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
学生摄取生活材料,除了观察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途径就是感受生活。所谓“感受”,就是作者观察、接触了现实生活并受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如感触顿生、情绪激动、激情勃发、思想领悟等),是一个心物同构、交相融合的过程。它作为写作活动的起点,常常表现为某种写作活动,使作者非倾吐不可,让人们听到他的心声、评价和主张。陆机在《文赋》中说:“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无数作家的创作体会都证明,文章是在对策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呢?
一、对生活的直接感受
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写作积累的基本手段,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参与生活。这里有三个培养层次: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投入社会、投入生活,让他们懂得: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兴趣,全身心感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激发写作的“灵感”。相反,如果学生对生活漠然置之,缺乏激情,就不可能触发灵感,也就不可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引导学生善于体察生活,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和领悟。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及作者的写作心理,通过“原型启发”来引导。从浅层次来说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对生活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要“动之以情”,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对别人的遭遇善于从心底里唤起同情,同时也要了解人的灵魂的丑恶和肮脏,并憎恶之,痛恨之。就像郑振铎对一只冤屈而死的猫的感受,老舍对于一只遭受劫难的麻雀的感受一样。从深层次来说,则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留意形象的捕捉和美点的采掘。可结合矛盾谈到的对白杨树的艺术感受(《白杨礼赞》)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领会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就像朱自清对于春天的审美感受(《春》)、毛泽东对于北国之雪的审美感受(《沁园春雪》)一样。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如何打破学生“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封闭圈,把学生融入五彩世界,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所感受,是语文教师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树林、草地、河岸、田野)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文思,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同样,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踏青春游,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教师则可以从旁暗示美点、感悟点、闪光点,引发想象或联想,帮助他们有所“感觉”,领受其美,体悟其理,催发文思。同时要引导学生“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感受,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得种种形象(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及触觉形象),从而丰富感受,强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二、对生活的间接感受
所谓间接感受就是通过某种媒体(如书刊、影视)来感受生活(这也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源泉)。这又包括以下两个途径:一是阅读——间接感受生活。有人曾说:“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深刻领会。”这就是说,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带着相应感情去阅读,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感受。在尊重学生生活阅历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推荐一些书刊让学生去阅读,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五官开放”地阅读,对书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入乎其内”,全身心认同、领会、体验,乃至“目迷神醉”,去阅世、阅史、阅人、阅情,观自然之天趣,察人间之世态,悟人生之真意。这种对书本知识的感受能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二是回忆——重温生活感受。主要的方法是:创设作文情境,帮助学生打开记忆(表象记忆)的闸门,触发情思,从而使他们在重温生活感受的过程中孕育写作的种子。如一个引人振奋的情境,一个催人泪下的情境,一个令人激动的情境,一个让人喜悦的情境,一个使人陶醉的情境,一个叫人心碎的情境等等。
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是互想强化的。一个学生的感受能力是其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应视为不同途径而不可偏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及时积累生活感受而不致使其成为过眼云烟呢?
1.开辟感受信息交流课。即经常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劳动生活、体育娱乐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同大自然的接触与遭遇中的种种感受,起到互相暗示、感染、启示的作用,同时也强化各自的感受。
2.勤写生活日记。鼓励学生把每天的经历、见闻以及由之引发的感受点点滴滴地积累起来,笔法不拘,重在坦陈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源头没有涓涓的活水,何以汇成滔滔的灵感之河?从千百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很容易追溯到写作的源头——生活。因此,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让教师还学生一个完整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自由地畅游在生活的海洋里,这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愿我们通过对学生生活感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再为难手中的笔,而是思如泉涌,语如吐翠。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钱丽炯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多项复杂的心智技能的综合。它不仅需要文字的表达能力,写作的技能,更需要写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能力(或称心理能力)。小学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写作中的感受力表现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生成的对自然界和谐优美的声音、色彩、景象、人与人的关系、情感的交流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力是学生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因而也称为心理能力。虽然这感受能力并非因作文而产生,却在习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对作文中的这种感受能力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阶段内容和小学生写作要求中表明“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写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上述文字明确表示了小学生作文来源是自己的生活,是表述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缺失了生活感受能力,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是大千世界最可贵的东西。它赋予作文活力,它形成了作文的千姿百态。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感受能力需要教师的发现、引导。教师要激活每个学生潜在的智慧,扬出多彩的个性,要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充满乐趣的一部分。
一、乐当读者,了解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以平等的、真诚的朋友的身份当学生的第一读者,看重学生的每一份写作劳动。当读者要专心致志,从读者的角度批阅作文,从中了解每个学生。当读者要耐得住寂寞,了解每个学生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当你读着文字,联系学生的形象,感受文中的叙述,你便进入了一个个学生的世界,你同学生的距离近了,理解学生就有了基础。教师以身教告诉学生,你是世上唯一的“一个”,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写的东西就像你这个人。教师就是你的忠实的读者,他始终期待着你的作品。在教师以自己的身教营造的氛围中,学生多了一份自尊、自信,多了一份自强、进取。因此,教师要眼中有文,心中有人。
二、创设台阶,开发创造潜能
命题作文是由课程教材安排,有着内在的作文教学序列。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学生的差异性,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它会有困难,会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习作的台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命题,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可把全命题改为半命题,拓宽写作面;可把一个命题改变为一组命题,供学生选择。教学中可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练习。周记题目自定,可以篇可以段;一周一记时间宽裕,约定俗成可早作准备;表达的自由度大,难度降低,容易成功。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引导学生写随笔。小学生随笔篇幅上可以篇可以段也可以句,形式、内容自定,随感而发,减轻学生因畏难而产生的畏惧、厌倦的心理负担。从命题到无命题到随笔;从篇到段到句;从教材确定题目到学生自定内容,是学生习作台阶的逐格下降,将习作的较高难度转化为不同学生容易跨上的台阶。命题作文、周记、随笔多渠道拓宽习作之路,这样会不会降低作文的标准呢?学生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学生习作 的起步过程中不拘一格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想写、敢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的心理能力,它远比千人一面、机械模仿的作文有价值有意义得多。学生的随笔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灵性、悟性,他们的认识、理解在生活中提高,在习作中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写作中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在作文中就称为心理能力。为学生创设习作的台阶是教师培养学生作文感受能力的一个途径。让学生有事便写,有情便抒,长短不限,格式不拘,渐渐地作文便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在这种境界,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够激活,每一次作文才是一个创造。
三、评讲引导,展示多采个性
作文评讲是教师作为学生作文引路人的集中体现。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不是给予、传授,而是唤醒和引导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和生命的显露。所有个体均是带着丰富的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可利用资源来到世界上的,我们生而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走向关怀,是使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显露自己的潜能。
(一)鼓励个性的感悟
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生活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间,他与人交往有他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作文的评讲不是教师给予某些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要鼓励学生扬出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每一个感悟都成为一篇有光彩的习作,让我手写我心。
记得那是1998年3月的一天,上海难得下了一场久违了的大雪,又是春雪。雪间还夹着冰雹。我站在二楼窗前望着我的学生们在雪中嬉戏、欢闹。于是,我让三年级的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经历的这一幕。下面摘录这次习作的几个片段。一则:
今天,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我一边观看雪景一边自言自语:“哈!冬天不下雪,春天倒下雪了,真好玩!”美丽的雪花慢慢地从天空中飘下来,又像一朵朵小棉花从空中洒下来……看着看着,我的脚把我带到了屋外。雪慢慢地飘在了我的脸上、头上和衣服上。我没有拍打,静静地享受着大雪的拥抱。我被大雪吸引住了,不想离去。二则:
今天,下了一天雪。我吃完午饭走出食堂,看见儿童乐园的绿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我跑到绿地上,很多小朋友都在打雪仗。我也捞起一把雪向桥那边打去,正巧胡辰伟在桥后,我差一点打到他的头上去了,只见,他像小乌龟似的,把头向下一缩,雪从他的头上飞了过去。胡辰伟拿起一把雪向我打来,可我向右移了一步,雪从我身边飞了过去,哈哈…… 三则:
啊!冰雹从空中落了下来。我们欢呼起来。这儿简直成了冰的世界!我看到在空中,在地上的冰雹,晶莹透明。同学们都想把它们留住。“嗒嗒嗒”冰雹落了下来,有的小朋友拿出垫板伸出手接住。有的将冰雹盛在塑料袋里,有的用手帕包住,可真热闹啊!“嗒嗒嗒”我们用冰雹打仗,你一来,我一往,冰粒子就像在空中跳舞。可是他们转眼就不见了,化成衣服上的斑斑点点……
我又将这些发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场雪中不同人的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情形的一组习作推荐给学生。这里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各自的经历、个性的感悟,每一段都是情趣盎然。让学生与 教师一起分享当读者的喜悦,读读它,无须更多的说教,领悟习作成功的门道就在其中。
(二)以小见大表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的大事件中找到自己的所在,从“这一个我”的眼中折射大事件,做到“大”事“小”说。
2003年“非典”时期,学生从自己独有的生活感受中找到落笔之处;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吃大蒜”、“走路”、“游戏”、“洗手”折射大生活、大事件。教师只是引导每个人将这别人不可替代的情怀、思想、创造力表达出来。在这一次次的习作引导中,让学生从学会写作到学会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学习待人处世,也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课堂就不仅仅是一次习作的指导,而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大智慧的展示。这是人对生命的关怀,对生活的关注。
(三)参与评价,注重体验
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习作、批改、评讲或评价组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个链。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作文教学链中显示效果的一个结点。它历来由教师为学生写段评语或向大家宣读,再打上个等第就完成评价,这一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教育功能,让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评价主体可以多员参与: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也可介入评价。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尤其要重视个体内差评定。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水平与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自我提高与发展。评价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广泛性,从写作态度到写作技能,从情感内容到语言文字,从基本要求到个性感悟。
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获得启示,在评价中展示个性,在评价中提升写作的基本能力。下面是教师引导学生互评作文的几则课堂随笔:
学生甲:我们所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老师批的。可是今天不同,是我们自己批别人的作文。在批改时,我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同学的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有拟人句、比喻句等。我感到自己的文章没有那个“味”儿,并不吸引人,写得不具体,看上去“草草”的。多谢老师让我从批改别人中知道了怎样写得生动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乙:在今天这堂有趣的语文课上我批的是刘汝思的作文。她写得很好,我觉得批她的作文是一种乐趣。
学生丙: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自己批同学的作文本,我很激动,我想最好是马雨峰、朱煜奇的本子,可我眼前的本子竟是黄桢轩的,但我还是极度认真地批了起来。每个字都仔细地去读,可怎么批心里没底。我只能反反复复地看,最后终于明白了。我学着老师的样在旁边的空档里写评语。一字一句都是我的汗水,我的辛勤劳动,此刻我体会到了老师多不容易啊!同时,我也感到做第一读者是多么自豪!分享欢乐,分担痛苦,点点滴滴都和作文融合在一起。下面摘引学生批改中读者与作者的书面交流。
学生A——读者批改学生B的作文,文中眉批9处并有相应的圈划。眉批:1、2、3、4、字写得真漂亮!
螃蟹的样子写得很好,成语用得很适当。写出了想吃螃蟹,喜欢吃螃蟹。
写出了螃蟹的本性,(圈点文中的“横行霸道”。)5、6、7、8、9、这时你怎么了?
看了你写的我的口水也要流出来了。这里可略写。
酸中带甜的确是黄金搭配。比喻句太多也不一定好。
总批:本文内容没有抓住“高兴”二字,如把题目改写为《我真喜欢吃螃蟹》更为适当些。不过文中语句表达适当,成语也很多,每段都很精彩,详略分得也很好。字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你的字写得真漂亮。
学生B——作者,看了同学A的批改后写下了一段作者的话:谢谢你给我的评价。我虽然写得不错,但我承认我也有所不足。你的意见提得很好。只希望你的字能从头至尾写得一样好就行了。再次谢谢!
从学生的批改过程和随笔可见,学生间的对话交流虽然稚嫩却别有一番情趣。个性化的感悟中他们看到了别人的长处,给予由衷的鼓励和赞赏,他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奋起直追。中肯的意见,真诚的认同,当即的修改,从中他们学会思考、分辨;学会赞赏、接纳;学会批评、反对。学生参与评价的种种经历、感受又为以后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材料,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高。我们用心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我们以真情宽容学生的失误,我们以赏识的眼光阅读学生的作品,就能看到学生令人感动的灵性以及悟性。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二版。
2、杨力俊、姚琅强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3、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
第三篇: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教学反思
《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教学反思
《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四年级下册小学健康教育第36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教学难点: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我用图片导入,出示一张鸟妈妈喂小鸟的图片,提出一个小问题“小鸟能不能一直依靠妈妈”,小鸟要学飞,自己去找食物,从而揭示课题。课件再出示一张图片,小朋友穿衣穿袜穿鞋,使他们对哪些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明确,通过介绍一个小朋友,一天中做了很多事,进一步明确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所以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为什么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为了说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我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懒惰的毛迪》,使学生知道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再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小品《明明的早晨》,对懒惰的明明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活动,一项是整理书包,全班参与,一项是穿衣服比赛,每组选一个,其他学生做裁判。比赛结束后我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劳动卡,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评估。最后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整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通过观察、讨论、谈话、听故事、比赛等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实际体会了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第四篇: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01年一高考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第五篇: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署假期间,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些感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它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确确实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老师们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教师们有章可依。然而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小看,尤其在读到第一块健康内容中的第三部分,关于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部分。指南中既有大目标,又有分年龄段的具体指导,真是细之又细,我读后就想,这样的讲述对我们家长的指导应该也是很有用的,而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家庭中的作用很重要,我应该让我们家长也和我们教师一样来学习这份指南。从而家园合作、共同努力,对孩子进行以下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首先要家园齐心,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园严格执行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在家,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里吃、睡、玩等。其次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每餐前可以听听音乐,聊聊饭菜,先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心情,愉快的情绪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胃口;鼓励幼儿每样食品都要吃,因为每种食品都有其独特的营养,逐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在园外不吃或者少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夏天少吃冷饮,平时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多喝开水等等。第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无牙刷、牙膏时可用盐水代替。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不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第四,合理组织幼儿的体育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如:为幼儿准备一些体育活动材料,如皮球、跳绳、毽子等。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日,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同时支持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为幼儿创造一切有利时机,给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尤其是在家里,父母与祖辈们要统一意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孩子完成得怎么样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更不要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其次,利用趣味的方法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利用儿歌、故事等,教给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第三,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比如,给孩子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提供一些纸箱、抽屉,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3.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幼儿园和家庭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幼儿园要经常检查幼儿活动的场地和器材,检查幼儿玩具和学习用品等;家中,家长更要注意不把一些危险性的物品放置在幼儿拿得到的地方,如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要妥善安置,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幼儿园结合主题给幼儿每月的安全主题教育和每周安全一话的安全教育活动,每逢节假日、寒暑假,幼儿园都要及时提醒家长朋友注意安全事项,并下发安全告家长书。作为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提醒,尤其是外出时要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遵守交通规则等。第三,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带危险物品到幼儿园,尤其是一些小颗粒东西,在家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第四,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在幼儿园的栏杆、阳台等处挂上警示牌,并经常让幼儿观察认识这些标记。另外,作为家长和老师,也要教会幼儿一些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记住家长电话,学会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等。
只有家园合作,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否则事倍功半还不要紧,真正耽误的我们的孩子,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