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5-15 02:1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单位:潞河中学 学科:物理 姓名:于虎

李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做一些有关的探讨。一.努力创设旨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氛围

有必要提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施穆克R.Schmuck1966),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瑞安斯D.G.Ryans1960,西尔斯D.Sears1963,罗森夏因B.Rosenshine1971)。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1.不能简单地让问题止于教师

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对学生提出当时不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对学生有多方面意义、对教师也会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几个对待学生提问的简单用语供参考: “这真是个精彩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你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老师相信你自己能想出来。”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自己先试试,解决不了再找老师。”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或有问题不敢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寄希望于将来的开花结果。

部分学生由于过去的学习习惯或心理紧张等因素,在学习中认真听讲、作笔记却不敢提出问题。态度和蔼的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对问“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怕幼稚和肤浅。

二.中学物理课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1.充分利用物理原型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遵循什么规律时,相对而言,汽车启动和刹车比斜面上的小球更容易引起学生专心,更适宜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和现象,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光芒,彩虹的形成、鸟撞坏飞机、刹车现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哦,我发现了,我知道了。

有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2.利用各种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景,真实而直观,这种问题情景创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为了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考虑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尤其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演示实验,有时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甚至能造成学生激烈的思维冲突,当然就会有“问题”要问。

在“电磁感应”示范课上,某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课前做成了10匝导线的大圆圈,导线两端接灵敏电流计,上课开始,由两个同学分开一定距离,手拿导线圆周一半(另一半不动),以类似于跳绳的动作在空中抡甩,两线头所接灵敏电流计指针大角度地左右偏转。学生用身边的地磁场看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下来该老师让学生自由探讨、大胆地提出和揭示问题所在。3.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许许多多的科学实验研究过程可以作为问题情景而展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献身科学的热情,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天体质量、微观粒子质量的测量,天文距离、微观尺寸的测量,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伽利略的著名实验„„原子、原子核物理更是精彩纷呈。

例如天体质量的测量,老师不讲学生也知道——天平不能用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探讨吧,设想吧。

4.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

物理学科中各部分知识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构成严格的学科体系。而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不断梳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要扎实学好各个知识点,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他们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后一方面如何具体设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思路?这里举一例,在阶段性复习课上,对“子弹打木块类”物理模型可以由学生练习提出一系列问题。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当然,还可以由其他学生对应解答。下面的问题是老师备课时参考的,即学生可能提到的。

2(1)射入过程中,子弹和木块受力、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分析。

(2)射入过程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机械能是否守恒?最后的共同速度V多大?(3)射入过程中,子弹所受的冲量和动量的增量的大小为多少?方向各自如何?(4)子弹打入木块的深度d为多少?若子弹穿出木块,子弹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5)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化为哪些能?设转化为内能的η倍被子弹吸收,求子弹升高的温度Δt。

(6)射入过程中,子弹对木块的摩擦力f对木块做了多少功?平均功率P多大? 5.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其呈现方式本身就是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具体问题(主题、专题或项目),可以是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自然界中发现并选取的自己感兴趣、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初阶段,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物理现象,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时间许可时,学生还可以练习逐步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这将会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常见的“自行车”这个工具为例,从“自行车”出发,我们可以发散出一系列问题。从颜色、结构、功能、运行等等寻找它的不足,然后研究解决方案。6.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问题寻求多种解法

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对所给问题进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还有无其它解决方法。

如一个动力学问题,常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这三条路径中任一条得到求解,解题中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和鉴别,不仅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法,而且可以鉴别出最优的解法,获取解题规律。

7.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提出问题能力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如果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

曲线运动部分平抛运动使用了运动分解,学到圆周运动没有使用运动分解,“为什么不能考虑运动分解的思路?”学生提出对课本的挑战,不是很正常吗?

三.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3 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提出若干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对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假如”的问题,即对一个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例如:在机车功率问题中,假如没有阻力,就会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越多越好。例如:哪些力学规律属于反映物理过程的规律?

“比较”的问题,即就多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比较其异同。例如: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比较、动量和能量的比较。

“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物理条件取代原来的物理条件。低层次问题例如电场力对重力或拉力的替代,较高层次问题例如在空间站如何让人获得重力感?

“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争取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途径或终点。例如:某些物理问题的多种解法。

“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受力和运动的分析使我们关注并推测电场和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可能性。

“想象”的问题,即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象自己在月球上„

“组合”的问题,即对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复杂的物理情景,如质谱仪、远距离输电。

“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这类例子太多了。

“类推”的问题,即将两种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直接比较以产生新想法。例如:电场中某类问题与重力场比较,采用等效最高点、等效最低点的解决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8页、209页; 陈志伟《中学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2001第7期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2、创设各种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3、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其次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再者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能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加以批评、甚至训斥、挖苦,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4、重视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最终目标的实现

提出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因重视提出问题,而轻视了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来,既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出的问题,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做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

2、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3、4、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5、6、2、重点观察7、8、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9、10、3、对比观察 11、12、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13、14、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15、16、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17、18、4、循序观察

19、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20、21、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22、23、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看一下接线板背面就可了解4个接线柱之间的关系而正确接线,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接线。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铭牌、面板旋钮标识、仪表读数系统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4、25、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26、27、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28、29、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30、31、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32、33、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34、3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36、37、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38、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第五篇: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去巧妙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断启迪他们智慧.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能把复杂的数学展示得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探索“正弦定理”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以军事题材为背景,进行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模型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考查三角形中的∠A的范围的问题;(2)让学生猜测“正弦定理”雏形;(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sinA=bsinB=csinC.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验证上面的等式?(2)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一结论能哪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成为创造者,享受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如:在探索“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不用ω),在小组里进行化简(12+32i)6,学生在小组里一时不得其法.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简便方法解决.笔者随即说出:我们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后,解决这类问题就手到擒来,只需几秒钟!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异,情绪高涨,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看书.之后,组织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编制问题,相互交流完成,并请各组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不仅明辨了是非,有效地巩固了相关的复数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验、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探索“等比数列”时,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Sn?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时,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何变化.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得出Sn=a1(1-qn)1-q.笔者没着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定稿)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史洪军王凤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 学科,从生活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 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随着......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就是为了日后的用,而联想是学习必定要经历的环节。学习中想得多→探究就多→解决得好→获得成功喜悦→......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摘要:教育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改为现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能力,不断发掘他们的潜力,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以此为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模块一、二、三的认真学习和众学员的相互帮助和讨论中,我已深刻地认识到过去的教育只是一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专业人才只适应于计划......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