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论文(园林植物与生态类)大纲
课程论文(园林植物与生态类)教学大纲
学分:1周数:1
一、目的课程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过程。园林学(园林植物与生态类)课程论文是在园林植物与生态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以及进行专业实践和调查研究之后,写出的有关园林学的综述性论文或调研论文。课程论文的主要目的是: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检索、阅读、综述、使用科技文献,了解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调查、实践和大量查阅资料之后写出关于中国园林学生产与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课程论文。论文的组成:A、封面; B、中文摘要;C、英文摘要;D、正文;F、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200字左右,扼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语言精练、明确,语句流畅;关键词(3至5个)是论文中最重要的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内容要相对应。
正文通常是文献综述或调查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果,要求客观真切、文字简练、语句通顺、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正文5000字左右。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和网页,以近期发表的杂志类文献为主。
三、地点及进行方式
论文题目一般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提出,也可采取学生自选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以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因材施教,选题应遵守一人一题的原则。论文题目确定后,大量查阅文献和考察现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论文。
四、内容
园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城市生态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室内绿化装饰、插花与盆景艺术、鲜切花栽培与保鲜技术、草坪学、植物造景等有关园林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内容。
五、进度安排
在园林学(园林植物与生态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中,及早拟订论文题目,查阅资料;论文撰写在一周内完成。
六、主要参考教材
相关的专著和技术文献与资料。
七、成绩考核
按五级分制给出评阅成绩,同时写出评语。
八、注意事项
无。
九、适用专业
四年制园林本科专业。
执笔:王进涛审核:李东升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建设
摘 要: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本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背景、方法、经济转型、公民意识、环境保护和法律完善等几个方面的必要性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十八大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但生态文明如何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亟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进行深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从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到新中国工业文明的曙光,再到改革开发快速工业化,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随之而来,快速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显现,质量差、效率低、高投入、高能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造成了“天人对立”,生态文明建设要重建“天人和谐”。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 和工业文明 取代农业文明有诸 多的不同,其中重要 点就是被工业文明取代的农业文明 没有引 发今天这样的生态危机,文明 本身并未受到威胁。而工业文明 则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威胁到文明本身,要么实现文明转型 ——转型为生态文明,要么文明毁灭,是人类正面临的两种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己经成为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 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按着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把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理论、实践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其研究成果对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绿色消费的支持,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简朴、低碳、公正为特征,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 取代过度消费,以多样性取代单一性,以崇尚社会价值和精神需求取代崇尚物质享受。这种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未来新生活的潮流。
2.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从人类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大变革,不断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只有这种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和所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迫切问题和复杂体系。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又要立足当代和当地的实际,有区别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我国,培养和发展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已经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难点。通过多种途径构建持续有效的公民意识生成机制,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推动作用。
2.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并将保护生态环境提到了一个高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也体现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民众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均日益提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必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
2.4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完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依法治国,必须具有完备和良好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在制度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与法律制度体系生态化的有机统一;在精神层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并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不仅要充分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而且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法律制度建设中。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的法律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完成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当前,生态文明法律确认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本质在于中国正处于法治化进程之中。因而,环境法律制度唯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法治现实,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才能走出困境。生态文明需要法律作为保障,生态文明的产生也促使法律的变革,只有完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仍存在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性差;预防打击和执法强度不够;法律诉讼环节存在缺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冲突;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大部制的环境管理机构;借鉴外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成功经 验;发挥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国际作用。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地位,应该主动的去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恶果,而不应该忽视和放任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法制规范。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该贯穿于国家政策、社会生活、百姓利益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法制观念树立到每个人的心中。总结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虽然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鉴于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的双重人格,相应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应担负双重角色,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据此,提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双重角色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并将其界定为,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参 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相对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应当率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摈弃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抵触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对公众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2] 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3] 刘湘溶,罗常军.生态文明建设三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47-54.[4] 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111-120.[5] 王杰.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76-80.[6] 刘湘溶.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觉与协同推进[J].哲学研究,2015,03:122-126.[7] 李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理论思考[D].太原理工大学,2016.[8]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6328-6335.[9] 林莎,金盛红.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18-123.[10] 余谋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15.[11]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12] 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34-53.[13] 龙花楼,刘永强,李婷婷,万军.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经济地理,2014,05:1-8.[14] 黄恬恬.生态文明背景下山地户外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 邓翠华,林光耀,张伟娟.关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辩证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0-14.[16] 魏佳坤.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 顾向一,苏胜利.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困境与出路[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6-180.
第三篇:环境生态学期末课程论文
xxxxxx大学
环境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xxx
完成时间:20xx年x月
I
论文题目 :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题目来源 :生产实际问题论文写作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生产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对生态农业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误解。生态农业中也还存在相关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就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当地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太低,农业子系统设计不合理,层次结构有待调整,模式类型应用不当,生产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以及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等。针对这些方面,通过完善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协调性,优化产业模式,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关键词:生态农业误解存在问题农业子系统改进意见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生态农业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对这一概念,很多人还存在误解,当然仅仅通过字面的了解,很容易想到绿色食品和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模式,那么在这就有一个中国对生态农业的定义: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农业遵循发达国家在提出生态农业时所坚持的发展农
村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和生态原理,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所以我们应排除对生态农业的误解,生态农业并不是纯自然条件下
没有现代化干预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充分发挥自然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新型农业
生产模式,而且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二、家乡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家乡的地理区位,宣城地处皖南,位于长江的下游地
区,属泛长三角,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植被繁茂。而且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不单一,适合不同形式的作物,日照充分,非常适合综合型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然而现在的当地农业发展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渐渐被忽
视,一是原本单薄的农业发展基础不能很好的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工业生产利润丰厚;二是不合理的生产模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现就家乡的某一处农业结构作一下概述,虽然也算是一种生态农业,但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地地形是东北面是山,西南面是农田,而且大小不一的池塘很多,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然而当地现实的情况是山上全部种的是一种名叫外国松的引进的树种,农田里只是在夏天种一季水稻,山脚下建设一些养殖厂,饲养的主要是鸡和猪。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生产要素之间都是孤立的,并没有建立起能量和物质的联系,仅仅靠的是人工的肥料投入,养殖业的饲料也主要靠的是购买,过分依赖人工投入,其农业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并没有形成。其种植的树木需要将近十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每年还要在护林防火方面投入很多。再看其养殖方面的产出,其产生的肉制品并未经过深加工,只是投放当地的肉制品市场,其价格方面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其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而且养殖风险也不能有效地规避。养殖方面的产生的家禽粪便只是托运到山里面倾倒,然而每年的雨水冲刷使得家禽粪便的肥力作用根本没有发挥,相反被雨水冲刷后流淌到山下的排水网络里,导致环境的污染,蚊虫滋生,气味难闻。山下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居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三、理论意见:
①、生态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其区别在于资源尽量的取自自然环境,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而非大量的人工投入。
②、为提高生产的效率,要尽量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食物链网络化、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农业子系统设计涉及到种植业种群结构,但要注意各作物组分之间、农林牧产业间的协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用地比例、劳动力配置结构、投资结构等,并建立起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复合结构。农林牧产业在生态农业系统中不是大拼盘,而是在资源条件下市场下的合理量比关系,才能达到物质循环能量的畅通流动。具体的生态农业结构类型有:空间结构型、食物链型、时空食物链综合型三种类型。
③、生态农业强调发挥生态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伟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④、生态农业仍然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
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四、具体改进意见:
①、明确当地的资源条件:
较多的水域和较为宽裕的农业用地有利于建立农业子系统,在进一步完
善水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具体的增加养殖业的项目,比如水体养殖,可以适当的在当地的池塘里放养鱼类,而不是仅仅限制在家禽家畜的养殖,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闲置的池塘,池塘介入人为管理后能更好得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种植方面也要摆脱单一的种植模式,山上可以引种一定的果树,与现有的植物(松树)进行套种,而农田中也可以采用农作物套种的方式,南方的水田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可以套种多年生的经济作物,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即形成时空结构型的生态农业子系统。例如,可以种植葡萄,吊瓜等易于管理的作物,其中套种蔬菜,能降低在种植方面的劳动力力资源的投入。
②、建立起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即建立养殖与种植方面的联系):
在整个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其生产者主要分布在林地和农田,产出
主要有粮食、水果及其他作物产品,还有一个重要产出就是农业废弃物。例如,果树产生的有水果,此等产品可直接输入市场,但是其产生的农业废物有:挑选剩下的水果,果树的枯枝败叶。农田中会产生粮食等可以直接输入市场的作物,同时也会产生作物秸秆、蔬菜枯叶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藤蔓等农业废物。还有即养殖方面的养殖废物。
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农田归农田,林地归林地。我可
以调整一下,主要是生产者产生的农业废物和养殖业产生的养殖废物的处理途径。最基本的就是建立起循环关系,农业废物是良好的养殖资源,而养殖废物又是良好的种植业资源,这样基本的联系即可建立。根据食物链的方向,合理安排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即形成食物链型生态农业系统。
③、优化农业子系统的结构:
优化的具体实施可以体现在将农业子系统交叉在一起,比如养殖业的场
地选择,可以直接定位在林区,实行散养与圏舍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就就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转运问题,直接将其作为作物的肥料,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禽类的养殖空间与畜类的养殖空重叠。例如鸡鸭的粪便并不是消化的很彻底,鸡粪甚至还可以直接作为猪的饲料;鸭是喜好湿地的,在种植水稻的区域是可以将鸭在其中放养的,而且鸭在田间觅食可以大大降低虫
害。种植区域产生的作物中不合格的产品可以直接用来做饲料,比如藤本植物的秸秆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作为羊越冬的良好的饲料。这些是通过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来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的,可形成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此外,优化生态农业结构还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投入,例如,为了提高
养殖的数量,林区面积又能满足场地需要,但是在饲料难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人工向系统中投放能量的方式来弥补生态系统中的“木桶效应”。
④、产品升级:
生态农业尽管不是指绿色农业,但是生态农业可以作为绿色农业的基
础。我们之前提到的中国的生态农业理念是摒弃西方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做法,然而,现在我们的看到绿色农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生态农业是可以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当我们的农业子系统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物质和能量循环能够有效地进行时,我们就可以减少人工投入,甚至可以在不添加人工因素的前提下保证相应的农业产值,而且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生态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时我们的经济效益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农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可以建立农业与加工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减少靠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农业收入比例,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从而提高农业收入。
⑤、管理方面的改善:
鉴于生态农业系统的统一协调性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和技术,而不是再过分的依赖旧有的肤浅的经验进行管理。所以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是可以涉足这一方面的。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任然缺乏科学理论知识在基层的指导,知识分子在农业基层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所以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知识分子,要注重吸收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知识分子作为提高管理和推动生态农业继续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 何传启.要现代化 也要生态现代化[J].北京:科学与现代化.2007
[3] 蔡拓.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课程综述类论文撰写
课程综述类论文撰写 一、一般课程综述的格式
首先要把握一般结构,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有关的背景知识,为什么写这个综述,有什么意义,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综述的范围,最新研究的近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可以从宏观的层面(如知识单元)进行概述,也可从微观的角度(如知识点)加以剖析,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一般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一定要有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尤其是结尾的地方一定要作一个总结和展望,以给读者启示。
参考文献:因为是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内容准确无误。
二、几点要注意的问题 如何看文献从中吸取写作元素呢,一般写综述就要关注近5-10年的,有些新科技方面的综述最好近两年的。开始写综述前自然是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面对很多文献很难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效率呢?一般是先看所有的摘要和引言部分,有些人只看摘要是不够的,有时候由引言展开还可以查到一些文献,把自己觉得有用的地方划出来,要是电子文档要作一个阅读笔记,把文章的标号和主要内容写下来,等大致读完以后再筛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对于相似文献选取一两个进行阅读就足够了,如果综述分为几个方面,那每一个方面选1-2个仔细阅读,其他的重要的就看看讨论部分。因为我们是准备课程综述,要求相对低一点点,主要要求又快又好!
一般综述的面自然要比研究报告论文宽些,但是要是过宽,篇幅大而且容易变成泛泛而谈,而且要找到充分的资料工作量就会非常大。还要注意控制篇幅,一般的综述不要超过4000字。
综述具体研究的时候要避免空泛和资料堆积。千万不要把一大堆东西未经处理就拿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文章了质量了。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结尾的地方一定要作一个总结和展望,这样才能显示你文章的完整性。
实例:
公共关系学课程综述
(说明:正文部分要另起一页,从此开始在正文下部中间插入页码,正文部分4号宋体,参考文献4号宋体,综述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引言,课程概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心得体会,最后加上5个参考文献,课程概要字数是多于1000字,理论联系实际字数多于1500字,心得体会字数多于500字,总字数多于3000字)
内容摘要
(写作说明:内容摘要单独一页,写为什么写此课程综述,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综述的意义,字数要多于300字,少于350字,4号宋体)
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概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主体)与社会公众(客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所述内容含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与技术以及公共关系案例。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活动规律,公共关系活动的各类手段与方法及其特点。
其次,作者根据所学的公共关系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针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及企业的形象展开了一系列的观点。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企业内部员工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写了作者的学习体会心得。只有掌握了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才能为今后服务社会,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作出必备的武器。同时,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以及帮助组织开展好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5年9月 我报考了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大港分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习这门专业我主修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公共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及公共关系学等。在所有的课程里我最喜欢的是公共关系学,因为它在中国开展的特别晚,而且有许多知识通过学过才有所了解,而且在实际工作当中是相当切合实 际的。所以我对着门课程情有独钟。我要努力的去学好这门课程,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体会这门课程的真正含义。
一、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概要
公共关系学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公共关系学就是以公共关系的客体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及方法的一门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主体)与社会公众(客体)之间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所述内容含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业务与技术以及公共关系案例。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学问,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应用、技术三个部分。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部门着重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公共关系发展和历史产生的历史、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和社会动力及其演化的过程,公共关系学的理论部分主要讲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公共关系组织结构与人员培训等等,公共关系学的应用技术部分对大众传播技巧,人际交往技巧,形象设计技巧,交往礼仪技巧,行业公共关系予以详细阐述。
“公共关系学”课程全书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有:绪论、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原则;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众的特点与心理;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沟通;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与CT设计;公共关系礼仪;行业公共关系等等。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说她应用性很强,是指公共关系学的应用技术部分应用性很强,而且还在继续丰富和发展;说它是边缘性学科,是指公共关系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理论部分大。“公共关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公众及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大众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学等。“公共关系学”是在这些各门相关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同时它又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需要应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2.以管理为主导思想。“公共关系学”的四大要素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管理职能和双向沟通。其中管理职能的发挥贯穿着公共关系活动的始终。这种管理职能涵盖着管理职能中所有软性的手段,主要 执行社会组织对社会公众的协调、沟通、教育、引导。其管理范围超越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围墙,它既要对组织内部的公众进行管理,还要对组织外部的公众进行管理,是一种管理范围扩大化,管理手段软化性的形态。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公共关系理论是“公共关系学”的核心,但它只有在和公共关系应用结合起来时,才能显示出“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价值,并发挥出巨大能量。而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应用,又为公共关系理论的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提供了更新、更好、更全面的素材,并对公共关系理论的正确、实用与否进行检验,从而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我就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谈论一下我的观点,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设施和产品再 好,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关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共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企业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企业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 立起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以促进企业市场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管理职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公共关系一方面强调企业和公众的关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企业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本质的认识。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已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至90年 代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名牌战略,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进公共关系的发展,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公共关系在企业名牌战略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严重流失现 象,这个现象的发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公共关系运作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才流失对企业争创名牌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应该深入剖析找出对策。一般来说,员工为企业效力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其二是企业领导层状况,其三是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在这三个因素中,工资及福利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 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工资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高工资高福利确是一个诱人的条件,但已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后两点。首先是企业领导层的状况对员工的影响力很大,一个有胆识、有远见、团结奋进的领导层是吸引人才的“磁力源”;一个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解决员工困难的领导层是稳定人才的“粘合剂”;一个信任员工,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领导层是激励人才的“催化剂”。这样的领导层无疑具有招贤纳才的无穷魅力,因为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即使眼前条件苦一点,福利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但人们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保持对企业的良好信念。相反,如果领导层任人唯亲、趋之若鹜,人们怎么会对企业产生信心呢?如此,势必造成“孔雀东南飞”的 局面。其次是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企业员工在满足了一定的生存需要后,还希望承担具有发展性、挑战性的工作,以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员工不能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驱使人们离心离德以至要重新寻觅一块能施展拳脚的新天地。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两种重要方式:一种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出色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每位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都有努力工作的愿望,关键在于领导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以把员工的这种愿望时时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公共关系诞生后,首先就是在企业管理和运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后来它的影响波及到了各行各业,但实质上仍以企业运用为主。这是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离开谁都不行;特别是商品经济还是 一种遵循竞争法则的经济,在公平竞争的同时,争取理解、支持尤其是争取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理解、支持就显得万分重要。这就促使企业运用公共关系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搞好与外界的关系。导致公共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还有政治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即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和现代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这些同样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公共关系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紧密相连,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致的。公共关系追求公平相待,要求一视同仁,力求机会均等,而商品经济越发达,企业展开公平竞争的机会就越均等、越充分,公共关系就越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企业生产的各要素已经在全球流动,企业从原来的区位优势中解脱出来,争相生产集合全球优势的全球化产品,相互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明确规则展开有序的竞争,公平程度随着竞争程度和透明程度的提高而大大提高,公共关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发挥作用的舞台也必然的更加广阔。
三、心得体会
在学习公共关系学的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共关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为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而且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渐成体系,并且逐步走上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吸取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引领着我国公共关系向纵深层次和成熟的方向发展着。当前,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已变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在各专业基础课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掌握了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对于今后服务社会,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都是必备的武器。同时,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以及帮助组织开展好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张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公共关系学》,张克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公共关系学》,段淳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企业战略调整与重组》,林平凡等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公关无敌手》,江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五篇:《城市管理学》课程论文大纲
《城市管理学》课程论文大纲
1、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城市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城市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等内容。
2、要求
课程论文提交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页附《课程论文评阅表》;第二部分:《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资料不得少于2本书和3篇论文文献。
3、选题要求:
在《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分析》、《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城市水务管理》、《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营与城市品牌》、《城市危机管理》中任选一题。
4、评分标准:
论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
(1)论文成绩≥90分。标准:论点正确、有一定创见性;论证严谨、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能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启发意义;见解独特,对问题有深刻透彻的分析;格式规范且字数在3500字(含5000字)以上。
(2)论文成绩80-89分。标准:论点正确、有一定新意;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层次分明;论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格式较规范,字数在3000字(含3500字)以上。
(3)论文成绩70-79分。标准:论点基本正确,思路较清晰;结构基本合理、层次较清楚;有一定的见解,但具体思路尚有考虑不周之处;格式基本符合规范,但仍有个别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字数在3000字以上。
(4)论文成绩60-69分。标准:论点基本正确;结构有不合理部分,逻辑性不强;分析的不够深入、全面;格式规范尚可,但不足之处较多,字数符合要求(3000字)。
(5)论文成绩∠60分。标准:论点不正确;思路混乱、文不对题或有明显抄袭痕迹;格式不规范,字数严重不足。
5、格式要求:
见《课程论文评阅表》模板和《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城市管理学》课程组
2012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