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姓
名:
金浩娇
学
校:
信阳师院
学
号: 20130103002 指导教师:
徐 黎
定稿日期:
2015年4月
/ 7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金浩娇 2015年4月
摘 要:“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社会理想而努力的奋斗,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新时期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在新时期的重要的社会任务和重大历史工程。在共建和谐社会中,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的完成,才能使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不断的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奋勇前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作用
/ 7
目录
摘要———————————————————————————————————2 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前进的前提条件——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4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4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创造和谐的条件———————————4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智力保障————————————————————————————————————5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5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6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6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6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人民群众———————————6 参考文献——————————————————————————————7
/ 7
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早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就提出了红军的生命线的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由此可见,早在红军的发展时期我们党就非常的重视思想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条“生命线”,体现出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优势,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抓的好了,才能发展好经济,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大众,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重要思想。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很重要的,我们党以及建国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进行经济建设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发展,党的历史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可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天,要想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同样必须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标志,新的时期要求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当代中国根据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重要思想。“这正是确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的根本指导原则和重要依据,目的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来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才能使我们有着不断进步的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更加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前进的前提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就是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的。其中,思想文化在其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从马列原理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已为历史证实。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解释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政治内涵。和谐社会从其字面上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党的政治目标,也是国家的政治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宣传和谐社会的思想,使之成为社会大众追求的政治理想信念。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且上升为自我的价值理念,使之落实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行动当中。同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思想认识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成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然而良好的政治环境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造良好政治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完成的。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的原因,经济社会的落后当然是根本原因,但此之外,战争与政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告诉我们,不安定的政治环境不仅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益处,甚至连追求基本的“和谐”的机会都不会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确保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 7
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的条件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构建和谐社会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矛盾来看,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育人的工作,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让人们通过谈心、对话、走访的方式,化解人际矛盾,增进人们的理解,达到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解与和谐相处。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智
力保障
党的十六大向全社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整的解读“和谐社会”它包含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繁荣发展皆是以社会成员作为主体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获取追求,既是现实的人生奋斗过程,又是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作为社会的人,人必须参入社会有机整体,在社会中不断进步,为其政治理想而奋斗,以实现社会团体的共同利益。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不得。”党的历史发展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全面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期,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做出了精辟论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的重要任务,责任重于泰山,道路也是漫长艰辛的。
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
新时期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调节,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在新时期的重要的社会任务和重大历史工程。在共建和谐社会中,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的完成,才能使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不断的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奋勇前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 7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落实和谐社会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切实的生活水平而着想,落实领导干部的亲民作风,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同时,引导人们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保护环境发和生态,走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扎实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理念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的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不断的满足社会不同的阶层的需要,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方面的要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做大事来做,坚持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的思考问题,坚持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思考问题。提高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搞好政治思想建设,积极指引正确的道德方向,加强人民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成员法律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所以,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吸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所以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就要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从而,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调节,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我们要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 7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民日报2002.09.20 [3]、选自《人民日报》2005~02~20的和谐社会 [4]、选自《邓小平文选》第169页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班
开班式上的讲话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18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53页人民出版社
/ 7
第二篇:7定稿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使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新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措施。笔者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关系;一致性;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党对新时期国情的全面掌握下提出的创新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定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党的发展壮大和建设创新,是联系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前党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弘扬党的精神和先进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理论深入人心,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团结一致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确立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低标准是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最高标准是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这些认同机制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建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实现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美丽画卷的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的理想信念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为核心,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古语有云:“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可见从古至今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统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高超技能,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达到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中,自身和谐是最根本的前提,塑造和谐的个体,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即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信念,有关爱他人之心,能够妥善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达到和谐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自古以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是指人与社会的鱼水关系。当今社会,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其教育和激励功能,为激发人的创新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在满足时代需求方面是一致的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也快速增长,强大的物质利益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和谐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满足了时代需求,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协调各种矛盾关系。首先,通过宣扬
和谐社会理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各种经济体制的稳定发展。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企业发展稳定,非公有制企业竞争激烈,职工在就业时无论选择哪种性质的企业,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好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通过宣扬和谐社会理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对待贫富关系。自邓小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已经富裕起来,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仍有小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中。贫富关系往往是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人们正确看待贫富关系,并帮助人们通过合法渠道走向小康生活,最终形成共同富裕的和谐局面。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以来新的时代使命,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从根本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和而不同,存同求异”的“人”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社会。胡锦涛主席曾指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才、培育人才,尤其重视人才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国情,以学生为本,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正确的社会理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正确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为一体的和谐社会总布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体人民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是全社会人民的价值导向,反映着社
会道德现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公民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的公平、正义、宽容、诚信的社会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建立可持续教育机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熏染才能重塑人格。”中国也有古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应该从德育入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建立起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德育水平和政治水平的教育机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充满和谐之美的社会画卷。
四、结语
文明带来和谐,只有进行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广大人民开拓创新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共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吴潜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2]刘社欣,刘江丽等.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5.[3]严莉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148-150.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屋顶风机
摘 要:建设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其如此重要之地位,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所以,必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审视并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与
对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的要求下,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教育是育人,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树立和谐教育目标。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高校决策者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和谐,学校内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和谐,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和谐,教育内容即“五育”和谐,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激发学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
3、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需要实现基础性和谐和匹配性和谐。基础性和谐重点要解决德育首位的问题。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高起点、全方位地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高度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全社会大力支持、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匹配性和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合力匹配以及教育方法、教育
形式的匹配,实现教育目标和谐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
第四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①是评价主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按照科学的评价原则和标准,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和可行,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启蒙和探索阶段。代表作品是 1986 年由陆庆壬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了经验总结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是 1999 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在总结前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结合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重要途径, 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 促进学科的科学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这里仅列举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即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分析评价。以利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②王礼湛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对这一效果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③邱伟光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要求,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④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⑤邱伟光、张耀灿教授进一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⑥陈秉公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⑦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⑧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作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活动,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信息反映到评价者意识中来,从而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以及评价程度的大小,也就是说,用主体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衡量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的性质以及价值量之大小。⑨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和对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⑩。最后两种观点中,前者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哲学角度来定义,而后者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评价方法角度进行定义。本文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工作的价值和有效性的整体判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提供条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深入和健康发展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也可以认为是由一定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对受教育者及其相关诸因素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和现实状况,运用主要指标和科学方法,对其实施评鉴、估测的,包含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程序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社会发展要求评价、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评价、能力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上级评价和自我评价,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集中评价、分散评价和集散评价,社会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党组、社团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企业军队、文艺、传媒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活动客观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原则主要包括: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历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这门学科重要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首先应坚持党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这个根本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必须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材料,进而比较、鉴别,认清评价客体的本质,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评价客体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必须详细占有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评价客体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也要坚持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过程的连续性。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合理配置、组合评价方法体系,从而真正坚持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原则。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评价,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情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及条件因素的现状进行评价。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评价,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情境序列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及条件因素的现状评价。静态评价评价表现客体的现状,动态评价则表明评价客体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就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构成要素在评价活动某一阶段中的相对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还要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首先是政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看到教育者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了解并接受教育者的政治主张,要有遵守教育者为维护其政治主张所制定的制度要求的自觉性。其次是思想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主要是将教育者主导的思想采用一定的方式通过灌输以至于内化为教育者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自始至终必须坚持为实现其目标服务。再次是实事求是标准。对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指标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到评价过程和效果真实准确。
三、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特征和评价方法及其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和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特征,为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容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也比较困难。”第二是投人和产出的模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投人包括显性投入和隐性投入。显性投入有:财物、时间、人力,其比较容易评价隐性投入包括: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经确立的教育形象,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无形资产等,其评价就有相当的难度。第三是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为例,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甚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将其成绩全部归之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中肯定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状况,但是应该占有多大的比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第四是评价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状况标准的不确定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表现有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缺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内在的品德就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并体现为相应的效果。第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经确立的教育现象,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目前的教育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评价的教育效果又是哪一段时间的教育投人所获得的产出?。上述五方面的特征使得用常规方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据评价其效果或价值时所应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通常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方法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其中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指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其优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以判断事物的演变趋势以及变化情况,其优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使得评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数量化评价法、目标管理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和分等加权法。目标管理法就是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对照这些目标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将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直接对比。数量化评价法,即用模糊数学法和数量表述法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可以克服传统的定性方法的缺点,其优点是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效益评定法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消耗时间与投入工作量的乘积(成本)的比值来判断其绩效,其优点是更侧重经济价值。分等加权法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每一个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再根据指标在整个评价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数进行计算。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特征可以看出,采用单一的现有评价方法难以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
四、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指标整体结构。它是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转化而来,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具有导向的作用。评价指标的重点,往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20 世纪90 年代初, 有学者主张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和效果
评价指标。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评价指标,工作队伍的评价指标,效果评价指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评价指标。近几年来, 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对受教育者的评价指标,对教育者的评价指标对教育部门的评价指标,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指标。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中应把握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统一,务实性和务虚性的统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统一,针对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应保持自身的整体性,并且毫无遗漏地体现所应达到的目标。容现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客观可信、符合实际才能确切地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水平。可测性原则是指评价目标是通过指标体系中各条指标对客体(评价对象)的实测来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指标系统和指标权重集合构成。评价指标系统反映了指标的结构形式,指标权重集合反映了不同指标或指标集合的重要程度。评价指标是由目标逐级分解得到的,所以评价指标系统是一个具有分级的模块结构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集都是由若干个子集组成,每一个子集又是由更小的子集组成直至最后一级,是不能再分解的指标,称为末级指标。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由零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末级指标构成。指标权重系统反映了各个指标系统之内或者系统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每一项指标对应一个权重系数,每一个指标集合对应一个权重集合评价指标系统对应确定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系统。在评价对象和评价原则确定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应该包括以下环节:(1)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即零级指标,为指标设计规定方向与范围。(2)分解评价目标。根据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特征与设计的要求,将评价目标逐级分解,设计分级指标集合,直至末级指标。(3)构建体系结构。分析指标体系,明确各个指标集合的内容及具体的末级指标及其在体系中的位置。(4)选择权重确定方法。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包括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主观经验法等。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定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
(5)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由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的类型与评价对象的特性来选择。(6)完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是对评价体系补充和调整,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清晰和全面。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本文综合前述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从更为广泛和全面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设计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科学评价应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执行,主体效果,运行过程,信息系统以及投入和环境的评价的综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标准和社会效果标准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导向)的绩效评价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发
展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绩效评价包括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程度,受教育者对其他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的素质和结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后教育者本人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绩效评价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系统性、程序的科学性和方法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收集和管理与信息分析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投资和环境指标包括投资指标(人力与财力)和环境指标(内在环境如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外在环境,如稳定的国家教育环境和和谐的社会舆论风气)。
第五篇: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小楫轻舟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是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邓小平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为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指导。
一、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是开始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自1957年之后,我们党错误估计形势,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均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阶级斗争被扩大化、绝对化,到文革期间发展到极至,造成了人际关系破坏和无政府主义泛滥,根本没有社会生活的和谐可言。十一届三中全会断然否定了这个错误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拨正了中国这艘巨船的航向,是中国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
首先,“以阶级斗争为纲”只力图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才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这一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物质基础
其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社会基础,如果继续坚持,只会破坏社会和谐。各阶级、阶层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着的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根据经典作家的“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许多新举措。第一,在国内实现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大大改变了“文革”时期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混乱、不和谐状况。第二,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思想,为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增添了新鲜的力量。第三,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并从细节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路。例如,他说,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这一点在工业多的城市要特别注意。„„可以专门划出一部分地种菜,生产的蔬菜首先供应工厂,还可以供应市民。工人有点菜吃,有点肉吃,农民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这对于改善工农关系也有好处[1]。第四,指出妥善处理、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有人认为我们做事情只抓住工农就行了,这种想法总的来说是不对的,具体来说只有一半对。工农确实是我们依靠的基本群众,但只做工农群众的工作还解决不了
全部问题,还必须处理好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正是各阶级、阶层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才形成历史合力。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时就提出:农业搞不好就要拖工业的后腿,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3]这话虽是针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而言的,可实际上,这也正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整个国家建设中作用不同、却又彼此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集中总结和凝炼表达。第六,统一战线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法,邓小平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新思想。总之,正是由于邓小平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把中国各条战线、各行业各、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凝聚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这个伟大理想上,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国际上,邓小平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及彼此之间和谐共处的必要性,抛弃了以往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作法,大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团结一切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人士,以智力、资源、资金引进的多种方式,进行交往与合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任务的提出,以及解决这一任务的的物质条件、物质基础,正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所以说,没有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建设成就,就没有和谐社会理论产生的的物质基础。富裕是和谐的物质前提,贫穷与和谐是格格不入、毫不相干的。和谐社会是物资极大丰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否则,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邓小平彻底否定了“越穷越革命”“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等种种“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荒谬论调。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一心一意搞建设的道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这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十年**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不努力发展生产力,做大物质财富的蛋糕,就无法扭转那种贫穷被动的局面。摆脱贫穷的首要措施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而这需要经济建设的支撑。正如邓小平说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温饱问题的解决,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是和谐社会的最原初的物质起点。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邓小平还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这些理想的实现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做保障,都是不可能现实的,因此,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必须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并不矛盾,而是
不可分割、相辅相承的: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人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
三、制定“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之一。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而共同富裕是公平与公正的最核心内容。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赋予共同富裕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段经典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找到了一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道路:先富———后富———共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至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公、先富者为富不仁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这也是改革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本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在提到共同富裕的问题时,总是完整地阐述“先富、后富、共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科学地预测:“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标志着共同致富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
尽管当前的现状距离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距离和谐社会所预期的理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但一方面邓小平理论中的“效率优先”思想为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邓小平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后来又被具体化为“一次分配更多地突出效率,二次分配更多地体现公平”,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们的注意力正在逐步转移到二次分配上。实际上, 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也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所应遵循的原则和道路。可以说,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靠近,也意味着向和谐社会的靠近。
四、提出了解决发展与代价问题的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道路
鉴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情况,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发展中的代价,也是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不和谐因素,邓小平认识到解决发展中代价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提出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我国发展中的代价问题,总起来说,包括两种性质的问题:在社会领域表现为道德滑坡,在自然领域表现为生态破坏。
针对社会领域存在的道德滑坡问题,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两手抓”: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通过“两手抓”,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并有效抑制了现代化变革中产生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各种潜在因素。
针对自然领域存在的生态破坏问题,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提倡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工业、农业水平的科技含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面做文章,改变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被动局面。这对有效避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还指出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努力做到环境保护方面有法可依。另外,邓小平还主张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和生态问题。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思想渊源。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以之为指导,有助于创造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喜人局面。
五、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了平台
稳定不等于和谐,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稳定。鉴于亲身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局面,邓小平深知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重要性。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所说的稳定,其含义是广泛而丰富的,既指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也指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既指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指政策的连续统一;既指农村的稳定,也指城市的稳定。
和谐既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个不断向理想状态过渡的动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以稳定为基础和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改革这个动力就失去了支撑点,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就失去了保障,经济建设的成就会遭到破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失去牢固的物质基础。历史上,分崩离析的不稳定局面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灾难的反例已经举不胜举,文革中的十年“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使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全面瘫痪,更是一个典型;稳定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只有稳定,才可能有和谐社会所构想的那种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局面,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六、以“和谐人”为人性假设基础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虽然没有用过和谐人的概念,但他的管理思想中却包含着和谐人假设的深刻内涵。
和谐人首先指做为个体的人,一方面指人的现实利益结构的和谐,邓小平历来主张从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努力满足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等各种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指人的发展目标的和谐,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实际上是要培养“德才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和谐人假设也包括管理关系的和谐,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境界,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所包含的管理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平等。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而也是最终意义上管理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然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或法律等手段实施管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企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又往往成为被管理的对象,成为管理的客体。在我国行政管理中,人民群众这种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主客体相一致的地位,一方面表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
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民群众这种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地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是解决这个矛盾性问题的合题。邓小平倡导的“领导就是服务”这个命题反映了我国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首先,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符合现代管理理念,是对人的尊重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其次,以“领导就是服务”为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建立新型干群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公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再次,邓小平倡导的民主管理大大调动了广大工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增添了新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得到空前发挥。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序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巩固改革成果,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道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