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也大量运用了情境图、图标等来设例,同事也渗透了数形结合与画图策略,例如学习分数加减法,要理解其中的算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编者便采用《分饼》来数形结合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图形语言来刻画文字叙述问题。关键词:画图策略数学思维教学技能 正文: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言简,枯燥乏味,加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小学生常常断章取义甚至读不懂一点儿题意。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能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创设情境,以字易图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题意,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心理障碍,产生寻求策略的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以字易图”,将文字转化为自己容易理解的图形,感受到了画图策略的好处,认识到学习画图策略的必要性,在自己画图的实践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想到使用画图策略去为学习的需要服务。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例题“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时,老师可以先叫同学们合上书,在课件中以放录音的形式出现例题,让学生倾听题意。第一遍听完后,提问学生你获取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因为学生的记忆处于一种放松无准备状态,学生在脑海中来不及记忆,都愣在那儿了,不知所措。趁此时机老师问:“如果老师再让你们听一遍,同样提问刚刚的问题,你们能想到办法迅速而准确地记录题目的意思吗?”,刚刚是没有准备,听到老师说再听一遍学生们肯定信心满满的说“能”。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先听数字,有的学生想到了把关键的词句记录下来,也有学生想到了画图表示题意。此时老师不必多说,只管播放第二次录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边听边记录。听完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所获得的数学信息。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不仅便捷准确,而且有助于帮助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第三遍录音,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信息整理,直观地呈现条件与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想到画图”、“画好图”和“用好图”这三个步骤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画图的好处,从而使学生对“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了自己的学习策略的模型,自觉地运用画图策略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二.画图策略多样,会用才是王道
画图策略就是把问题中的信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出来,并利用符号信息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大家熟悉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集合图、统计图,还包括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的图形表征,如实物图、示意图等。关键是要学生会自觉的用,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与同学老师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策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三、“吃透”教材、形成教学技能
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画图策略时也应随机应变,适时出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直观愿望等来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吃透”教材,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知识要点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是最基础的,也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不仅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而且图文并茂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最大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化繁为简、运用领域广泛”,通过画图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算理、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觉的启示。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有这么一段名言“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如果老师在教学上草而行之,画图部分三言两语即可,那学生们即使有画图的需要也会被活活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小学生天生喜欢画图,但学生们的在我们大人眼里都是天马行空,那究竟要怎样引导学生使用画图方式准确表达题意并顺利解决问题?
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使其中的“隐性”策略“显性”化。教材中有许多例题都在引导老师与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老师只把画图当作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问题的手段,总结出解题方法后,画图法也随之淡去。而没有去引导学生重点感知画图策略的优越性,更没有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的例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中体会画图法的优点,如上述“一”中的例子,再运用画图法来解决一个同类的问题或层次稍高些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画图”策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要整体把握画图策略,抓住重要内容,将画图策略显性化,形成教学技能来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画图技巧。
例如:
1、画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的技巧。画线段图时,几个对比的量要用不同的线段表示,可以用虚实、颜色来辅助区分;互相包含的量可以画一条线段,量的多少用大括号来表示;去掉的部分可以用虚线来表示,这样便于对比和还原等,画图时推荐使用铅笔。
2、画图时,一般要按问题陈述的顺序,即题中先说什么,就先画什么(画比多少、倍数关系的问题的图时先画被动量,分数、百分数问题先画单位“1”的量),要在图中依次表示出所有的条件,还要标清问题等。
3、如果用画平面图的方法仍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可通过手势比拟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这种动态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如,学生在画旋转后的图形时,有时把握不准旋转后图形的样子,这时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剪下一个与原图完全相同的图形,按要求实际旋转一下,就会更加准确地定位、定形。
当然,这些技巧在每个老师眼里的定位不同,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构筑学生的数形模型,发展空间想象力
学生画图的过程应该与数学思维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根据对题目的分析画出图、根据图联系运算的意义、运用图来直观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等,这些都必然会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作为教师,要把这种联系适当凸显出来,比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图的意思,是根据什么画出此图的;鼓励学生借助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等。通过一至六年级的画图策略的引导,以及在学习中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中就会构筑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这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抓住一切契机来引导学生去主动使用画图策略。尤其是在教学行程问题、分数、面积与体积等知识。这些含有空间想象思维的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连续性比较强的,小学能过运用画图策略来解决类似问题,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自然而然会有触类旁通之效。总而言之,画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并不主动选择画图策略,而当老师要求画图后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画图解决问题,也就是学生会画但缺乏画图意识,教师也会发现,如果我们鼓励学生画自己的示意图,学生的图是非常富有个性的,但这些图中哪些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需要我们细致研究。再如前面提到的线段图教学中的问题。总之,如何使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并在需要时自觉想到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一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本设计荣获泰州市“解决问题策略”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海选二等奖
泰州鼓楼路小学 肖网兰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90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 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学习画图
1、基本练习。
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和宽。
长(米)宽(米)面积(平方米)9 8 ? 8 ? 48 ? 5 30(学生口答后直接追问:你是怎么算的?)【设计意图:简要的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运用旧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撑。】
2、引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长方形,仔细观察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长增加,让学生分别求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宽和原来的面积。【设计意图:从改变长方形入手,一方面让学生直观看出把边增加的画图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分散例题的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体会思考方法。】
指出:把长方形微微改变一下,就牵引出一系列问题。象这样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或宽增加,你会画出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如果长增加了,宽不变,你能比划变化后的图形吗?
学生比划,后贴在黑板上。如果长减少,宽不变呢?
3、练习画图。(发练习纸)
(1)画增加图形。(长 12 米,宽 5 米 的长方形,长增加3米)
问题:什么没有变?(宽不变)什么变了?怎样变的?(长增加 3 米)
问题:还有什么也增加了?面积增加了多少?(面积就增加了 15平方米)。怎样算的?增加的面积怎么只要一步就求出来了?
(2)画减少图形。(长 60 厘米,宽 50 厘米 的长方形,宽减少 5 厘米)
问题: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怎样变的?长不变,宽减少 5 厘米,面积减少了多少?(面积就减少了 300平方厘米)。怎么减少的面积也只要一步就求出来了? 【设计意图:“画图”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样的画法。因此让学生练习画“增加”或“减少”的基本图形是有必要的,也是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并注意在交流、对比、说理中让学生体会到画图也要考虑到合理性,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图文比较,体验策略
听录音:第一遍让学生复述题目
第二遍(提要求)请用自己的方法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展示学生记录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列表,摘要,画图
比较几种方法:(画图)这位同学不但动作快,能将题意表达得更清楚。
谈话: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图,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那么,你能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吗?
想一想,这个花圃的示意图应该怎样画?同桌可以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尝试在本子上画出示意图。(请拿出每人手中画有长方形的白纸)
反馈:你是怎样画图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 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画出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先画原来长方形花圃长8米,画一条线段表示8米,没说宽,我们就大约画出宽(宽一般比长稍短些)出示第一个长方形,并标出长8米。然后画什么?长增加3米,出示增加的长,并标出3米,宽呢?宽变了没有?连接宽,面积怎么样了?就增加18平方米,是哪部分?出示增加的面积18平方米。)
提问: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
师:好,仔细观察这个示意图,想一想,要求原来这个花圃的面积,首先要求出什么?(宽)你打算怎样求?
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师:你是怎样想的呢?能不能结合示意图说一说? 师:做对了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其他同学赶紧订正一下。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例题中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示意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凸现了画图的优点。教学时,首先 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感到有困难时,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比较使画图的策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要。】
2、活用例题。
(1)变“原来”为“现在”。
提问:假如不是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而是求“现在”花圃的面积,你会算吗?(指名口答)
(2)提问:还有其他的算法吗?(3)小结、比较。
指出:从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有两种方法解答,可以看成两个长方形,用原来的面积加上增加的面积;也可以合起来看成一个大长方形,用总长度乘宽来计算。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哪种方法,哪一个条件必须求出?
强调:增加的是长方形的长,宽没有变过,把这个不变的数求出来是有必要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灵活使用了教材,根据教材安排的这节课所有习题的特点,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求出“原来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现在的面 积”,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阶梯,既分散了解题难度,为学生独立练习“试一试”打下基础,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条件不变、问题多变的特点。在交流中,比较得 出:不同的解题思路有同样的解题步骤,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解题的要领。】
(4)揭题。
提问:刚才解决的这道题我们是借助什么来理解题意的?(板书:画示意图)(简单解释什么是“示意图”。)
指出:画示意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题和面积有关,用画图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例题的画图、解答过程之后,在回顾、小结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揭示出课题,并简要解释什么叫“示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严谨的数学概念。】
3、强化练习。你能根据长方形的几个条件求出什么问题呢?(1)长增加2米,宽不变,面积增加10平方米。(2)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增加36平方米。(3)长减少5米,宽不变,面积减少30平方米。(4)宽减少3米,长不变,面积减少24平方米。(你能用画图的策略解答下一题吗?)
三、举一反三,巩固策略
1、练习“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了解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
题目: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师提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3)师:20米表示什么?5米表示什么?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应该画在哪里?拿出练习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好后完成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标上数据。(学生各自在练习纸上画图)
(4)集体交流画的图,相互评议。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5)师引导: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你能独立的解答出来了吗?试一试。
(6)集体交流解法,并要求结合所列算式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提问:完成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思路?怎样列式?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师板书:150÷5=30 20-5=15 30×15=450)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师板书:150÷5=30 30×20-150=450)师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
(7)比较反思:刚才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同?它们在解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了什么策略来解决的?你觉得画示意图怎样?
指出:看来,把不变的条件求出来真的很关键,这也是解题时的小窍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有别于例题。例题的教学采用的是“小步子”的探究步骤:画图、交流→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法,而“试一试”则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并计算。并注意在交流中比较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还是有同样的解题步骤,进一步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提升解题要领。】
过渡:刚才的题目,有的是长已知,宽不知,要求出宽;有的是宽已知,长不知,要求出长。看看下面这题已知什么呢?
2、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师出示题目: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1)指名读题。
师:你从题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那么,我们四人小组一起来讨论一下:
1、长、宽是怎样变化的?
2、怎样画示意图?讨论后自己画一画。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指出:这话实际就是“如果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如果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师: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表示在一个图上吗?试试看。(2)各自在练习纸上作图并解答。
师:好了吗?说说示意图怎么画?先„„再„„(3)集体交流,共同评议,老师板书。
师追问: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原来长方形的长?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原来长方形的宽?应该怎样列式?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48÷4=12 48÷6=8 12×8=96)
(4)师: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三个实际问题,你觉得哪题最有挑战?这么难的题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就解决呢?谁帮的忙?你对示意图有什么想说的?喜欢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吗?
师:刚才的解决问题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示意图的美妙作用。(5)小结:这题要求原来的面积,必须分别找出长和宽才能计算。假如只画长增加,只能求出宽;假如只画宽增加,只能求出长;必须把长和宽都画出来,才能求出原来的面积。
3、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学习画图:
(1)出示题目,读题。
(2)提问:这里的长和宽是怎样增加的?
(3)你打算怎样画图,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把图画出来。(4)交流学生所画的图。(估计大部分学生的画法同上)
不管增加了长还是宽或是都增加,最后得到的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5)演示正确的画图过程。
(6)比较两题的不同,体会“或者”和“同时”的区别。
(7)指出:数学上其实很多时候考验的是语文水平,同样是增加,画法却不相同。所以,在画图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仔细分析。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作图对学生而言是难点,也是极其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时着重引导画图,淡化了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感悟、分析、评价、说理。并把两题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或者”和“同时”的不同,从而加深理解题意,掌握画法。】 讨论解法:
(1)提问:增加的部分不是一个规则图形,不能直接计算。能不能想办法把它分成几个长方形来计算呢?
你能解答吗?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个小组最快,想得方法最多?(2)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不同解法的小组说说解题思路,师演示示意图。对于这题有四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涉及到的习题都和长方形的面积有关,在理解题意时采用了什么策略?画图的策略有什么优点?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进一步明确画图要领。】 指出:在示意上更直观、更清晰地看出条件与条件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有序的思考。在解题时要注意的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一般情况下要分别找出长和宽才能计算。
2、自我评价。
提问: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如何评价?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页——49页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5本故事书:9×5=45(元)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
——教研活动理论学习整理
交口县城关小学
赵亚虹
可能初次接触新课本的老师会说课本为何越改越麻烦呢?学生会做就行了,为何课本上要让学生画图呢?又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确实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编排特点,教学中往往削弱应用题教学,着重于计算教学;或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曾记得自己在教高段时,时不时地在发牢骚:纯文字的应用题,很多学生看不懂;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应用题简直是在瞎猜。可在低年级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解决问题教学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错,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低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是直观而有趣的图表,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到了中高年级纯文字的应用题,很多学生看不懂,一碰到解决问题就烦,加上一部分学生认知水平的落后,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会越来越困难。导致对这一类问题失去了兴趣;二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是啊!现在不讲线段图,也不讲数量关系,学生没有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到五六年级时怎么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关于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目标中,发展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点。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旨在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其多样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策略,使每一名学生找到解决应用问题的金钥匙。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画图”就是解决问题时的一个基本策略。
以下就是我们教研组在一次理论学习中进行的研讨
师1:我自身有体验,在做难题时,当题读不懂,理不清思路时,我就通过画图来分析。这题我就能做上了。比如,在教上楼算楼梯数和植树问题的应用题时,如果你只抽象的讲,就不如画一个直观图看,图画出来,学生易错的地方一下子就明白了。
师2: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老教材解决应用题的有效方法,既然有效,我认为在我们的新课程中还应继续使用。
师3: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线段图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觉得用条形图比线段图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条形图能横着比,也能竖着比,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涂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物体。
师4:确实是条形图比线段图好理解,可是我觉得还是线段图比条形图好画。条形图还要掌握它们的宽度一样,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把握。
师1:我手里搜集了这样的一个资料:张丹教授曾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学生心声一:没想到;心声二:老师没要求。反思我们的教学,传统教学把画图作为知识传授,而不是解决问题一种策略,学生受画规范图的影响,压抑了学生画图的兴趣与意识。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鼓励学生画出富有个性的实物图、示意图、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因需所画,真正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画图的形式不一定苛求,只要清楚地表达数量关系即可。
师5: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受画规范图的影响,压抑了学生画图的兴趣与意识。我们放开手让学生去画的话,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师2:我也搜集到了这样的资料:有这样的三个阶段:一自由画图阶段,初步尝试画图法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孩子自由发挥,他们的图有些是实物的,如他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就在本子上画一棵棵小树来帮助自己分析;也有些是线段实物相结合的,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会用圆表示兔和鸡,用线段表示鸡兔的,脚来解决问题等等。老师应该保护他们,鼓励他们,分享他们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图解题的快乐,和他们一起体念用画图法解题带来的成功感。二是规范画图阶段,初步具有画图法解题能力。三是脑中成图阶段,用画图法提高问题的解题能力。脑中成图看到条件,就能马上联系到图形,整个问题看完,就已经形成了文字条件与图形的转化,然后根据脑中的图来解决问题,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是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最高阶段。
师1:这是学生在规范作图的长期训练后,才有可能达到的效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线段图解题是最终目的。那么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从低年级我们该做哪些铺垫呢?
师3:我认为习惯成自然。在教学中有意识用线段图教学,提高线段图在孩子面前出现的频率,让线段图深入孩子的脑海。当线段图在孩子面前出现的频率到了一定程度,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哪些信息,是怎样看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读懂的?慢慢的学生知道了:在相差关系中短线表示小数,长线表示大数,两线比较多出部分是相差数。还知道实线表示存在,虚线表示不存在等等。
师2:在讲我们的集体备课《支出多少》时,按照我们提前备好的,学生边读题,我边画图,还让学生根据图复述了一遍题意,我觉得挺好的。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看懂了。
师5:我们可以不要求学生画线段图。但可以训练学生“ 看图编题,看图列式”。看图编题让孩子把看到的线段图通过语言完整的表术出来,编成一道道应用题。看图列式是让孩子根据线段图提供的信息列式解决其提出的问题。这样孩子读图能力能进一步提升,是对孩子识图能力的一个考验。
师3:《支出多少》这节课的练习我们设计的就是这样的两道看图编题,我觉得效果也挺好的,学生确实不会画,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在他们脑海中的刺激,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线段图了。不过还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吧!
师1:“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教孩子解题还不如教孩子解题的方法,最后我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如老师所说使我们的学生最终达到脑中成图阶段,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张丹教授在书中谈到3个最基本的应用问题解决策略,招招是良方,句句是向导,让我久久回味。
画图策略,因人而异,因需所画 列表策略,因题而用,因思所需 模拟操作策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重点说一下画图策略。画图策略利用图的直观表达问题中的关系和结构,化繁为简,利于提炼数量关系,起到理解、解决、反思和交流、发现等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画图的策略呢?
1、鼓励画图,发展画图意识。
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图、表格、自然语言、符号等诠释自己对抽象概念规律的理解,在束手无策时,在迷惑不解时,在各抒己见时画图往往迎刃而解、以理服人。
2、重视学生自己的示意图。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不同,张丹教授认为画图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鼓励学生画出富有个性的实物图、示意图、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因需所画,真正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画图的形式不一定苛求,只要清楚地表达数量关系即可,我认为,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相机诱导逐步体会简洁性,更是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重视画图在解决问题和反思交流中的作用。
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尝试画图与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与幸福。
4、重视画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
5、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形结合、对应、转化、假设、类比等,让图形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
总之,我们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乐于展示,助其树信心,敢创新。
第五篇: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先来考考大家。谁能很快解决这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题目
(1)梅山小学环保小组想开辟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你能计算出花圃的占地面积吗?
(2)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面积是2000平方米,你能算出操场长多少米吗?
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思路。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长乘宽算出长方形花圃的占地面积,8×6=48(平方米)
生:要求长方形操场长多少米,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宽,所以,用2000 ÷ 40得到操场的长是50米。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但生活中还有许多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我们想想办法,一起去挑战一下吧?
二、新授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1: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读例题
师:读完题目,跟刚才的例题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比刚才复杂)你能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吗?以前学的列表法在这边用合适吗?那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你来理解这道题目呢?同桌讨论(画图)
师:那就请你根据题意,试着画一画,看谁画的图最能清楚地表达题目中的意思。
2、师巡视,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好在哪里?(条件和问题都有标注,比较清楚。)
问:这几张图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师:请你们修改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并试着根据你所画的示意图解决这个问题。
3、课件演示画图过程
师:谁能根据题意,说说你是怎么画图的。(先画一个长方形,并标出长是8米,再画出长增加3米后,花圃增加的面积,并标出增加的长度3米和增加的面积18平方米。最后标出要求的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根据这张示意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知原来花圃的长,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还得知道什么?(原来花圃的宽)那怎样求出原来花圃的宽呢?题目当中还告诉你了哪两个条件?(增加的长及增加部分的面积。)根据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呢?(原来花圃的宽)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集体交流)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板书:18÷3×8=48(米))
问:刚才这道题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画图)为什么要画示意图呢?有必要吗?你觉得画示意图有什么好处?(帮助理解题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方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画示意图要注意什么?(根据题意画示意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有标注,标注要简洁。)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板书课题)
三、试一试
1、课件出示(试一试)
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帮助有多大呢?继续住下看。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示意图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面积呢?你能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吗?请大家在书上画一画,再试着解答。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师巡视)
2、集体交流
师:图中减少的部分,你是怎么画的?要求什么问题?(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根据示意图,你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根据减少部分的面积是150平方米,宽是5米,求出减少部分的长,用150除以5得到减少部分的长是30米,这个30米也就是现在鱼池的长,再根据原来鱼池的宽是20米,减去减少的5米,得到现在鱼池的宽是15米,所以用30乘15求出现在鱼池的面积是450平方米。)
师:如果没有画示意图,我们能很快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吗?那画了示意图对我们解题有什么帮助呢?(能很快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楚其中的变化。)看来画图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策略。
四、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问:“或者”是什么意思?
师:要求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想一想,应该先求出什么?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大家能在图上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吗?试试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师巡视)
2、交流想想做做1
师:你们是怎么画图的?(课件演示)(长增加6米,宽不变,面积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也增加48平方米。)
根据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用48除以6求出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宽是8米,再根据宽增加4米,面积也增加48平方米,用48除以4求出长方形试验田的长是12米,这样,再用12乘8,就可以求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96平方米。(同时课件演示画图、解答过程。)
师:学会了画图的方法,同学们根据图意,分析相关的条件,都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解决。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如下图)。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师:这一题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长和宽同时增加)你能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吗?根据你画的示意图,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和别人想的方法一样吗?
4、交流想想做做2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课件演示)根据长增加了10米,可以知道现在操场的长是50+10=60(米),再根据宽增加了8米,可以求出现在操场的宽是40+8=48(米),所以现在的面积是60×48=288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50×40=2000(平方米),所以增加的面积是:2880 -2000=880(平方米)。
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实物投影演示,根据所画的示意图,请生说说不同的想法。
生1:把阴影部分分成上下两部分,先算下面的小长方形的面积:50+10=60(米)60×8=480(平方米)再算上面的小长方形的面积:10×40=400(平方米)最后相加,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480+400=880(平方米)
生2:把阴影部分分成左右两部分,先算左面的小长方形的面积:50×8=400(平方米)再算右面的小长方形的面积:40+8=48(米)48×10=480(平方米)最后相加,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480+400=880(平方米)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遇到不同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有时同一个问题,还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解答,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