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如何在作文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今,无论是以技术革新推动时代发展的科学家,还是以精神内涵引领社会进步的文学家、艺术家,神奇的想象都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想象力是作文的基石。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写作时,用上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的能力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与想像是分不开的,缺乏想像力的学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学生写作时如果没有想象力,其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就会空洞,立意也将陈旧不新。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品就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想象,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己未曾感知或根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富于想象和幻想,写想象作文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想象作文强调内容独创性,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那么,作文与想象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婴儿诞生于母体,成长于襁褓和摇篮,那么,作文就是想象的襁褓和摇篮。
首先,作文为发展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天文地理,花木鱼虫,风俗人情,历史未来无不成为作文所涉及的内容。广阔的作文领域为想象提供了驰骋的天地。
第二,文章的根是情,“情动而辞发”,而情是想象力的激素。接触到某一事物,不动情,就不会产生想象。有无情感,是决定想象是否诞生的临界线。那么以“情为本”的作文,岂不是处处有激发想象的最佳机会。世界上的传世之作,都是激情产生的想象的骄子。
第三、教师是想象的火种。把婴儿放在摇篮中,不去精心的哺育,婴儿是不会长大的。同样,只让孩子一味的去写作文,而不给他们的思维以恰当的指导,那么,想象力也无法培养出来。因此,我认为,老师应该是引发学生想象力的火
种。谈到“引发”,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并不是空洞的,儿童是极富想象力的,从他的说话还不利落起,他就告诉周围的人,他想到天上去,坐在月牙上荡秋千;他还想沿着彩虹桥,从这座楼顶走到另一座楼顶上;他还会对着笼中的小鸟不安地说:“你别想妈妈了,跟我说话好吗?”„„在人人皆有想象力的基础上,让我们作为引发学生想象力的火种,去燃亮学生的想象力,去着力开发想象资源,必定会很有收获的。如用“二十年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迷;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有的同学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瑕。”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例如给一个“×××”命题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立意。经过讨论思考,出现了以下命题:“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我们需要经受磨炼”、“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又何妨”、“坎坷也美丽”。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大纲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
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我把每天下午的20分钟自习课定为自由阅读时间,并且自己陪学生一起读。在读的时候,我往往很专注,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自然地流露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并且有意让学生看到,让他看到你所看的书并对它产生兴趣,有一种想看的欲望。另外,我还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在家长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议家长每天晚上陪伴孩子读30分钟左
右的书。为给学生有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每周都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开展讲故事比赛、师生共读、交流体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阅读时间的延长,发现学生对童话、神话、寓言这些书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文学性更强一些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学生读起了《杨红樱系列作品》等,甚至还有些学生读起了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等。而在这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学生在享受着语言文字带给他快乐的同时,那些词汇、段落、结构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同时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文明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也随之而提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
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作文是否生动形象的保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各个方面,如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等等,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否则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冷冷冰冰,写起文章就必然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经常把学生带进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春天里我会领学生走进公园、走进野外去寻找春的足迹;夏天里我会跟学生一道享受蚂蚁搬食物的快乐、欣赏荷花的美丽;秋天里我会带学生去郊游、去感受秋叶的绚丽多彩„„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如在一次《校园里的桂花》的写作练习中,我带着学生漫步在校园里,先让他们用心感受桂花的香味,同时边指导学生观察桂花边问:“你们觉得着桂花像什么?”“像米粒,可比米粒要小”“他躲在树叶中间就像顽皮的小孩”。“颜色呢?请大家接着联想。”学生就这样边看边想象,充满了情趣。而在这次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如:“一阵微风夹着一股香甜而浓郁的花香迎面扑来,直钻人的心脾。抬头望去,一株高大的桂花树如巨人一般挺立在那里,茂密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绿色大伞。走近一看,一团团、一簇簇碎金般的小花簇拥在一起,正躲在翠绿如玉的叶间顽皮地眨着眼睛,偷偷的打量着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桂花树,你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默默地倾吐着自己的芬芳,为校园撑起一方美丽的风景,在你的庇护下,我们快乐地成长。老师啊!您不就是校园里的那株桂花树吗?......”看,这就是观察、想象的魅力。由此可见,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只有启发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才会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
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
3.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
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
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很多,还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展开学生的想象。也可以续写未完成的故事情节,改变作品的主人公而重编故事的改写、扩写,如《假如我是„„》或植根于现实,展示生活的愿望,指向未来的创造想像(如联合国曾举办的“外空探索”“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的征文)。其实平时注意抓住课本中能触发自己想象的诱导物,进行适当的点拨,使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培养自己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4.精心设计作文题,培养想象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憧憬和幻想,富有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去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有益的。小学生对童话、想象和幻想类的文章情有独钟。在训练学生作文时我也是从童话开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文具盒里的悄悄话》、《小猴逃学》等,这些文题趣味性强而想象力丰富,很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时还让学生根据某种假设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等。另外,进行看图作文写作训练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图作文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生活中的某个特写镜头,里面有许多“空白点”,有“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想象力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文科教研组:郝丽霞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这句话说明了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想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部分亦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还阐明了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培育学生的想象力的要求反映了写作与想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增强其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次是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面,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而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的看来千篇一律的形状会因为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缺乏想象的大脑,是干涸的大脑,没有想象的写作,是枯涩的作品。
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策略
(一)从表象导入
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导引学生从丰富的表象入手,指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据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想象,在黑板上画一滴水,让学生据“水滴”展开想象,圆钮扣、球、物体向下坠的形态„„皆可成为描写对象;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启发大胆想象。如爱好美术的同学,可让他们围绕色彩、几何图形等进行想象;爱好音乐的同学,可让他们听琴声、虫声、风声、水声„„展开想象。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变求同思维为发散思维,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要丰富表象,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如锯的发明,飞机的制造„„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其次是增加阅读量。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情绪跌宕,感情起伏,用情表达所感,用“我手写我心”。再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各种实践操作,促使他们手、眼、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从情感激发
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可以这么说: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是干柴,习作者的激情是火种。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激情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巨大的变化,才能发出光和热。激情触发想象,而且又渗透于想象过程之中。习作时,只要让学生“情动于中”,思维的火花就如打开“藩多拉的魔盒”一样迸发。试想鲁迅先生如果没有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有警世名篇《阿 Q 正传》的问世;唐代诗圣杜甫如果没有对平民百姓的关爱之情,就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概叹。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制约,写作缺乏激情,当然写不出有创意,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作文。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感情,一定要让学生移情入境,“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习作中选取那些使之“动情”的材料来写,如真情流露的《我想 ____ 》、《第一次 _____ 》、《 _____ 我想对你说》等文题;表现友情的《我的好伙伴》、《ⅹⅹ我佩服你》;激发好奇心的《月球上的地球村》、《森林历险记》„„让他们写自己最爱的人,记最动情的事,想最有神秘感的时空,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觉得不吐不快,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快乐。在情感的支配下,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绪驰骋千里,下笔如有神助,文章就能一气呵成。
(三)、从题材引发
想象力的培养,要以理性为指导,受理性的制约。不同的题材,就有不同的想象,因而,习作时,要教育学生想象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控制想象的方向,避免漫无目的地放野马,亦不能人云亦云,想象要有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
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如《沙漠历险记》、《如果我在野外迷了路》、《多功能书包》等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捏造。而童话体的作文则要求学生重“神”而不重“形”,也就是说,不侧重于外在的形象轮廓,而在于内在的精神韵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甚至“幻想”“异想天开”的东西也可以随意写,如苹果是黑色的,人类可以与动植物对话等。超越时空的作文题材,如《 2008 的我》、《 100 年后的今天》等文体训练,让学生借助想象提前进入未来的世界,展望美好前程,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想象的领域里,时空的距离不在存在,想象力丰富的人,可以灵活地再组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培养这种想象力,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超越与扬弃,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畅想未来。
(四)、从评价激励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对有创意的想象都应予鼓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成年人如此,学生亦是。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学生内心会充满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体验越多,学生越容易增强自信心,习作评价时成绩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而对于意想不到的想象,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教师应给予肯定、赞美,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善用赏识来鼓励学生,不断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春寒。积极的评价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心灵,增强自信心。
鲁迅先生常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善于引导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探究,才能在习作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习作教学取得量与质的飞跃。
第三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王润
语文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看来千篇一律的形状会因为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缺乏想象的大脑,是干涸的大脑,没有想象的写作,是枯涩的作品。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写作综合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就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文本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很多地方留有艺术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就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于是,我抓住了这次契机,这样引导:这只画眉鸟在这如同天堂般的美景里,它心情会怎样?那么它会唱些什么歌呢?话一出,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如:亲爱的游客们,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到我的家园游玩,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哦!”这样形象、生动、优美的语句出自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之口,我真有点难以置信。这样在读中练习,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也活跃多了。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写作的想象力,而且也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从评价激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对有创意的想象都应该给予鼓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成年人如此,学生亦是。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学生内心会充满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体验越多,学生越容易增强自信心,习作评价时成绩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而对于意想不到的想象,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教师应给予肯定、赞美,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善用赏识来鼓励学生,不断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春寒。积极的评价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心灵,增强自信心。鲁迅先生常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三、情境激出处,拓宽想象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一种手段,声音的刺激,画面的再现,可以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写作的情境,使学生有话可写,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
在教学《暑假里的一件趣事》作文时,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听音想象作文。声音与人的情感、人的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初,在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明确作文要求后,接着播放一组声音,有鸟叫声、流水声、知了叫声、小孩子的欢叫声、公鸡叫声、鸭群叫声……请学生一
边听、一边记,自己选择其中的某些声音来组合,并结合生活实际,拟出作文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把要写的趣事说具体。这组声音,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回忆和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再次体会暑假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通过音乐的渲染,以趣引入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内在语言”,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象的双翼,在最佳状态中完成作文。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善于引导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在习作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习作教学取得量与质的飞跃。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张秀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的重要。而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然而,纵观当今中学生的现状,令人忧虑。学生作文中,想象瑰奇,富有灵气的作品凤毛麟角。不少文章人云亦云,不是立意陈旧,构思呆板,就是选材俗套,语言平淡。想象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扼杀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面对现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首要的工作是扫除影响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思维障碍,同时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谈想象力的培养。
一、扫除模式化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能力
想象和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但两者联系非常紧密,想象往往是由思维调节的。因此,不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要解决想象力贫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学生想象力的枯萎主要是模式化思维在作怪。所谓模式化思维,就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沿一个方向思考,以重复某种传统的固定模式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回避矛盾,追求两点一线的直接联系,与创造性思维背道而驰。在学生作文中主要表现为:(1)思路定势。写材料议论文是“引”——“议”——“联”——“结”的套路,写记叙文是“清”——“描”——“联”——“突” ——“结”的套路。文章的构思程式化,形成一种“新八股”。(2)思维定势。例如许多中学生写《我的妈妈》,所选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妈妈起早为“我”做早饭;“我”生病发烧,妈妈半夜背“我”去医院;学习上妈妈每天督促“我”做作业等等,似乎只要写妈妈就一定离不开这些内容,于是“妈妈”成了千人一面,文章便也千篇一律。要克服这种模式化思维,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力。不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正在作有意义的探索工作。有的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比如,在指导学生写《雪的联想》一文时,要求学生有意避开“赞美雪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套子,注重启发学生求异创新。结果,有些学生在文章中,或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污垢;或痛斥雪的残酷无情,雪压青松,万木萧条;或指责雪的张牙舞爪,借助风势,耀武扬威。他们立意贬雪,出新制胜。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关“圆”的想象物作文时,要求学生有意避开易想到的太阳、月亮、车轮、足球、篮球等物体,写自己生活经验中较为独特的事物,结果有些学生把圆想象成水乡的石桥,门前的老井,父亲头上的草帽,祖坟上的花环,烛光下的蛋糕,嬉笑的圆脸等等,思维放开了,给人新的意境,新的感受。这主要归功于这位老师发散思维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象积累
想象是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记忆表象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丰富表象才行。可以说表象积累是想象的前提条件。而引导学生多作观察,感知则是丰富记忆表象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小河边,让学生面对大自然中的景物作观察,展开理想,编创故事等,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即可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寓言故事。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也利用星期天领学生到野外捉虫、摸鱼、练长跑、打雪仗,在活动中让他们观察、思考,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连班上语文较差的几个学生都写出了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当然在引导学生作文观察、感知时需要带着情感,要融情于物,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因为只有在观察、感知时充满感情,我们才能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生发出瑰奇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想象的翅膀。
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前提工作后,我们究竟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感到以下几种方式效果较好,现分述如下:
一、品味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这些高水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他们创造新形象的欲望。例如《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荷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后,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情态各异的荷花展开充分的铺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真是想象奇特,形神兼备。这里,可启发学生,在对特定事物的形象或动作叙述完整后,再对事物的未来或背景作充分的联想,并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构成想象丰富的文字。可见,分析教材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多作追加拓展练习,对培养学生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二、描述词意境
诗歌是一种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以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安排学生对一二两节作描绘意境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杜甫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作出较为合理的想象描绘。有个学生是这样描绘的:秋风呼啸,一个衣衫单薄破旧、头发花白、身体干瘦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边野外。老人四处奔跑着,想捡回些茅草,待风定后再修盖。可突然从路边冲来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看着眼前的外乡老头,像是有意要欺负他,一齐拥来,抱着茅草就往竹林中跑去,消失得无影无踪。老人焦急地呼喊着,气得身子直发抖,可又有什么用呢?喊得唇焦口燥,四肢无力,他慢慢地走回家门口,看着被狂风吹得破落不堪的屋顶,倚仗叹息不已,无可奈何,心中感到阵阵隐痛。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做这种意境描述练习,既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三、延伸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虽然都有完整的内容,但只要我们去发掘,总能找到可供想象的线索,可以将其延伸,展开想象作文。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完《项链》 后,要求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在知道项链真相以后将会怎样。有的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作了这样的续写:玛蒂尔德眼中落下大滴大滴的眼泪。她像失了魂拟的,踉跄回家。佛来思节夫人把那挂钻石项链还给了她,她又萌发了过豪华生活的奢望。她变卖了项链,有了一笔财富。但她失去了美貌,再参加舞会时备受冷落。其结局有的说她与丈夫离了;有的说她再次跌进贫穷的深渊;有的说她抑郁而死了„。这些想象与原文的情景是协调的,因而是合理的。有的老师在教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后,让学生去想象九十年代宏儿回故乡的情镜,要求写一篇《宏儿回故乡》的文章。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生活的认识经验,写出了颇具情趣的文章。有些老师在学生学完《猎户》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再访董昆》的想象作文,想象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董昆该是怎样的形象,等等。总之,只要留意,教材中可供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的素材是很丰富的。
四、提倡文学写作
中学阶段,到底要不要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有些人认为,中学阶段开设语文课,并不是要培养作家,因此它不应该担负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任务。但是,正如并不一定要培养音乐家而必须开设音乐课,并不一定要培养美术家而必须开设美术课一样,语文也应该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诚然,写真人真事是必要的,但不能止于此。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生活需要来看,提倡文学写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虚构人物、情节。当然提倡文学写作,并不等于必须想象虚构,让学生试探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也不是要求他们像作家一样写出有风格的作品。
在具体的训练上,一方 面可结合文学写作教给他们一些想象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比如,可先让学生尝试写一些寓言故事,再写一些记叙性散文,逐步过渡到诗歌、小小说的写作。再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开始可先让学生作一些对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进行适当想象加工的练习,再慢慢过渡到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创作。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既是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又是一项须综合治理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第五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思考,开拓思路和创新精神。教师如何紧扣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虽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选材平凡,语言朴实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开描写,如果教师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学生可能会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不深,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情深”。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不一样的体会,我将课文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模拟文中的父亲、儿子,离别时的背景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对蕴含在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通过学生的表演和亲身体验,就能把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并使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生活中看似常的生活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也更深刻的领悟了文本中饱含着父子之间最真情的爱。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已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情景创设提供了可能,如教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时,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全诗,对这首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画一幅山居秋瞑的意境画。然后,收集学生绘画分别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学生对照大屏幕解说他们的绘画意图,分析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找出自己作品的闪光点。经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和解说,最后老师再结合作品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在这种方式中,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不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王维“诗画合一”的艺术风格。
二、巧妙设问,层层启发
1.结合“小说”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往往蓄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来说,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了解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在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之后,结尾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么后来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样一问,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展开,并议论纷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学生说孔乙己一人孤零零的,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饿死了……但如果课堂的想象到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师要再引导学生思考:是谁造就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而让学生的思考从生活表面上升到对社会制度层面,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2.结合“诗歌”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诗歌看似简单,由几个字组成,但诗歌的意蕴却比较丰富,好的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就是学生想象的良好素材。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名诗句,诗中把塞北的雪来得急、下得猛想象成一夜梨花盛开,让读者看到了雪花飘落的情景,是多么的形象啊!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把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一泄千里的宏伟、壮阔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讲解此句时可巧妙地进行设问:庐山瀑布到底有多高、有多壮观啊?李白又是如何写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会如何写啊?如此种种,无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绝佳素材。
3.利用文本“空白”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读者必须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去探索和发掘文本的潜在密码,读者在探索、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就是对文本展开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想象创造活动。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来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为何四次流泪?每次流泪有何不同?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利用好这些文本中的“空白”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总之,要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融入到教师精心预设的想象情境中,从而既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又获得想象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