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面揉面技巧大总结
和面就是在粉末状的面粉如小麦面粉、玉米粉、荞麦粉等各种杂粮粉中,加入液体如水、牛奶、鸡蛋等,把干面粉与水混合搅拌在一起,使面粉有粘性形成光滑面团。相信,即便是没有玩过面团的人,也听说过面团的“三光”标准——手光、盆光、面光。下面,结合“三光”面团,具体分析一下和面过程用到的方法技巧。
“三步加水法”,可以使整个和面过程干净利索,达到“面团光、面盆光、手上光”的效果。具体操作是:和面时为避免水分与面粉的比例失调,不能一次将水加足,而是面粉倒在盆里或面板上,中间扒出一个凹槽,将水分次徐徐倒进凹槽里,用筷子慢慢搅动。待水与面粉充分搅拌均匀,水被面粉吸干时,用手反复搓拌面,使面粉成许许多多小面片,俗称“雪花面”。这样,既不会因面粉来不及吸收水分,而使水流淌得到处都是,也不会粘得满手满盆都是面糊不利操作。然后,再朝“雪花面”上洒水,用手搅拌,使之成为一团团的疙瘩状小面团,称“葡萄面”。此时面粉尚未吸足水分,硬度较大,可将面团揉合在一起成块,将面盆或面板上粘的面糊用力擦掉,再用手蘸些水洗去手上的面粉洒在“葡萄面”上,就可用双手将葡萄面揉成光滑的面团。其实,我们家里由于人口少,所用的面粉量也少,“三步加水法”通常只需“雪花面带葡萄面”“揉光滑面团”这两个步骤就可以完成。
揉制光滑面团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法:手抄拌法、手搅拌法、筷子调和法、铲板搅拌法、筷子搅和面糊法、筷子搅和面浆法。
A.和面方法之一:手抄拌法(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和制大批量的份额较大的面团,更适用于饭店操作)
1.面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或手在面粉中间扎个小洞。
2.往小洞里倒入适量的清水。
3.两手掌心相对,手指末端插入面粉与盆壁接触的外围边缘。
4.用手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把面粉挑起。
5.挑起的面粉推向中间小洞的水里。
6.用手在小洞位置抄拌一下,把覆盖在水上的面粉和水抄板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形的面絮。
7.在剩余干面粉上扎个小洞,分次倒入适量的清水。
8.重复第3~6步,把所有的干面粉与小洞里的清水搅拌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
9.用手把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揉合在一起。
10.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B.和面方法之二:手搅拌法(此方法要求手法灵活,动作迅速,不要让水溢出。主要适用于用量较少的各类面团。但个人家庭制作,不推荐此方法,尤其是新手,如果动作不灵敏,加水量不合适,会在和面过程中抓的满手是湿湿的面团。)
1.面粉放在和面盆里。
2.把手放在面粉中央,用手把面粉从里向外围扒拉。
3.形成一个边缘厚中间薄的凹槽。
4.往凹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
5.右手的五指张开,把凹槽内部边缘的面粉向水中心扒拉。
6.用手把扒拉到水中的干面粉与水搅拌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
7.在剩余干面粉上分次倒入适量的清水。
8.重复第3~6步,把所有的干面粉与小洞里的清水搅拌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
9.用手把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揉合在一起。
10.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C.和面方法之三:筷子调和法(家庭和面用量少更推荐这种方法,用筷子调和可以避免手上沾面粉和水)
1.面粉倒在干净无水无油的和面盆里。
2.用筷子在面粉中心挖一个小洞。
3.徐徐的将适量的水倒在挖好的小洞里。
4.用筷子从小洞的边缘,把干面粉向小洞的水里扒拉。
5.用筷子将拌入水里的干面粉与水充分的搅拌均匀,形成带有许多干粉的细小面絮。
6.把拌好的面絮放在一边,在另外的干粉处分次徐徐倒入适量的水。
7.用筷子把剩余干面粉与冷清水充分搅拌调和均匀,面盆内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
8.用手把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揉合在一起。
9.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D.和面方法之四:铲版搅拌法(这种方法适宜于和制开水烫面团,因为和制烫面团要用到开水,在热水的作用下,面粉中含有的蛋白质凝固,并不断的分解水分,面筋质很容易遭到破坏,淀粉吸收大量的水分而膨胀会变成糊状并分解出单糖和双糖,所以我们用手和制的时候会发现面团十分粘手,不利于操作。用铲板尤其是塑料性的铲板,和烫面团十分利落。下面是具体方法,也可点21图详解“不用手”轻松玩转烫面团里面有详细的介绍。烫面团适宜做各种饼类,口感软。
1.面粉倒在干净无水无油的和面盆里。
2.用筷子在面粉中心挖一个小洞。
3.徐徐的将适量的热水倒在挖好的小洞里。
4.用筷子从小洞得边缘,把干面粉向小洞的水里扒拉。
5.用筷子将拌入水里的干面粉与水充分的搅拌均匀,形成带有许多干粉的细小面絮。
6.把拌好的面絮放在一边,在另外的干粉处分次徐徐倒入适量的热水。
7.用筷子把剩余干面粉与冷清水充分搅拌均匀,面盆内形成无任何干面粉的发粘的湿性面絮。
8.用铲子将湿性面絮的一个边角角掀起。
9.向上向里把掀起的面絮一角折叠在湿性面絮上。
10.用铲子背部将折叠上来的面絮稍微压挤几下。
11.再用铲子将湿性面絮的另一边角掀起。
12.向上向里把掀起面絮的另一边角折叠在湿性面絮上。
13.再用铲子背部将折叠上来的面絮稍微压挤几下。
14.如此反复重复8~13步,一边折叠面絮一边挤压,直到所有的湿性面絮充分挤压在一起,形成表面稍微光滑的湿性面团。
15.在用铲子背面把整好的湿性面团表面挤压几次,压好的面团上面盖一层湿布,放在一边静置30分钟,即成光滑的面团。
E.和面方法之五:筷子搅和面糊法
1.面粉放入和面盆中。
2.面粉里磕入一个鸡蛋。
3.用筷子将面粉与鸡蛋充分搅拌均匀,搅成带有干粉的小絮片。
4.分次徐徐的倒入清水,一边倒一边用筷子将面粉与清水充分搅匀。
5.搅拌成无干粉的湿性面团。
6.再徐徐的分次倒入适量清水。
7.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朝一个方向使劲抽打湿性面团,抽打成软而筋但韧性弱的面团。
8.用筷子挑起一部分面团,可以拉伸但面团易断。
9.面盆上盖上干净湿布,放置一边饧制30分钟以上,用筷子挑起一部分面团,可以拉伸面团不断。
F.和面方法之六:筷子搅和面浆法(这样的和面方法适宜做各类煎饼)
1.将面粉放入和面盆中。
2.面粉里磕入1个鸡蛋。
3..用筷子将面粉与鸡蛋充分搅拌均匀,搅成带有干粉的小絮片。
4.徐徐的分数次倒入清水,一边倒一边用筷子将面粉与清水朝一个方向充分搅匀。
5.搅拌成无干粉的湿性面团。
6.再徐徐的分次倒入适量清水。
7.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朝一个方向使劲抽打湿性面团,抽打形成面粉糊。
8.用筷子挑起面糊成流泻状即可。
9.将面糊放在一边饧制约10分钟,饧好的面糊表面平整。
以上就是平时做面食基本会用到的和面方法,具体制作时,根据各类面点制品的性质和要求,采用不同的和面方法。其中要考虑原材料面粉的性质比如面粉的蛋白质含量等,也要考虑到辅助原料如食盐、白糖、油脂等对面团的影响,加入液体量如水、鸡蛋、牛奶等的摄入量,以及水和牛奶的温度要求,根据制成成品的口感做相应处理。
下面来说揉面方法技巧,一般分为手掌推揉法、拳头捣压法、水扎面法、摔打推擦法、手掌推擦法、手掌滚搓法。
A.揉面方法技巧之一:手掌推揉法(推揉法是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主要靠手腕与手臂的力度,结合手掌向前推揉的方法,用力适当。)
1.案板上撒一层薄粉,将面团放在案板上。
2.两手掌握住面团,用力往外推揉面团。
3.两手再将面团卷起,向身体这边拉回卷揉。如此反复几次。
4.左手掌按住面团的一端,右手掌用力将另一端向外推揉。
5.左手掌按住面团的一端,右手掌用力将另一端向身体这边卷揉回来。
6.左手掌按住面团的一端,右手掌用力将卷揉回来的面团再向外推揉。
7.左手掌按住面团的一端,右手掌再用力将另一端向身体这边卷揉回来。
8.左手掌按住面团的一端,右手掌再用力将卷揉回来的面团再向外推揉。
9.如此反复重复以上步骤,直至面团呈光滑。
B.揉面方法之二:拳头捣面法(这种方法适宜于加工劲力大的硬面团,要求捣遍,捣透至面团上劲。)
1.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2.右手五指握成拳头状,在面团各处用力向下捣压。
3.面团被捣压成扁圆形。
4.用手握着扁圆形面团的一段,向上提起。
5.向中间折回,折成合页状。
6.右手五指握成拳头状,在折回的合页状面团各处用力向下捣压。
7.合页状面团被捣压扁,重复以上步骤,把面团捣透上劲。
8.左右手分别握住捣好面团的两端,向后弯曲,并把后面的结合部位用手捏紧。
9.使面团呈现凸出的椭圆形状。
10.椭圆形状的面团旋转90度,左右手各握住椭圆形状面团的两端,向后弯曲,并把后面的结合部位用手捏紧。
11.面团就成为表面光滑的面团。
12.面团放在案板上,盖一块湿布静置30分钟就可以用了。
C.揉面方法技巧之三:水扎面法(“扎面”的过程也就是“揣面”或“打面”,适宜于把硬面团变软,也适宜于让面团更有筋性。用手指背蘸水在面团上用力扎,让面团吸收水分变软更有筋性。也适宜于刚玩面团的新手操作,新手朋友刚开始玩面团都担心放水量太多,面团粘手不好和面,我们可以先把面粉和成稍微硬一点的面团,再用此方法把面团变软,这样就可解除新手玩面团的隐患。还有许多朋友问面团怎么和的软一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只要不断的用水扎面团,直到自己想要的软硬程度就可以。如果想要非常软的面团,就一直把面团筋性扎出来,面团会变得粘手,这时,只要把面团放在一边饧制15~30分钟,面团就变光滑,也不粘手了。的但要注意的是,所用的水必须是冷水,这样扎面团的时候,面团利落不粘手。)
1.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2.碗里放适量的冷水,右手的四指微曲,在水里蘸一下。
3.依旧四指微曲,用力在面团的各处扎遍。
4.反复扎几次,把面团扎开扎成薄饼状。
5.用手把面饼向中间折合,形成合页状。
6.右手的四指微曲,在水里蘸一下。
7.依旧四指微曲,用力在合页状面团的各处扎遍。
8.反复扎几次,合页状面团扎开扎成薄饼状。
9.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面团吸收水分筋性十足就可以。
D.揉面方法技巧之四:摔打推擦法(可以根据面团的不同软硬度及品种要求,用力摔打面团,采用摔打——推擦——摔打相结合的方法,把面团摔打成光滑不粘手的面团。此方法适用于制作西点类的面团如面团加了黄油后,要把面团揉成扩展阶段。)
1.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2.用手握住面团的一端。
3.把面团拿起远离案板。
4.用力把面团摔打在案板上,可以反复摔打几次。
5.摔打的同时,用手掌按在面团上,以手掌根向前推擦面团。6.面团被推成靠近身体部位的面团一端卷曲,面团中间成凹槽形状。
7.把面团旋转90度。
8.用手掌按在面团上,以手掌根向前推擦面团,推成靠近身体部位的面团一端卷曲,面团中间成凹槽形状。
9.用手握住面团的一端,拿起面团远离案板,用力把面团摔打在案板上,可以反复摔打几次。
10.采用摔打——推擦——摔打相结合的方法,把面团摔打成光滑不粘手的面团。
E.揉面方法技巧之五:手掌推擦法(此方法是用手掌根将面团一层层向前边推边擦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加工油酥面团、澄面面团和米粉类的面团。)
1.以澄面粉为例作说明,一般超市都有卖,可以用来制作水晶饺子。
2.适量澄面面粉放在碗里,加入适量的热开水,用筷子把澄面面粉和开水搅拌成疙瘩状。
3.疙瘩状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4.手掌放在疙瘩状面团上,用手掌根将面团向前推擦。
5.疙瘩状面团就被推成表面光滑的片状,但边缘有裂痕。
6.再把手掌放在疙瘩状面团上,用手掌根将面团向前推擦。
7.直到疙瘩状面团就被推成表面光滑的片状,边缘无裂痕。
8.用手把面团揉合在一起,形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F.揉面方法技巧之六:手掌滚搓法(此方法适用于制作如包饺子或包包子、做馅饼的面剂子,具体做法是手掌心轻轻按压在面团上,来回滚动面团,让面团在手掌的带动下,搓成表面光滑的长条状。这样的方法,也是大家在菜谱里看到的“将面团搓成长条”的方法,玩面团的新手朋友要注意:这里的“搓”不是两只手握着面团搓条,那样搓出来的面条,表面不光滑,如果力度太大,面团表面还会有类似线条状的痕迹出项;而是放在案板上“滚搓”)
1.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2.两手掌心轻轻按压在面团上,来回滚动面团。
3.面团在手掌的带动下,搓成表面光滑的长条。(如果搓动的过程面团粘手,可以在案板上撒少许面粉做面扑,再放上面团搓动,就不粘手了)
以上揉面团的技巧,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也可以多个方法结合使用。主要是把面团揉均匀揉光滑就可以了。
第二篇:长沙麻将技巧大总结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长沙麻将技巧大总结
在交了N万元学费以后,现在对长沙麻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恨比爱多了。既然平生无其他不良嗜好,只好此一样,那么,还是要总结总结,以至于玩得身心愉悦。如果经常打的臭,我有过强烈的感觉,打的一身都是痛的,如果打的好,感觉一点都不累人。
1、保持头脑清醒,没休息好就不要上桌,毕竟身体健康比赌博重要;
2、保持心态平和,不以局部的战役胜负来影响心态。这样才能在机会到来时能好好抓住。有时,一手牌可以翻本甚至赢利。
3、抓牌后尽量上跟下顶。不把握好下手的胃口,会破坏自己的好牌;
4、注意其他三家是否打将一色或者其他大胡子,如果有人在做大做强,自己要快速听牌,来钻别人的胎;
5、发现场上没有大盘子时,如果自己的牌能做大做强,那么尽量做大做强,机会毕竟不是很多;
6、自己当庄的话,要尽量听牌胡牌;
7、全求人的牌听得迟的话,要调桌上出现过的;
8、五对牌最好打小7 对,等于是一进一听,打碰碰胡的话就变成了三进一听;
1---3是战略问题,4----8是实战技巧,属于战术问题。
一场牌如果手气极其不顺的话,可以中途休息下,要别人代你一下,也许别人的技巧和手气比你好呢。如果是流水场合,牌运不佳的话就要休息下了,输一点就够了,一直坐在那只会输得更多。比如说下午打牌不顺就提前休息下,打一会就走,晚上还可以继续,也许晚上能赢。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打牌要乘胜追击,不能说手气好别人手气差就不胡别人牌,搞不好自己就放炮了,牌运跟着就下来了。
手气很好的时候胡牌也要能忍,胡大点,别人放炮不要,只要还有机会就要忍耐,自摸才是王道。
要打坏牌运好的人牌运,就死盯他,他放炮一定要胡。不管大小。先把别人牌运打下来,自己就有机会。
打牌也要看人,如果那人这段时期牌运一直很好,最好还是不要和打。
朝阳【wlsh0908】整理
第三篇: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
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考点
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②描绘了……景色,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
二、小说的情节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题型1:归纳情节——例如:小说主要记述了哪几件事?
※题型2:分析情节的作用 ①人物: 刻画人物性格。
②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④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的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题型3:情节的特点及作用(1)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2)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 A.设疑法(悬念法)B.写景法
作用: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埋下伏笔 ②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 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环境,渲染气氛。(3)小说的结尾的特点及作用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艺术效果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情节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艺术效果上:增强悲剧效果,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艺术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①从艺术效果上看,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题型4: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特点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设置悬念/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出人意料, 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⑤线索明晰。作用: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完整,引人入胜。
⑥情节荒诞离奇。作用:能更好的凸显文章主旨/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题型5:一个反复出现的“物”或者“我”的作用。
①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的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推动情节发展(具体说明)【“我”的作用再加一条:作为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亲切、真实、可信】 ②人物: 侧面刻画人物形象。(具体解释)③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④艺术效果看: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荒诞性。
考点三:标题的设置/含义/作用
题型
1、将文段标题“A”改为“B”,你认为哪个更好?
答题步骤:先表态+陈述理由。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制造悬念/讽刺/双关的作用。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④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题型
2、以“A”为题有何含义?
答题步骤: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比喻义或者引申义,与主旨和人物形象有关)
题型
3、以“····”为题有何用意?(或有何作用?或有什么好处?)A.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事件)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C.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F.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考点四: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定性)的形象。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题型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题型3:概括、分析人物心理
(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题格式: ①心理特征A+分析;②心理特征B+分析;③心理特征C+分析…。
(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格式:(注意心理变化)开始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题型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1、人物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主人公···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
2、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主题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题型5: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其他方法】白描、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1)对比。不同个体的对比/同一个体的前后对比。
(2)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的手法。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3)烘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侧面烘托、环境烘托)“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4)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考点五:分析写作技巧
常见题型: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1、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巧合、抑扬、想象、联想、正面与侧面、以小见大、欲抑先扬、先抑后扬、虚实结合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
第四篇:CM0304经验技巧战术大总结
CM0304经验技巧战术大总结
cm0304官方的最后一个补丁4.15也已推出一段时间,也是为这款正统cm的最后之作做一下总结的时候了。明年我们就要在由eidos旗下BGS小组(全部由cm骨灰级玩家组成)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名称、logo还有外观和感觉(look和feel)的cm5和由si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内核和庞大的球员数据库的fm2005间做一番艰难的比较和选择。现在我们就抓紧这段最后的时间来享受这最后纯净的cm,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验这cm最后之作,我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一下0304的战术系统,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足球理论发展到现在几百年,各种战术早已成型。Cm作为一款专业的足球游戏,战术系统的仿真做的算是十分出色的了。但游戏终归是游戏,在现实中你无法找出一个绝对高于其他的战术,最后的胜负往往是要靠那些身价上千万的球星来决定。现代的足球不再是70年代那理论革命的时代,现在足球是金元比拼的时代。那些类似今年冠军杯制造冷门的另类的存活期限最多也就一年(再说他们本身也是各自国家小联赛的豪门),明年又会被大洒金元的超级豪门打压下去。但这些在cm中是可以办到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一个版本的cm中找到最有效的战术或阵型,然后靠一些没有名气的球员去打败那些不可一世的豪门,照我们自己的足球理念来改造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世界足坛。因此我现在要做的不是推出什么新的有突破性的理论,而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适合0304的战术系统。
下面进入主题。自从cm4的2d画面推出以来,原来cm3靠中路打天下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边路进攻变的犀利无比,前锋威力无比(尤其是有一定弹跳的中锋头球争顶率不低于50%)的这些特点。我在cm4时代推出的单前锋,双后腰,四后卫这些理念在当时被广泛采用,应用在各自不同的阵中。相信也结束了当时争论颇多的三后卫还是四后卫的问题,之后四后卫加单前锋成为比较主流的战术。
但到了0304一推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玩,对自己原来的战术理念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现在我就分前场和后场来阐述我有关疑问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前场:
相信大家都感觉到,前锋的作用下降是明显变化,你不能不承认这是cm对原先cm4前锋过于神化的修正,往现实靠拢是好事。但我们就不能放心的使用原来的单前锋的阵型了,因为前锋的争顶能力大幅下降,原先cm4的第一前锋sheva在0304放在突前sc的位置也变成了垃圾。现在只有klose、carew这样的弹跳和身材都绝对超群的无敌中锋才能完成原来极其普遍大多高中锋都能完成的前场牵制2个中卫,然后头球摆渡由影子前锋amc插上完成射门的经典配合,但这两位兄弟的射门得分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从前sc+amc一个赛季百球以上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所以有段时间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单前锋战术,但在前场多配置上一名前锋的代价就是在中场失去人员的优势,原来由amc产生的配置上锋线和中场双重优化及其带来的局部效率不再有效。而且双前锋自动会有往两边扯动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后来产生了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这里先留个关子后面再说),这样就难以在中路形成对球门直接的威胁。再加上虽然边路突破依然犀利,但前锋在中路抢点得分能力的下降,使得边路进攻的效率也随之下降。这样原来数脚快速传递然后中路一锤定音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取之而代的是中间无法突破,边路有突破但无法有效形成射门而陷入的阵地战中,由于无法打破僵局,漫无目的远射就多了起来,射门有效率的低劣也就不难解释。所以cm0304一推出,普遍的声音就是前锋破门乏术和远射太多。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第一个比较出名的阵是442hh,这个阵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球员采用长传和两个mc心态防守及两个边路不选run with ball。大家对这个阵的感觉应该是射门的命中率有了质的提高,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变化的,就是这个传球方式的选择。因为传球long和不选择run with ball减少了边路球员突破不成而选择远射的次数,而在中路dmc和amc(在这个阵中是两个mc)的过顶身后多了不少,因为long所以一有空挡中场就会在第一时间把球传给在前场空挡的队员而不是慢慢的组织。这样的配合打起来大开大阖,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如果采用shot在禁区前沿的amc和dmc或mc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在shot范围内可以配合的队友而选择远射了事,在这个位置不射门而再把球分给在边路的对友这样的镜头在442hh产生之前是很难看见的。更耐心的找寻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才是有效提高破门效率的方法。
所以442hh的射门不会很多,通常20次以下,但命中范围率一般都高达70%左右,至于破门率就是你的rp问题了。(要看你前锋的状态和别人门将的表现)当然用leeds25推荐的max在你球员足够好的情况下,即有高超的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在联机时这些要求是可以达到的,选秀出来的球员不用强制规定也可以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也可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442hh中前锋可以得到较多在比较好的位置射门的机会,而不是由中场浪费大把的进攻机会或被迫在尴尬的位置处理球的情况出现,这样前锋破门乏术和无谓远射问题过多就有了解决的方案(注意是无谓的远射,而不是所有的远射,远射也是破僵局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不鼓励不负责任的远射但不要拒绝适时的远射),但442hh也是有很大缺陷的,这个后面再说。
442hh之后出现的一个风靡一时的阵就是一位清华玩家推出的nb433,这个阵在大陆地区知名度极高,一度引起争论要在网站级的比赛中禁用这个阵。确实nb433的进攻力可以算的出奇的强大。那种在0304系统下边锋内切的特殊拉线,确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这样的拉线使边锋一直处于边卫和中卫的结合部,属于三不管的地区(边卫、中卫、后腰都不会对这样拉线的球员形成随时有效的放守),这样空位效应的威力是惊人的。一般来说,后卫对正常在位的前锋的防守是随时的,只有后卫失误丢掉position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意外空位出现。而nb433使2个边锋在一场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同样效果的自然空位上,这样的始终无人专门看防的自然空位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很多时间只有前锋在空位得球后,后卫才会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后卫能力比前锋高出很多或前锋自己不争气还有就是门将神勇的时候才会不被破门。这个奇怪的特效拉线,也算0304的一大特点了。
可以说nb433在进攻上是有重大突破的,但其实它是个严重失衡的阵,它中路的防守的缺陷是致命的。中路只有一个mc的配置是这个阵的硬伤。这次天邻战队赛中,我4次在前半场十几分钟就3球以上落后的情况下变阵nb433。3次在上半场结束前就成功扳平比分,1次只是拉近比分。但3次半场扳平的比赛只有1个主场最后以5:5平局收场,其他2个客场还是1球小负。还有1次在客场到70分钟还是0:0的情况下,为了战队总比分的胜利我冒险使用nb433,却最后以0:1再败。相信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共5次的尝试中,取得1平4负的成绩。我全部的败仗都在nb433下取得的,他的防守确实存在巨大的问题。大家平时在它空前强大的攻击力下被迷惑,因为平时大家都是处在强势的一边,防守问题还不显得急迫。但在联机时在大家球队实力相差有限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会被突显了。下面我就再谈谈让nb433的缺点彻底暴露的一个阵。
前面谈到过2个前锋的自然拉边趋势,我当时只是觉的这是个让人头痛难以解决的影响前锋进攻效果的问题,所以又开始转而探索单前锋的可能性。但在战队赛打到中期的时候,我发现了si官方网站上好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初看之下相当普通,只是mc前拉到两个sc的中间这个稍显奇特的设置,我也没多在意研究。但在接下来几天一场对fio的比赛中碰到了一个用这个阵的人,我只是设置了让我的dmc去盯那个mc。但比赛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后腰根本盯不住那个mc,两个后卫总会被两个前锋的拉边带开,在中间形成一个小空挡。这时dmc一个适时精准的长传到达这个空位,再由插上的mc在这个空位获得直接面对门将的机会。这场比赛我一开始13分钟,对方3脚射门就3:0领先我,我只好load了nb433想做一博,在20分钟到29分钟连下三城扳平了比分,并保持了比分到了半场结束。这时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换回普通的阵来平衡场面,而是被自己的气势所迷惑,想着一口作气拿下对手,而没意识到半场的后三分之一场面已开始走向均势。果然缓过气的对手,盯着nb433的中路猛打,本来就缺乏保护的两个中卫这时更是完全暴露在diablo精心设计的套中,最后对方mc帽子戏。我也以4:5输掉了比赛,果然掉入暗黑之中。我的man utd战队也一战失去了夺冠的机会。
这场比赛的失利,让我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阵的价值。也让我体会到了拉线在0304中突出的效果。拉线好用的效果让0304中后插上的隐蔽性和威力比起之前的cm4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始让我放弃单前锋的原因我也终于知道了。只是中锋的减效,而不是sc+amc(mc)组合的减效。原来的单中锋无法再给amc足够的支持,而使amc无法发挥完全。之前单前锋吸引两个后卫,然后通过争顶拿到球权,让amc有机会在空位射门的情况比较难出现了;而diablo是通过两个后卫的拉扯,让amc(mc)直接有在空位射门的机会。两个前锋拉扯、dmc抓住机会传空位、mc在空位靠自己能力得分,这就是diablo的精髓——它让后插上的威力再次充分体现出来。
第五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一)一、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图文资源,设计富有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动发展形成智能。成功的历史课教学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注重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尤为重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尊重历史真实,巧设趣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的问题只有趣味性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情感。如果问题平谈无奇、索然寡味,学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应付了事。在教学《中国历史》(秦汉部分)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一部历史剧中,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真实。尼姑庵属于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而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显然,他的妻子吕后只能生活在秦末汉初,而不可能活到西汉末年。
二、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人说:“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教学方式则是多变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中心内容,注重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为什么? 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起波澜。要根据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问,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必须要注意灵活多样。
三、设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在讲《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时,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济南惨案”、“皇姑屯惨案”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于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该如何理解?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再设问:“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奴隶的命运与牲畜有何本质区别呢?”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
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
二、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二)一、历史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
(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
(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二、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
三、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
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
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
材料一 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日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日”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日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日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第三问要联系中日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三步作答:
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
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
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
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亿斤
(1)与1949年比较,1957-198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
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1)和(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
答: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
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三、混合类材料题
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
二、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
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
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 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
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例
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例
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例
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例
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三)一、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2、组织材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
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
① 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 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 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 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⑤ 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⑥ 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修改与润饰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些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二、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一、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
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二、实战练习
【例题】(2007·湖北恩施州)据史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 ”
──尼克松
材料三: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
(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解题思路】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解答本题的步骤是首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问题,还原历史,联系所学有关中美历史的知识进行一一回答。
【参考答案】(1)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1945年以后)。杜鲁门主义。(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当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4)《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2010年中考前历史的冲刺复习
首先,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 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 国史的复习牵联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
其次,中考前学生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的 线索。一个聪明的大脑,必须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 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考生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就可以按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贯穿起来,一 为外来列强侵华,二为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可以用这两条线将其自然地贯穿起来。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
第三,考生一定要在原有复习的基础上再度夯实基础,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中考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肯定会占有相当的比重。因 此,考生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能够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中考前有着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考生定会在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处理中做到滴水不漏。
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一、具体要求
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
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
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
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
二、历史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练习和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填空不会或不准、直选不对、简答写不出或不完整)
2、读图能力差(重要的人物、事件、器具分辩不清)
3、不认真读(答非所问或多答或少答)阅读材料能力差不会读(读与分析脱节,不会找中心意思、关键字词、数据等)
4、语言表述能力差
语句罗嗦书写内容太多、不精炼,不看分值,即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高分
准确性差所写内容与材料不太吻合,范围或大或小(问的是经济方面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
5、答题技巧差不了解和掌握各类题的要领,表现书写零乱、冗长。
6、错别字现象较多
要求:关键的人名、地名、文献名、会议名等不能出错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关注课标及考试方向和要求。
表现:只抓课本,埋头苦干,盲目性和随意性强。
2、不关注教材的处理
不明确各种体例的地位,一把抓或忽视辅助文。
表现:不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不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方法
3、不关注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对比分析
表现:就一个知识讲一个知识,不能把同类知识及时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改革、文件、战争、科技成就、文学作品等)
4、不关注学生答题技巧的训练
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背会就行,结果学生把启示写成影响,作用写成任务,不条理的现象更不用说。
5、不关注重点知识
表现:所有的知识抓起来方法一样,没有重点一般难点之分,结果基础知识记不牢,重点知识记不准。
三、注意事项
1、重视正文,加强基础知识
2、重视辅助文,提高学习兴趣
3、重视活动课,扩大学习范围
4、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5、认真钻研课标及考纲,了解学习方向
6、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复习与巩固时的具体要求:
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
要求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
要求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
要求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求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
五、时间安排(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月底——四月中旬 内容:
八、九年级上下册总复习
第二阶段:
四月下旬——五月上旬 内容:七年级上下册总复习
第三阶段:
五月中旬———六月上旬 内容:各类知识归类总复习
第四阶段:
六月上旬——中旬 内容:查漏补缺、综合训练
2010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
1.规范准确
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 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2.细心审题
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 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 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 回答的内容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 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 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 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
3.筛选要点
在认真审题的基 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 的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
4.简列提纲
中考命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
5.解决难点
考生对问答题的回答,深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高度概括的方法、评论方法、理论认识。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点和重点。
第一,关于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用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 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概括精炼、全面、准确
第二,关于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如“杨贵妃题”。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按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 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进行空洞评价。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 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
第三,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示题目的结论。6.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
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 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
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2010年中考历史备考复习建议
一、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考试
考生考前紧张是正常的,考前不紧张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大家都紧张,别人可能比我更紧张。这样想有利于我们消除紧张情绪,做到张驰有度,以平和的心理应对考试。每天的学习要和以前一样,开“夜车”疲劳作战和提前放松都是不利于考试的。
另外,我们要坚信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大部分答案还是能够从课本上推敲和提取出来的,只要平时努力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二、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毕业学业考试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 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 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命题的趋势是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让中学生感知沸腾的社会生活。在剩下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今年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历史 事件的纪念日。例如安倍晋三的中国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对日访问的融冰之旅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的焦点与中日关系的前景;欧盟50年与经济全球化; 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等等。
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关注与历史知识直接有关的,更要重视能与当前政治联系起来的问题。
四、形成“大历史”观
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要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活”历史,提高能 力。例如复习中国史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看到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世界资本主 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会从中国历史的复习联系到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文化比较和中外史结合的题目时,才能从容应对。
五、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
历史试题的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察能力”,这样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图像、图表、新闻图片、数据等。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珍贵的历史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
六、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考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普遍原因是忽视审题。考生在最后一段时间一定要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做题的良好习惯。不要只求速度,忽视了准确度。只有学会审 题,才能规范做答,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都要总结审题能力与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做试卷时,先要看清题目涉及内容的关键词,其次要把握题目涉及内容的时空范围,再次要弄清问题所问的着眼 点,即应该回答什么。在审完题后,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内容组织答案,答案的组织必须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
七、回顾和揣摩上两年试题的特点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次毕业学业考试,也是全省范围内第一次课改统考(大纲区结束)。经过前两年的尝试,命题形式已经成熟。因此前两年的毕业学业考 试试卷是最好的试卷范本,我们要结合今年考试纲要上的样题,认真揣摩前两年的试卷,找出试题的大致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不要再做形式过于老套的试 题,以免劳而无功。对于平时我们疏于练习的题型,更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中研究出解答技巧和方法,积累答题的技能。
八、精做样卷,提高效率
毕业学业考试前学生已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大小小考试,久之形成不良习惯,往往不重视平时的模拟测试,做题总是马虎对付,寄希望中考时能认真做好题。实践证 明,平时马虎,中考也必然马虎。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模拟测试时,应从战术上形成高度重视的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作去认真对待。
九、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
今年的毕业学业考试延续了以往历史与政治同场开卷的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中考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0分,政治80分,时间是2个小时,折算做历史试卷的时间为56分钟。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安徽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尽管 毕业学业考试相对于过去的中考,难度系数有所降低,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56分钟内靠查 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
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 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由此可见,我们要系统化和整合基础知识,须做到以下 几点:①依据考试纲要,结合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有的放矢地进行梳理、整合。②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考试的针对 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③实行 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法。根据前两年的学业考试题、考试纲要、学情、时事 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④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 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性特征。
2010年中考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一、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 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 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 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 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 维障碍的因素有: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 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 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 洲剩余资本的国家。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粗枝大 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 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参照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 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 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 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 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 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对材料的理解 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认真阅读材 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 法。
四、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 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初三历史复习方法浅谈 鲍墟一中 李欣
我教历史时间很短,今年是独立的第一次送毕业班,让我谈复习方法,我没有经验,把我是怎样做的写一写,希望和同仁们学习。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比较复杂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记忆内容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又容易忘;答题也难,题能看懂,基础知识也掌握得好但是答案难做,容易失分。在中考时,文综的成绩和其他科目相比分数较低。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在总复习的时候教师应带领学生们融会贯通,将知识前后、横向、纵向联系比较,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在今年的毕业升学复习中,我重点运用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全面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在复习每一单元时,先背诵每章节前的提纲,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辛丑条约》这些内容。它是对知识的最好总结,能把握好重点知识。在复习时打破课与课的局限,从历史事件的背景讲起然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对下一个事件的影响,这样就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形成知识体系。这些要加强记忆。
其次就是专题复习融会贯通。专题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使知识贯通,这就要求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所谓“横”的联系就是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历史事件串联复习,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等;所谓“纵”的联系就是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把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最后答题能力训练。答题要有规范性。这里所讲的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我们强调在答题过程中,书写要清楚,其次是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做主观题时,也有一个小窍门: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法。一个时间无外乎这几个因素构成和决定,在答题时考虑了这几个方面在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把信息补充完整,对于拿捏不准的,答题时只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上,千万不要写错误答案。还要考虑到题的分值,6分的题我们可以回答3至4点。做题时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我们在做题时要多总结,掌握答题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扎实基础,以本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
2013-04-19 15:18:27| 分类: 教学管理 |举报|字号 订阅
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
一、讲究层次,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第一轮: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以达到章节过关的目的。在复习方法上,以读为主,精讲促读,认真选题,以题促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阶段。
第二轮: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都要加强指导,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1.以人物为“点”,贯穿相关知识,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中发展的规律。
2.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连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三次人民起义为标志的三次革命高潮形成革命不断深入、上升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外干涉,进行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这段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
3.以事件为“面”,从横向上把相关的历史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如从明治维新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根据明治维新及其前后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这时日本社会的面貌及其变化。
4.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比较对照,辨析异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立体化。
这四种方法,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十分必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把好关键,又培养了能力。
第三轮:在复习中,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继续巩固,训练爬坡。使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形成获得成绩的要素。这是用汗水换来的收成能否颗粒归仓的重要阶段。
二、读讲练评,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①读记的量:从章、节、目到文字、图像,从史实到史论都要求学生逐一阅读。②读记的方法:照书本读,原词原句数时数事读,划框框,圈点点,分层次读;做笔记,列表格,画图示读。③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①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②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如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明确指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党的重要会议就有三次,都属于重点。③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讲”是开思路,保理解,启思维,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但是,练不可过多。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测训练;二是口头提问;三是统一测试。试题要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我们需要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我们祖国的历史以及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
用心去理解认真学习课本
课前,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记忆,只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开卷翻书,这样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识点导致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课尽量消化知识点。
复习知识点时,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连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地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初三历史总复习经验
作者:成都列五中学 陈鹏 发表时间:2008-3-29 9:51:57 访问次数:11 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顺应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初三历史复习方法是实施上述要求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作一番初略的探讨。
一、首先明确目标
1、明确复习范围及考点
明确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总复习开始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都以人教社编写的《世界历史》中的近代、现代史部分为考试范围。明确大范围后,再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来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一般来说,历史中考前有6—8周复习时间,我通常指导学生按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大板块进行复习。由于世界近代史学完较早,遗忘的知识较多,因此时间安排为2—3周。世界现代史却是刚刚结束的新课,所以安排时间为1—2周。最后留心下的时间为查漏补缺,综合练习。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3、精心编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其次,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及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的试卷基本上都由单选题、列举题、资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四种题型构成。各种题型的分数分布大致为单选题48%、列举题12%、资料分析题12%、问答题28%。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至少要准备五套试题: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各两套,世界史综合题一套。另外,教师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这样,通过精练,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4、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优生多鼓励,对中下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差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及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差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此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
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而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
3、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接着,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来(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手。
4、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中,针对中考题型及一些具体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a、先浏览问题,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b、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c、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d、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材料观点、引用教材的观点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引材料回答。
通过上述方法,师生双方都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历史复习策略
山东 张立强
编者按:中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复习也已全面展开。如何搞好复习,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所关注。为此我们选编了一些有关中考复习的文章,以供大家分享、借鉴。
在张老师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复习的策略和记忆的方法。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复习课如何避免同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二是如何突出重点,又避免挂一漏万;三是如何避免陷入难题怪题的怪圈。在复习课时,我们可以避免常规的做法,即教师先引领复习,学生强化训练,最后达标检测的模式,可以先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通过设计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善,然后教师重点点拨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再进行达标测试。
复习时,我们老师要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达成度,即让90%的学生掌握90%的内容。以这个目标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达标。
一、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复习方法须有新颖性,不能老调重弹,把复习课上为重复课。复习课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其三,复习课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详略得当,讲清重点、难点和缺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
从历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看,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并不大,试题一般为易、中、难的题目比例为3:5:2,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要只顾偏题怪题,容易好高骛远,考试时难题答不全,容易题失分率太高,中考历史试题逐渐从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转化,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强调答案有几条,只要把要点答全即可,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今年一般不再考,对此,教师要掌握近几年中考信息、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它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记忆,考前复习的读,立足点要高,仔细全面。读目录(章节目录),读子目,读关键词句、注释、插图、习题、大事年表。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做出标记,选读的内容是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读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有效措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而教师的授课时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牢固扎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八种方法:①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的字头按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的缩影,特别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清朝世系。可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浓缩为:“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既提高兴趣,又便于记忆。所以在历史知识的记忆中应不拘一格地发挥它的作用。②歌谣记忆法。③地理方位记忆法。④谐音记忆法。⑤特征记忆法。⑥排列顺序记忆法。⑦触点联想记忆法。⑧列表图示记忆法。
3.培养学生构建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它反映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历史运动过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首先从知识要素开始。知识要素是最基本的单位,知识点由若干个知识要素构成。以《南京条约》为例,《南京条约》是一个知识点,那么,条约签订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危害,就是知识要素。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标准连缀而成的知识链,每个知识点都是知识链上的一环,如《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不平等条约构成一个知识链。而若干个知识链构成一个知识面,若干个知识面构成知识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知识要素—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体系。如以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为例,由“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个知识面构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整的知识体系。
屈辱史分为四条知识链:①《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②发动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镇压革命,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绞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干涉辛亥革命,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④霸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五、正确处理历史复习中的三大关系
1.重点、难点与知识面的关系
复习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在复习中只注意“点”而不注意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点面把握,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须做到下列两个方面:
①注意复习的广度。对教科书上的每一知识点应逐一学习,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们所忽视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在单元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用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列出该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②注意对重点的复习和难点的突破。为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应在照顾全面的同时,必须克服事无巨细平均用力的做法,高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突出重点,必须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剖析某个重点,不遗余力地讲深挖透,直至揭示其内核和本质。而达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必然突破、包围重点难点,这也是历史学科特点本身所决定的。
2.教与学的关系
中考复习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调控职能,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始终能够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在教的同时,要加强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历史问题的本质,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徒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采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法。
3.讲、练、评的关系
讲、练、评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总复习阶段由于历史科内容广,复习任务重,课时紧,讲课往往犯“满堂灌”的毛病。而强化训练往往陷入“题海的误区”,对于大量的练习,有些教师只是将参考答看似增大了复习课的密度,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提倡:
①精讲。没有教师的释疑,就没有质量的提高。讲授法仍是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教材的主要形式,但决不是泛泛地重复教材,而应力争讲出新意,提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把力用在刀刃上,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供范例,达到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之案,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核对,这三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因“满堂灌”的讲课方法,目的。
②精练。“练”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精讲有机结合,但是“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求质不求量,切忌次数频繁,题海战术,猜题押宝,抄题拼卷,无章无序,无计划,无目标的考试。
③认真批改,精心讲评。有经验的老师越来越重视考试后的讲评,一次高质量的讲评课,其效益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书面练习。要求教师:准备要充分。每次考试后,教师应认真地出考试分析,对不同内容、不同题型、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和不同解题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个别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登记造册,知其进退,因材施教。讲评要及时,重点归纳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教给纠正和克服失误的对策,评评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应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深化复习。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状况有机地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六、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考以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试说明》中的基本题型、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及样卷分析,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领悟《考试说明》,提高中考题型的解题能力,熟练中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抓好单元训练,穿插专题讲座,同时注意图、文、表的综合运用,并在教学常规和考试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