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
慧,爱因斯坦曾有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的论断,鲁迅先生也曾有过“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的言论,可见,想象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是何等的重要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跳出狭隘的生活圈子,用第三只眼在枯寂的冬日里看到绚丽多彩的无限春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解决未知的愿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未知开始”,好奇心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深刻的感触,也才会去思考,才会迸发出想象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特定的题型去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先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地画了一条线,当时,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疑问“画这样的一条线做什么呀?”随后教师提问:“谁能谈推拿这条线像什么?”在这未知发激发下,班级的想象的氛围随即拉开了序幕:像黄河,像山脉,像一个人的曲线,像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像人生之路…….正是有的了好奇心这一火种点燃了想象之火。
第二、丰富的表象基础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通过感知 1
进行生动的直观获得的丰富表象,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盲人摸象闹的笑话就是最好的明证。那么,什么是表象呢?它就是曾经被感知到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作文就是他们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产物,在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说丰富的感知是其运动的动力,那么表象就是其主体运动上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一环。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没有想象这一砖块就无法构建想象作文这一高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认真观察,“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需要生活实践,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仅限于写作中的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什么佳作来的,写作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实际上,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处处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取”之并“用”之,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材料观。学生作文,并非一定要选择重大材料不可,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送来迎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邻里故人等起,认真地观察,有了具体生动的观察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也正是由于有写作材料,学生写作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
1、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表象的形成过程中,仅有感知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体验,去感
悟生活中的材料,方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象,如果说感悟来自感知,是表象的基础,那么,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感悟则是表象形成的关键,没有见过大海的人难以想象大海的博大浩渺,没有登过高山的不会体会到山的巍峨磅礴,没有十分广泛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就没有丰富的表象积
累和真实的感性体验,因此,学生只有亲身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懂得生活,也才能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会有活泼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
2、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使自己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要求和指导学生做好课内外阅读,以扩展知识面,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立足于教材,因为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部小小的百科知识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无不涉及,教师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有意识地点拨,当作知识读物来读,这便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切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历史、科学著作等。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用生动的形象语言唤起想象,所谓生动就是
指具有活力,能感动人,在具体写作活动中,“生动”就是指写什么像什么,从形到神皆似,让人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努力开启记忆的闸门,激活创新的思维,用凝练的语言去描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乃至一
举手一投足,用词采飞扬的语言去描绘想象王国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两幅图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把语言传达出的美丽图景描绘出来,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空,由抽象语言过渡到生动形象的具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用此类方式的文章举不胜举,教师都可利用这样的契机去实现学生想象力 的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不自觉地生发开去想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事物的相通、相似、相近、相反的关联,突出事物的形象性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诗人将阳光湖畔的柳树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既形象又生动,充分展示了柳树的婀娜多姿,千娇百媚;再如他的《撒扬娜拉》,为表达有朋友分别时的淡淡的甜蜜和淡淡的哀愁,写出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般的娇羞”,此句中诗人抓住了凉风中“水莲”和前来送行的女子的“一低头的温柔”的相通之处,进而传达出一种绝妙的意境,学生在品味次此类语句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进入那优美的意境中去,用形象去体会,同时,也会自己通过想象去创造新的意象。
第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是培养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饱含情感,在丰富深厚的情感中激发想象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想象的推动力。当表象出现时,它所反映的方面常常是变幻无常的,它所反映的特征也常常是时隐时现的,而要使表象变得全面完整,清晰鲜明,持久稳定——向想象推进,就要在情感的进一步诱发下获得新鲜的生命,再经过不断的运动、分解、和组合,使主题进入“神采飞扬”的状态,达到想象的美好境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情
感呢?这就需要教师 设置写作情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师设置写作情景的原则和方法:情景的设置一定要是生动、具体、独特带有点矛盾冲突,要灵活多变有新鲜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抓住生活中特定的情景。题目上,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行为上,要抓住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抓住人物间的一次小小的矛盾冲突,一个小小的波澜。在方法上要广泛搜寻学生生活中的蕴蓄。为此,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哪些是他们生活中引人奋发、催人泪下、令人陶醉的情景,哪些人、事、物给了他们强烈的印象或有力的触发;了解曾在他们心头掠过的积极的一刹那或是生活学习中的豁然开朗的事;了解他们心目中最喜欢、最敬佩、最崇拜的人;了解他们和师长间的理解与否、爱与怨;了解他们一次次教为深刻的思想感情 的经历等等。这一切总是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或某种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满腔的热情和明锐的洞察力。
总之,作文的写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但想象不是来自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客观的现实,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借助情感的推动而获得的。学生作文想象力是能够遵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训练的,而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经常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文科教研组:郝丽霞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这句话说明了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想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部分亦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还阐明了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培育学生的想象力的要求反映了写作与想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增强其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次是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面,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而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的看来千篇一律的形状会因为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缺乏想象的大脑,是干涸的大脑,没有想象的写作,是枯涩的作品。
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策略
(一)从表象导入
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导引学生从丰富的表象入手,指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据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想象,在黑板上画一滴水,让学生据“水滴”展开想象,圆钮扣、球、物体向下坠的形态„„皆可成为描写对象;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启发大胆想象。如爱好美术的同学,可让他们围绕色彩、几何图形等进行想象;爱好音乐的同学,可让他们听琴声、虫声、风声、水声„„展开想象。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变求同思维为发散思维,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要丰富表象,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如锯的发明,飞机的制造„„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其次是增加阅读量。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情绪跌宕,感情起伏,用情表达所感,用“我手写我心”。再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各种实践操作,促使他们手、眼、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从情感激发
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可以这么说: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是干柴,习作者的激情是火种。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激情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巨大的变化,才能发出光和热。激情触发想象,而且又渗透于想象过程之中。习作时,只要让学生“情动于中”,思维的火花就如打开“藩多拉的魔盒”一样迸发。试想鲁迅先生如果没有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有警世名篇《阿 Q 正传》的问世;唐代诗圣杜甫如果没有对平民百姓的关爱之情,就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概叹。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制约,写作缺乏激情,当然写不出有创意,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作文。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感情,一定要让学生移情入境,“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习作中选取那些使之“动情”的材料来写,如真情流露的《我想 ____ 》、《第一次 _____ 》、《 _____ 我想对你说》等文题;表现友情的《我的好伙伴》、《ⅹⅹ我佩服你》;激发好奇心的《月球上的地球村》、《森林历险记》„„让他们写自己最爱的人,记最动情的事,想最有神秘感的时空,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觉得不吐不快,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快乐。在情感的支配下,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绪驰骋千里,下笔如有神助,文章就能一气呵成。
(三)、从题材引发
想象力的培养,要以理性为指导,受理性的制约。不同的题材,就有不同的想象,因而,习作时,要教育学生想象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控制想象的方向,避免漫无目的地放野马,亦不能人云亦云,想象要有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
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如《沙漠历险记》、《如果我在野外迷了路》、《多功能书包》等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捏造。而童话体的作文则要求学生重“神”而不重“形”,也就是说,不侧重于外在的形象轮廓,而在于内在的精神韵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甚至“幻想”“异想天开”的东西也可以随意写,如苹果是黑色的,人类可以与动植物对话等。超越时空的作文题材,如《 2008 的我》、《 100 年后的今天》等文体训练,让学生借助想象提前进入未来的世界,展望美好前程,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想象的领域里,时空的距离不在存在,想象力丰富的人,可以灵活地再组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培养这种想象力,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超越与扬弃,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畅想未来。
(四)、从评价激励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对有创意的想象都应予鼓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成年人如此,学生亦是。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学生内心会充满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体验越多,学生越容易增强自信心,习作评价时成绩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而对于意想不到的想象,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教师应给予肯定、赞美,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善用赏识来鼓励学生,不断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春寒。积极的评价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心灵,增强自信心。
鲁迅先生常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善于引导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探究,才能在习作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习作教学取得量与质的飞跃。
第三篇:情景作文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情景作文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想象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接着采用在情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想象力的培养。关键字:想象力 培养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想象是在情景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学生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跳出狭隘的生活圈子,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解决未知的愿望,它往往是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深刻的感触,也才会去思考,才会迸发出想象力。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先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地画了一条线,当时,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疑问“画这样的一条线做什么呀?”随后教师提问:“谁能谈谈这条线像什么?”在这未知发激发下,班级的想象的氛围随即拉开了序幕:像黄河,像山脉,像一个人的曲线,像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像人生之路…….正是有的了好奇心这一火种点燃了想象之火。
第二、调动学生的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事实的确如此,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就会把习作看作是一种任务来被动的完成。而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情景作文教学中不妨给学生打一针“兴奋剂” ,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调整到学习的主体上来,让课堂“活起来”。只要整个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就会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学生就会开启想象的思维空间,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就会在学生心中荡漾,许多神奇的想法就能从一件件往事和信息中萌发、生长。学生兴趣来了,兴奋起来了,情绪起来了,达到了教师让其思维活跃起来的预设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尽管心理处于反叛时期,但其情感也是易于被激发的,且只要他们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就会认识世界更生动,想象更丰富,思考更深刻。因此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充分把握教学初始这一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情趣入手,把学生强烈的感情和学习愿望激发起来,主动写作文,使其思维进入无边的想象领地。
第三.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1.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2.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象形象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第四、引导学生多阅读,拓展想象空间。生活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这还不够,写作想象力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得人类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读书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要用心读。这是培养写作想象力的关键。通过读书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即是对书中所描写的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了文章,经过教师的启发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如从一条曲线展开合理想象,你会想到什么?启发想象:
1、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是曲线的?
2、曲线的高低起伏,坎坷不平,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也美丽”、“越过深谷攀高峰”、“我们需要经受磨炼”„„想象是法力无边的,它可以带领我们上天入地,畅想过去和未来,超越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看图拓展作文训练,培养想象力。图画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映,能够唤起学生对相似情景的回忆,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他们作文没东西可写的难题。看图扩展作文训练是让学生观察一幅画或一组画,通过领会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思考画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想象人物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人物的动作、情态说明了什么。看图扩展想象训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个方面,要让学生想象图中画的情景,要把静的想成动的。供看图作文的画,大致可以分为景物画和人物画两大类。景物和人物在画面上是静止的,要通过想象,使画面上的东西动起来。如画的是景物,可以想象一阵风吹过,或者一场雨打来,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还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会讲话的“人”,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如果是人物,那么可以让学生想象人物在做图上画的事时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怎样想,表情会有什么变化。第二个方面,要让学生想象图中未画的情景。图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一个侧面。凭借图,学生作文时可以想象到很多图中未画的情景。可以从空间延伸进行想象,也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延伸,想象画中出现的场面以前会有什么事发生,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写作,内容就更丰富了。如新生上学的第一堂语文课,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语文书封面,提出下列问题:封面有了哪些色彩,哪些图案设计?设计者设计这些图案为了说明什么?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细心观察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会从封面上的图案美、色彩美产生有意义的联想。
总之,作文的写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但想象不是来自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客观的现实,是在丰富情景的基础上,借助情感的推动而获得的。学生作文想象力是能够遵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训练的,而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经常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
上官志强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
上官志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中诱发想象力
边读边想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地点(又冷又冰的大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画出来,然后想象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画面,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常溶入课文中体会到一位可怜的小女孩角色。而在读小女孩五次在幻觉中看到的幻象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个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当眼前出现这些东西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在溶入角色后,也较容易深入小女孩的内心体会到她的渴求,与她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边读边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很快地拓展,同时想象力也不经意间得到培养。
二、在倾听中激发联想
我们知道,即使听到完全相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学中,我们要吸引每个学生专注细致地听,在听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里主要是倾听课文朗读。有时候,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起感情共鸣,产生无限遐想。如当老师饱含深情地、声情并茂地读起《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段话——“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陋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必然会使人感受到骆驼咀嚼时的生动而形象的样子来。故而我特别重视范读,让学生在静听老师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范读要到位,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朗读基调及朗读语气和技巧,尽力把文中描写到的情景读出来。其次,读前要指导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之类的话。当然,除听课文朗读,还可听其它的声音,以提高学生从听中提高想象的能力,点燃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月光曲》这课时,我播放一段大海的波涛声由平静到舒缓到波涛汹涌的过程,让学生听后想象贝多芬当时为盲姑娘弹奏的钢琴曲调,再由他曲调中的起伏想象音乐中表现出的情感。其实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激发想象力。音乐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活泼欢快,有的低沉舒缓。她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份心情,表现一个场景,渲染一种气氛,教学时我会结合教材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帮助渲染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进文本,灵感就应运而生。
三、在情境中丰富想象思维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走遍天下书为侣》叙述了作者“与书为友,以书为家”的独特体验。如出示课文中“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句式“_______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继续发挥想象进行补充说话。再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句,我创设“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继续说话。先是每个同学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汇报等。还有《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在写嘎羧“重回战场”凭吊战场那感人的场面时,抓住嘎羧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引导学生想象,例如从它的叫声中,你想到嘎羧也许在呼唤什么?从它的“亲了又亲”等动作中,你又想象当时它要表达的情感也许是什么?从“泪光闪闪”的神态中,你又能想象到嘎羧当时的心情如何?可能是、、、、、、、也许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创造情境,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在写中发展想象空间
只有借助想象,人们才能探索规律,预测未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认为,在“写”中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捷径。
如教学《凡卡》一课,凡卡在城里过着悲惨的生活,写信乞求爷爷能带他回家,他对“爷爷能来接他回乡下”充满了热切的期望,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爷爷在读他的信这个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展开想象写一写。结果,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有的写到醒后被老板发现会更惨;有的写到凡卡因为有了期待所以有活下来的信心和力量,他变得更加坚强;也有的写到他有无尽的等待中崩溃,最后出走;也有的写收到的是爷爷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最后走向死亡;也有的写他经过忍辱偷生,最后出人头地、、、、、、学生们充分进入状态发挥想象,从想象中构思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结果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当堂写出三四百字的练笔,把凡卡的命运写得写得丰富而不失情理。又如教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学完全文和读完《你别问
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后,顺势引导: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动笔把心里想说的话都一个劲儿地写出来,有很多同学还模仿诗的写法,写出了一首首优美的的诗来!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被打开,就如滔滔的江水,发挥它无限的力量!再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这课,学生自学完灰尘的特点,了解它的危害和作用,总结出“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道理”后,顺势引导学生以“假如没有、、、、、、”为题,想想地球上还有哪些类似灰尘这样具有两面性的事物的进行练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写“假如地球上没有细菌”“假如大气中没有臭氧层”“假如阳光中没有紫外线”“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假如没有风”、、、、、、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可悲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还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
第五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王润
语文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看来千篇一律的形状会因为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缺乏想象的大脑,是干涸的大脑,没有想象的写作,是枯涩的作品。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写作综合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就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文本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很多地方留有艺术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就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于是,我抓住了这次契机,这样引导:这只画眉鸟在这如同天堂般的美景里,它心情会怎样?那么它会唱些什么歌呢?话一出,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如:亲爱的游客们,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到我的家园游玩,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哦!”这样形象、生动、优美的语句出自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之口,我真有点难以置信。这样在读中练习,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也活跃多了。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写作的想象力,而且也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从评价激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对有创意的想象都应该给予鼓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成年人如此,学生亦是。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学生内心会充满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体验越多,学生越容易增强自信心,习作评价时成绩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而对于意想不到的想象,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教师应给予肯定、赞美,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善用赏识来鼓励学生,不断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春寒。积极的评价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心灵,增强自信心。鲁迅先生常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三、情境激出处,拓宽想象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一种手段,声音的刺激,画面的再现,可以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写作的情境,使学生有话可写,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
在教学《暑假里的一件趣事》作文时,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听音想象作文。声音与人的情感、人的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初,在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明确作文要求后,接着播放一组声音,有鸟叫声、流水声、知了叫声、小孩子的欢叫声、公鸡叫声、鸭群叫声……请学生一
边听、一边记,自己选择其中的某些声音来组合,并结合生活实际,拟出作文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把要写的趣事说具体。这组声音,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回忆和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再次体会暑假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通过音乐的渲染,以趣引入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内在语言”,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象的双翼,在最佳状态中完成作文。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善于引导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在习作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习作教学取得量与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