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13: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一篇: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论 文)说明书

论文题目 学 号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总评成绩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史平小学教育

年 月 日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 想象力 创造环境 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As a math 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想象”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不是老师与父母,就是自己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中、书房里。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数到式,„„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也将苍白无力,困难异常了。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顶多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

1、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被充分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了动力、充满了快乐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美,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数学学习本身就包含有一些相对枯燥、甚至是一番痛苦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乐观的面对这些过程,使他们学习时感觉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盼望”。当一个学生

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完成了一道相当难度的数学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必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手法、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维、肯动脑筋、力争有所“突破”,使之放射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1、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虽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思想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思想首先就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想象”的发展与创新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告诫他: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一些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神人”、“超人”,而忽

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要吃、喝、拉、撒。对于教材,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应试。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剩下的大多都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

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就要敢于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不是加以掩饰。更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气度、境界,我们要反思:“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一定要端着架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威信;一个没有威信的老师必然是失败的;关键威信的建立不能靠“高压”,不能靠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主体精神为代价。要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学识等建立起的威信,是民主平等的,是和谐的,是允许学生质疑的。

(2)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3)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步,留下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优点是能同时培养众多学生。但人数众多,整齐划一,决定了它不能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与特点。而想象力的培养与解放,需要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激励性的环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就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按照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方式取得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力避整齐划一,因材施教、因材助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主张他的学生“有所听,有所不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决定听什么,完全掌握的同学甚至可以不听,可以自我阅读有关重

点资料、做相关习题。教师对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离奇想象,要在充分肯定与奖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归纳。

2、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第二十四届数学家大会上的题词为“数学好玩”。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们用激情洋溢的字眼描绘他们钟爱的数学,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数学的魅力何在呢?数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抽象、严谨”,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花的气力不少,可是成绩也还是不好,学习数学就成了一种负担。现在小学里爱数学、既数学成绩好又学得轻松的人更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成了最常听到的词汇之一,这次“课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好探究性活动呢?

(1)找好素材,让数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数学的功用之一就是为生活生产服务,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本之木。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搞好“数学建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高精尖技术,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数学问题无孔不入,关键是要找好、找准,给人以自然的感觉。

(2)构建“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活动:这里指数学的实践活动。其形式有讲数学趣事或史话、看动画、做游戏、动手制作、用尺规作图、室外测量、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动用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试一试、想一想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同时也会在活动中遇到各种新问题。这些经验的差异性和问题的新奇性与疑惑性,将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或疑问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支持。

探究: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等。因此,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如果活动的设计达到了前述的目的,那么学生在活动中便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需要适当的组织引导,确定适宜的探究方向与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蕴藏着的数学本质与规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教学中探究活动经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探究——交流——统一思想——继续交流”形式的多次完成。

交流:如果说探究发现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是探究的深入与动态发展。这里的交流指的是多方面的群体交流。记载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在探究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分析、推断的情况以及探究的结论等。为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前应预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主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要变“及时评价”为“延迟评价”,教师不要轻易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干扰学生的思维和发言;要变“二值判断”(对或错)为“多值判断”(好或坏、难和易、简和繁、常规的和创新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得到的结论是错的或不完整的,也

不要一下子指出来,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自我“顿悟”。

反思: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它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梳理与总结。

上述四个环节“活动、探究、交流、反思”只是教学模式的主线,可能经历多次循环往复,而且顺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最后,引用联想公司的广告语:“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我要说:如果失去想象,学生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

献 :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邢永富主编 [3]《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第三期,25-28页 [4]《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第四期,8-10页 [6]《湖北教育》,2006年第四期,16页,沈清华著

[7]《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第1期,第3-5页,陈晓军著

[8]《湖北教育》,2006年第四期,21-22页,秦和平著

[9]《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赵宏义主编,78-84页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其特有的要素和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被视为攻坚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空间想象力呢?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是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探讨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一、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增强直观体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空间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新课改数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从最简单的图形辨认做起,先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这基础上逐步认识这些图形。这就都属于了解的水平,所以在教学

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章的内容时,直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二、学会正确测量,把握图形,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的思维力。学习测量物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对物体的测量,有利于形成和加深学生的实体观念和空间感,帮助发展空间思维力。教材要求先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及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面积,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周长、面积,接着再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以及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等。所以,学习测量和体验图形的教学策略,重点应该放在把实物图形的测量与抽象思维计算结合起来。这仍然需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内容。如: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其次要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测量的意义,建立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及对测量单位的选择,再是要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如练一练中,有“对于你的铅笔盒的长度、你的橡皮的长度、你的课桌的长度,你的估计是多少?测量结果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都有助于空间思维力的发展此外,还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加大实践和体验力度因为测量需要互助合作才好完成。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自身的周长等等,学生互相帮助测量,在合作交流中总结测量的结果,这都有助于对不同图形的体验。甚至可以借助游戏,组织学生开展“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帮助学生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移位,理解图形与位置的关系。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就包括了对位置的确认、对路线图的认知、对图形的抽象再现等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空间观念,体验图形移位感、方向感,确立物体的位置,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这除了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描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还要具体

操作,加大实践活动。首先要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具体观察物体所在位置,学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看简单的路线图,尝试体悟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如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方向盘、车轮、硬币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四、通过绘画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图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需要把空间图形画在纸上或黑板上,由于纸和黑板的表面可以看作是平面,于是就要学习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画直观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立体图形的性质理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绘制直观图的一般方法,有计划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立体图形画在平面上要有立体感,画的形状不能和实物一摸一样,是立体图形在平面内的投影。画出的图形既要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所以画好图形是学习的关键。首先,要从画平面开始,先画水平放置的平面,逐步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两个平面相交。教学时要强调画图要领,要求学生必须把图画准确,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起初可以采用边观察过画的。其次,要学好“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形的画法”,这是画好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总之,只有把图画好,看起来才有立体感,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解决立体问题有很大帮助。另外,多看教科书上的图形,找其画图的规律,自己多练习,慢慢的就会把图画好。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他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务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立体几何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但是,单凭立体几何教学来培养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应当在教学各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来培养。教师要经常注意数形结合的教学,通过数量的分析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从数的变化想象形的变化。反之,也可以从形的变化去研究数的变化。这是丰富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切不可忽视。“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篇:数学教育毕业论文

浅谈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不能持久,自控能力较差。本文通过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增进师生感情、新课的导入、师生互动、生活化教学以及利用“数学美”的教学几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字:兴趣;规律;培养;自信心

引言:长期以来,学生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多,原因是学生为了分数学,考试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拼命地让学生练,不知疲倦地批改,教师的数学离开了数学的真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要想走出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紧跟《新课程标准》,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探索并大胆采用一些改进、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数学质量和推动数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施爱教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外,用爱去滋润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师爱的温暖,时时刻刻注意他们的举动、关心他们的冷暖。在他们面前多一些微笑少一点拘谨,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虽胆小却很会看老师的脸色,微笑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习的教学生活中,我身有体会,每当我面带笑容走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话语进行教学时,学生也以同样的微笑来回报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许多,紧张的 1

情绪没有了,学生都乐意和我交流、探讨。这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他们学习的伙伴。以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增进师生情谊。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安慰,以至期盼,自然就喜欢上你的课了。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也是求知的基础。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准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找到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干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6和7的组成”时,我拿出自制的小红花,微笑着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小红花’,在下面的活动中,老师将把这些‘小红花’送给最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想要吗?”“想!”“那我们一起努力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吸引出来了,人人处于亢奋状态。接着我出示6朵‘小红花’,把这些‘小红花’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分?有几种方法?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学具积极探索不同的分法。由此可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景中学数学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我在课的引入部分就加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由于是谜语,所以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

低年级的学生对“小鬼当家”都非常感兴趣。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认识人民币——单计算》这一课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逛商场购物的情景。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小主人,买两件自己喜欢的商品,并问学生:“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亲手操作,动脑思考,而且这一情景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兴致非常高。随后我问学生:“你买了哪两件商品,一共多少钱?怎样列

算式?”学生们都争先恐后举起可爱的小手:“老师,我来。”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如:在教学《

6、7的加减法》的时候,我设计了“猜数游戏”,以此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思维开放,使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提问题》,我用“比一比谁的眼睛最明亮”,通过自己认真的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和愉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动手操作,激起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天性好动的特点,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在“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先数出12根小棒,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学生通过操作出现以下摆法:1根1根摆;左边摆7根,右边摆5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2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2根„„就这样,学生在12的摆法中,从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到左边摆的和是10根,右边2根,以至创造性地把左边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右边摆2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产生了10个一可以变成一个“十”的要领,动手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们都愿学、乐学、想学。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演变为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如:小明要买5kg大米,可身边没有秤,只有能装15kg和10kg大米的两个桶,你有什么办法卖给小明5kg大米?用15kg和10kg的桶可以卖多少不同斤两的米呢?学生思考解答:第一问:15-10=5(kg);第二问:除了可以买5kg的米,还可以买10kg、15+10=25(kg)、10×2=20(kg)、15×2=30(kg)同学们讨论发现: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这样同学们立即启发:“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如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桌子,还可以用绳子、手、铅笔盒、图本等好多东西来测量桌子的。同学们找到了不少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东西,如有体积标注的密封盒、标有ml的饮料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学数学很有用,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来,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5 适当评价,强化动机

恰当的评价,不仅能正确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表扬如:“你真棒!”、“多聪明的孩子!”、“你是小机灵!”等等。对于差生不能责骂,相反,应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对学习充满热情,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6 引证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

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成功的重要条件。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数学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景,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数学好比进入一个乐园那样充满乐趣,并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至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最终达到学习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华、李雁冰的《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研究性学习专辑》[M](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10).[4]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迎接21世纪挑战的数学教育》[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 郑毓信等《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6] 陈亮,朱德全 《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3.8(3).[7] 范良火等·《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四篇:数学教育毕业论文

《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际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特别符合现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理解数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的教学建议我们就明确了怎样教的问题。新的实验教材更能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线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是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三、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数学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年、月、日”

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把你上学时路过的超市、银行等营业时间记一记,算一算他们各自营业多长的时间。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设计让学生回家量一量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再计算出房间的周长;还有类似“小明沿着长100米,宽80米的操场跑步,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题目应该联系实际想想:要算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必须先求出操场一圈有多少米。而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实际上就是在求操场的周长。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巩固计算周长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才会更喜欢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

上官志强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

上官志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中诱发想象力

边读边想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地点(又冷又冰的大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画出来,然后想象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画面,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常溶入课文中体会到一位可怜的小女孩角色。而在读小女孩五次在幻觉中看到的幻象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个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当眼前出现这些东西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在溶入角色后,也较容易深入小女孩的内心体会到她的渴求,与她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边读边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很快地拓展,同时想象力也不经意间得到培养。

二、在倾听中激发联想

我们知道,即使听到完全相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学中,我们要吸引每个学生专注细致地听,在听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里主要是倾听课文朗读。有时候,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起感情共鸣,产生无限遐想。如当老师饱含深情地、声情并茂地读起《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段话——“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陋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必然会使人感受到骆驼咀嚼时的生动而形象的样子来。故而我特别重视范读,让学生在静听老师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范读要到位,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朗读基调及朗读语气和技巧,尽力把文中描写到的情景读出来。其次,读前要指导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之类的话。当然,除听课文朗读,还可听其它的声音,以提高学生从听中提高想象的能力,点燃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月光曲》这课时,我播放一段大海的波涛声由平静到舒缓到波涛汹涌的过程,让学生听后想象贝多芬当时为盲姑娘弹奏的钢琴曲调,再由他曲调中的起伏想象音乐中表现出的情感。其实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激发想象力。音乐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活泼欢快,有的低沉舒缓。她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份心情,表现一个场景,渲染一种气氛,教学时我会结合教材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帮助渲染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进文本,灵感就应运而生。

三、在情境中丰富想象思维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走遍天下书为侣》叙述了作者“与书为友,以书为家”的独特体验。如出示课文中“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句式“_______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继续发挥想象进行补充说话。再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句,我创设“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继续说话。先是每个同学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汇报等。还有《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在写嘎羧“重回战场”凭吊战场那感人的场面时,抓住嘎羧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引导学生想象,例如从它的叫声中,你想到嘎羧也许在呼唤什么?从它的“亲了又亲”等动作中,你又想象当时它要表达的情感也许是什么?从“泪光闪闪”的神态中,你又能想象到嘎羧当时的心情如何?可能是、、、、、、、也许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创造情境,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在写中发展想象空间

只有借助想象,人们才能探索规律,预测未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认为,在“写”中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捷径。

如教学《凡卡》一课,凡卡在城里过着悲惨的生活,写信乞求爷爷能带他回家,他对“爷爷能来接他回乡下”充满了热切的期望,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爷爷在读他的信这个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展开想象写一写。结果,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有的写到醒后被老板发现会更惨;有的写到凡卡因为有了期待所以有活下来的信心和力量,他变得更加坚强;也有的写到他有无尽的等待中崩溃,最后出走;也有的写收到的是爷爷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最后走向死亡;也有的写他经过忍辱偷生,最后出人头地、、、、、、学生们充分进入状态发挥想象,从想象中构思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结果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当堂写出三四百字的练笔,把凡卡的命运写得写得丰富而不失情理。又如教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学完全文和读完《你别问

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后,顺势引导: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动笔把心里想说的话都一个劲儿地写出来,有很多同学还模仿诗的写法,写出了一首首优美的的诗来!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被打开,就如滔滔的江水,发挥它无限的力量!再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这课,学生自学完灰尘的特点,了解它的危害和作用,总结出“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道理”后,顺势引导学生以“假如没有、、、、、、”为题,想想地球上还有哪些类似灰尘这样具有两面性的事物的进行练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写“假如地球上没有细菌”“假如大气中没有臭氧层”“假如阳光中没有紫外线”“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假如没有风”、、、、、、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可悲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还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

下载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王润语文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

    小学美术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总结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阶段性总结 本学期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小学一年级六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他班级的学生作为参考班级实施了研究方案。在研究中,我们......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右玉县城关完小教师 马晓娇 小学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课程。人们通常会将小学美术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合集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合集10篇【篇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建议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前进的阶段,除了城市之外,农村的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笔轻松优美,充满着作者的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就有独到的优势。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让其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取得实效。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激发小学生的......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文科教研组:郝丽霞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