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5-12 22: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李皎华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一、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耳朵图图的故事吧。今天李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天,大耳朵图图的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耳朵图图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耳朵图图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此外,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学生的实物动手操作,在交流与合作中体验和感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二篇: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的心脏,没有心脏,也就没有数学的生命。因此,不但要给学生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1.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如果运用恰当,则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好多优秀的教案都是以提问题作为线索设计的。当学生习惯于这种问题式教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也就习惯于提问题了。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得以形成,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题,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要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不给学生创造质疑问疑的机会,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促使学生靠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来学习数学。事实上任何概念、定理、公理、法则都可能有一个不完全的归纳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它可以使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诸如“这是规定”之类的解释将扼杀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只有经过学生思索而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只有通过必要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学生的思维才会受到锻炼。

2.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QQ:1624575606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得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一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一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或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的问题,老师也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会很好。

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以爱护和及时引导,引导学生讲出他们想提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的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

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3.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提,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新奇的想法,对解决问题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促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从而交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使之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也才会全面得到提高。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4页)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读写能力。

可见想象能力在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因景想象。就是抓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选有不少的散文名篇。这类课文,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片段。讲析这些写景片段,不仅要分析其观察的角度、语言的优美、作者的情感等,还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往往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

其一是回想法。在学生看了或读了景物片段描写后,要求学生盖住书,在头脑中回想形成这幅景物图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允许学生作适当的发挥。如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作者跟我们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每幅图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讲析这五幅春景图时,都可以让学生盖住书回想讲述。如我让学生讲述“春花图”,学生不但讲了课文上写的几种花,还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讲了一些野花的名称、鸟儿在花树中穿梭鸣叫,小姑娘在花间嬉闹。这样一补充,这幅“春花图”就更加热闹非凡了。当然,这要告诉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加写这些的原因。

其二是联想法。学生看了读了或听教师讲析景物描写的片段后,让学生从景物中引申联想开去,要求紧扣景物内容,联想合理。如鲁彦写的《听潮》,描写了两幅图景:一是“大海沉睡图”,二是“大海涨潮图”。在讲析这两幅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时候的大海象什么?请各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注意不得跟原文中的比喻句重复。回答时,有的学生答得相当精彩。如回答“沉睡时的大海象什么”?有学生答道:象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嘴里哼着催眠曲,手正轻轻拍着婴儿的母亲。回答“涨潮时的大海象什么”?有学生答道:象一群发怒的雄狮,象一群受惊的野马,在原野上东冲西突,连声吼叫,烟尘滚滚。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因人想象。就是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想象加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性文章(包括小说等),大多有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或课文情节时,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分析、想象。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非常自私、无情、卑鄙的人,我讲到菲利普在轮船上与于勒相遇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菲利普原来的印象中,弟弟于勒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应该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礼帽,有随从仆人跟随左右;有的说,应该红光满面,昂头挺胸,神气傲然;有的说,应该大腹便便,肥头大耳,满脸横肉,等等。学生想象出来的形象跟站在眼前的老水手于勒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此时的菲利普在神情、心理方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如杜甫的诗《石壕吏》,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吏”、“一妇”两个人物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吏呼的“怒”,妇啼的“苦”是诗歌对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就这句诗,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试联系前后诗句的内容,想象一下“吏呼”、“ 妇啼”的具体情景和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有学生这样叙述“吏呼”: 石壕吏瞪着血红的眼睛,凶狠地吼道,死老婆子,为什么不早一点开门?你家男人呢?快把你家男人叫出来,不然的话,老子就不客气了。有学生这样描述“ 妇啼”:老妇人白发散乱,满脸皱纹,穿着破烂的衣服,颤抖抖地站在门前,痛苦地哀求道,官老爷,我家哪有什么男人呀„„。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想象能力的训练了,它已把理解课文内容、口头表达能力、甚至作文中的扩写等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动作描写,是叙述类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学语文叙述类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些动作描写,让学生想象把动作表演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经典作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三拳除霸这一情节,动作描写真是栩栩如生。老师分析完内容后,要学生盖住书,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一番“三拳除霸”的动作。当然要告诉学生这是表演,不要真打,点到为止,但要求动作要准确无误。表演完后,让下面的学生进行评议,看看是否与课文中的动作描写一致。这样,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要回想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在脑中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空间动作图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三、因情节想象。

在叙述类课文中,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框架,成为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屏幕。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当然也有偶然的时候)和完整性,有些还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充分去想象。

在讲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情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故事情节很强的一篇课文,由几个情节构成:开端——酒楼闻哭声,发展——坐镇客店,高潮——三拳除霸,结局——弃官出走。在讲完开端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以下情节的发展情况,假如你是鲁提辖的话,你听了金家父女的诉说后,下一步的行动将会怎样?有的学生回答,把金家父女赶走,继续跟朋友喝酒;有的学生回答,叫金家父女一起吃饭;有的学生回答,马上冲去打死郑屠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对照课文情节的发展,对鲁提辖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扶危济贫和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就更容易把握了。

又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作者在结尾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这个悬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孔乙己没有死的话,试设想一下他以后的发展结局。学生设想结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郎中,帮他治好了腿,在老郎中的帮助下,重新做人;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被一群绿林好汉救了去,做了他们的军师;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被人请去当了老师,十分卖力地教几个学生读“之乎者也”。等等。有些想象,尽管不是那么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但打开、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本身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太空。

第四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论文

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需要快速地获取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及时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量——形成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理想目的。因为只有能力才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能力一经形成将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小学数学中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往往被教师以结论的形式送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这些规律,无可非议。但随着新课标、新课型、新标准的不断深化,教学中缺乏过程、少于思考的知识愈发没有生命力。于是我便把传承与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发现问题——验证知识——完善规律——概括总结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作为每一堂课的主线,为求知识与能力相得益彰。

小学数学教程具有抽象性、应用广泛、系统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知识体系完整等特点,所以对于培养他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联想、归纳总结等多方面能力都行之有效,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尤为显著。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括内容

每节课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准备题的过渡而切入新课的。而准备这一环节又往往令教师及学生忽视,有的只是把它作为简单的练习来处理。实际上准备题既能对学过的旧知识点加以巩固加深;又能够为新授课扫清道路,缓冲难点;还可以预设伏笔,使教学生动有趣。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太可惜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充分感知编者意图,为形成能力做好准备。例如:《小数的认识》一课中,准备题中出现4种商品的价格。编者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呢?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儿呢?不这样设置可以吗?教师只有在设计这块教学时,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充分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读、看懂、领悟到小数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二、观察比较,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编排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直观教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再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或规律特征、图形特点。教师通过罗列数据、等式、表格等,当然其中也可以是准备题中已经涉及的,只不过需要用对比、着重指出等手段,通过自己的语言初步形成概括。即使说不到位,也得让学生感受跳一跳就可能摘到桃子的滋味。切忌包办代替,把现成的规律、性质直接说给学生。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将大受影响。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我通过准备题的快速口答,然后再有目的地排列组合,板演结果:

5×(2+8)=5×2+5×8

3×(7+3)=3×7+3×

3(6+8)×10=6×10+8×10

简单的几组等式,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等号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都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最后还要把相乘的积相加。通过学习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同时为教师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比告诉他们数学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通过例题的计算概括出“凑10法”;又如看了很多的长方形物体,再让孩子们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三、自学课本,形成概括能力

一提起自学,很多教师就采用放任自流的形式,因对自学的意义没有深刻认识,所以自学大多会流于形式,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自学,更不用说让他们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了。只有教师善于利用自学优势,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想学,而且有信心把这个知识学会,他才能学得进去。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自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法码。通过自学,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学收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交流,互相倾吐,教师不仅要听学生的结果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自己讲出结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的。长此以往,“目标自学”的念头无形中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尽力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形成概括水平

让学生将一节课的内容用几句话简单概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自我评价,找出差距,形成竞争机制。同学们你争我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可以激励授课的教师,达到师生共勉。这样一来,既可以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形成学习高潮,提高学生概括水平。

小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名词或概念都很抽象,都需要通过一些实例来概括出来,但深浅不同的数学概念往往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产物。低年级学生只适合概括一些具体的量。比如:3块糖,3个苹果,从而总结出3这个数。但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一些抽象名词,形成规律的东西则需要在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熟,一旦进入高年级学生就应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了。概括能力一经形成,就将具有一定水平。由此概括水平与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息息相关,于是我把这种认知水平划分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概括阶段(低年级);二是半具体概括阶段(中年级);三是抽象概括,形成能力阶段(高年级)。

概括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意识的培养相结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还要处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而且让学生知道,要使自己聪明起来,必须随时学会概括,注重随时概括。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Lym

学问,学问,要又学又问,“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只有民主宽松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多问班上的同学,或请教你们的老师。”

二、善于创设疑惑情景,才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够充足的思考时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起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勇敢站起来问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灵活施教,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例如: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_____________?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再添上其他条件提出问题。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五、不断创设互动情景,才能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要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

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敢于创设反思情景,才能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更终于省。我们的学生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为此,我们提倡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次数学活动反思:一道题做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静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学下来了,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才能扬长避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数学学习天天有新的收获,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2010-1-25

下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姓名:何树兴 单位名称:五龙中心学校新庄科完小 详细地址: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乡五龙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看视频的学习,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单位:潞河中学 学科:物理 姓名:于虎 李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