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粉画色彩感受的培养方法论文
摘 要:根据学生在色彩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如何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和培养学生的彩色感受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减少在色彩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观察 分析 感觉 调色 写生
水粉画具有色彩艳丽鲜明,绘画时可干湿并用、可厚可薄且便于修改的艺术特点,有较大的表现空间和调整余地,所以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专业人士的喜爱和接受。如德国画家丢勒、英国画家桑德拉、瑞典画家左恩、中国画家董希文都曾使用过“不透明的粉质颜料”作画,对水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类高等美术院校把水粉画作为入学考试和大学色彩基础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水粉画逐渐成为美术园地里一朵不可缺少的奇葩。
在水粉画色彩写生的开始阶段,画面色彩容易画的单调,或出现脏、火、花、粉、灰等很多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其实包含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对光色变化规律的掌握;二是不善于观察、区别不同物体间相似色彩的差异;三是不熟悉色彩的调配方法;四是缺少恰当的练习手段。
有光线才能看到物体,并能看到物体的颜色。颜色受光线的影响很大,我们在写生时应对光、色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充分的理解,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弱或冷暖不同的光线下照射,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如:光线过强或过弱,会影响物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光线的冷暖直接影响物体受光部的色彩冷暖变化。物体因质地不同,反射光的强弱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这就构成了物体丰富的色彩,在观察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感觉。因此,在做画时首先观察光源的冷暖、方向、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在一组静物中,物体之间颜色相互影响,要注意这些色调的联系性、统一性。我们学习色彩知识首先要掌握什么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和掌握住物体色彩形成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对色彩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对物体色彩倾向性的把握,最根本的就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式就是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一组静物或风景每个物体的色彩。有比较就会辨别出差异,哪怕是最相似的物体之间的色彩,我们也同样会感觉出差异。但为了使这种生理上的直观视觉感受更加的准确,我们还需学习一些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明确色性、色相、明度、纯度这几个色彩要素的含义和要领范畴。在对一个物体的色彩倾向进行观察和把握时,潜在的色彩概念就会帮助我们去把握这个颜色具体的色彩定位。如:看到的几个颜色哪一个偏冷,哪一个偏暖,纯度、明度是高是低等。判断颜色时,可以用感受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感觉不明显的色彩可以通过色彩的规律进行分析,这样表现出来的颜色才更准确生动。
除了对色彩的理性分析,当然观察时也离不开感觉,色彩感觉是感性的,它的获得是快速的、短暂的、整体的,重在第一印象,不能用理智的分析来代替感觉。如苹果画的太绿显得太酸,画面没有重色显得太轻,瓷器没有光泽像是陶器,水果、蔬菜画得太干没有水分等,这些都可以用感觉很快的感知到。如果能够把这些细微的感受表达出来,你的画面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打动别人。要做到理性和感性相统一,让学生经常去感觉对象,激发出自己对色彩美感的感受,轻松自然地营造出色彩既丰富又协调的动人画面。
想调准颜色,一方面要对调色盒中的颜料必须熟悉,颜色之间相互混合知道会出现什么颜色,由于每个颜色的用量不同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二是面对一个颜色要会“拆色”,拆成调色盒里的“原色”,也能准确选择出最接近的“原色”;三是勤奋练习,开始可以试着调出单色彩纸上的颜色,进行调色练习,然后就是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在写生练习中,要注意整幅画面颜色的协调统一性,要懂得大统一、小对比,先统一、后对比的绘画规律,注意画面的色彩倾向,颜色之间要有联系,自然,和谐。尤其是物体的暗部和投影部分,一定要画的颜色明确、透明,沉稳,不能画的太脏。另外,在生活中也可随时随地进行,如:看到树木、房屋、衣服等在心里“默想”进行调色,长此以往,我们的色彩感受能力和组织、默写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色彩感的提高,由迟钝到敏锐,由模糊到鲜明,要基于长期深入的研究和正确掌握色彩理论,并且进行持续的训练才能得到。
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不要片面的追求色彩的丰富而破坏整体的色调;不要片面追求环境色而使固有色面目全非;不要只注意色彩的明度变化而缺少了色彩冷暖的对比与变化;笔触是为色彩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在绘画过程中,认真培养自己的色彩感受能力,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方法,以减少在色彩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定能使自己的绘画学习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振山.当代水粉画家教学经典范画[M].华山文艺出版社,2003
[2]韦康.水粉画景物写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第二篇:水粉画与设计色彩
水粉画与设计色彩
教学大纲
教学准备:
1.颜料、水桶、笔、布、水粉纸、图钉、喷水壶等。
2.水粉写生教具(静物 衬布 果蔬等)。
3.水粉画工具材料、示范图片。
4.广告设计效果图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表现方法;了解色彩形成的基本规律,具备对色彩进行观察、概括、取舍、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修养。色彩静物写生是进行色彩训练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只有直接面对生活中各种物象的色彩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并艺术地表现它,才能有效地培养色彩的感受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与要求:
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辅导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绘画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以技法训练为主,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辅导方式相结合,以教师示范方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分析研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技法,启发学生发挥个性特点,探索色彩表现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难点:水粉画颜料在干湿不同状态下色彩变化很大,色域不宽,在已经干固的颜色上覆盖时衔接比较困难,画得过厚的颜料,干后容易龟裂脱落,还有难以长期保存等不足,学生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
重点:意在表现作者对客观物象的直接感受,而不应是纯客观的消极模仿,要从客观中学习色彩,掌握色彩规律,并能通过水粉画工具来表现。
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 水粉画概念及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色彩的概念及发展
教学内容
任务一
水粉画的概念
任务二
水粉画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三
水粉画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任务
四、有关水粉画学习的几个问题
任务五 技术学习的几个特点
任务六 几种色彩画习作的形式
任务七 色彩静物的训练方法与目的.项目二 工具与材料
教学要求
1、了解工具与材料用法
2、掌握如何有效的利用工具,熟悉材料性能是掌握水粉画表现技巧的起点。
教学内容
任务一 颜 料
任务二 调色盒、调色板、水桶
项目三 色彩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色彩知识的概念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
任务一 色彩的形成 任务二 认识色环
任务三 色彩的四要素
任务四 色彩关系
任务五 色彩对比
任务六 色彩的调和.项目四 色彩写生的观察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色彩写生的观察方法
教学内容
任务一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色彩写生的关键
任务二 如何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项目五 水粉画的表现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水粉画的表现方法及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
任务一 用水的要求
任务二 用笔技法
任务三 调色常识
任务四 色调的组织
项目六 物体的塑造 体感与质感的表现
教学要求
利于初学者反复观察和研究。除了要掌握色彩的原理,如何用色彩塑造物体,使之产生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
教学内容
任务一 陶瓷的表现要点
任务二 饮料瓶的表现要点
任务三 玻璃的表现要点
任务四 金属的表现要点
任务五 编织类的表现要点
项目七 空间的表现
教学要求
1、塑造一个物体也许并不困难,但要把所有物体完整的统一起来,需要我们注意大的色调、主次关系、冷暖关系和空间关系。
教学内容
任务一 物体摆放的前后关系
任务二 背景与桌面的对比
任务三 米字格的分析法
任务四 主观处理
项目八 水粉画容易出现的毛病
教学要求
解决水粉画在技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画面上往往会多种问题
教学内容
花 灰 火 粉 脏
项目九 静物写生
教学要求
静物的摆放决定着写生作品的效果,静物的组合要考虑到画面构图教学内容
任务一 静物的组与摆放
任务二 构图常识
任务三 写生步骤
项目十 风景写生
教学要求
在水粉静物写生中,初步掌握了构图、色彩、步骤方法及表现技巧以后,可以说已为到室外去进行风景写生做了准备。
教学内容
任务一 对于风景写生的认识
任务二 风景写生的目的任务
任务三 风景写生的选景
任务四 风景沟通与透视
任务五 风景构图速写
任务六 外光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任务七 物像形体与质感表现
任务八 风景写生中空间表现
任务九 逆光景色
任务十 风景写生的步骤图例及说明
项目十一 色彩人物头像写生要点
教学要求
人的头部的结构复杂,体块关系、肌肉解剖、五官的结构转折与基本形体构成都是色彩人像写生必须解决的课题。
教学内容
任务一 任务结构的理解
任务二 色彩色调的把握
任务三 形态神态的塑造
任务四 笔法的运用
项目十二 作品欣赏.教学内容
笔法的运用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总学时讲授学时训练学时
项目一 水粉画概念及发展211
项目二 工具与材料422
项目三 色彩知识615
项目四 色彩写生的观察方法413
项目五 水粉画的表现方法835
项目六 物体的塑造 体感与质感的表现624
项目七 空间的表现1046
项目八 水粉画容易出现的毛病312
项目九 静物写生30822
项目十 风景写生201020
项目十一 色彩人物头像写生要点301218
项目十二 作品欣赏.211
总课时1254679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一、课题确立的依据和意义
该项课题的确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和需要: 第一、基于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实际.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经历一场建国以来最大最深的课程改革。但中小学美术教育实施“标准”的步伐迟缓,传统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在学校仍占主导地位。为促进我县美术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改造和变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中学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角色,成为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第二、着眼于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需求.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新教材把手绘线条和色彩搭配做为造型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恰恰忽视了色彩搭配的教学知识,教材中从13册到18 册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色彩搭配的知识,有《生活中的色彩搭配》14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15册《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居室的色彩搭配》16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现代产品的色彩搭配》17册,《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18册《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其中13册中的《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是这6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从建筑------居室-----环境----公共设施----现代商品------商品包装------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每一课涉及的色彩知识都与生活紧密相连,都和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学以制用学起来也非常感兴趣,在每一节美术课上几乎都涉及到色彩可是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色彩教学的学习,所以我们今后应该将色彩搭配作为重点来研究和学习。第三、着眼于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目前,国内的美术教育研究仅仅限于理论领域的探讨,并未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和实验,没有丰富的实践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同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行教育中,由于旧教育观、旧教学论的束缚,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仍较偏重从概念、原理灌输知识、技能。这种成人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育功能未能发挥其特有的美育作用。
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我国现行教育改革予以了有力启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早已融入于培养人才的大教育之中,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视野来确定教育目标。由于教育的成功,对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国外教育之长,改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发展为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范围: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内容: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边实践边研究,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题研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能真正接受色彩感受的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一是对学生对色彩的了解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研美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定实施课题研究的计划。
二是经过实践研究后,运用一系列辅助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反思,及时调整完善研究的实施计划,在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配合下,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研究的辅助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过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初中美术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四、课题研究价值与成效 本课题在一年的研究中,探索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了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总结其特征,构建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色彩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挖掘了初中美术欣赏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色彩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使色彩教育成为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底蕴、创新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现在的美术课堂一改以画为主的沉闷乏味,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美术课没有压力,轻松愉快,而且大家都有成功的体会。一部分学生成了校本教研美术课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各种美术竞赛活动,有三十余名学生获奖。我本人在2006年承担美术学科小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公开课,并荣幸参加县级学科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同年被评为农安县中学美术学科“十佳”教师。2007年荣获长春市中小学第二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金星奖。2008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获得长春市初中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论文《创造新型美术课堂》在《美在课堂》上发表,同年获得县里小课题评比一等奖。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信息少,资源稀缺等原因,对课题研究的深入还不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2、本人的课题研究知识和能力待于进一步提高,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继续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把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课题名称:《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
二、问题的提出:本班幼儿都是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
幼儿具有好奇的天性,他们对于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小小的一盒油画棒里蕴藏了无穷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要去认识、寻找与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列为本班的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2、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 色彩,是高中美术加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学校每年学习美术的学生,90%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分别改变光源和环境的颜色,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变化;再改变所要观察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质地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和环境下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
二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克服固有色的观念。条件色包括光源色和环境色,一般说来,物体受光后,亮面主要受光源色的影响,暗面主要受环境色的影响,中间色则以固有色为主,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大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
2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例如,人的面颊、嘴唇、孤立起来看也许都是红色,但是与红色的衣服相比,从整体上看就不一定是红色,甚至倾向橘红,或者带有紫色倾向。两个不同空间位置的梨子,如果不加比较,很难确定其色彩的倾向。通过比较后,就会发现或许前者偏黄、后者偏绿,从而在各自的黄色中加上某种倾向的颜色,也就得到了比准确的色彩,这两个梨子的颜色也就容易调出来了。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比较是鉴别的前提,要学生养成画主体看背景,画远景看背景、画右边看左边、画上部看下部的习惯,以及主体与邻接色之间,对象本身的明暗冷暖关系中,远近层次,上下左右的反复比较中把握和摆正色彩关系的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对色彩的识别感受能力。
3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
4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四临摹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让学生临摹,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五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是职中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职中美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四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教师可从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结构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认识线条的流畅美。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疏密、轻重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如齐白石画的虾,笔法流畅,线条柔美,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西方绘画中,线条不仅是用来勾勒轮廓,还是用来表现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如达•芬奇画中细腻的线条、凡高笔下粗犷的线条、毕加索描绘出变形的线条、马蒂斯表现疯狂的线条,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2.感知色彩的绚丽美。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练习,使其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色方法,感受色彩的魅力。如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的搭配》一课,从民族服饰、壁毯、工艺品等作品中,会感受到色彩的装饰美、韵律美。从喜庆的红色、生命的绿色、洁净的白色、沉稳的黑色等,体会到色彩的象征美、寓意美。
3.体验结构的韵律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素描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规律,让学生体验到立体结构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通过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图案设计让学生了解对比、统一、变化、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
二、体验造型美
造型美大都体现在雕塑作品中,如雕塑《维纳斯》女神的造型匀称和谐,神态庄重典雅,她的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赢得多少人赞慕;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形神兼备,出神人化;铜像《马踏飞燕》,无论从力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都值得欣赏。工艺品的造型也很美,如庆阳民间香包工艺,造型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做工精细。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设计作品来进一步感受造型艺术的美感。在教学《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画或小摆设》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蛋壳制作玩具小人,做成纸盒动物、布贴画、植物种子贴画、线材折动物、折纸动物、泥塑动物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
三、感悟内涵美
美术作品的内容有的包含一定的人文科学涵义和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内涵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新中国的成立,举国欢腾的场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这幅壮丽的图画会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诗一般的意境,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神话传说i寓言等等。如《最后的晚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各自的神态表情来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出犹大出卖灵魂的小人形象和耶稣胸怀宽广的高大形象,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人文素养。
四、激发创造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生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教师可让学生将美术与音乐、体育结合,为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和海报等;可让学生根据语文、英语、历史课的内容来制作面具、服饰等;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来美化校园环境。
教师可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可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包装(商品包装)、广告招贴,让他们学会思考、总结。教师还可以开展壁挂设计、服饰设计、校园模型设计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学生色彩感知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关键之一。尽管学生审美的对象不局限在视觉的世界里,但是色彩感知却是一个高水准的审美者的根本条件之一。色彩艺术大师的色彩感知是非常独特而神奇的,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任何人都难以体会的,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的眼睛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有色彩的,所以色彩感知的培养在审美培养里面极为重要。
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世界上的万物是五彩缤纷的。无论西方绘画或者东方绘画,无论是黑白墨色还是多彩油画,他们都需要色彩的表达。感知色彩,必定涉及光学原理,同时要以个人色彩视觉经验和审美素养为依托。色彩感知作为中学生的一种审美能力来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去探究:人为何能看到物体的色彩。
物体的色彩是受制于光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表面色彩是由光源(发光体)照射而产生的。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和体验到光源对我们人类视觉影响的决定性,可以在晚上的时候讲解这个内容。开灯的时候看到物体和色彩,而关灯的时候看不见、漆黑一片,反复几次,让学生自己去加深体会和理解光对我们视觉色彩的绝对影响。另外,光源的颜色也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视觉,影响感知色彩。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可以通过以下的试验来完成。晚上,用红、黄、蓝三种不同光色的霓虹灯,先后打开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然后观察灯光照射下的周边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果是:红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红;黄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黄;蓝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蓝。这样学社就更加理解和认识到光源颜色的变化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色彩感知。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的去探索试验,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了解色彩感知的差异性。每个人形成不同的色彩感知,主要是与感知色彩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有关。这些生理特征主要是指眼睛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盲点、视网膜与中央凹等,还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眼球中央凹内,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由于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色彩感觉。同一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对色彩的好恶、色彩的意义等问题。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证明。在操作上,以班为单位,每位学生都发一张问卷,提问是“现在,红色让你想起了什么?”,要求学生真实的填写,最后由学生代表来进行统计分析,并汇报结果和结论。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三、在色彩写生训练中感知色彩。
色彩写生训练是培养学生色彩感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色彩写生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色彩创作的能力。
目前,我校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美术室,但是学生人数比较多,色彩写生训练又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平时的课室里,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进行色彩写生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几个人一组,组内学生要互相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这样做不仅能够可行,而且有效,并且还能提高除色彩感知以外的能力,比如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另外,鼓励学生在家里,有时间有兴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色彩写生的练习。长期的写生训练使得我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审美情趣就是在(训练——提高——再训练)这样的不断训练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写生训练中,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熟悉了解色彩规律;并鼓励学生多做试验,多尝试。
四、观赏名作,体味色彩的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美术是一门看的艺术,观者通过看来激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观看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学校现存的教材里面有中国古现代名画和西方古现代名画,这是非常好的资源,不能浪费了。上课时,老师要经常利用多媒体,用图像展示名家名作,引导学生体味名作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画院中去,目睹原作,毕竟图片与原作是有很多差距的。我校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不高,艺术氛围也不是很好,所以校内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学生有条件要经常去观看艺术展览,有可能的话由学校和老师组队观看。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好的艺术杂志或报刊等,使得自己的视觉经验得到更多的丰富,视野更广阔。“看”不是为了看而看,为了交流而看,当自己对色彩的感知存在模糊不清的时候,一幅好的作品就能让你更清楚的认识,并激发着你的色彩感知热情。
五、尝试进行色彩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学生在审美培养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审美培养的更高阶段的结果。提高审美是为了能够懂得欣赏和评价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也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空闲的时间少,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艺术创作上。但是作为审美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又如何具体操作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样才能够实际可行呢?这是课题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似乎是一个完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觉得通过以下几点的做法应该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六、组织开展展览、讨论会等交流学习的活动。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注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举办校内美术作品展览和座谈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带动校园文化的气氛。首先,以班为单位,每个月在班里举办一次班级艺术创作展,可以邀请他班的同学过来观展,最后老师和学生评委选出优秀的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在班级的优秀作品里通过审核筛选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期末举办全校优秀学生作品展,并给予奖励和证书。我想这样做,在不久我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就会好起来了。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造成我校艺术文化氛围不浓厚:一个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太少,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少。所以在我们这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中,适当的组织一些美术展览和座谈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互相的学习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视觉经,提高色彩感知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整体的提高。通过上面的各个部分的培养后,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也都会得到提高。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的方法和方式,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另外学校也要多为这项活动提供方便,不然的话,一切活动都难以开展,有如纸上谈兵。当然每项的科学研究和尝试都很难预料到其最终的结果,因为这有很多的可变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不应该以其研究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我们注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很有激情的,并且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1.突破对概念色的认知心理,提高对环境色和光源色的感知。
学习色彩的第一课首先应从概念色和固有色入手。我们知道,儿童在作画的时候,通常老师会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道:“红色”,那香蕉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这种对物体整体色彩相貌的概念化描述即为概念色。其实不同的香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差异,新鲜的会偏黄偏绿,熟透的会偏褐偏深黄,而香蕉的颜色还会因周围光线的明暗而产生不同变化。又如,我们看白墙的顶角,三块墙面的颜色因为受光面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冷暖色彩倾向。所以,我们认识色彩首先要跳出对概念色和固有色的樊篱,而是运用环境色和光源色等色彩理论来体会色彩的变化规律。在上第一堂色彩写生课时,要尽量利用白色的同类色物体来训练学生的色彩感知力。比如在一块白衬布上摆上石膏几何体、白瓷盘、一杯牛奶、报纸等浅色静物,让学生在微妙的色彩环境中训练敏锐的色彩感觉。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材“应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材结构强调探索性,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美术教材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篇:色彩感受
红色:
是火与血的颜色,最引人注目。象征热情、朝气、喜庆、幸福,另一方面又象征危险、俗艳等。在色彩的配合中常起对比调和的作用,是警觉点缀之色。
橙色:
秋天收获之色,象征温暖、快乐健康与活泼。它是色彩中最温暖的颜色,强烈而又华美,另一方面又使人有俗气、刺眼的感觉。黄色:
阳光之色。象征光明、希望与高贵。浅黄色软弱、淡雅与清爽,灰黄色有病态之感。其常与红色、蓝色系相搭配。绿色:
是大自然植物之色。象征青春、平静、安全与舒适。与黄色相配明快清新,与蓝色相配更柔和宁静。蓝色:
天空、大海之色。象征和平、安静、坚实与理智,另一方面有消极、冷淡、压抑之感。与红、黄共组为三原色。紫色:
象征高贵、优美,给人神秘、浪漫、温和之感,另一方面又有暗淡、阴沉、孤独之感。如果运用得当,能产生新颖别致的效果。黑色:
明度最低的非彩色。象征力量与庄严,神秘与时髦;另一方面又意味罪恶与冷漠,黑暗与恐惧。是版面设计中运用最广的色。白色:
表示纯粹与洁白。象征朴素、纯洁与高雅。作为非彩色,与其他色构成明快的对比调和关系。灰色:
表示浑浊与灰暗,象征沉闷、悲伤、孤独。灰的意象又具有高级感与科技感,含蓄而有品位。不同层次的灰在与其他色配合中,起很好的衬托作用。
第五篇:感受色彩
课题:感受色彩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灵活的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色彩要素的了解和对不同颜色不同情感的表达,感受色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会自己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关键:老师怎么样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感受色彩,师生互动 课 型:造型与表现
教 具:铅笔,彩铅,橡皮,素描纸等。。课前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提问学生西班牙斗牛士为什么用红色的布来斗牛?学生回答:红色对牛有吸引力。老师说:其实牛的眼睛是色盲,用什么颜色的布对牛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之所以用红色是为了吸引人,便于人们去看。
2.2.给他们看无色图片假如说人也是色盲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比如说:红绿灯。把图片变成彩色。3.老师总结:正是颜色才把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2—3分钟)
二、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色彩
1.提问他们色彩的三原色是什么? 红黄蓝 2.给他们看图片三原色,提问:红+黄=? 红+蓝=? 黄+蓝=? 色彩的三间色橙紫绿
3.给他们看黄色在不同背景下的四幅图片。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衬托下给人的感受相同吗?哪一种颜色更加醒目?为什么会这样? 给他们看12色环告诉学生相对180度的颜色对比最为强烈叫做对比色或者互补色。对比色在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看丫蛋图片。问:她穿成这样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
4.图片,提问: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风雨交加,现在有两个颜色的家一个橙色一个蓝色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橙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蓝色给人寒冷,冷静的感觉。看图片欣赏色环,告诉学生什么是冷色什么是暖色。两幅图片,一黄一绿,提问学生色调不同给你的感受相同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6分)
(2)色彩给人的感受
1.提问学生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颜色。学生进行讨论(3分)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对一些颜色做了总结比如:红色感觉:热情、温暖、兴奋、冲动。。
象征:喜庆、吉祥、恐怖、危险 蓝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给人冷静、沉思、冰冷、平淡的感觉,象征着深沉、宽广、理智、尊严。黄色:感觉:阳光、温暖、柔和、纯净。。
象征:高贵、皇权、光明、财富 等等 学生上讲台写下剩下的几种颜色(4分)
2.联系生活。图片一个穿粉色衣服的美女护士,提问学生她为什么穿粉色?不穿黑色或者红色? 因为他们是生了病才去医院的,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粉色衣服可以让病人感觉亲切,减少病人的焦虑感和痛苦。
3.下面有6个房间的照片请学生回答,你喜欢哪一间为什么会喜欢(4分)色彩表达情感
1.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学生梵高在画这张画的时候又怎么样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幅向日葵在画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很开心,整个画面都很明亮欢快,画家用了大量的红色橙色等暖色调。欣赏梵高的另一幅向日葵问这幅画有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阴郁,悲伤 2.延伸:梵高一生很喜欢向日葵画了很多向日葵,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与把自己的房间也刷成了向日葵的模样。
3.看梵高的自画像和加歇医生的肖像进行对比,分别说一下他们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什么情感?梵高自画像:色调比较明快,亮丽,采用大量的暖色调。另一幅画则相反
4.延伸:梵高是一位荷兰画家,他活着的时候非常坎坷,一生只卖出去一张作品,他的生活来源都是靠他弟弟提供的。他患有精神疾病曾经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他的女朋友,还把自己的左手烧焦了。他一生最喜欢画的就是向日葵,向日葵大家都知道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太阳是生命之源。他画向日葵我想这也是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他把一生都献给艺术,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但是可惜生活并不爱他。他一生只活了37岁,最后在绝望中自杀。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色彩,了解了色彩,学习了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用美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丽色彩。
四、课后作业
1.运用色彩创作一张表达自己情感的画题材不限。或者以梵高的向日葵为图自己加颜色,画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 2.写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情感 3.周四早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