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

时间:2019-05-15 09:3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

第一篇: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

一.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1.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物态 3.有时一个力就能产生力的作用 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5.篮球、跳水、皮划艇、跳远这四项活动中,跳远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规律。6.鸡蛋撞石头,鸡蛋破了。说明相互鸡蛋受到的力大于碗受到的力。7.要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必须同时改变力的三要素。8.划船时想让船向左转,应左浆向前划水,右浆向后划水。

二.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9.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10.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11.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茶杯,施力物体是桌子。压力属于弹力,桌面受到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向下的弹性形变。12.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存在弹力 13.弹力的大小总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14.压力或者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或者被支持的物体 15.弹力的大小只跟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三.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1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17.弹簧测力计使用时,必须竖直放置

18.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但只能测重力。19.弹簧测力计可以间接得出物体的质量。20.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21.弹簧测力计使中,弹簧、指针和挂钩不得与外壳摩擦。22.弹簧的伸长量总与拉力成正比。

23.探究“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时,实验结论时: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四.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24.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25.重力的方向永远是垂直向下的。26.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27.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28.把一物体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29.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30.物体的重心一定位于物体上 31.一切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中间位置 32.一切物体的重心都是该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33.在太空中失重状态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但是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34.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35.1kg=9.8N 36.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上和月球上测量同一物体,天平的测量结果不同,测力计的示数相同。

37.太空中天平不能正常使用

五.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38.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39.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40.速度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41.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42.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43.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外力的作用

44.在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45.第一个通过理想实验发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46.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7.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48.物体运动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49.沿跑道滑行的飞机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六、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50.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直接通过实验证明 51.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不受力,就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52.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因此不能肯定这个定律是正确的

七、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53.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54.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有关,与所处的位置、运动状态的改变无关 55.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56.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地球上惯性小 57.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越滚越慢, 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

58.锤头松了, 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 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这是利用锤柄的惯性 59.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将落回火车上的起跳点(不计空气阻力)

60.行驶的汽车没关闭发动机后还能行驶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受到惯性力的作用。61.行驶的汽车没关闭发动机后还能行驶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所受到的阻力 6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6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64.跳远时助跑可以增大人体的惯性。

八、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65.摩擦力越大的物体之间粗糙程度越大 66.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67.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68.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69.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 70.用卷笔刀削铅笔,刀口与铅笔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71.用圆珠笔写字,滚珠与纸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72.用砂轮盘磨刀,砂轮与刀口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73.用手握住一个瓶子,增大手对瓶子的握力,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

74.当某同学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爬时,摩擦力竖直向下,匀速下滑时摩擦力竖直向上。75.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 76.匀速爬杆时,手对杆的压力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大。77.用铅笔写字时,笔和纸之间产生的是滚动摩擦。78.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都是向前的。

九、下列事例中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是

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是:()通过变滚动为滑动来增大摩擦的是:()

通过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是()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的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摩擦的是()79.冬季冰雪封路时,卡车车轮上要装防滑链 80.自行车、汽车轮胎、鞋底常印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81.为了防止传动皮带打滑,要把皮带张紧些

82.在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较新的运动鞋,而且不希望地上有沙子 83.在二胡琴弓的弓毛上涂上松香 84.自行车刹车用力捏车把 85.古人利用滚木移动巨石

86.快速行驶的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轮会抱死。87.给机器零件加润滑油

88.在机器的滚动部分加滚动轴承 89.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

90.气垫船底和水面之间存在空气垫

十、下列关于物体受力情况说法中,请在正确的前面打上对号

91.男孩水平用力推车但没推动, 此时他的推力小于车受的阻力

92.用10N的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10N 93.竖直上升的排球, 球在上升到最高点时, 速度为零,处于平衡状态 94.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 上升时受到的合力等于于下降时的合力

95.用大小不变的力F竖直拉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重力为G的钩码, F可以小于G 96.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一定等于它所受各个力大小之和 97.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 受到的合力不一定为零 98.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其所受合力的方向一定相同

99.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的更快 100.101.人滑滑板,滑板随人动,是因为鞋与滑板固定在一起 自行车在转弯时是因为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第二篇: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

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一册,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

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

正确

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以上是我将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时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重点、难点确定方面及其怎样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上一些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篇: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一)光、电、热、力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要素是: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4.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防止和减小噪音的方法:①声源处;②传播过程;③耳边。

5.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的速度是3x108 m/s。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

6.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AO)、法线(ON)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AO)分居法线(ON)两侧,反射角(∠γ)等于入射角(∠i)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2)漫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7.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根据光的反射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求会画反射光路图)

8.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9.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如近视镜。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b、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c、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典型光路图: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10.凸透镜成像规律

11.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成虚像时物距越远,像距越远,像越小。一倍焦距分虚实:F 以内成虚像,F以外成实像。二倍焦距分大小:2F 以内成放大的像,2F以外成缩小的像。12.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1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14.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温度,另一种是国际单位,采用热力学温度。摄氏温度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15.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分度值。

16.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17.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8.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19.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0.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大沸点高,气压小沸点低。22.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23.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液化的例子:云、雨、雾、露的形成;夏天自来水管“冒汗”;冬天在室外说话时的“呵气”;烧开水时的“白气”。

24.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吸热),升华的例子:卫生球的消失;冻衣服晾干;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放热)。凝化的例子:雪、霜、雾淞的形成;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电学部分

25.两种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①两种电荷规定: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提示: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6.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27.导体和绝缘体:

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②提示: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大地、人体、碳(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28.电流:

①电流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③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有电源和闭合电路(通路)。

④电源:能够提供持续供电的装置叫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⑤提示:电流的方向除了规定以外,还要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及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等化学电池及发电机。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否则会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源。29.电路:

①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②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③电路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电路图。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④提示:第一,要求会画各种电路元件规定的符号。画电路图的基本要求:导线是直线,弯折处一般成直角;各元件连接紧密,分布合理,无断离;导线交叉连接处要注意打上黑圆点。第二,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要求:把导线的两端接在相应的元件的接线柱上,避免导线交叉;认真检查,电路图和实物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要一致,连实物时,可采用“先干路后支路法”或“先通一路后补充法”均可。30.电流: ①定义: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②单位:安培。1A=1C/s。其它单位有毫安和微安。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③I= Q/t“ I”表示电流,“Q”表示电荷量,“t”表示时间。

④测量仪器:电流表。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最小刻度分别是0.1A和0.02A。用电流表测电流时,要把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线出。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实验及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31.电压:

①作用:电压使电路中产生了电流。电压用符号“ U”表示

②单位:伏特,用“ V”表示。其它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

③常见电压:1节干电池1.5V,铅蓄电池每个2V,家庭电路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④测量仪器:电压表。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3V和0~15V;接0~3V时最小分度为0.1V;接0~15V时最小分度为0.5V。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电源的电压值。⑤实验及结论:串联电路中U=U1+U2,并联电路中U=U1=U2。32.电阻:

①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符号是“ R”

②单位:欧姆。其它单位有兆欧和千欧。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③大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电阻的大小和温度有关。

④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电阻。

⑤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使用滑动变阻器时要注意阻值范围及最大电流两个重要参数。使用前应将滑片调到电阻最大的位置。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33.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⑴ 欧姆定律:

①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②公式:I=U/R。使用公式时注意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导体(或同一电路)和同一时间的电流、电压、电阻。⑵串联电路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④几个相同的电阻串联时R串=nR,⑤串联分压分式。

34.并联电路的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R2并联:,⑥并联分流公式:

,④n个相同电阻并联 ⑤两个电阻R1、。

,要求掌握,电路图,连接实物,实验步骤,故障排除等,它35.伏安法测电阻:原理:是电学中重要实验,必须掌握。36.电功:

①定义: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

②单位:除了焦耳外,还有“千瓦时(度)”。1kwh =1 度 =3.6×10 6 J ③计算式:。前二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后二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④测量:电能表。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户消耗电能的度数。

37.电功率:

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内所做的功。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②单位:电功率的单位除了瓦特外,还有“KW”,1KW=1000KW。

③公式:。前二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后二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④测量:用伏安法可测定用电器的电功率,原理P=UI.是电学重要试验,必须掌握。⑤额定功率:铭牌上标出的功率值,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值。(如果一个灯泡上标有“36V25W”,则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6伏,额定功率是25瓦)

⑥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值。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无数个。38.焦耳定律:

①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2Rt,导出公式有Q=UIt和。前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导出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热量的单位是“J”。

③注意问题:电流所做的功全部产生热量,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时有Q=W。电热器属于上述情况。

④在串联电路中,因为通过导体的电流相等。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焦耳定律

,可知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正比,即。⑤在并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相等,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⑥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加热的设备,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等都是常见电热器。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39.电热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电热器主要由发热体和绝缘部分组成。发热体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电流通过它时发热。绝缘部分的作用是将通电的合金丝和电热器的外壳隔绝起来,防止漏电。使用电热器时,主要应注意工作电压和额定电压是否相同。若工作电压过高,电热器产生的热量过多,电热器可能被烧毁;若工作电压过低,电热器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电热器的绝缘部分性能是否良好,要防止使用时发生触电事故。

40.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火线与地之间的电压是220V。零线是接地的。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它的单位是“度”。

41.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4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三孔插座顶端那孔一定要接地。

43.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4.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电磁 45.磁场

⑴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⑵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⑷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⑸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

⑹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⑺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⑻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46.电流的磁场

⑴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⑵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⑷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⑸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47.电磁继电器

⑴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⑵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弹簧、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48.电动机

⑴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⑵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⑶电动机制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电动机能量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49.电磁感应

⑴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⑵发电机的制作原理:电磁感应。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二)力学部分

50.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1)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5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kg/m3 ,通常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一般不变,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会查密度表。

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密度值。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1L=1dm3 1ml=1cm3 1g/cm3=1000kg/m3。

52.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53.密度的应用:(1)利用公式ρ=m/V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2)利用公式m =ρV求质量。(3)利用公式V =m/ρ求体积。54.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国际主单位是m。

55.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56.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速度的主单位是m/s。

5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器。弹簧测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

58.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要会画力的示意图。

5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60.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N/kg。

61.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F= F1 + F2 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若两力方向相反,则合力为F=∣F1t0);Q放=cm(t0t01)=c2m2(t02-t)。其中t 表示后来温度,t0 表示原来温度。

95.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96.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J/Kg。氢的热值(最大)是1.4 x108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 x108J。

97.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有空隙。)

98.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第四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

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同时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独立进行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一

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主要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一些生活情景,再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画面1:多媒体上展示小树被风吹后弯曲的画面。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小树被风吹弯了腰? 师:为什么会被吹弯了腰?

生2:由于风的作用,所以小树被吹弯了腰。

多媒体画面2:2008年中国奥运年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的画面。

师: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瞬间手臂情况? 生3:举重冠军肌肉紧张,用力把杠铃兴起。

师:这两个画面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有“力”的存在,你还能例举生活中有力的存在的例子吗?

生4:车坏了,我们用力可以把车推到修理厂;用力踢足球,可

以把足球踢得很远。

生5:------师:同学们例举了这么多力,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多的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力”作用于物体后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

生活感知,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1、课件、实验、举例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小实验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举例人推车------(2)课件展示体育运动中: 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课件展示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4)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飞

机出事故坠地、带电的塑料尺对纸屑的吸引------

2、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后,我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列举他们自己感受、思索的事例,从学生的经验、感受出发,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抽象概括建立力的概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认识过程。

环节三 实验“超市”——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2、自选器材,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刚才这些“力”的现象,你还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台上器材或自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力作用是相互的”。

3、小组展示,各展风采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3)手压笔尖,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4、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实验“超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深入的分析,更深刻的思考,会让学生体验到在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便于学生归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

环节四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展示下列图片:

1、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2、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掷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3、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

4、跳水奥运会冠军伏明霞站在跳板上。

4、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提出问题:在图示情景中,有没有力的作用?你看到力了吗?你是怎样判断有没有力的呢?

引出讨论的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思而得之”、“学而得之”。

环节五

变革练习方式,学习兴趣延伸,加强概念巩固 巧借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请学生看下列生活中的情景,涉及到哪些有关力的知识。

1、视频画面:汽车撞到树后汽车受损的画面、矿泉水瓶手用力后变形的画面、人游泳的画面、火箭点火发射神州7号航天器上天的画面。

2、演示实验: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的现象。

3、小游戏:将气球扎口松开,气球反冲游戏。

【设计意图】适时创设情景,可以延长学生积极学习时间。脑科

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一件事物长达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不管我们是否想要大脑这么做,大脑都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当学生探究完成力的作用效果后,上课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学生学习开始呈现疲惫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减弱,学习的兴趣开始低落。如果此时进行文字形式的训练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为低下。而采用上述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在课堂的结尾又激发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潮,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概念的巩固,延长学生积极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所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在学生具有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因此在设计中着重考虑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活动、实验、体验为主线,力求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

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回顾整堂课,我认为在课前的导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做得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反思:

一、教师预设的反思:为了让学生在生动活波、乐观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在导课的设计当中,本来设计了一个模仿“卖拐”中的一个活动表演“脚离地面迅速下跺”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意图通过表演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生在笑过之后会真正地去思考吗?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没有体验,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重新设计,采用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所体验的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从引入效果来看,生活化问题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心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气球小游戏,个别同学在实验前没有弄清楚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如果我在大屏幕上预先打出一幅实验时的图片,就会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2、实验结束后,在分析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个别问题学生已经分析的比较到位了,我还在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分析、重复分析,导致课堂效果显得不是很流畅,略显累赘,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第五篇:初中物理力知识点总结(推荐)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两个方面?运动状态的改变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即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运动快慢的改变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什么叫力的图示?

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满足那些条件?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刚好倒置)

5、什么叫弹性形变,什么叫塑性形变?

答:弹性形变: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是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橡皮筋、弹簧等)塑性形变: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是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橡皮泥、面团等)

6、什么叫弹力?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是哪几个方面?

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弹力。要产生弹力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物体要发生弹性形变;

2、俩物体要相互接触。

7、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什么关系?

答;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该原理来工作的。

8、什么叫万有引力?什么叫重力?

答: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叫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属于万有引力。

9、重力的方向如何?

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0、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什么关系?用公式表示

答:物体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什么关系:即G=mg(g=9.8N/Kg)

11、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及物体的形状有关。对于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下载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经典概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力练习题

    1.如图1所示,小明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图1)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各位评委......

    《初中物理实验与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与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社会要想进步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学习物理有很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

    初中物理概念小结1-3

    初中物理概念小结 引言 1.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去认识它们的。 2.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①发现并,②做出和,③制定计划与,④通过观察、实验等......

    初中生前物理概念调查研究

      “初中生前物理概念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优化上做了积极的努力,我们常常看......