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月分享手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心胸外科的李晓东,十分荣幸能参加今年的学习月分享。
我的演讲题目是浅谈——医生读书 回望恩泽学习月,已经历9个春秋,主题词从10年的树标杆,找问题,到13年的精益医疗,持续改善,再到17年的悦读:丈量脚步到不了的地方,再到今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大家发现什么规律了?字数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有内涵了,从点到了面的升华,从引导员工如何工作到引导员工提升自身的修养。今年的主题最能体现文人的气质和修养。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气质和修养呢?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啊,为什么要自信?因为自信的男人更帅!
为什么多读书就能更自信,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我们科室名嘴林江常说,最近书看得少和病人谈话都没底气。
学习,让我们知道自身的不足,知道医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就如肺癌的治疗,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从手术、化疗、放疗到靶向治疗,再到现在的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无基因突变、PDL-1高表达的病人中可以完胜化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知道知识的发展。
医生要学的不仅仅是医学,因为医生是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的职业,因此学习让我们超越医生。
同时,不断学习不仅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更是保障我们自身安全的基础。就像我的导师讲:作为医生,你要是把药用错了,就万劫不复了。患者不安全,医生就不安全。
第二,医生 应该怎样学习?
引用陈院长的话:从小学、大学、到工作,我们一直不断的学习,学习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需品,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医生的专业性,决定了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学习。当医生都有这种感觉,三天不下临床就觉得手生,几天不在临床就发现用药变了,指南变了,甚至手术方式都变了。医生前辈鲁迅曾说过:“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可先泛读,后选读”,就像读指南,一本几万字都是干货,全背下来肯定不现实,我们要提取精华再加以记忆。
第三,读什么书?
获取知识的方式我遵循基础知识教材学,专业知识指南学,最新动态移动终端学,手机在我们学习、学习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有的医学知识、经验都来源于患者,也将被患者所验证,因此患者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当然,医生也不能只学医,也要涉猎文学作品,和同学朋友吃饭的时候,总不能张口闭口就是这个病,那个癌吧,这样会跟社会脱节。
第二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09动画2 陆宇 0921020041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在这里,我主要想要从本书的内容还有马克思的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对于当今认识私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和认识公有制的顽强生命力有重要意义三方面进行论述。参考的数目有:人民出版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著作的《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书本简介:《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
根据[第一手稿]《工资》第九页可以看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紧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这里,我主要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工资》(11页第8行开始)来说明: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赎回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象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慎重的苦难’。
(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的有利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会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在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但是,这显然是有条件性的。
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么样呢?”
另外,从[异化劳动]中,45页20行“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在物质增长的状态下,工人也是不会富有的。
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21页第10行可以看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因为“资本实质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
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我从《手稿》中[异化劳动]中举一段话(49页15行开始)加以证明。“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在《手稿》中,抛弃了国民经济学家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而是直接从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所谓异化劳动,即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作为异于劳动者的存在物存在,而不 属于劳动者。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所谓异化劳动,即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作为异于劳动者的存在物存在,而不属劳动者。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把握这个区分,对理解马克思这个时期关于现实的思考和异化劳动思想相当重要。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手稿》P52)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各个方面。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劳动产品异化,“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经不在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手稿》P52)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异化,不属于工人,工人在产品中外化,这是异化劳动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劳动对它的产品的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外在于工人存在,这已经是一个现实的结果,这个结果从何而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化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
本身的异化,外化。”(《手稿》P54)在此,马克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劳动本身的异化。在马克思对于现实思考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变的东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这是马克思思考现实的基础和出发点。
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之后,自然而然地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手稿》P61)财产,即劳动产品,马克思认为所有财富来自劳动。私有财产不是指个人占有的财产,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不算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指的是非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占有。所以,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结果。马克思的思想并未就此止步不前,他还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此外,《手稿》还表达了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和他的人道主义关怀。
第三篇:读书月
读书月活动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也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正所谓,好书如挚友。也就是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好朋友在谈心。古之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见读一本好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呀。
书,可以让人得到进步。书,可以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变成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饱学之士。
书中有深刻的道理,可以使人明白事理。多读书,读好书,也可以使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学成语,讲故事》这本书,就是对一些成语做了解释,并且还告诉了我一些故事。使我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这个成语的意思,达到了通俗易懂的最佳效果。同时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也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也使读者有耐心读下去。
比如有这么两个成语,那就是按图索骥和白驹过隙。按图索骥出自于杨慎的《艺林伐山》,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鉴别马匹的人叫伯乐,他把自己识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相马经》的书,书中有文字也有图片。他的儿子读了这本书后,以为学到了其父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到处去找好马。有一次,他见到一只癞蛤蟆,他的前额与《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便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高兴的跑去告诉父亲。伯乐知道自己的儿子愚蠢,便戏谑的说:“可惜这马太会跳了,不好驾驭”。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去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实事求是的去办事情,才能将事情办好。
白驹过隙这个故事呢?也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思考。这个故事是说宋太祖赵匡胤夺得天下以后,当了皇帝,但由于军队掌握在几个高级将领手中,他很不放心。一次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开国功臣。当喝到高兴的时候,太祖向这些将领诉说了当了皇帝以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石守信等人感到奇怪,忙着问为什么。太祖说:“我是靠你们当了皇帝。如果以后你们的部下也拥戴你们做皇帝,虽然你们不想造反,但箭在弦上能不发吗?石守信等人吓得面如土色,忙向太祖请罪要求指明一条出路。太祖说:“人生短暂就像一匹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面奔过。你们不如多积一些钱,到地方上去享福。”于是石守信等人要求解除兵权。
白驹过隙,这个成语形容时间迅速流逝。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对时间的感觉,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就好像是昨天一样。这个成语告诉我要珍惜时间,不可白白浪费这大好的光阴,不要等到“老大徒伤悲”这样的结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的宝贵,即使你拥有了再多的金钱,你也买不回那“一寸的光阴”。所以我要珍惜时间,用现在所拥有的时间为自己的人生去努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成语,是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的。每天记住几个成语,几个月,几年
之后你将记住多少个成语呀。看了这本——《学成语,讲故事》书,我感触颇深,有很多成语,典故我都没听说过。看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知识的狭小。自己有多少知识没有学习。自己有多少事情不知道。同时也让我懂得了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学习,自己应该养成怎样的良好习惯。现在应该还为时未晚吧?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个人——吕蒙。在这个人的身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他作战勇敢,但文化水平不高。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已经是国家大臣,平常应该多读些书。”吕蒙推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反问他:“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经常抽空读书,收益很大。”吕蒙听后,从此开始读书,果然感到读书收益很大。吴国的另一位大臣鲁肃后来遇到吕蒙,发现他与从前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吕蒙说:“一个人离别三天,是应该要另眼相看的。”可见书可以让一个人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书可以让人取得多大的进步。
书,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以及做人的道理。《学成语,讲故事》中有很多成语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例如这样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多次立下大功,被封为大官,而多次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大将军廉颇的官位却低于蔺相如,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就处处回避廉颇,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蔺相如就解释说:“当年秦王是那样威风,我都不曾害怕而敢当面呵斥他。我现在并不是害怕廉颇,而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如果我和廉颇闹不团结,就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这些话传到了廉颇耳中,他感到很惭愧,就打着赤膊,背着荆条,亲自登蔺相如家门请罪。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负荆请罪。我从中了解到做人影响蔺相如一样大度,考虑问题要考虑的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处理好。当然我也要向廉颇学习,学习他的知错能改。自己犯了错误,要勇敢地改正,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更加的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成语,讲故事》这本书中还有一些教人怎样明辨是非的故事。例如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皇帝提建议和忠告。有一次,唐太宗问他:“做皇帝的要怎样才能明达远见,再怎样的情况下就会昏庸无能?”魏征回答:“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明辨是,非而偏听偏信就会糊涂昏庸。”然后他向唐太宗举例说:“古代尧舜听取多数人的意见,采纳大家的好建议,因而将国家治理的很好。而秦二世,隋炀帝等因为偏信宠臣,所以遭到失败。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看待一件事情,要多方面听取意见,全面了解情况,就能明辨是非;只听单方面的意见或相信片面的意见,就会分不清是非曲直,造成错误的判断。今后在我自己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了解情况。
这本书中还有一些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成语,教人如何自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告诉了人们如何自律。故事是这样。东周末年,由于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赶出都城洛邑,逃到了成周这个地方。大臣们建议周敬王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大臣魏舒也表示支持敬王建都成周。但卫国大夫彪傒表示反对,他说
学好就如的登山那样难,学坏就像崩塌那样容易。向上发展是很艰难的,走向败落却是很容易的。商朝从玄王开始,经过十四代的努力才正式建成,传到帝甲时才短短七代就开始败落了。现在的周朝从周幽王开始就走下坡路了,发展到今天,周朝灭亡的命运已是无可挽回的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学好很难,需要你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学坏却是特别容易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不前进就会后退。所以我要告诫自己一定要时时刻刻的检讨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有什么行为是不对的,看别人有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的,摒弃坏的,学习好的,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
还有学习成语对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举一个例子,四个字的成语可以表达一句话,一段话意思,也就是说一段话的意思可以很简短给人以表达,而且往往表达得很准确。为什么我要说成语可以提高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正如我所说的你要将一段话的意思组织成四个字来表达,在组织的时候,你肯定要精心的组织,要想到很多方面,这样肯定能提高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使你谈吐之间给人一种高修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感觉。
《学成语,讲故事》这本书中的成语,也让我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掌握了很多知识,在了解这些成语后面的故事之后,我更觉得读书不仅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训练人的口才,也教会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学习一定要坚持,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才能使自己在学业上有所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读书月
余姚市舜北小学第五届读书活动月总结
各位老师:
为期两个月的第五届读书月活动已圆满结束了。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们的校园已经成了一座充满书香的校园,我们的许多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届读书月活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把“沐浴书香,健康成长”的横幅标语挂在校门口。图书室、走廊里挂有诸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之类的宣传标语,班级黑板报均有宣传读书的专栏。整个校园处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
二、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活动。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读书活动。
低年级 “讲童话故事比赛”,使孩子们从小和童话故事交朋友,和真善美交朋友。在活动中人人争当“故事大王”。
中、高年级进行了“古诗文知识竞赛”。为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示学校的特色教育成果,语文组组织3—6年级的同学参加了“古诗文知识竞赛”。比赛分必答题、情境描述题、抢答题和风险题。选手们个个神态自若,沉着冷静,背诵熟练,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这次比赛中,402班和601获团体优胜。
“十佳优秀摘记本”评比。为了鼓励孩子能将读书过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学校组织评比了“十佳优秀摘记本”。从上交的读书摘记本来看,每一本摘记本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同学们都在认真地书写、积累,好多同学还在上面配上了优美的图案,真是图文并茂。通过这次评比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三、家校携手,协力打造
读书活动,并不是一周两周的事,靠平时长抓不懈。而且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支持、配合至关重要。我们在平时就充分利用每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全面的
质量观,宣传读书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改变了家长的观念,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使他们根据学校的要求,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满足了孩子需要。同时还有多数家长“亲子共读”,养成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大有书香家庭味道。
本次读书节中,我校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经评比,共有108位同学获得了“读书大王”的称号:
101班:沈子琪
周纯伊
黄
熠
吕
浩
卢嘉怡
赵子涵 102班:吴朔来
鲁金铭
鲁
彬
施余燕
汪佳奕
周锦林 103班:范圻圻
魏烨仪
杨乐怡
徐晨杰
陈岩昊
沈榆铖 201班:王
奇
金
典
周梦莹
陈颖沁
茅恺翔
陈雯
黄思琪 202班:王子鑫
袁银君
蔡燮骏
谢华钦
曾思怡
陈喆炜
许彦彬 203班:徐栎凡
姬
发
罗铭如
俞
晨
潘
添
余芝蓉
301班:符佳琦
忻鼎力
陈昀
钱亮举
夏思宁
楼展宏
马颀怡
李均洋 302班:王雅莹
史渝芸
周皓亮
张 挺
张玉塄
郑淦允
倪家慧
戴梢威 401班:楼雨诺
茅婷杰
郑佳文
陈明珠
徐鸿亮
郑徐嘉
程子豪
阮梦涔
范斌斌
402班:徐
科
毛佳杰
楼诗雨
苏可熠
黄赫龙
张凯戈
叶诗卉 朱润锴
501班:黄佩佩
张雪纯
叶捷波
钱冰冰
陈 淼
吴
怡
陈 涛 周岑涛
502班:李淑敏
郑狄钢
陈
哲
鲍悠然
杨嘉妮
李
婷
王煜玮
唐蜜
徐佳燕
601班:章宏彬
张淙浩
华 烨
殷匡迪
范佳怡
丁一超 郑滟滟
李佳倩
王雅婷
王柠
602班:傅施慜
韩钰滢
俞涟漪
杨舒婕
魏欣桐
沈怡婷
余梦婷 何依联
陈
曦
胡
霞
老师们,读书活动月虽然闭幕了,但读书不能就此画上句号,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教育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余姚市舜北小学第五届读书月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舜北小学决定于10月14日——11月30日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好书伴成长
智慧满人生”第四届校园读书月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开展晨读活动。各班每周确定两个早晨,利用到校后的时间开展晨读活动。
2、引领读书活动。各班安排一次阅读方法指导,由各班语文老师负责。
3、开展诵读活动。开展“每日一次”诵读活动,进一步促进“课前两分钟吟诗”活动。
4、做好读书笔记。三——六年级学生均需配备一本由学生个性命名的“读书笔记”,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读书过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各班推荐5本摘记本参加校“优秀摘记本”评选。
5、拓宽读书渠道。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拓宽读书活动的渠道。开展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活动,一二年级每周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三——六年级要求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一小时,并给予一定指导。
6、举行比赛活动。低段:讲童话故事大赛;中段:故事擂台赛;高段:读书小报展览。同时根据“阅读量大、态度认真、收效显著”三方面进行“读书大王”评比表彰活动。
通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淀优秀美文,同时通过活动,将大力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彰显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
第五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本书的排印和脚注:本书是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译文排印的。该译文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刘丕坤的译文校订的。在此次付排前,中央编译局对译文作了某些修订。鉴于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容上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密切联系,将它作为附录收入,其中个别的地方译文也有改动。本书脚注中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2卷编者加的,注明“俄文版编者注”;凡是中央编译局加的,注明“编者注”。
在这里,我主要想要从本书的内容和“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两方面进行论述。参考的数目有:人民出版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著作的《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书本简介:《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
根据[第一手稿]《工资》第九页可以看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紧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
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这里,我主要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工资》(11页第8行开始)来说明: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赎回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象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慎重的苦难’。
(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的有利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会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在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但是,这显然是有条件性的。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么样呢?”另外,从[异化劳动]中,45页20行“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在物质增长的状态下,工人也是不会富有的。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21页第10行可以看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因为“资本实质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我从《手稿》中[异化劳动]中举一段话(49页15行开始)加以证明。“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在《手稿》中,抛弃了国民经济学家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而是直接从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唯心主义笼罩的幽暗的美学之林中,《1844年经济学手稿》,无疑是独闪金光的一株大树。
它在马克思美学思想史上树立一块举世瞩目的界碑。
为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让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角度,说明一下。
首先,我要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对象化”,另一个是“自然人化”。
所谓“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主体来说,称作“对象化”:这个过程,对客体而言,则叫做“物化”,“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深刻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其要义是人类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生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自然在人力求控制、征服、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在自然中得到实现。(但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自然人化,首先包括对客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它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标志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自然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通过生产实践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与自然对立。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支付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深入,人们支配的自然事物越来越多,在一定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地位相互转化,人由被统治的地位变为统治的地位,人成为自然的主宰。
在这一新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出现了新的矛盾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达到了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自然人化,不仅指对客体的改造,也包括对主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同步行进的双重历史实践进程,即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亦即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中,自然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实现着人的目的,体现着人的本质,自然感性形式积淀了社会理性内容,这时便形成了美。
内在——主体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自身的自然——五官感觉的人化,它形成了人特有的审美——美感能力。这是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和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交融生发的产物。一方面,客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与此相统一的另一方面,主体自然人化形成了美感和审美能力。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美的活动,就这样须臾离不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虽不是直接着眼于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性,但它确乎从最深层次上解释了美和审美的秘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础。
从表面上看,“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固然不是马克思直接论美和美感时提出来的,但它和美及美感问题密不可分,因为从存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那一天起,人就开始创造美,审美意识也就出现了,这之前,美和美感都是谈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