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5-15 15:2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杨秀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问题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应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探索的情境,制造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使学生内心处于不平衡状态,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提出问题。二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究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勇于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机会,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和交流。三要强调思维训练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展现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与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思维训练其实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宝贵财富。四要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是学习中的兴趣以及对这个社会价值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深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创造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在主动参与中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模块一、二、三的认真学习和众学员的相互帮助和讨论中,我已深刻地认识到过去的教育只是一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专业人才只适应于计划经济。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显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课题,结合本次学习的两个课堂实录和我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思考时空。

从姬秀梅老师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我看到了,她把学生真正当成了课堂的主体,特别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停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好的问题:

<一>、两个方程能不能相减;

<二>、如果两个方程相乘的倍数不一样,结果可能不相等吧;

<三>、如果方程组里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不相等怎么办。

另外,姬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形式,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互相答疑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系数比较大的方程组,另一个学生提出它不能用加减消元法求解,这时姬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于是马上就有学生回应是系数太大而不好找最小公倍数....这样处理为培养学生互相质疑、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其次老师们还可以选择在情景导入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发现数学思想,提出数学问题。

总之,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自己解决的问题比老师引出和诱导的效果要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同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发散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质疑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堂应变能力

教学前我们都有课前准备和预想,但是课堂上有时会出现预想以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例如:一个学生给姬老师提出“如果两个方程相乘的倍数不一样,结果一样吗?”姬老师没有准备,问题超出了她的预想,就没能顺应学生的问题向前探讨,学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给老师留下了遗憾。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方能做到以一变应万变。

三、教师要有信心,不要因环境薄弱而丧失自己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不能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教师没有信心,丧失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农村学生还没有完全从旧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越往高年级,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老师不点名学生是不会发言的。原因是在他(她)学习过程中答错问题是要受批评,受惩罚的。我也是农村教师,面对众多困难我们不能丧失信心,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努力改变现状,去旧迎新,我们也会见到阳光和雨露的。

第三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导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导

“2011年新数学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课标中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观点,因为它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等重要,而且在创新社会尤为重要。从层级上看,先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是研究的前提;后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研究的过程。

美国数学家提出:精湛的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我们把发现问题归结为三个阶段:

一、想问阶段,学生有问问题的欲望;

二、模仿提问阶段,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三、善于提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光能发现问题,还善于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第三阶段呢?

一、培养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了有理数的计算后,可以组织学生计算10000元,存三年哪种方式利息最多。

二、创造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亲和力,一是要抓住学生提问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及时地帮助其分析问题。另外,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偶尔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师更应该鼓励,如果他的问题提得不够恰当,我们还可以共同来分析这个问题,帮助他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如果较滑稽,也别刺激学生,应注意保护。

在《圆周角定理》的课例引入中,老师提出问题:这是大家熟悉的五角星,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一说它具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1:五角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2:拐点处是黄金分割点

学生3:五个角都相等

学生4:每个角都等于36°,并会用多边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求解

学生5:五角星的五个顶点在同一圆上

老师问:如何确定画圆?

学生6:确定圆心,并且找圆心,半径

全体学生在五角星的外部画圆。从而引出课题,借助圆的知识求五角星的角。

如何让学生敢于大胆开口提问呢?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许多问题,能够让学生发现五角星中的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这样的学习方式明显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转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主动积极。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对基本概念的提问。概念不是事物的外部,也不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的现象,它是对事物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在讲平方根的概念时,鼓励学生对平方根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用平方根(2)平方根有什么意义?(3)平方根如何表示(4)开平方与平方运算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发自主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提问的技巧。

2.对公式、定理的提问。公式、定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怎样教会学生对公式、定理提问呢?定理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该定理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等等方面。在教学中若能教会学生这样的提问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模仿教师自主地提出问题。

在我们看到的圆周角定理中,定理的条件是同弧可以引申为等弧,结论是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该定理的证明比较特殊,采用分三种情况证明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运用了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另外,圆周角定理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另一层意思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圆周角定理教学的实质就是挖掘揭示这两层意思的思维过程。如果在定理的猜想再放宽一些,学生可能会想到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关系;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无论今天的知识是否涉及这两层含义,对于圆周角定理的猜想、探索、应用来说来得越自然越好。

3.对例题和习题的提问。如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问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已知和未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需要什么条件,从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什么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也能培养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变式方面也可以做文章,变式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多种多样的:把问题的题设和结论变换过来,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把题设的条件增加或减少,让结论具有发散性,对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有利。

在课例中,老师注意到基础练习与变式练习的衔接,通过变式练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圆弧周角定理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变式4的练习中,如果能进一步从结论提出,为什么答案是35°和145°,它们之间有和联系就更好了。

在实战练习中,你能根据五角星的特点,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五角星的角是多少度吗?实际上,当学生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后,还会有更简单的方法。

四、开展多种课型

1.纠错课。可以将学生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累积起来,集中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如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学生往往忽视a≠0 这个条件。

2.讨论课。老师事先将要讨论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相互提问,相互交流,来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分三种情况(△

22>0,△<0,△=0)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a>0)与ax+bx+c<0(a>0)的解集。

五、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自信心,产生一种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对表现好的同学可以采取加分鼓励,这种加分机制对学生问题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得到能力培养。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单位:潞河中学 学科:物理 姓名:于虎

李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做一些有关的探讨。一.努力创设旨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氛围

有必要提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施穆克R.Schmuck1966),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瑞安斯D.G.Ryans1960,西尔斯D.Sears1963,罗森夏因B.Rosenshine1971)。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1.不能简单地让问题止于教师

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对学生提出当时不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对学生有多方面意义、对教师也会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几个对待学生提问的简单用语供参考: “这真是个精彩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你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老师相信你自己能想出来。”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自己先试试,解决不了再找老师。”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或有问题不敢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寄希望于将来的开花结果。

部分学生由于过去的学习习惯或心理紧张等因素,在学习中认真听讲、作笔记却不敢提出问题。态度和蔼的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对问“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怕幼稚和肤浅。

二.中学物理课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1.充分利用物理原型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遵循什么规律时,相对而言,汽车启动和刹车比斜面上的小球更容易引起学生专心,更适宜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和现象,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光芒,彩虹的形成、鸟撞坏飞机、刹车现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哦,我发现了,我知道了。

有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2.利用各种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景,真实而直观,这种问题情景创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为了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考虑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尤其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演示实验,有时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甚至能造成学生激烈的思维冲突,当然就会有“问题”要问。

在“电磁感应”示范课上,某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课前做成了10匝导线的大圆圈,导线两端接灵敏电流计,上课开始,由两个同学分开一定距离,手拿导线圆周一半(另一半不动),以类似于跳绳的动作在空中抡甩,两线头所接灵敏电流计指针大角度地左右偏转。学生用身边的地磁场看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下来该老师让学生自由探讨、大胆地提出和揭示问题所在。3.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许许多多的科学实验研究过程可以作为问题情景而展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献身科学的热情,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天体质量、微观粒子质量的测量,天文距离、微观尺寸的测量,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伽利略的著名实验„„原子、原子核物理更是精彩纷呈。

例如天体质量的测量,老师不讲学生也知道——天平不能用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探讨吧,设想吧。

4.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

物理学科中各部分知识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构成严格的学科体系。而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不断梳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要扎实学好各个知识点,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他们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后一方面如何具体设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思路?这里举一例,在阶段性复习课上,对“子弹打木块类”物理模型可以由学生练习提出一系列问题。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当然,还可以由其他学生对应解答。下面的问题是老师备课时参考的,即学生可能提到的。

2(1)射入过程中,子弹和木块受力、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分析。

(2)射入过程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机械能是否守恒?最后的共同速度V多大?(3)射入过程中,子弹所受的冲量和动量的增量的大小为多少?方向各自如何?(4)子弹打入木块的深度d为多少?若子弹穿出木块,子弹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5)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化为哪些能?设转化为内能的η倍被子弹吸收,求子弹升高的温度Δt。

(6)射入过程中,子弹对木块的摩擦力f对木块做了多少功?平均功率P多大? 5.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其呈现方式本身就是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具体问题(主题、专题或项目),可以是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自然界中发现并选取的自己感兴趣、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初阶段,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物理现象,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时间许可时,学生还可以练习逐步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这将会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常见的“自行车”这个工具为例,从“自行车”出发,我们可以发散出一系列问题。从颜色、结构、功能、运行等等寻找它的不足,然后研究解决方案。6.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问题寻求多种解法

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对所给问题进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还有无其它解决方法。

如一个动力学问题,常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这三条路径中任一条得到求解,解题中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和鉴别,不仅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法,而且可以鉴别出最优的解法,获取解题规律。

7.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提出问题能力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如果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

曲线运动部分平抛运动使用了运动分解,学到圆周运动没有使用运动分解,“为什么不能考虑运动分解的思路?”学生提出对课本的挑战,不是很正常吗?

三.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3 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提出若干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对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假如”的问题,即对一个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例如:在机车功率问题中,假如没有阻力,就会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越多越好。例如:哪些力学规律属于反映物理过程的规律?

“比较”的问题,即就多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比较其异同。例如: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比较、动量和能量的比较。

“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物理条件取代原来的物理条件。低层次问题例如电场力对重力或拉力的替代,较高层次问题例如在空间站如何让人获得重力感?

“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争取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途径或终点。例如:某些物理问题的多种解法。

“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受力和运动的分析使我们关注并推测电场和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可能性。

“想象”的问题,即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象自己在月球上„

“组合”的问题,即对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复杂的物理情景,如质谱仪、远距离输电。

“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这类例子太多了。

“类推”的问题,即将两种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直接比较以产生新想法。例如:电场中某类问题与重力场比较,采用等效最高点、等效最低点的解决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8页、209页; 陈志伟《中学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2001第7期

下载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激情与机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学生的心情、激情、机智与个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认知发展诉求相协调。历史观察力是一种智力技能,能......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来获......

    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定稿)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