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00: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01年一高考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主编《初中物理备课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 田世昆主编《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5]姚凡流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 龙门书局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初步的认识是进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同时,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就在于观察过程有着思维的积极参与;观察能力总是与思维能力相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初步的认识是进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就在于观察过程有着思维的积极参与;观察能力总是与思维能力相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前苏联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

一、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中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特点是富于好奇心,他们对于那些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则漠然视之。同时,他们的观察又往往是粗疏的、肤浅的,像走马观花一样,得不到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教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随时留意生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来看待周围事物。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能留意生活,那么他就会逐步积累起观察的经验,遇到外来事物他就必然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反之,平时不留意,只有到写文章时才去临时观察一下,即使观察得很用心,也会因为缺乏观察能力和平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平时心粗气浮,对于外界的事物,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就说不清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一天忽然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成就必然有限,必然比不上平时能够精密观察仔细认识的人。写成一篇观察得好认识得好的文章,那根源还在于平时有好习惯。”

2.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认真、细致地观察,是保证观察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观察效果的前提。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它的全貌,它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并不见得是一目了然的,它往往需要观察者反复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而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则常常会出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情形,不能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因而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克服马虎、粗疏的毛病,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3.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如前所述,观察就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离开了对于观察对象的认识,观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学生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初中时期,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多的注意的是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主要是帮助他们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二、加强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除了要让学生养成平时的观察习惯外,语文课还必须注意加强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相比,从现象上看,语文课的观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似乎不那么紧密,它的具体目的、要求似乎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因而在观察问题上也极容易出现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春天来了,不少教师常常要带领学生到野外春游,回来好给学生命一个《春》之类的作文题目。那么这次春游的目的是什么、观察的项目有哪些?今年的春游与去年相比在观察要求上有什么不同?却不是每个教师都有事先考虑的。结果表面上看学生情绪很高,玩得很痛快,实际上却收效甚微。这是语文课观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课上则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日出,总要事先确定本次观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方法等等,而学生的观察活动则是按照教师所确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的能力。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多的是靠平时自我进行的,这就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并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和要求。例如上面举到的要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速记”或开展“小记者”活动,教师即应该在观察目的和要求方面给以积极引导。一般来讲,学生自我观察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应该与语文课的总体目的和要求保持同步。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知识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下述的三种途径来进行:

1、结合阅读教学,讲解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记叙文、文学作品和事物性的说明文,都是作者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缜密的思维写成的,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我结合这些文章,把作者观察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朱自清的《绿》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作者观察梅雨瀑,视线的转移从平视、俯视、环视、仰视再到平视,既自然又合理,很有顺序;在看到的梅雨亭、梅雨瀑、三面的山、空中的云各种景物中,以观察梅雨瀑为重点,目的十分明确。作者观察梅雨潭的绿,绿作为一种色彩,它的特征本来是很难把握的;而作者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随着思维范围一层一层的拓展,潭水绿的特征也一步一步地被揭示了出来。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从中学到观察的不少知识和方法。

2、结合实际观察,给以实地的指导。在观察活动中,我结合观察的具体对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例如观察的顺序,如果是观察景物,到底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一定的方位次序观察?还是移步换景,按景物出现的先后次序观察?如果是观察一座建筑物,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次序观察?还是按照从主要部位到次要部位的次序观察?还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或从里到外的次序观察?我在引导观察的时候主要让学生从大方向入手,并且与身边事物相联系,再引导观察其中的细节。如一个南瓜,问学生大体形状什么样,都会说圆的。我再问,是不是像皮球那么圆呀?中学生已经能分出各种的细微的差别,当然会说没有皮球圆。我再加以引导那是怎么样的圆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系统的观察,说出上面宽,下面窄的圆等,然后再观察细节,如瓣瓣、颜色、瓜蒂等。这些小细节上又是什么形状的,在细节中再发现出细节来给孩子观察,并不要把答案直接给他。再比如:观察不同种类的树(如柳树、松树)各有什么特点,及不同造型的树,有些树是直的,有些树是弯的,还有高的、粗的、细的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给以实际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就逐步形成了独立观察的能力。

3、结合作文实际,及时纠正观察方面的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中可以得到反映。我通过作文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水平,并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先看我班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观察日记:

——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普照着大地,我到我家后山上去玩。已经是春天了,柳枝发芽,冬麦绿茸茸的。一棵棵杏树全都开花了,花儿很好看。(3月28日)

从这则日记看,这位学生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春天小草发芽及杏花都开了的特点,并把观察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杏花上面,但可惜观察得不细致,不具体,没能很好地抓住它的特征。她的作文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一般,我经常鼓励她写观察日记,这次我又鼓励她并进行具体指导,她又连续两次去山上观察。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到我家后山上去玩。那里的很多花都开了,多漂亮啊!我们这儿,过了清明时节,如雪如霞的杏花便于乡间野径次第绽放,白里透红,红里泛白,一副欲绽还收、欲说还羞的娇容,缀满了大地和天空留出的背景,衬出春天的万般柔美。那淡淡的芳香,是春天的呼吸,把大地的沟沟壑壑,都播遍了温馨的气息。(4月1日)

——今天,我又去我家后山上看杏花。赏杏花最美的时刻,是在一日之晨。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洒满大地,万物充满生机。杏树翠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唐代诗人高蟾之说:“天上碧桃和露植,日边红杏依云栽。”在晨曦的漫掩下,杏树犹如雨后的青草,放出了鲜绿的光彩,把挂在杏树枝上的一簇簇花朵,映成一轮轮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还无,展现了它妩媚的容姿。那杏花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一重重红色、淡红色、淡白色的花瓣,仿佛要将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让人感受到传来了生命的律动。

看着眼前的杏花,我又不由得想:当春意越来越浓烈,春风越吹越温柔,每种花儿都来凑热闹了,到那时杏花却要走了,离开与它相伴的枝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以优美的舞姿,无声无息地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但我更坚信,明年的杏花会更美!(4月5日)

这三则日记,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进步过程。它说明,从作文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然后再让他们去作必要的反复观察,其间渗透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诉诸笔端,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4、采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有技巧地观察。观察是有技巧的,所谓的“技巧”,其实就是观察的方法,观察时光用眼看还不行,还要用耳听、手摸、嘴问、鼻闻,更重要的是用大脑去思考,那种不动脑筋的看,不能称之为观察,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生动具体。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观察的技巧有许多,我们不妨让学生在观察时先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再对其某一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还可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还可以运用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如写人则可由其外貌到性格,写物则可由其形式到内容;还可采用移步换景观察法,它适用于游记一类的文章。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交叉使用。还可以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因为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淋漓尽致,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总之,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人的多种感知觉的综合。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类型、能动性、深刻性、反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如有人属主动观察型,有人属被动观察型等,这些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活动及培养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引言

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它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 不论是具象的, 还是意象的, 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毕可秉在《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中指出“当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偏差,发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了学生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李婷在《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提到“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是两种性质的思考。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过程也可以讲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个性化教育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失去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

在谢旭斌,杨军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作者提到:“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所以,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智慧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美术造型技能提高的基础,并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王建华在《营造美,实施美》一文中强调“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张娟在《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提到“直观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观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集合图形。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也指出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观察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观察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1.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第1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一种凭借人的感官而在自然界中进行盲目搜索的活动。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总是要被自然科学研究中要解决的任务所制约。在人们刚开始从事观察活动时,人们是凭借自身的感受器官直接进行的。人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

1.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活动,并带有思维的色彩,观察过程与记忆、既括分类、思维推理、空间知觉等各方面的认知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种基本方法的设计中。我们在学具教学法的分类体系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记忆能力培养方法合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学生需要先将各种画面的组合规律观察出来,然后才能够运用组合规则使用记忆方法,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儿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业成绩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落后学生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后进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差,不会发现知识间的特点和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首先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再次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

1.3观察能力意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实践证明:培养孩子正确敏锐的观察方法,对生活中人,事,物等进行积累与储存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孩子在细致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审美感知能力,认识,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1.4观察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正确认

第2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识方法形成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会形成正确的表现方法。尤其在美术这门以观察为基础的课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开始的,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重视不够,美术课教学停留在最原始的描画阶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必须强化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全面、深入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审美教育,一切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活动中也要注意和审美相结合。人教版第二册《影子的游戏》一课教学时,教学目标其中一个是: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描绘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站在阳光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或交换观察影子,引导学生感受影子由人物的不同动态带来的不同的美。再引导学生绘画自己的影子,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现。展示评价时,学生们能够相互观看别人的作品,还能知道绘画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体会作品的美,能用“我觉得这个弯腰的影子像一只小猫,真可爱!”“呀,小树和他拉手了!”等等稚嫩、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欣赏。我想,正是通过观察和审美相结合,学生们才能这么深刻地发现美,表现美和积极热情地欣赏别人创造出来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势必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长期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引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且能着眼观察社会生活,去发现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

2科学观察的特点和方式

科学观察,即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求真为目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历时性的跟踪观察,也叫动态观察,即自始至终地观察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二是共时性的透视观察,也叫静态观察,即用类似解剖的方法,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超越时空、打破各种限制的跨越式观察,也叫比较观察,即由此及彼地观察事物的横向联系,找出事物的差异,从中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科学观察,适合于科学论文、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

2.1科学观察的特点

第3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与观察者个人的学术素养、习惯、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观察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知觉活动分为有意识观察和无意识观察。无意识观察可能由外界对象的特点(鲜明性、排列顺序、异常性)引起, 也与个人兴趣有关;在有意识观察中, 观察者具有目的性,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观察对象, 以便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意图观察具有自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个体特征的特点。观察者分为四个基本的类型: 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情绪型。分析型的观察者在观察对象时, 首先注意事物的细节和局部, 缺乏对事物特征的整体概括说明的能力, 他们过分注意细节, 难于把握、理解事物的本质;综合型的观察者注意对象的整体特征, 但不注意事物的细节和过程的分析综合型的观察者既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又能用细节对本质加以说明,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把个别部分的分析与结构相比较, 把事物的真相与相关的理论解释作比较,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更有利于从事科学活动;情绪型的观察者, 对于各种外界刺激都表现出过高的情绪兴奋度, 他们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体验, 并用这种体验代替周围观察的真实面貌这4 种类型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观察者往往由于年龄、知识水平、性格的变化或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特点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察习惯。

2.2科学观察的方式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观察方式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会比较与鉴别,逐步达到加深对各种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这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在实习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阶段指导循序渐进、观察写生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是借助于各种物质媒介,表现瞬间特定的事物而作用于人的视觉艺术,直观可视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美术始终把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作为其研究对象。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并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美术是空间艺术。美术教学训练中,观察体验的空间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人物、景物等所感受到的视觉审美表象的空间距离、空间透视、空间的虚实等。其二,是对创作空间的把握。这就是依据观察体验的直觉,组织和调整平面空间的布局构图。在把握创造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均衡、对比与呼应、变化与统一的视觉谐调的美感体现。其三,是观察的心理空间的体验。不同的空间形式的视觉感应,将产生不同的审美心态和情绪。如庄严、寂静的稳定之感;压

第4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抑、紧促的离心之感;和谐、舒畅的向心之感等等,这几种感觉就是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

3.1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即产生强烈的要了解形式美感的愿望。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以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在人教版第一册《我的新朋友》一课,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由于刚入学,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这个活动是非常有趣的,能够很好的吸引一年级的学生。而认识一个人,观察其外貌是最快的途径,因此,在技法指导上,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于是,在课堂中,我为了达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好朋友的目的,设计了“猜朋友”的环节,通过“你的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他胖还是瘦?”“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头发怎样的?”“今天穿什么衣服呢?”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由于环节设计得贴切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自己的朋友的外形观察得比较仔细,突破了重点,使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

3.2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除了学生本身掌握了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离不开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小手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

3.3开展学生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效果, 而应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出发, 应用几何的分析方法、充分地理解形体的构成, 透过繁琐复杂的形体表象,去抓住形体结构的本质东西。运用视觉的造型基本元素去把握事物的形体特征,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气质特征, 做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大千世界中, 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具有各自本身的特质,在描绘各种不同的事物时, 通过观察体验, 在视觉上能感到各种不同的事物特质, 如玻璃、金属、木头、瓜果、蔬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质感,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 质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 只有通过周密观察、具体分析事物的特质, 才能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逼真的质感。这些真实的特质感受, 是通过观察实践得来的。

第5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3.1演示性观察

首先,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或采用激将法。如:“你觉得这幅作品中还有什么地方改动一下可以更美?请你试一试”,“我的飞机设计好了,你能添画几笔使它的功能更多吗”,“老师敢说你们中没有人能做得更好”,这些具有试探性对话,帮助学生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循善诱,一步步提高要求,一开始让他们在老师的演示性作品之上局部创新,往后在逐渐提高要求。

其次,让学生明白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用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去表现更多的对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示范时不能过高要求学生像自己一样娴熟的表现,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更在意方法的运用而不是画的像或好。如:对敢于尝试创新的学生给予多一些关注,对喜爱模仿的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再这其中我们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这种情感默契才能促使学生投其所好,按照你的预期目标发展。

再次:教学演示性观察要适应学生。教师的教学演示性观察要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年龄的差异、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实际因素,示范内容要适应学生,演示性观察手法也要适应学生。不宜过难过繁或过简过易,要让他们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总的来讲,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演示性观察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随机应变,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服务。演示性观察使我与孩子们走得更进,演示性观察让孩子们更喜欢我。让恰当适时的演示性观察与新课程同成长。

3.3.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农村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民间艺术的美、农村风景的美、农民伯伯劳动的美、农村风俗人情的美等等。农村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有了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说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与应用)》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社区或村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参观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6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采取了创意写生的绘画练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如写生螃蟹时,有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蟹壳,想象它的花纹、功能,让学生大胆添加。在教师的诱导鼓励下,“蟹姑娘”、“蟹将军”、“螃蟹野战车”等一幅幅新奇作品纷纷出现,学生们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爱画,兴趣浓厚,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绘画表达能力。

4小结

在美术教学训练中,树立观察体验的整体观念,不仅是视觉方式问题,也是一个审美要求问题,事物的整体视觉效应是观察体验的最高标准。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形态和气质,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情趣和意味。观察由感性的认识推到理性的分析。体验由表及里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在不断深入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强化和把握事物的重点、主导、本质的东西,使事物的整体更概括、更有神韵,这就将视觉的自然事物升华为艺术的审美事物了。新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发展他们的正确观察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第7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 毕可秉.著《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0.12 [3] 李婷著.《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2010年5月 [4] 谢旭斌、杨军林.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 王建华.著《营造美,实施美》山东美术出版社[M],2003.8 [6] 张娟.著《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6.1第一版 [7] 肖秀云.著《发展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

[8] 初立有.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M],2008.2 [9] 李淑贤.《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10] 赵汇鑫.编《美术课程互动式教学与素质教育》,21010.4 [11]刘振选.著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2]肖扬.著 《浅谈学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2010.8 [13] 武星宽.著《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北京,2004年 [14] 巫国民.《美术制作课堂教学探索》

[15] 马智著.《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2010.3 [16] 蔡惠妹.著 《个性化教育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D],2006

第8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9页,共9页

下载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疆农二师24团中学 江忠兴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钱丽炯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多项复杂的心智技能的综合。它不仅需要文字的表达能力,写作的技能,更需要写作者对生......

    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个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 “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创造高效课堂。”已成为......

    第四讲 观察感受能力的培养范文

    第四讲观察和感受 第一节 观察能力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前一年,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陆游对其一生写作探索和实践的高度浓缩与......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 感受》 教学设计与评析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观察•感受》教学设计与评析 吴丹青 发布于 2012-04-12 22:19 浏览 56 次 顶 (1)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 感受》 教学设计与评析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观察•感受》教学设计与评析 吴丹青 发布于 2012-04-12 22:19 浏览 56 次 顶 (1)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摘要: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常言说,艺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