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本科类)学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所录取学科大类的基础课程,第二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各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要培养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又具有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信息管理与综合利用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资源、环境、土地、环保、化工、农资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测量学、资源环境概论、土地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等。授予学位:理学(或农学)学士 环境科学
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保产品开发、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生态学、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环境科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环保、市政、建设、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学校、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林学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和药用植物栽培)、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应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经营与信息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化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城市林业、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林木遗传育种、林木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测量与遥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生物学、土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毕业后能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也可在与上述行业有关的生态环境类高科技公司从事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工制图、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经济学、测量学、土壤及土壤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生态学、AutoCAD制图。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环境生态类)。土地资源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基础,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运用计算机、遥感、GIS、测绘等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问题,能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测量学、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有关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洪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水法、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技术经济分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数学规划、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信息技术、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水环境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利经济学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类:
实行2+2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各专业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现代制造技术、冲压模具设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数控综合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设计、制造及试验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能从事车辆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维修、销售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制造工艺学及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主要培养具备专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掌握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作物学基础、农业机械化管理及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第二篇: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人民政府(2009年9月9日)
瓜州县(原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与肃北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10乡5镇,居住着汉、回、蒙、东乡等21个民族,总人口14.2万。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由东向西渐低,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流、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绿洲面积311.6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6%,被戈壁、山地、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多风、少雨、干旱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沙尘暴、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县四大班子高度重视,把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作为改变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乡绿化、林业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使区域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紧密结合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强化管理,严格执法,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1、强化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瓜州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瓜州县综合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实施意见》、《瓜州县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的通知》和《瓜州县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三项措施,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我县制定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扶持办法》,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以花牛山集团公司为首的一批铅锌尾矿冶炼项目,通过对工艺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尾矿废渣的回收利用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生产。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8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快速建设、城市天然气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营、农村沼气工程的稳步推进,使清洁能源在我县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县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瓜州县无序开垦荒地资源行为处分暂行办法》、《瓜州县无序打井暂行处理办法》,加大打击力度,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集中力量整治“乱开荒、乱打井、乱采挖”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2、加强日常监管,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严把环保准入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对所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环保第一审批权” 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结合各类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对采选矿废渣和生产废水进行了整治,依法关闭取缔了土法炼金点。加强了核与辐射的日常监管,在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每年由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11家使用射线装臵的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对现有存机量进行登记建档。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区、医疗废水处理和城市居民区噪音管制监测和管理,净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三是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力度。在西气东输、嘉安公路、敦煌铁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县上及时组织环保、国土、水务等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进行跟踪管理,采取下发整改通知,定期巡回检查等方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对存在问题较多且整改措施不得力的施工标段进行处罚,降低了重点建设项目对我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了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步进行。
3、加大投入力度,环境保护目标全面实现。多年来,我县按照“不欠新帐、多还老帐”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保障了环保经费持续增加,全面实现了各项环保指标。一是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县内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了污染排放,西脉矿冶公司铅锌尾矿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禾麟粮油公司棉仁蛋白项目、城区天然气架设等一批清洁生产试点工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先后完成瓜州大道一、二、三期改造、城区街道绿化、人行道改造和标准化园林小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同步对城市生活垃圾实 施了集中堆放埋压处理,改造了城市排污管网,解决了平房住宅区污水入网问题,实施了集中供热,强制报废污染严重的小锅炉80台,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排放量。环境投入的持续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计划,全面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市上下达我县烟尘和工业粉尘年排放量指标380吨,实际排放378吨,低于指标2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指标676吨,实际排放664吨,低于指标12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指标635吨,实际排放633.3吨,低于指标1.7吨;氨氮年排放量指标90吨,实际排放69吨,低于指标21吨;固体废物年排放量指标5000吨,实际排放5000吨,与指标持平。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85%,居民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
二、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
自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我县就把防治风沙危害,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当作富民强县的大事常抓不懈,县四大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大规模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封滩育林、重点风沙口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目前,全县森林总面积91.57万亩,疏林地19万亩,灌木林地58.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5万亩,四旁树78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71.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2%增长到2.53%,绿洲覆盖率达16.5%。全县现有各种防护林带6858条,总长度4250公里,折合面积6.52万亩,生态建设的快速进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和区域 气候条件,全县七级以上大风天气由七十年代末的每年118天减少到现在的71天,沙尘暴天气由36天减少到13.7天。
1、实施综合治理,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口治理是我县林业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从1978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防治并重、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封滩育林相结合,累计治沙造林3.6万亩,全县250公里的风沙线通过综合治理到目前已减少到110公里,42个风沙口有33个基本上得到治理,有效遏制了流沙危害,沙化面积减少了12万亩,恢复耕地6万多亩。石岗墩风沙口位于县城以东7公里处,总面积6万亩,是我县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直接威胁着县城和城郊5.4万人的身心健康和12万亩农田的生产安全,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从1995年起石岗墩综合治理被县政府确定为“县长工程”,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综合治理。先后投入建设资金5900多万元,投工投劳80多万个,完成植树造林15600亩,设臵沙障45条、41公里,封育天然植被7500亩,建立育苗、林药生产和经济林生产基地5000亩,并完成了部分渠路、灌溉及办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使昔日的风沙口变成了防护林网纵横交错,渠、路、林、田配套成型的新型开发区。从2002年起,我县又启动了城东护城林建设工程,连续多年,由县林业主管部门,通过争取项目、借贷等方式,多方筹措投入建设资金860万元,挖石挖土,采用喷滴灌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完成了长1100-1500米、宽2-5米的护城林带14条、长15.5公里,防风固沙林带23条,在城东流动沙丘架设喷滴灌设施,治沙造林300亩,在沙石戈壁上营造沙生灌木林200亩,为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 作用。2008年,石岗墩被市上确定为千亩枸杞示范基地,目前,枸杞已成为该区域最具特色的作物,昔日的风沙口成为今朝“聚宝盆”。
2、加强农田林网建设,防护效益显著提高。我县农田林网的框架是从七十年代末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后逐年建设形成的,近三十年来,在加强管护、提高已建林带质量的同时,在农区内部采取窄林带小网格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农区外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新开发区整体推进林网配套建设,使全县农田防护林带达到6858条、长4250公里,与“三北”工程建设以前相比增加4005条、2300公里,农田林网化程度由原来的68%提高到93.2%,林网化率提高了25.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绿色通道建设自1998年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资金598万元,完成了313线31.5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任务,造林面积达到315亩。瓜州大道沿线、313线疏勒河大桥至安简棉加厂段采用挖石换土的方法,建成的4条长达27公里的高标准道路林带已成为全县绿色通道建设的亮点。县、乡、村道路绿化由乡镇组织实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组织造林,已完成县、乡、村公路绿化370公里,占县、乡、村、公路里程的75%,造林面积达到3800亩。
3、加大封滩育林育草力度,天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造林绿化条件,我县合理规划,先后启动实施了封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配备了专职管护人员,设臵各种围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措施,对大面积的天然林草实施了有效的封育保护。目前,已完成封育成林124.5万亩,6 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封育前的8%提高到了40%-49%。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5万亩,有效增加了全县人工林木面积。
4、加快城乡绿化步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县城、乡镇集镇绿化工作按照“多树种、高标准、林草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方筹资投入和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全力组织实施树木更新改造。公共绿地建设绿化树种己逐步由过去单一的杨树改变为现在的国槐、垂柳、白蜡等多树种搭配,初步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美化效果。目前全县已有96%的村组达到绿化、美化标准,城区绿化面积已达到8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27.86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为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5、坚持依法治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坚持造管结合、科学护林和依法治林相结合,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林草植被、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人为造成土地沙化的违法行为,加大林木病虫害防治力度,强化林木资源防火、防鼠害等管理措施,使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呈良性发展态势。
三、两个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植被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 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南片位于瓜州县南部,与玉门市为邻。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南以甘新铁路为界,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接,东临马鬃山,西与敦煌市相连,是我国目前第10位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科学实验区。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纳为首批网络成员,199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
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域范围的辽阔、环境因素的多变、生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在其生活、栖息、繁衍,各类生物虽数量稀少,但珍稀种类多,代表着其对特殊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60科374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裸果木、梭梭、麻黄、胡杨等6种。有野生脊椎动物共26目、55科、15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8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鹫、小鸨、黑鹳8种;国家2级保护动物有草原斑猫、猞猁、鹅喉羚、岩羊、盘羊、天鹅、暗腹雪鸡、雀鹰等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42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17种。
建区二十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西自然保护区不断开拓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加强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监测技术水平,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依托 保护区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资源博览中心。以戈壁植物园为基地,移栽培育荒漠珍稀濒危植物7科18种5万多株,有效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在科研监测方面,先后完成了戈壁草场恢复治理试验、保护区草原围栏封育、西气东输保护区段生态恢复治理等大型科研课题,同时确定资源监测点,制定监测路线图,积极落实保护区中、长期资源监测和国家重点项目效益监测措施。自1997年开始承担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的驯化繁育,现已成功实施半放养,首批放养的普氏野马已完全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为普氏野马最终回归自然奠定了基础。
2、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1月14日,总面积32.4万公顷(其中核心区域90400公顷,缓冲区66000公顷,实验区167200公顷),分两片,一片位于瓜州县截山子以南的东巴兔、八棱墩湖--塘墩湖一带,一片位于瓜州正西疏勒河中下游西湖乡一带,该保护区隶属瓜州县林业局,下设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瓜州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负责管理。
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主要以野生动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保护区内现有160种野生动物,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种类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42种。另有345种野生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有5种,分别为胡杨、梭梭、裸果木、膜果、9 麻黄,其中膜果和麻黄尤为珍贵,为第三纪子遗种,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经过几年的建设,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7个基层保护站,初步完成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10-15%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天然林草植被封育面积增加45万亩,达到101万亩,尤其是柽柳现存面积相比增加1.5倍,分布区内的覆盖度达到35%以上,中心区域达到40-70%。荒漠沙生植物、湿地、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期数。
四、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量的移民和土地开荒破坏了我县的生态平衡,近20年来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九甸峡移民等移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县耕地面积由80年代的19.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9.3万亩,增加的耕地主要是通过毁林、毁草开荒而获得,加上渠、路、居民点、学校、单位的占地,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直接减少50万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加剧了荒漠化进程。由于疏勒河上游向玉门赤金峡调水,以及县内各种水库、水坝的加固和渠道防渗措施的广泛应用,使上游疏勒河来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为了满足耕地用水,县境内开始大量打井,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历史上干旱缺水的70年代中期,全县也只有380多眼机井提灌解决旱情,而到了2008年全县共有提灌机井1769眼,年提取地下水14420万立方米用于河水不足的补充灌溉。这种以打井提灌的补充措施,虽然缓解了缺水问题,但必然 导致靠地表生态涵养水分的植被因水位下降而枯死,形成越提灌越干旱的局面,出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生长,使一些原本被固定的沙丘再度成为流动沙丘,加剧了绿洲的荒漠化和沙漠化。
3、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我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近20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造成我县两大水系--疏勒河、榆林河地表来水量逐步减少,加之疏勒河上游昌马水库建成蓄水、调水,阻断了地下水的补给,使得我县露头泉水断流,造成34座塘坝潜流断水,13座塘坝因枯水而放弃,全县湿地面积也由30年前的216万亩萎缩至现在的174万亩。疏勒河流域自然生态现状令人担忧。
4、由于我县财力困难,每年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加大,生态恢复治理进程相对较慢。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1、牢牢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合全县之力,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促使我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2.坚持禁牧、休牧与草原合理有效利用结合,进一步做好草原围栏保护工作,实行分区、分片有序轮牧,最大限度维系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切实提高草原的生态经济效益。
3.加强对移民的素质教育,加大对采挖野生植被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草地恢复补偿机制。
4、积极争取输配生态用水,力争修建昌马水库西干渠至双塔水库生态输水干渠,分水给生态需水区域,使瓜州绿洲得到有效保护。
5、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移民项目区相关建设资金的投入,如沼气配套设施建设、能源建设等,以缓解我县生态保护工作的压力。
由于我县地处内陆荒漠干旱区,干旱、少雨、风沙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客观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较大,我们恳请省、市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希望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以及采访团的各位记者朋友,通过这次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难给予客观、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关心瓜州的生态、环保事业,更多地关注瓜州的发展,在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我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 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睡眠 植物睡眠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得在晚上,有的在白天。叶子昼开夜合的现象,除了合欢树外,还有花生,红三叶草,白屈菜,羊角豆等。喜欢晚上睡觉的花朵除睡莲外,还有郁金香,番红花,蒲公英等。是不是植物都在晚上睡觉呢?晚香玉的花,一到晚上就盛开怒放,香味浓郁。烟草的花也是白天闭合夜间开放的。植物睡眠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称为睡眠运动。植物睡眠运动的影响机制:温度(番红花或郁金香开花就是由温度的变换引起的,把植物从冷处移到温暖的室内时,已经闭合的花朵经过3-5分钟就很快地开放了),光强度(烟草的花在光线增强时便闭合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又都开放了。而睡莲,蒲公英的花朵正相反,它们在强光下开放,在弱光下闭合),细胞膨压(合欢树,红三叶草等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基部的叶枕中部分细胞的膨压改变引起的。这些植物的叶子在夜间闭合,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植物睡眠运动的意义:1,花朵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花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传粉,并且保护花朵的主要部分花蕊,免受不良条件的影响。2.睡眠运动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3.植物的睡眠不但可以保护叶子免遭寒夜的冷害,而且能睡觉的植物比那些无睡眠的植物要长得快些。总之,不论哪种类型植物的睡眠运动,都是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自卫武器-单宁酸 遭受舞毒蛾吞食以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是不多的,而被舞毒蛾咬食后,叶子中的单宁酸急剧增加。单宁酸和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使叶子变得很难消化。舞毒蛾吃了这种橡树叶子,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食欲马上减退,行动也呆滞起来,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儿吃掉。
醌类有胡桃醌,金霉素,四环素;硫化物有萜类,甾类,醛,酮,卟啉。这些分布于各类植物,多集中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间的化学战有,“空战,陆战,海战”。空战:植物把大量毒素释放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使其它植物中毒死亡。加洋槐树皮挥发一种物质能杀死周围杂草,使根株范围内寸草不生;风信子,丁香花都是采用空战制敌的。陆战:这些植物把毒素通过根尖大量排放于土壤中,对其它植物的根系吸收能力加以抑制。如禾本科牧草高山牛鞭草,根部分分泌醛类物质,对豆科植物旋钮山,绿豆生长进行封锁,使之根系生长差,根瘤菌也明显减少。海战:利用降雨和露水把毒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污染而使对方中毒。如桉树叶的冲洗物,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使禾本科草类和草本植物丧失战斗力而停止生长;紫云英叶面上的致毒元素硒,被雨淋入土中,就能毒死与它共同占据一山头的植物异种。
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 神秘果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甜味,当它附在舌头上时,其末端结构就会嵌进甜味感受器内,从而使人产生味道错觉,再吃酸的柠檬或苦的野生哭橙时,感觉它们的味道不是酸和苦,而是甜滋滋的。
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植物 风雨花: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报雨花: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气温草: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可知温度的高低。青冈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竹子开花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
第四篇:生态观与环境
关于如何概括生态科学所提供的新思想,使它成为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尚无一致的看法和界定。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和西方学者较多的称为“生态意识”,也有称为“生态智慧”、“生态思维”。80年代初,中国学者余谋昌称之为“生态观”。他认为生态观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生态观”这个名称是合适的,但是不能仅从思维方法上去把握,而应该在更广泛的自然观层次上来把握。
生态观应是人类关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建立在生态科学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并在人类-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哲学世界观的概括,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生态与环境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曾经依次具备了关于生物个体的、种群的、群落的以及系统论的几种生态观。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由以生物界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愈益结合的发展趋势,因而人类现在又逐步获得了关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观、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生态伦理观、关于社会法律问题的生态法学观、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观、关于哲学理论问题的生态哲学观、关于美学问题的生态美学观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态观。各种生态观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当今时代“生态学化”的趋势和特点。
被动适应自然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限。在神权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相信世界为“神”所创造,对自然规律一无所知。人们面对广漠而变幻的自然界,充满了无知与恐惧。自然可随时随地使人类丧失其存在的可能,而人类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完全依赖自然而生存。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附属”关系,即人是自然的奴隶。
二)利用与顺应自然
到了农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神权论思想的束缚,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与一幕幕悲剧,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湮灭等等,不胜枚举:总的来看,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尚未超出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这一阶段,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与自然的协调与适应,如老子、庄子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三)征服与统治自然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在加快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产生了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越来越神气,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获得知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笛卡儿宣称“人
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等,这些机械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水、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面对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公害肆虐,各国学者、政治家和公众逐渐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开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讨论、再认识:
(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员,与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可以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如著名生态学家莱奥波德(A.Leopold)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遍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懂得(我希望懂得),征服者的任务是最终征服自然。”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模式,自觉地将自己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住人类的生存根基。否则,过分地夸大人类自然的能力与作用,对自然为所欲为的行为后果,必将导致人类走向生存危机。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对人类无情报复的具体体现。
生态科学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基础,这是由生态学的性质和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结果所决定的。海克尔开创的生态学这一研究领域是以有机体与环境之问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综合地研究各种生物与各种环境的复杂关系,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所涉及的因素的范围也必然越来越多、越广。生态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两次大的领域跨越。
在生态学刚刚诞生的一段时间里,它是沿着生物学的方向发展。由于生物种类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学出现了众多以生物为中心或以环境为中心的分支学科。如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栖生物生态学、水栖生物生态学、寄生动物生态学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一系列次一级分支学科。生物种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便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研究种群与环境关系的群体生态学。群体的数量统计、定量关系,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的预测和控制的需要,促使生态学与数学紧密结合,从而诞生了数学生态学。现在人们普遍将生态学看成是生物学中的一门数学。
生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使生态学一开始就与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广泛相互影响。随着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物理、化学生态学两大分支学科。生态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众多不同地理环境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同时使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以及环境科学中的许多根本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随着生态学考察因素的增加,研究本身对全面性、客观性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家开始用“生态系统”概念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运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不仅指导了生态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对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发挥巨大影响。当生态学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各个层次来说明生态运动的规律时;当生态学应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才真正将生态运动的复杂变化暴露在人们眼前。至此,生态学也便在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范围内广泛互相渗透发展成为生态科学群。这是生态学从生物学范围向整个自然科学的一次领域跨越。
生态学的第二次领域跨越是从自然科学范围向社会科学范围的跨越 20世纪50年代以来,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生态学迅速从以生态为主转向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主开展研究。人类是生物界的一个物种,它与环境的关系中必然有一系列生物学的特性,因此也就必然有一门研究人类种群生态学特性与环境之间关系基本规律的人类生态学。这门学科本来应该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但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活
动已经使自身生态学特性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及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里涉及到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生态学从一开始就不限于人类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甚至更侧重于以社会为主体。人类生态学便同时也称为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发展,已经分化出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同时,生态历史观、生态政治观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展开。这些将人类社会、科技、经济、政治以及伦理道德和美学纳入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使人类-社会-自然更好地河蟹起来。
生态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展示了它的高度概括性和整体化特征,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具有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能够成为人类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生态科学的研究内容上看,它是对生物体和环境多个层次的研究中获得的认识成果。这些层次可以从分子、细胞层次直到生物界、智慧圈;也可以从一小块田块、小水池到全球环境、整个宇宙空同。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使它的认识成果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生态科学的有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经达到一定的抽象和概括的高度。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生态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使人们从具体的生态学知识发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而今,“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等生态学的概念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使用。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观形成于近几十年来辩证思维的广泛传播和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在全球生态系统复杂联系面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中用的。生态学的研究,必然要普遍采用综合的、整体联系的思维和方法。美国亨德莱在《生物学与人类未来》一书中用生态模型分析一块洋白菜地与它有关的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网络,大约有210个种群与它有关,再加上无机环境.其构成的联系密如蛛网。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生态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它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日益尖锐。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盲目增长,使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限制增长的研究报告(译为“增长的极限”),它提醒人们如果继续五十年代以来的增长模式,世界将要面临一场崩溃性的灾难。经过以后二十年的争论和反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观终于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认同。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尖锐矛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即出现难于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生态观的形成主要也是人与自然一系列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观力图按照人类社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适当地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力求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寻求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观着眼于全球整体性和全球生态系统运动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发展观考虑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为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着眼的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总之,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背景条件是一样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同的,目标的时空特点是一样的。生态观是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在对全球人口、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体系。由此可见,生态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整体,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在生态系统中,同其他种群相比较,人类是唯一在一切生物群落区占优势的种群。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类以生物圈的生态功能为基础。参与生物圈的自然过程,给自然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因素。但是这种因索既可以提高生态圈的有序性、促进它的发展;也可以破坏生态圈的自然平衡、引起生态退化。因此.人既是生态圈的宝贵资源,又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虽然由于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已在地球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人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文明为特征的智慧圈。人类可以以文化进化使环境与自身需要相适应,但是人类还不能完全取消自己的生态学进化。文化进化并不能使人类完全控制自然,也不能使人类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只有在正确的生态观的指导下,按照自然生态
规律办事,才能使智慧圈与生物圈协调一致,才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是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如果能够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生态平衡之中,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比较稳定,有机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生长能力就正常的增长,即自然生产力就高。对于耕地,只有不断补偿其所输出的肥力,才能五谷丰登;对于树林,只有采造结合,才能青山常在;对于湖波河海,只有捕养并重,适时适量捕捞才有丰盛的鱼类资源:对于环境排气排废,只有限制在它的自净纳污能力之内才能永保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因此,只有在正确生态观的指导下,维护、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谈得上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更有许许多多的实际行动需要解决。如何持续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生产效益和生态教益?如何评价环境价值、环境质量?如何保持和维护可再生资源?如何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这些都需要生态观的正确指导。正像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和男女老少每天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一样,生态观也应该成为每一位地球村民自觉的自然观。
第五篇: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摘要]
描述了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项分析了污染(水、汽、固废)处理技术 的关键点,阐述了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
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结合海尔的案例,分析了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
意义,阐述了世界及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来源及处理技术关键点
1、水污染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优化,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染控制的不断加强,2007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2.0%。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的日趋缓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却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01 年~2007 年,生活污水的氨氮排放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2007 年末,据统计,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10.2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7%。如今,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第一,物理法: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反渗透。第二,化学法:常用方法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药剂消毒等。第三,物理化学法:常用方法有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技术。第四,生物处理法:该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
2、大气污染就全球而言,目前有以下问题:(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即“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离地面约20 至25 千米的平流层中,并称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氟氯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3)酸雨ph 小于5.6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化石燃料燃烧和和汽车尾气排放所引起。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顺还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引起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2)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3)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以除尘技术为主,包括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出尘;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法有燃料脱硫、低硫燃烧、废气脱硫;对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方法有低氮燃烧、废弃脱氮;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方法有燃烧法、吸收法、冷凝法。
3、固体废物污染“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递增率分别为7.5%、6.5%、6.3%、19.5%、12.0%,平均年递增率为10.36%。“十五”时期生活垃圾较“九五”时期增长了48.9%。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主要集中在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52个重点城市。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有关数据,“十五”时期,天津市垃圾产量呈递减趋势,上海市和北京市垃圾产量增长率都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了平稳增长期,分别为3.5%和2%,重庆市垃圾产量增长率为4.77%。固体废物来源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各行各业都能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垃圾焚烧和资源化回收利用四大技术。
二、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就是通过人工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自我净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以韩国清溪川的生态化整治为例。首先,整治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清溪川复原前,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复原通水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6℃。其次,整治工程拆除了横亘市中心的高架桥,取而代之的是改善后的城市公交系统。据统计,与2003年12月份相比, 2004年7月新公交系统投入使用后, 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增加了11%;与2003年6月份相比,利用地铁出行的人数增加了6%。此外,整治工程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文化效应。工程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滨水空间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江北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为将周边地区整合成为国际金融商务中、高端信息和高附加值产业园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三、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多数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环境报告书是企业环境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布的一条有效途径,环境报告书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对环境行为的改善。首先, 要求企业公开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在环境声明中写入有害物质的排放、处理等方面的数字综述。这些量化的硬性指标可帮助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好坏做出更明确的判断, 并促使企业采取实际行动加以改进;其次,环境报告书能增强标准的可接受性。目前大多是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 因此企业不愿公开其环境目标。环境报告书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实施有重要意义,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只是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 只有在环境报告书的作用下, 它才能有实际的效果。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环境方针的实施计划、为了落实环境方针和计划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环境业绩等。从2005年起,海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连续三年发布环境报告书,对集团的物质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等工作进行集中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海尔通过实施“设计制造零缺陷、资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战略,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节能减排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使海尔在家电这个利润薄如刀片的领域实现了健康发展,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1995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指定了四个示范区进行实际应用研究,截止1996年,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发展为十几个。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 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