验很容易被物理实验现象的新奇所吸引,观察兴趣强烈,但他们只对表象的观察感兴趣,而表象的观察兴趣并不能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和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只有适时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观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抓住本质。其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探究性的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次,实验问题的恰当设置也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大气压》一节时,先在一只平口玻璃杯中盛满水,用硬纸板将杯口盖严,手按住纸板,然后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板不掉下,水也不流出,学生很惊奇?此时,再进一步将杯子侧转,前后左右转过一周,纸板仍盖在杯口上,水仍未流出来。学生兴趣甚浓,迫切想知道原因。笔者趁机提出:硬纸板为何总不掉下来呢?学生积极思考,说出许多猜想:有的说空气对硬纸板产生压力,有的说硬纸板被水吸住了?这时又设问:果真是水吸住了硬纸板造成它不会掉下来吗?请再观察,笔者用针在硬纸板上扎一小孔,重做上述实验,学生看到水和硬纸板同时落下,于是立即否定这一猜想,这时笔者就顺利引出了“大气压”的课题。

二、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做给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通过演示实验,使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具有直观性,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提供了最佳良机。观察演示实验时,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且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观察的方面,形成比较清晰的感知。如讲“熔化和凝固”一节,用萘和松香熔化和凝固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因课堂上所用的萘的质量较少,熔化过程时间太短,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会忽略所要观察的对象。为此,笔者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就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1)加热时,萘和松香的温度有没有变化?

(2)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萘和松香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3)状态发生变化时,温度可否变化?

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因为只有将“看”和“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的成像情况,指导学生学习全面观察方法,且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在什么位置成实像,在什么位置成虚像,并记录蜡烛由远离凸透镜到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产生的成像规律。为能使这一活动高效完成,笔者在焦点和2倍焦点位置分别贴上f和2f标签。把物体放在焦距f内、2f内、2f外观察所成像有什么特点,并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最后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要求学生反复观察。

三、利用物理兴趣小组,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为了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教师除了课堂上开展观察训练外,还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如学生可以在兴趣小组里做一些物理课上因时间不充足等限制而无法做的物理实验和趣味性小实验、小制作,如“纸杯烧水”、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另外,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里,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求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又可以体现新课改后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同时还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因缺乏实验资源而无法开展的部分实验。

例如,学习了浮力后,有一小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外实验:取一只大的塑料雪碧瓶,剪去底部,制成一个漏斗,把一个乒乓球放在里面,从上面倒水入斗,只见少量的水从瓶口与乒乓球周围隙缝间流滴下来,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时用手心堵住下部的瓶口不让水外流,立即见到乒乓球浮起。这一实验说明原来乒乓球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堵住后乒乓球的下面积聚了水,其竖直方向有了压力差,乒乓球就上浮了。通过构建物理兴趣小组,能使学生对实验观察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使学生的观察与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都能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学生对理论的观察转变为实践的观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并能掌握知识。总之,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教学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渗透相应的知识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同时,综合能力也能相应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娟 龙华店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代写论文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进行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方法,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创新演示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介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用科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对人们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物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与物理实验的本质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普通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缺少更新,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缺少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研究的内容。学生不须分析与创新,只需按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进行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除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外,还应包括物理实验史教育、设计研究性实验、学生小仪器制作等。例如:玻尔发表原子模型理论的第二年,夫兰克和赫兹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他们对电子与原子碰撞时能量交换的研究,直接证明了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后来,他们又在同样的实验中测得被慢电子激发的原子返回基态时辐射的光频率,发现这种辐射验证了玻尔假设的频率定则。因此,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就成为玻尔理论的一个重要实验依据。由于他们的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共同获得1925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和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导致了电子的发现,利用实验准确地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他们的实验设计是何等的巧妙,设计思想与器材组合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这些实验史的介绍,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而且展示了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要发挥物理学实验史的创造教育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实验史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体会实验思想与设计的精彩之处并提出问题;也可采用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与设计实验,来“表演”某些著名实验。总之,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物理实验背景、教师的不同观点和思想方法,学习物理实验史,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实验方法多样化,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普遍存在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原理和思想方法,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验室条件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尽量将有相似的刺激与反应的教学内容做系统编排。在编排时,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实验内容,每个专题确定一个主题,可以从实验方法的相似性上选题。如用干涉法测量光波波长,可将杨氏双缝干涉、菲聂耳双棱镜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编在一个专题;也可以依据实验仪器的相似程度进行选题,如将分光计、单色仪、摄谱仪等光谱仪器作为一个专题选择实验项目;也可以将对同一物理量的测量作为选题依据,如电阻的测量可将伏安法、电位差计法、惠斯登电桥法、开尔文电桥等编在一起;这样学生在进行专题训练时很容易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迁移。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单摆、复摆、可倒摆、自由落体运动、倾斜气轨等许多实验方法进行。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验方案,从科学性、可靠性、简便性、准确性等实验设计原则出发,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最后选取两种方案进行实验测量与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3、注重创新演示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掌握有关学科知识,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修完基础物理实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课时间,以体现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近几年,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设计性实验项目:

(1)利用原有的实验项目

某些已经做过的实验,所用仪器的集成化程度较高,学生虽然做过这些实验,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使用说明书和实验室给出的操作步骤提示下完成的,对于仪器的结构,他们并不清楚。如霍耳效应实验,实验仪器的线路基本上都被封在仪器的内部,学生即使没有掌握 1 2 下

实验及仪器的原理,也一样可以完成数据的测量。这很容易养成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并没有达到我们开设实验的初衷。现在我们把这个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的一个项目,要求学生根据霍耳效应的原理,自己设计实验电路来实现霍耳片一系列参数的测定,或实现对几种形状磁铁磁场的测定。要完成这样的实验,学生对原理要深刻理解掌握,对实验中引起误差的因素要理解并想办法减小或消除,要自己动手焊接霍耳片的电极引线并设计搭建实验电路,并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掌握,并且通过设计和实践,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知识应用的能力。

(2)普通物理和普通物理实验的知识拓展和应用

教学应因材施教,根据我校学生以及实验室仪器的情况,我们将普通物理学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实验项目。如给出一种透明固体(或液体)材料,要求学生测出它的折射率。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与普通物理光学部分的光的折射、衍射、干涉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利用所学的知识或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设计,如可利用分光计来测定,也可用劈尖或牛顿环来测定,还可用单色光直接以一定角度照在材料面上,通过测定折射光线的折射角来测定。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它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设计性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 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做好以下工作: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介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在于创新者渊博的知识,而在于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创新的历史。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作为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从而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可以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目的。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在配合并参与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完全符合物理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关键词】物理实验

物理现象 规律

感观材料 实践能力 理解

记忆

【正文】

对于初中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前辈们总结的物理知识,更应该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并尝试应用获得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给学生提供直接而形象的展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是,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老师只能抓紧时间传授知识、讲解应战习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客观而现实的原因。其实也不然,作为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就很好地把握了时间的分配,因为我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不但培养了能力,成绩也提高了。在此,我希望物理老师们能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造成测量值的误差大,同时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或小集体合作完成,打好实验的基础,获得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那些与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新奇的问题和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进行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等。

如在做 “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几点:

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有纸屑有什么作用?(能吸起碎纸屑)②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互相排斥)③ 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放,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互相靠近)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小实验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多演示,用时不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

2、让学生在画图、识图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通过画图、识图及从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也就是先靠抽象思维即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先在头脑里联想农民伯伯“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因为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 2 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轻松不费力的,有了这么形象的联想也不容易忘记这个知识点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历的画面;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不容易忘记。

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4、将物理实验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运用。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内容,是配合每一章节内容的需要安排的,而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容易使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期末的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归类,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 观察物理现象 ② 仪器的使用 ③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④ 验证物理规律(老师可根据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自行调整)

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各种物理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培养想象力,参与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是同时也应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主编《初中物理备课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 田世昆主编《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5]姚凡流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 龙门书局

下载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中心学校沈华玲 摘要:动手能力是指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教......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摘要: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动手能力是指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解......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 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内容提要: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有不少教师就只顾完成学习、解题的任务,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是推......

    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房县红塔镇七河小学 许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课程。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在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有培养学生的......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