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阶段性总结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阶段性总结
呼中第一中学;郭秀华
陶行知先生在一幅对联中透彻地阐述过“教育”和“问题”的关系:“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与课程改革倡导之教学方式理念相吻合,也与美国“探究—研讨”教学法殊词同理。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整个数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数学中高段学习,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问题明显较以逐步脱去了“形象直观思维的外壳”,很多数学问题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但是当前更抽象更复杂,数学信息一多之后,学生受智力因素、心理因素、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就难以搜寻和把握。因此,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教材取消了“应用题”这个独立的领域,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编排方式,而是分散编排,唯一形式就是“问题解决”,把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置于一个实际问题中。新课标“问解决题”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策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区别。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把其当成了应用题教学,分析、归纳题型特点,甚至列出归
一、归总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而没有领会教材如此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设计与运用,通过几种策略的对比、反思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适当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问题解决”教学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的呈现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问题解决”的中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感知与理解、分析问题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问题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1.正确理解题意
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们思考,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复读多看。
重复读一遍问题或多读几遍题目、多看几遍插图对理解题意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
(2)还原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很难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中,有目的的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动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亲身体验到应用题的实际情节,弥补了他们生活经验缺乏的不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
(1)变换形式
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讨论、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2)重视动手画图
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来线段图,也可以画解题示意图,展示形象化的生活情景,变“抽象”为“直观”,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题意,丰富空间想象。通过对示意图各部分的分析,理顺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把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当然有些学生的画图能力差,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可以尝试画示意图,用简单的符号,如○、□、△、☆等符号来表示题目的是数量关系。
3.重视反思评价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学习中,除了重视掌握具体策略外,重点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让学会学会反思、调整方法,积累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4.善待学生错误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也才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学生出现错误比较多,本身也信心不足,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老师不轻易给学生错误做法“判刑”,而要充分给予学生“说理”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三、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贯彻创新陶氏理论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总体如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能够学会赏析来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
0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阶段性总结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阶段性总结
中卫八小 刘淑艳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把其当成了应用题教学,分析、归纳题型特点,甚至列出归
一、归总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而没有领会教材如此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设计与运用,通过几种策略的对比、反思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适当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问题解决”教学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的呈现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问题解决”的中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感知与理解、分析问题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问题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1.正确理解题意
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们思考,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复读多看。
重复读一遍问题或多读几遍题目、多看几遍插图对理解题意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
(2)还原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很难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中,有目的的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动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亲身体验到应用题的实际情节,弥补了他们生活经验缺乏的不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
(1)变换形式
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讨论、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2)重视动手画图
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来线段图,也可以画解题示意图,展示形象化的生活情景,变“抽象”为“直观”,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题意,丰富空间想象。通过对示意图各部分的分析,理顺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把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当然有些学生的画图能力差,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可以尝试画示意图,用简单的符号,如○、□、△、☆等符号来表示题目的是数量关系。3.重视反思评价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学习中,除了重视掌握具体策略外,重点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让学会学会反思、调整方法,积累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4.善待学生错误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也才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学生出现错误比较多,本身也信心不足,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老师不轻易给学生错误做法“判刑”,而要充分给予学生“说理”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三、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贯彻创新陶氏理论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总体如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能够学会赏析来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应该从小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把学习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需”,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成长的内生动力。
一、改变育人方式和理念
作为教师,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培养者和引领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类学习中,都应该以问题为基本线索,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果断摈弃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方式。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引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对策略和成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自我成长、善于创新创造的宝贵特质。
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把所学知识与指导学生提升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机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知识的魅力。比如所学礼仪知识在学校、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积极推广应用;所学环保知识在指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体验,及平时教育教学中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参与创新创造等,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创新创造的基础能力,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素养。一旦拥有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终身的发展就不可限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长期关注并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形成育人合力,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持续坚持培养,通过开展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展示,开展“生活问题我解决”等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习得、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宝贵能力,这是教育的成功,也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浅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注重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实践等成长环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品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2021年11月8日
第五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 ”,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实现中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与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实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在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时,我们给学生上了一节”学校运动会活动课“。学生对这节课很感性趣,当教师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的问题: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那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教师积极提出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改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堂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车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