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5-15 04: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姓名:何树兴

单位名称:五龙中心学校新庄科完小

详细地址: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乡五龙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呢?我认为应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气氛,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几方面着手。【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普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出发,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进课堂。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们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切萝卜,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开始切萝卜,切1刀,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或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此时,教师就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体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实践操作中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二、营造气氛,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视学生为朋友,平等相待,要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课堂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新颖、独创的见解后,往往会产生“我的想法正确吗,”“同学们会取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心理,结果欲言又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创设民主交往的课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盘盘旋着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的,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三、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使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3]刘德宏《重视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4]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5]朱德江《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思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作者简介:何树兴,1981年2月生,男,云南师宗,壮族,现工作于师宗县五龙乡中心学校新庄科完小,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本人于1999年9月参加工作,在小学教育一线工作岗位执教16年,致力于数学教学研究,亲身经历了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历程,对课程改革中一些新理念的研究已初见成效。通讯地址:师宗县五龙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655707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

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

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讲完新课把准备好的算式和数字卡片全部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而后说了游戏的规则后,以找朋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卡片的小朋友到黑板前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那里?”然后全体学生诵读一遍,这样通过找朋友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都得到了培养。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 操作实践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平均分这个内容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把准备好的6个桃子和2个盘子拿出来,请学生分这6个桃子,看每个盘中盛多少个桃。强调一次一次的分„„从教学中,学生在亲生体验中从而实现其认识的消化,促时了平均分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际操作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注重在交流研讨中学习

交流研讨能使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思维能得到发展。例如:第六册102页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先出题目,组织学生读题后,教师设疑:题目中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参与,使其在交流中,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4、注重探究发现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究概念、定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家的认识历程,亲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例如:第六册74页的教学行程问题时,出示做一做,要求学生根据“找相同数和相同数的个数”来把该组题目解析后,再根据算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速度×时间=路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新知,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灵活、轻松,效果也比较好,学生会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5、通过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角色主要指师生的角色,例在教学第六册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两位数的除法算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后请几个学生复述法则,然后教师出示一道三位数的除法算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索空间,然后鼓励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把这道题讲解给学生听„„讲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临感受,让学生评议,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采用合作互动学习

合作互动这种方法适合在中年级教学中使用,要求学生在同学之间进行,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在同学之间对一套检测试题的处理,把学生好、中、差试卷调换分发在同学手中,而教学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结束后,请优秀的学生把自己批阅的试卷和差生互相探讨,这样差生的不足得到弥补,优秀学生又得以表现,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7、选择归类的应用

选择归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我在教学第八册小数的基本认识时,让学生认识小数的出现是在分数的基础上产生的。1米的1/10可以表示为0.1米,3分米是1米的3/10,可以表示为0.3米,1角是1元的1/10,可以表示为0.1元„„在此让学生掌握规律选择归类来认识小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我所任的学科的教学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包含着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时,老师在最后的练习环节,利用课件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根据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提供的信息,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看到录像中“公共汽车上原有17人,到站后有5人下车,又有10人上车”、“我们班一共有25女同学人,可这学期我的好朋友XX转走了,但班上又转来了两位女同学”等画面时,纷纷提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我们班现在一共有多少女位同学?”等问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学习内容,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获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往往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把问题隐藏其中,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们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兴趣盎然,进入了情景,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让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教师宣布“答对的小朋友已拿到金钥匙”,现在要开启第一道只是大门。面临新任务的挑战,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时出示新授内容:一只篮子里放了8个胡萝卜,篮子外放了5个,小兔子在思考:一共多少个胡萝卜?小朋友们能帮帮小兔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样很快得出答案?这时,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探索、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金钥匙”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打开第二道门,第三道门……形式各异的练习题,从各种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求索,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认识兴趣,有效集中了他对解决新问题的注意力,从而不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激励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分一分”时,老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老师不作任何的提示。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的,还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分的(生吃和熟吃)。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会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意外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习作业、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可以在校内通过模拟现实,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数学提出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独李镇贺段小学

成飞

第四篇:培养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历来也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相关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应用题的教学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主题词】: 培养 低年级 学生 解诀问题 问题意识 成因对策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历来也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前一直被称为“应用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因为数学应用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及故事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在解决乘过山车的有几人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差异,在部分学生提出加法算式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另一些学生便会很高兴很骄傲地提出他们已经接触过的乘法算式,面对不同见解,学生便兴趣高涨,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由于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与辨别模糊不清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又来自于其坚实的数学语言基础。优秀的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

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

案例1:

1、苹果有21个,梨有比12个,苹果比梨多多少个?

2、苹果有21个,梨有比12个,梨比苹果少多少个?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多”“比„„少”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三、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1、问题意识的形成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感觉到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正是由于问题的难以解决,所以此时心里就会产生怀疑、焦虑,进而就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一个深层次的反应,学生只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形成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2.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辆客车各坐10个人。”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辆客车各坐10个人。’你知道了什么?”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还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延伸。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组有8盆花”这句话,问:“8盆什么意思?”再问:“每组有8盆花又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组就有8盆花,有8盆花就是1组,组组8盆花。联想到有2组就有2个8盆,有3组就有3个8盆„„”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对此句的联想可以帮助同学打开思路,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和渗透。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教师可提问:“通过图(或题),你知道哪

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在低年级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这样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3、信息的分析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应用题”教学时,如“把这些花可以平均装在几个瓶子里?”就要求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再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也就是所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四、对学生进行编数学题能力的培养 在前三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板块,进入知识的运转状态,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部分训练主要包括:仿照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看直观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根据算式编题;定范围编题等。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活跃,解题方法不断创新,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成梁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 陈志昌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 [3] 易良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4] 刘云红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析

第五篇: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探讨,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

【关键词】:能力

培养

学生

解诀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七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生活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等。优秀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文结合或文字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

三、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使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现实。为学生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画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充分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在讲解练习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在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他犯错误。教师通常认为在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因此,常常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学生加以注意,甚至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必然的,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它是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阶梯。教师应该意识到,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活跃,解题方法不断创新,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课题小结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课题小结 本课题被教研室20XX年9月立项为市“十二五”实验课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精心工作,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研究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执笔人:张月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实施中产生的迷惘及思考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本人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的分类。二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了比......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绘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