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感受
培 养 感 受
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安排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专毕业生赴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很快就过去了一学期的时间。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逐渐从容,到最后的不舍,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主持本次培训活动的人说声谢谢,感谢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重视,感谢中央,各级政府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新疆高校本科毕业生赴援疆省市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
虽然我们在来嘉兴学院的旅途中很幸苦,但在上海火车站看到专门迎接我们的老师,还有学校安排的专车,我很感动。在杭州师范大学的领导精心安排,领队、辅导员、各级骨干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在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个人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强的良好品德。这和新疆阿克苏地区培养这个充满荣誉和活力的集体是分不开的。在这一学期里,我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我想本次培训是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来到杭州以后杭州师范大学每个星期六安排理我们去旅游活动。我们去了西湖风景区,浙江博物馆,断桥,六和塔,杭州动物园,杭州国际会议厅,万象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中国丝绸城,宁波北仑港,舟山大海,绍兴鲁迅故居,大禹陵,兰亭,嘉兴一大会议,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国皮革城等地。我们看到了以前没看到的很多东西,我被这个地方美丽的风景吸引住了,感 觉这里的环境清幽。
在学校学习期间,阿克苏地区的副市长,总队领导和一些阿克苏师范学校的各级领导与老师都来看望过我们,对我们虚寒问暖,关怀备至,并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将来学成回到家乡,用所学到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听着领导们鼓励的话语,我心里很激动又感到肩头担子的深重地知识到了,一个人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付出努力,但做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
我们是家乡的未来建设者,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有目共睹。今天,新疆各族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是新疆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新疆各族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推进新疆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知道,美丽而富饶的新疆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守护与建设这片土地的新疆各族人民是伟大而光荣的。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有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伴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总之,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要特别感谢学东营职业学院的大力培养,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以及学员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把握今天,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能再浪费一分一秒,以百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争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新疆投入越来越大了,作为一名新疆的培训学员,我热爱我的家乡,新疆的建设除了国家的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此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让我们这些新疆阿克苏地区大专大学生赴浙江培训学习,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此次机会。感叹之余,我们只有靠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努力建设好家乡,为我们美丽的阿克苏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参观考察,使师生互动还是所见所闻,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在这次的培训中。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工作生活过的我,个人也曾处在激烈竞争的人生跑到上栟搏过。抓住今天成功的机遇,不要让它与我擦肩而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员,将来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提曼·亚森 2012年6月28日
第二篇: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想,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就得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汉字的美及汉字的奥秘。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的识字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他们才真实地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一、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乐”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主动性,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巩固学生识字的成果,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了几种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入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老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在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我还会和学生一起鼓掌,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会”学。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巩固学生识字的成果,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了几种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1、转换角色法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此他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轵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趣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2、创设情境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多种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情景,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例如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6》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旅行中分成五个环节,让学生识字。①买票:自读生字。②浏览景点:认识景物名称(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③扫除拦路虎:认识“威武的骏马、凉爽的秋风、挺拔的椰树、美丽的海岛、寒冷的高原……”等形容词。④夺旗比赛:认读生字,再组词造句。⑤赠送纪念品:用词串说一句或几句话。整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今天有几个我们不认识的小客人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愿意!”在孩子们大声回答中我打开电脑教学软件出示生字卡片并告诉他们:“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欢你们,如果你们能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它们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成为你学习中的好帮手。”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识字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下面的识字学习变得活泼、有趣。
3、直观演示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图、投影、实物等来启发学生,使汉字和事物联系起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了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三册识字8,教学“饱满”一词时,我出示了两把玉米,一把玉米粒又大又圆,另一把玉米粒又小又扁,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摸摸,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结果学生一下说出它们的不同,进而理解了“饱满”的意思——果实大而圆。在教学“花苞”一词时,我利用课件演示了完全绽放的、含苞未放的两幅荷花的图片,让学生看图通过直观比较来理解花苞。又如教“鸟”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我就出示一幅“鸟”的画,再让学生观察鸟的样子,然后我指出“鸟”上的一撇表示鸟的嘴,一点是鸟的眼睛,并用彩笔突出这一点,再说:“如果„鸟‟没了眼睛可不好看”。这样学生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字,不会少写这一点了。实践证明,用直观演示法识字,学生印象特别深,教学效果特别好。
4、设计游戏法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与生字联系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
(1)、摘水果。我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声字的水果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苞”、“泡”,“猫”、描”等。我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
(2)、找朋友。我把生字卡片发到同学手中,一个学生拿着“国”说:我是„国‟,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家”的学生马上出来和“国”合在一起说:我是 „家‟,我和„国‟合在一起组成„国家‟。全班读“国家”。还有一个学生拿着“旗”也站出来说:我是„旗‟,我和„国‟也是好朋友,我们可以组成„国旗‟。其它同学齐读“国旗”。
(3)、动物找食。我在黑板上画出带有汉字的动物画,如萝卜、青菜、小虫,又在另一处贴上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如白兔、青蛙、山羊等,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食物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到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应贴在一起。
游戏的方法识字,予娱乐与识字中,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识字不再是枯燥的负担,而成了快乐的享受。
5、自编字谜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较复杂的字让他们死记硬背,靠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我就根据字型特点自编了一些字谜让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型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我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琴”字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字谜:“两个王先生,今天来弹琴”,学生兴致很高,猜出琴字后很快记住了它的字型。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
6、比赛法
小学生好胜心强,一提起比赛,他们就来劲了,所以在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能提高教学效果。如开火车比赛,教了生字后,开两列火车比赛,看哪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就评出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又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后,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这些比赛,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得益彰。[
三、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再加上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记得快,忘得也快。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不管这个字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认识,当要表达意思需要用这个字时,也能准确地写出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利用传播语言的各种媒体,让学生在生活中乐于识字。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教室的园地,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碰到学生时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连“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等复杂的字都认识了。
(2)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让家长帮助学生把认的字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2、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
(1)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匾等识字。
(2)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造多种适合学生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识字,激发识字积极性,提高识字能力,达到较好的识字效果。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一、课题确立的依据和意义
该项课题的确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和需要: 第一、基于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实际.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经历一场建国以来最大最深的课程改革。但中小学美术教育实施“标准”的步伐迟缓,传统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在学校仍占主导地位。为促进我县美术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改造和变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中学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角色,成为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第二、着眼于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需求.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新教材把手绘线条和色彩搭配做为造型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恰恰忽视了色彩搭配的教学知识,教材中从13册到18 册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色彩搭配的知识,有《生活中的色彩搭配》14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15册《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居室的色彩搭配》16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现代产品的色彩搭配》17册,《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18册《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其中13册中的《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是这6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从建筑------居室-----环境----公共设施----现代商品------商品包装------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每一课涉及的色彩知识都与生活紧密相连,都和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学以制用学起来也非常感兴趣,在每一节美术课上几乎都涉及到色彩可是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色彩教学的学习,所以我们今后应该将色彩搭配作为重点来研究和学习。第三、着眼于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目前,国内的美术教育研究仅仅限于理论领域的探讨,并未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和实验,没有丰富的实践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同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行教育中,由于旧教育观、旧教学论的束缚,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仍较偏重从概念、原理灌输知识、技能。这种成人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育功能未能发挥其特有的美育作用。
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我国现行教育改革予以了有力启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早已融入于培养人才的大教育之中,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视野来确定教育目标。由于教育的成功,对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国外教育之长,改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发展为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范围: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内容: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边实践边研究,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题研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能真正接受色彩感受的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一是对学生对色彩的了解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研美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定实施课题研究的计划。
二是经过实践研究后,运用一系列辅助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反思,及时调整完善研究的实施计划,在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配合下,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研究的辅助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过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初中美术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四、课题研究价值与成效 本课题在一年的研究中,探索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了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总结其特征,构建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色彩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挖掘了初中美术欣赏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色彩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使色彩教育成为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底蕴、创新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现在的美术课堂一改以画为主的沉闷乏味,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美术课没有压力,轻松愉快,而且大家都有成功的体会。一部分学生成了校本教研美术课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各种美术竞赛活动,有三十余名学生获奖。我本人在2006年承担美术学科小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公开课,并荣幸参加县级学科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同年被评为农安县中学美术学科“十佳”教师。2007年荣获长春市中小学第二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金星奖。2008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获得长春市初中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论文《创造新型美术课堂》在《美在课堂》上发表,同年获得县里小课题评比一等奖。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信息少,资源稀缺等原因,对课题研究的深入还不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2、本人的课题研究知识和能力待于进一步提高,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继续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把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课题名称:《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
二、问题的提出:本班幼儿都是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
幼儿具有好奇的天性,他们对于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小小的一盒油画棒里蕴藏了无穷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要去认识、寻找与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列为本班的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2、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 色彩,是高中美术加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学校每年学习美术的学生,90%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分别改变光源和环境的颜色,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变化;再改变所要观察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质地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和环境下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
二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克服固有色的观念。条件色包括光源色和环境色,一般说来,物体受光后,亮面主要受光源色的影响,暗面主要受环境色的影响,中间色则以固有色为主,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大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
2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例如,人的面颊、嘴唇、孤立起来看也许都是红色,但是与红色的衣服相比,从整体上看就不一定是红色,甚至倾向橘红,或者带有紫色倾向。两个不同空间位置的梨子,如果不加比较,很难确定其色彩的倾向。通过比较后,就会发现或许前者偏黄、后者偏绿,从而在各自的黄色中加上某种倾向的颜色,也就得到了比准确的色彩,这两个梨子的颜色也就容易调出来了。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比较是鉴别的前提,要学生养成画主体看背景,画远景看背景、画右边看左边、画上部看下部的习惯,以及主体与邻接色之间,对象本身的明暗冷暖关系中,远近层次,上下左右的反复比较中把握和摆正色彩关系的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对色彩的识别感受能力。
3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
4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四临摹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让学生临摹,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五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是职中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职中美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四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教师可从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结构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认识线条的流畅美。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疏密、轻重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如齐白石画的虾,笔法流畅,线条柔美,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西方绘画中,线条不仅是用来勾勒轮廓,还是用来表现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如达•芬奇画中细腻的线条、凡高笔下粗犷的线条、毕加索描绘出变形的线条、马蒂斯表现疯狂的线条,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2.感知色彩的绚丽美。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练习,使其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色方法,感受色彩的魅力。如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的搭配》一课,从民族服饰、壁毯、工艺品等作品中,会感受到色彩的装饰美、韵律美。从喜庆的红色、生命的绿色、洁净的白色、沉稳的黑色等,体会到色彩的象征美、寓意美。
3.体验结构的韵律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素描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规律,让学生体验到立体结构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通过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图案设计让学生了解对比、统一、变化、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
二、体验造型美
造型美大都体现在雕塑作品中,如雕塑《维纳斯》女神的造型匀称和谐,神态庄重典雅,她的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赢得多少人赞慕;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形神兼备,出神人化;铜像《马踏飞燕》,无论从力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都值得欣赏。工艺品的造型也很美,如庆阳民间香包工艺,造型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做工精细。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设计作品来进一步感受造型艺术的美感。在教学《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画或小摆设》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蛋壳制作玩具小人,做成纸盒动物、布贴画、植物种子贴画、线材折动物、折纸动物、泥塑动物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
三、感悟内涵美
美术作品的内容有的包含一定的人文科学涵义和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内涵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新中国的成立,举国欢腾的场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这幅壮丽的图画会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诗一般的意境,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神话传说i寓言等等。如《最后的晚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各自的神态表情来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出犹大出卖灵魂的小人形象和耶稣胸怀宽广的高大形象,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人文素养。
四、激发创造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生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教师可让学生将美术与音乐、体育结合,为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和海报等;可让学生根据语文、英语、历史课的内容来制作面具、服饰等;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来美化校园环境。
教师可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可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包装(商品包装)、广告招贴,让他们学会思考、总结。教师还可以开展壁挂设计、服饰设计、校园模型设计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学生色彩感知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关键之一。尽管学生审美的对象不局限在视觉的世界里,但是色彩感知却是一个高水准的审美者的根本条件之一。色彩艺术大师的色彩感知是非常独特而神奇的,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任何人都难以体会的,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的眼睛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有色彩的,所以色彩感知的培养在审美培养里面极为重要。
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世界上的万物是五彩缤纷的。无论西方绘画或者东方绘画,无论是黑白墨色还是多彩油画,他们都需要色彩的表达。感知色彩,必定涉及光学原理,同时要以个人色彩视觉经验和审美素养为依托。色彩感知作为中学生的一种审美能力来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去探究:人为何能看到物体的色彩。
物体的色彩是受制于光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表面色彩是由光源(发光体)照射而产生的。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和体验到光源对我们人类视觉影响的决定性,可以在晚上的时候讲解这个内容。开灯的时候看到物体和色彩,而关灯的时候看不见、漆黑一片,反复几次,让学生自己去加深体会和理解光对我们视觉色彩的绝对影响。另外,光源的颜色也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视觉,影响感知色彩。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可以通过以下的试验来完成。晚上,用红、黄、蓝三种不同光色的霓虹灯,先后打开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然后观察灯光照射下的周边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果是:红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红;黄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黄;蓝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蓝。这样学社就更加理解和认识到光源颜色的变化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色彩感知。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的去探索试验,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了解色彩感知的差异性。每个人形成不同的色彩感知,主要是与感知色彩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有关。这些生理特征主要是指眼睛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盲点、视网膜与中央凹等,还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眼球中央凹内,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由于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色彩感觉。同一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对色彩的好恶、色彩的意义等问题。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证明。在操作上,以班为单位,每位学生都发一张问卷,提问是“现在,红色让你想起了什么?”,要求学生真实的填写,最后由学生代表来进行统计分析,并汇报结果和结论。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三、在色彩写生训练中感知色彩。
色彩写生训练是培养学生色彩感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色彩写生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色彩创作的能力。
目前,我校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美术室,但是学生人数比较多,色彩写生训练又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平时的课室里,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进行色彩写生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几个人一组,组内学生要互相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这样做不仅能够可行,而且有效,并且还能提高除色彩感知以外的能力,比如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另外,鼓励学生在家里,有时间有兴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色彩写生的练习。长期的写生训练使得我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审美情趣就是在(训练——提高——再训练)这样的不断训练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写生训练中,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熟悉了解色彩规律;并鼓励学生多做试验,多尝试。
四、观赏名作,体味色彩的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美术是一门看的艺术,观者通过看来激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观看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学校现存的教材里面有中国古现代名画和西方古现代名画,这是非常好的资源,不能浪费了。上课时,老师要经常利用多媒体,用图像展示名家名作,引导学生体味名作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画院中去,目睹原作,毕竟图片与原作是有很多差距的。我校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不高,艺术氛围也不是很好,所以校内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学生有条件要经常去观看艺术展览,有可能的话由学校和老师组队观看。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好的艺术杂志或报刊等,使得自己的视觉经验得到更多的丰富,视野更广阔。“看”不是为了看而看,为了交流而看,当自己对色彩的感知存在模糊不清的时候,一幅好的作品就能让你更清楚的认识,并激发着你的色彩感知热情。
五、尝试进行色彩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学生在审美培养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审美培养的更高阶段的结果。提高审美是为了能够懂得欣赏和评价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也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空闲的时间少,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艺术创作上。但是作为审美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又如何具体操作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样才能够实际可行呢?这是课题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似乎是一个完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觉得通过以下几点的做法应该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六、组织开展展览、讨论会等交流学习的活动。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注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举办校内美术作品展览和座谈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带动校园文化的气氛。首先,以班为单位,每个月在班里举办一次班级艺术创作展,可以邀请他班的同学过来观展,最后老师和学生评委选出优秀的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在班级的优秀作品里通过审核筛选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期末举办全校优秀学生作品展,并给予奖励和证书。我想这样做,在不久我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就会好起来了。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造成我校艺术文化氛围不浓厚:一个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太少,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少。所以在我们这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中,适当的组织一些美术展览和座谈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互相的学习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视觉经,提高色彩感知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整体的提高。通过上面的各个部分的培养后,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也都会得到提高。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的方法和方式,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另外学校也要多为这项活动提供方便,不然的话,一切活动都难以开展,有如纸上谈兵。当然每项的科学研究和尝试都很难预料到其最终的结果,因为这有很多的可变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不应该以其研究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我们注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很有激情的,并且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1.突破对概念色的认知心理,提高对环境色和光源色的感知。
学习色彩的第一课首先应从概念色和固有色入手。我们知道,儿童在作画的时候,通常老师会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道:“红色”,那香蕉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这种对物体整体色彩相貌的概念化描述即为概念色。其实不同的香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差异,新鲜的会偏黄偏绿,熟透的会偏褐偏深黄,而香蕉的颜色还会因周围光线的明暗而产生不同变化。又如,我们看白墙的顶角,三块墙面的颜色因为受光面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冷暖色彩倾向。所以,我们认识色彩首先要跳出对概念色和固有色的樊篱,而是运用环境色和光源色等色彩理论来体会色彩的变化规律。在上第一堂色彩写生课时,要尽量利用白色的同类色物体来训练学生的色彩感知力。比如在一块白衬布上摆上石膏几何体、白瓷盘、一杯牛奶、报纸等浅色静物,让学生在微妙的色彩环境中训练敏锐的色彩感觉。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材“应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材结构强调探索性,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美术教材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篇: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下去,问题可就严重了。
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还是喜欢花大量时间去分析理解课文,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会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意识到学生不爱认字主要原因在教师对识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识字方法上过于单一,没有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导致部分学生怕学汉字。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兴趣。一年级学生都喜欢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趣文、故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趣文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同时经常开展以下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例如,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逐渐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等等。
2、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 一学期认识400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1)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授之以 “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第4课,有很多形声字,蚂、蚁、蚯、蚓等,告诉学生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许多字,逐渐到就能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另外,还有会意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在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多的到200左右,有的孩子却是一张白纸,而且孩子先天智力发育也有不同。因此我们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孩子学前有基础,表现欲强,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小老师,小学生都兴趣盎然;有的孩子喜欢找小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有的喜欢读儿歌、故事就在语言环境中巩固;有的喜欢抄写;有的善于联想„„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是就不会觉得厌倦,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心里需求的满足。
3、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记得快,忘得也快。前面说到的那个有趣的现象也告诉我们脱离语言环境,学生容易忘记。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不管这个字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认识,当要表达意思需要用这个字时,也能准确地写出来。教材中的儿歌、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那些方块字并不见得也认得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选择了许多课外读物,订阅了拼音小报,并且自己编了一些儿歌、韵文引导学生阅读,使学过的字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和这些字打照面,久而久之,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所学的字也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从小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尝到了乐趣,会更加主动地识字,也会在无意中识更多的字。
4、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开学时,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放在桌子上,大家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会记住不少字。前面的黑板上,老师每天根据所学的生字编写一两句儿歌,请学生自由练读。后面的黑板上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我会认”,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字写在,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劲头很足。还有学校的标语牌等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在社会上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结合语文园地4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卡拉OK等等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教材,学生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不仅识字兴趣浓、识字能力加强了,而且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第五篇: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专题
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个要求提的非常好,从情感态度出发,正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但是,具体实施中,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种喜欢和愿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中去激发,去培养,怎样激发,怎样培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认真学习体会这段话,我很受启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些努力。从发展语言的基本任务出发,强调思维训练,重视口语教学,坚持“听、说”是“读、写”的先导,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改变了过去“重文轻语”造成的因慢阻快、抑长就短的状况。、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前已经认识几百个字,有的只认识几个字;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记住了,有的读十几遍也难以记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地同等要求,必然扼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基础好的孩子吃不饱,失去求知欲望,基础差的孩子又吃不了,丧失学习信心。想照顾全体,结果都没照顾到。如: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出眼中的北京,并写上一个有描写北京的词语,或句子,或儿歌。这个作业设计就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了选择的余地。上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三种层次的各选了一份,在投影上展示。孩子们分别写的是:我们的首都是北京.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美丽.北京有宽宽的街道.道路两旁有盛开的鲜花.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的立交桥美丽极了.老师对三份作业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个孩子都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这种感受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又如学习本课生字时,教师没有急于教学生统一认读,而是问:“这些字你们认识吗?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部分学生兴奋地跃跃欲试,纷纷起来读自己认识的词。这一环节的教学,识字多的孩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识字少的孩子也不同程度受到触动,希望下次有表现的机会。
2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把汉语拼音作为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工具。在儿童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读写提前起步,提高了教学的起点,丰富了学习内容,加快了学习进程,解决了儿童由于受学汉字的限制,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知识、智力的发展受到牵制的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兴趣.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一年级学生更是喜欢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趣文、故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趣文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
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识字活动,一边学,一边玩。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识字游戏:开火车读,比赛读,用字卡做拼字游戏,看画贴词语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生字。
同时经常开展以下一些游戏,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例如,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逐渐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等等。3坚持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变“识字——读书——作文”直线序列的单一结构为复线合成、交叉并进的多维结构,发挥了教学结构整体优化的优势,为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寓识汉字于读写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分散难点,不搞“一刀切”,形成“越读越识”、“越识越读”的良性学习机制,使汉字“难学”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年级<找春天>,我创设了优美的识字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1、图画创设情境
教室周围用几张许多春天的图画围成一圈,上面画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课伊始,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这些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红花绿草.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泉水丁冬.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学生看到的这些事物就是今天要学的词语。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开始了识字活动。然后教师让学生发现画上的景物与哪些词语表达一种景物就把词卡贴在画上.孩子们把这些词一个个找出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老师再让孩子们读这些词语时,孩子们的情感大不一样了。读得很有兴趣,因为这些可是他们自己发现。
2、音乐创设情境
这些词语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老师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了很巧妙很有趣的朗读词语的环节。先把这些词语配上音乐读成一首小诗让孩子们听,然后让孩子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也把这些词读成一首诗,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老师又给学生配上音乐读。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孩子们真像读诗一样,陶醉其中。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可爱的小诗。学生们读的兴起,和老师一起边读还边配上了动作,枯燥的读词语竟然变得这么有趣味。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又如《日月潭》一课,黑板上一幅美丽的简笔画:群山环绕.有许多名胜古迹.圆圆的日潭.弯弯的月潭.碧绿的湖水,一副迷人的风姿,令人陶醉其中。孩子们被深深吸引,有的说:这里有很多树,很多草,看上去像一片绿洲。有的说:湖水很美,湖水犹如一块碧玉.。老师接过话来:日月潭风景优美,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景色宜人,是个旅游胜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日月潭的美丽风景。老师用图画和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这样一些情境创设使得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而且降低了识字的难度,调动学生识字的欲望。
5实验强调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注重教方法、教规律,着力于培养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一学期认识八百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学生识字过程中,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
例如识字中的象形字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让学生在图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记忆,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这些字和图很相象。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地记住所要认识的字,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
有很多形声字,叮.咚.等,联系以前学过的一些形声字,让学生从大量的表象中悟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许多字,逐渐到就能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进而悟出学习形声字的一般方法,从形旁去猜想字义,从声旁去猜读字音。
另外,还有会意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孩子们在识字上的差异很大。因此我们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孩子学前有基础,表现欲强,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小老师,小学生都兴趣盎然;有的孩子喜欢找小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有的喜欢读儿歌、故事就在语言环境中巩固;有的喜欢抄写;有的善于联想„„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是就不会觉得厌倦,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心里需求的满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记得快,忘得也快。我们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脱离语言环境,学生容易忘记。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不管这个字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认识,当要表达意思需要用这个字时,也能准确地写出来。因此,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阅读同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
教材中的儿歌、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那些方块字并不见得也认得了。因此,教学中我们把识字和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给生字组新词,再说句子,学生通过把识字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熟悉的语言环境和生字建立了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认识所学的字。同时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另外经常和学生一起结合所学的字编写一些短小有趣的儿歌,句子,每天写在黑板上固定的“我的创造”栏目中,识字的巩固和语言的运用发展都得到提高,学生在创造性的运用中享受到极大的成就感.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
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开学时,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放在桌子上,大家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会记住不少字。前面的黑板上,老师每天根据所学的生字编写一两句儿歌,请学生自由练读。后面的黑板上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我会认”,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字写在,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劲头很足。还有学校的标语牌等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
在社会上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卡拉OK等等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教材,学生乐此不疲。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师们普遍反映孩子们不仅识字兴趣浓、识字能力加强了,而且阅读能力也比以前的学生强,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阅读短小的拼音读物了。
总之,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应封闭于满足一种局面当中,应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使学生掌握字词的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